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经验谈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yche_run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教师,笔者时常在思索这样几个问题:“所谓好的语文课堂到底是什么样的?它应该给予学生什么?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课堂变成高效率的课堂?”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无效劳动大约占50%。那么,怎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教师如何在上完一堂课后知道自己的课堂是不是高效的呢?经过两三年的学习和摸索,笔者总结出了以下三点经验:
  一、三维目标逐一击破
  刚接触教学时,笔者觉得网上公开课的教案都非常好,所以直接照搬到备课本上。但是,一堂课下来,笔者发现这样的教案并没有实现几个目标,甚至教案上提到的教学方法一个都没有用到,结果为了生硬地套用网上公开课的教案,把一堂课讲地支离破碎。
  现在,笔者反思一下,发现其实教师为每堂课都预设了教学目标,每班学生的情况不同、学情不同,以至于每课堂完成的教学目标不同,那么教师为什么还要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失去课堂真正的意义呢?笔者会为每一堂语文课设定三维目标,但是在实践教学中,考虑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笔者会有所侧重,有所取舍。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课时目标都在逐渐实现。
  二、教学设计直奔主题
  在刚接手一个新班级的时候,笔者会在每堂语文课上反复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生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一开始,学生还有兴趣听一听,可是越听越觉得乏味。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听课的兴趣。
  2013年12月,笔者有幸参加了南昌市西湖区组织的“名师专家与高效课堂”专题活动,在桃花学校听了林莘老师的《燕子》公开课。林莘老师的整节课用行云流水、水到渠成来形容是再合适不过了,教学节奏明快,教师教得不累,学生也都听懂了。上课前,林莘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插图,再现了课文里的春光美,增强了教学的形象性。在教学过程中,林莘老师又结合导学案进行教学。当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后,林莘老师会引导全班学生进行交流,并展示导学案中“导学引领”的任务。通过各小组的展示、交流和补充,学生们都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林莘老师还适时地插入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写作方法。
  三、导入环节充满情境
  作为一名新教师,往往很难想出妙点子。特别是导入环节,最让人头疼。为此,笔者观看了很多优质的视频课,翻阅了大量特级教师写的教案。结合这些资料,笔者总结了一下,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名师使用最多的教学方法莫过于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慢慢地,笔者摸着石头过河,也渐渐地内化出了这些教学方法。
  在教學中,笔者常用到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第一,运用故事创设情境。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赠汪伦》这首古诗时,笔者就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讲述了“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的故事,以此导入新课,吊起学生的胃口。学生们也似乎从这个有趣的故事中感受到了李白和汪伦这两位知心好友的浓浓情谊,在朗读古诗时,自然就更容易理解诗中的情感,读得也是别有一番深情;第二,通过画面创设情境。图画给人以鲜明、直观的形象,直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最好途径。在教学《画风》一课时,笔者先让三位学生到黑板前画出自己想象的风,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又适时地画出文中人物宋涛、陈丹、赵小艺想象的风。这种与图画结合的板书,不仅学生们非常喜欢,听课劲头儿十足,也帮助教师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高效课堂的灵魂是教师的教学智慧,这种教学智慧源自教师的用心和耐心。作为一名教师,笔者任重而道远,将在“新课程改革”和“高效课堂”的道路上不断学习、不断摸索,和学生们同思考、共成长,在思考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成长中历练,在历练中丰富。那时候,我们的每一堂课才能称之为“高效”。
  (作者单位:南昌市站前路学校教育集团)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在日常作文教学中,笔者发现,班上绝大多数学生对于作文教学或者写作练习感到不知所措。  实际上,改变作文教学现状,开启学生写作绿色通道的金钥匙,就是诗歌!古诗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句式齐整、富有韵律、朗朗上口、易读易记,深受人们喜爱。诗词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陶冶学生的情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每位学生都是天
目的:评估护理协调预防计划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心血管风险的效果,探讨其作为出院后常规随访计划的可行性。方法:将232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120例,出院前制定护理
众所周知,留守学生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的教育问题。在两年前,我才认识留守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以前的生活、学习中,我只是耳闻“留守学生”四个字,并没有实际接触过这类群体。但作为班主任,迎接新生开学报名的那一刻,绝大多数家长都诚恳而真切地对我说,自己长时间在外打工,孩子只能让爷爷、奶奶代为照顾,学习方面全仰赖教师费心。家长朴实的话语饱含着深深的寄托,我的肩膀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从那一刻起,我与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