环境美学视野下的美丽乡村及其价值构建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LYS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胡美根(1990-)男,汉族,江西新余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理论。
  摘 要:美丽乡村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一环。乡村,包括乡村景观的消失,在一定程度上警示着应该在何种理论的指引下进行乡村价值的构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对乡村赖以生存的土壤也造成了一定影响。本文即是以环境美学的视野为依托,阐述“乡村”建设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环境美学;乡村;家园
  乡村,是作为人类生存的一个天然的共同体,在其之内所形成的乡村文化,共同规范和制约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乡村,并不是粗鄙和浅陋的代名词,在乡村文化中,蕴含着纯真、质朴的精神气质。然而,现实的问题是,我们赖以依托的乡村,正在慢慢的消失。
  我们一回到乡村,当颓败的房屋、颓圮的篱墙、没落的街道映入眼帘时,我们也许会不禁一阵触动,因为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现代化的景观建筑。而面对着乡村中的新景观,我们在感慨物是人非的同时,是否会思考应该采取何种乡村建设的理论,是否会以一种正确的视角去欣赏?
  一、看和被看的视角
  卡尔松在欣赏与自然环境的视角上,提出了审美欣赏的几种模式,包括对象模式、景观模式和环境模式。就其中一项而言,斯巴尚图说过:“当人们在谈及欣赏某物时,他实际上是在以主客关系的思路去对待他。”①杨彦曾指出:“本来,任何人拿起相机,那么意味着他们掌握了一种观看的权力。同样,任何人只要面对镜头,他们就在被看。”看与被看,在这里欣赏的价值,由此可见一斑。因此,只要乡村旅游的产业还在发展,乡村中农家乐的图片依旧见诸于游客的相机之中和各大媒体之上,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则意味着人们将乡村当作一个简单的客体,并没有做到将自己融入其中,做到物我相融。正如阿诺德·柏林特在其著作中所说:“我们必须作为参与者来欣赏环境,而不是作为观察者。”作为参与者,需要用心去体会,光凭眼睛的感知是不够的。因此,对其作出一个恰如其分的审美与评价,需要人的参与和介入。这也正如环境哲学家罗尔斯顿在其著作中所记载:“我们开始可能把森林作为可以俯视的风景,但是森林是需要进入的,不是用来看的。一个人是否能够在停留路边时体验森林或者从电视上欣赏森林,是十分令人怀疑的。”②鉴于此,作为参与者去欣赏乡村的美,并不是说自己要脱离城市,回到乡村,而是说需要以一种农村人的视角去观察,去体验,将其作为醒目的前台物,去感知农村之中别样的美。也正因为如此,陶渊明的诗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才会有不一样的乡村韵味。
  二、家园感
  环境美学家陈望衡教授在其著作《环境美学》中提出:环境美学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宜居、利居、乐居三种生活方式。那何谓家园?陈望衡有如下阐述:“家,是生活概念,也是哲学概念,是这两者的统一。但是,对于环境美学来说,“家”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概念。”因此,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家园的生活性和情感性。对于环境的情感性,陈望衡强调主要是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和归属感。对人而言,人的情感力量是很大的,因为它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超越理性而成为决定行动的首要心理因素。环境之美,美就美在它的利人、亲人、乐人。在这个意义上,他认为,居住,特别是乐居是环境美学的最高功能。只有安居,才能乐业。推而广之,在乡村建设之中,培育村民一种良好的家园感刻不容缓。
  在这一层次上,美国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创造了一个新词:恋地情节。他曾说道:“恋地情节就是人与地域或者环境之间的情感纽带。”③这个名词,在一定程度上标明了人与环境之间的情感衔接。在段义孚看来,我们所谓的地方是能够停顿的,含有安定和永恒的意向。地方是人文性的空间,是建立价值体系的宁静的中心。因此,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而言,乡村中的一草一木都浸润着他们的乡土之情。因为,这里是家乡,是他们的归属福地。人类终究还是要踩在这坚实的大地上的。
  而现实的乡村情况却让人堪忧。乡村旧建筑的衰败,古树的砍伐,甚至保存数千年之久的传统民俗的销声匿迹,都在提醒着人们乡村中存在的危机。法国哲学家塞尔日·莫斯科维奇曾对此发声:“人们不能再抗议金雕灭绝的同时,听任一个人类群体的消失。”面对着这些,曾经让我们魂牵梦绕的乡村记忆能否再次回荡,当我们在进行城市化的同时,能否再拾掇起曾经发生的乡村故事呢?
  三、高贵的村庄
  美国作家亨利·梭罗曾对此有良好的阐述:“我们并不要贵族,但让我们有高贵的村庄。”高贵的村庄之高贵,高贵在乡村本身所存在的价值:自然、随性、和谐。环境美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也指出过:“乡村的独特价值就在于,它是人与自然共生的地方。”④在这里,乡村对人们而言,总是意味着什么,人们在乡村中,也存在着很多美好的期盼。乡村之中所孕育的乡村文化,与城市相比,并不是糟粕及精华的代言词。城市,也并不是贵族。在乡村城市化的过程中,人们也许会感觉到乡村的身份开始变得显赫起来了,但是仔细一想,乡村的本真,却在慢慢的沦陷。乡村,也愈发失去了其特有的高贵了。
  许志华在其诗集《乡村书》中,在抒发其对乡村的怀念之时,也倍加感慨乡村味道的消失。摘取其中两段,略微可感受出乡村的魅力。
  其一、
  燕子飞走了,巢还在。
  麦子割了,麦茬还在。
  人死了,人间世的苦还在。
  其二、
  乡村的蝉声不能听,
  乡村的噪声是凄迷的,哀恸的。
  城市的蝉声不能听,
  城市的蝉声是没有方向的,迷惘的。
  《乡村书》这几个章节,让我们看到了人和土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甚至人与万物之间的日常关系,达到了一个无法挽回的地步了。这让正处在乡村城市化的我们,在文明转型的时期,成为了无根的游子,并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此,也难怪在“他乡——城市”这个二元的结构下,许多的人们产生了浓浓的乡愁,并愈演愈烈。
  海德格尔说过:“人,需要诗意的栖居。”当乡村在对城市攀龙附凤之余;当静默又古老的乡村在物质上逐渐丰腴,在精神上却被人们嘲笑,变得愈加萎靡之时,现在的乡村,该走向何方?
  也许,乡村,不仅应该将其建设成人们能够让人们“诗意的栖居”的居所,更应该让人们能够有一种家园的归属感。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注解:
  ① 斯巴尚图:《勾勒大地:对环境美学一些理论问题的评说》,《美育》1972 年第六版,第13页
  ② 刘悦迪等译:《环境与艺术:环境美学的多维视角》,重庆出版社,2007
  ③ 彭锋译,《景观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④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刘耳、叶评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其他文献
1958年5月27日至7月22日,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刘伯承、训练总监部部长萧克等,因积极学习苏军经验被批判为“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代表人物。总参谋长粟裕则作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代表人物受到批判,后来发展成清算旧账,强加罪名。此次会议虽由国防部部长彭德怀主持,但批判粟裕的决定是毛泽东做出的。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解除粟裕总参谋
我国工业70年发展成就斐然,令人骄傲.但工业发展中仍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等方面的问题.未来五到十年,我国工业发展环境将面临一些变化:一是消费升级对我国工业发展质量提出更
期刊
大金空调(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坐落于上海市莘庄工业区申富路318-398号,由日本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大金(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上海轻工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
坚持正确办刊方向  做好资政育人工作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 逄先知  记录过往要人大事  激励当今创业创新  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 程中原  传播红色文化  讲好中国故事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陈晋  以史鉴今君行早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李慎明  播种红色基因  坚守真理阵地  北京大学原副校长 梁柱  热烈祝贺《党史文汇》创刊30周年!祝愿在中共党史研究和宣传百花园中的这片沃
期刊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叶坪谢家祠堂隆重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主席,何叔衡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同月,中央执
期刊
本文阐述了东南亚区域主义的兴起与区域主义意识的发展,指出东盟历经30余年的不断整合与协调,已逐渐培育了一种区域合作的“东盟意识”,形成一种兼顾彼此利益的风尚.不断增强
民营企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需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本文在分析了民营企业人力资源
近年来,中国政府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着力加以推进,其中一个重要做法就是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简称信用监管.所谓信用监
期刊
关于抗战初期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过程,很多文章和专著进行了颇为详细的介绍。但是,仍有一些问题不断被人们所讨论和关注,如八路军番号的由来,下辖三个师的番号为何没连在一起?改编不到一个月,为何又将八路军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既然名称变了,中共为何要坚持叫八路军?国共围绕八路军番号进行了怎样的斗争?中共又是在哪些情况下使用“第十八集团军”番号的?弄清这些问题的由来,可以加深对这段历史的了解。     “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