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础灌浆是水利工程中重要的施工流程,采用灌浆技术,可以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还可以保证水利工程中施工项目的强度以及抗渗性。本文对水利工程中岩石基础灌浆技术进行了介绍,根据水利工程不同的施工条件以及影响因素,施工单位需要选择适合的灌浆技术,这样才能保证施工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水利工程;岩石基础;灌浆技术
岩石基础是水利工程中底部结构的组成,其发挥着支撑的作用,所以,施工单位应保证岩石的强度。在基础施工的过程中,水利工程的设计人员应认识到基础施工对水利工程主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只有合理利用灌浆技术,提高岩石基础的质量,才能保证水利工程功能作用的正常发挥。岩基灌浆对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施工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灌浆基础。下面笔者对岩基灌浆在水利工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常用的岩基灌浆技术进行一一介绍。
1 岩基灌浆在水利工程中发挥的作用
岩基灌浆是水利工程中常见的施工项目,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应用灌浆技术,在灌浆的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按照一定比例将凝胶性的浆液进行配制,灌浆前,首先需要进行钻孔,在钻孔灌注后,岩基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了。岩石基础灌浆技术在水利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岩基施工不过关,则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会大大降低,质量缺陷或者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会增加。只有做好岩基灌浆工作,才能提高岩基的抗渗性能。基础施工可以保证水利工程基础结构的性能,可以解决水利工程中存在的质量缺陷。基础处理有利于提高水利工程岩石基础的强度以及抗滲性。
2 水利工程中岩石基础灌浆技术
2.1 合理选择灌浆材料
为了保证水利工程岩石基础灌浆的质量,施工单位首先要做好灌浆材料的选择工作,保证材料的性能以及质量达到实际要求。施工单位在选择岩基灌浆材料时,应满足以下条件:
首先,浆液应具有良好的可灌性。在一定压力下,应保证配制的浆液可以灌入缝隙以及孔洞中,并且保证填充的密实性。其次,浆液在硬化后必须具有良好的防渗性能,在硬化形成结石后,还要具有较高的强度。再次,配制的浆液应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这可以保证浆液扩散范围的扩大。最后,浆液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还要降低其离析现象的发生。
在水利工程岩基灌浆施工中,采用水泥浆液比较多,灌浆材料是由水泥和水按照一定比例配制形成的,水泥浆液配置是以悬浮状态为标准。水泥灌浆有着较多的优点,其不但材料的成本低,而且可以保证灌浆效果的可靠性以及灌浆工艺操作的简便性。水泥的品种有很多,在具体选择时,应结合实际工程条件,一般选择的灌浆水泥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5。水泥颗粒的大小也对灌浆的效果有着影响,一般水泥颗粒的直径越小,水泥浆液配制的质量越高。在帷幕灌浆施工中,对水泥细度有着明确的要求,施工单位应保证水泥的质量符合相关质量标准。在特殊的水利工程中,还会采用超细水泥,其适合应用在细微裂隙岩基灌浆中。
2.2 常见的岩基灌浆技术
2.2.1 帷幕灌浆
帷幕灌浆是一种常用的岩基灌浆技术,其有着较强的适用性,而且灌浆的效果比较好。应用帷幕灌浆技术时,施工人员需要将帷幕布置在靠近迎水面的坝基中,然后利用水泥砂浆在坝基中灌注出一道抗渗防水墙,这有效的提高了坝基的抗渗能力,可以降低坝基出现渗漏现象的概率。帷幕灌浆在水利工程中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在确定灌浆的深度时,施工单位需要结合工程地质的实际情况,有的地质条件比较差的岩基,帷幕灌浆的深度达到了百m以上。帷幕灌浆常用方法为单孔灌浆,该灌浆方式在具体实施时需要应用较大的灌浆压力。水利工程岩基帷幕灌浆一般在蓄水之前实施,这样能更好的保证岩基灌浆质量。与其他灌浆处理技术相比,帷幕灌浆的工程量更大,且该技术在具体实施时容易与坝体施工产生时间上的冲突,需要提前做好施工时间安排。一般情况下,帷幕灌浆工作会在坝基灌浆廊道内部进行,这样更利于实现坝体上升与岩基灌浆的施工同步,可加大灌浆压力,提高灌浆质量。
2.2.2 固结灌浆
固结灌浆处理的目的与帷幕灌浆处理相同,都是提高岩基的整体性与强度。水利工程岩基施工中,如果岩基的地质条件比较好,则固结灌浆部位要选择上、下游应力比较大坝基。如果地质条件比较差,灌浆部位则选择全部坝基,对坝基整体进行固结灌浆。固结灌浆的深度一般控制在5-8m,有的工程因施工需要,会将固结灌浆孔的深度设置为15-40m,此做法也是可行的。固结灌浆常用施工方法为群孔冲洗法和群孔灌浆法。
水利工程岩基施工可选用的固结灌浆部位为坝基混凝土,这样做的最大作用是防止基岩表面出现冒浆现象。固结灌浆期间同样需要控制灌浆压力,尽量加大灌浆压力,以优化灌浆效果。灌浆施工中如果遇到基岩较硬情况,可以直接在基岩表面实施无混凝土压重灌浆,以加大工程施工速度。如果选用钻孔灌浆方式,则必须等到基层表面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强度的50%之后,再开始正式灌浆。
例如我国长江三峡水利工程部分坝基施工就采用了固结灌浆技术,配合混凝土浇筑与找找平技术,等到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强度要求之后,开始实施固结灌浆。该工程坝基施工中,混凝土的浇筑厚度控制为30-40cm,目的是为了填平坝体基层的坑槽,填平之后,等到混凝土硬化,待混凝土强度满足了设计强度的70%,再进行固结灌浆。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进水塔基岩进行的无盖重固结灌浆在基岩面上浇筑了30~40cm的垫层混凝土,在垫层混凝土的保护下,先进行表层3m的固结灌浆,在基岩面形成盖板后,再进行下部岩体灌浆。某水电站拱坝坝基固结灌浆原则上由无盖重灌浆开始,至有盖重灌浆结束。无盖重灌浆在岩石裸露条件下施工,主要进行3m孔深以下岩体的灌浆,3m以上通过接管引至坝后集中地点,在浇筑坝体基础混凝土后再进行灌浆。
2.2.3 接触灌浆
接触灌浆具有加强坝体混凝土与坝基或岸肩之间的结合能力,提高坝体的抗滑稳定性。一般是通过混凝土钻孔压浆或预先在接触面上埋设灌浆盒及相应的管道系统,也可结合同结灌浆进行。接触灌浆应安排在坝体混凝土达到稳定温度以后进行,以防止混凝土收缩产生拉裂。
结束语
岩石基础灌浆是水利工程的重要施工环节,只有合理应用灌浆技术,才能保证岩基的强度,降低水利工程出现质量缺陷的概率。在岩基灌浆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还要做好质量控制工作,加强对施工流程的监管。本文对水利工程中,常见的岩石基础灌浆技术进行了介绍,还对水利工程岩石基础灌浆施工的特点进行了探讨,希望对其他施工单位提供一定可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朱录才.灌浆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1(3).
[2]姚富民.浅析灌浆技术在水利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09(12).
[3]张爱民.岩石基础灌浆技术对水利工程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0).
关键词:水利工程;岩石基础;灌浆技术
岩石基础是水利工程中底部结构的组成,其发挥着支撑的作用,所以,施工单位应保证岩石的强度。在基础施工的过程中,水利工程的设计人员应认识到基础施工对水利工程主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只有合理利用灌浆技术,提高岩石基础的质量,才能保证水利工程功能作用的正常发挥。岩基灌浆对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施工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灌浆基础。下面笔者对岩基灌浆在水利工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常用的岩基灌浆技术进行一一介绍。
1 岩基灌浆在水利工程中发挥的作用
岩基灌浆是水利工程中常见的施工项目,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应用灌浆技术,在灌浆的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按照一定比例将凝胶性的浆液进行配制,灌浆前,首先需要进行钻孔,在钻孔灌注后,岩基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了。岩石基础灌浆技术在水利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岩基施工不过关,则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会大大降低,质量缺陷或者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会增加。只有做好岩基灌浆工作,才能提高岩基的抗渗性能。基础施工可以保证水利工程基础结构的性能,可以解决水利工程中存在的质量缺陷。基础处理有利于提高水利工程岩石基础的强度以及抗滲性。
2 水利工程中岩石基础灌浆技术
2.1 合理选择灌浆材料
为了保证水利工程岩石基础灌浆的质量,施工单位首先要做好灌浆材料的选择工作,保证材料的性能以及质量达到实际要求。施工单位在选择岩基灌浆材料时,应满足以下条件:
首先,浆液应具有良好的可灌性。在一定压力下,应保证配制的浆液可以灌入缝隙以及孔洞中,并且保证填充的密实性。其次,浆液在硬化后必须具有良好的防渗性能,在硬化形成结石后,还要具有较高的强度。再次,配制的浆液应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这可以保证浆液扩散范围的扩大。最后,浆液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还要降低其离析现象的发生。
在水利工程岩基灌浆施工中,采用水泥浆液比较多,灌浆材料是由水泥和水按照一定比例配制形成的,水泥浆液配置是以悬浮状态为标准。水泥灌浆有着较多的优点,其不但材料的成本低,而且可以保证灌浆效果的可靠性以及灌浆工艺操作的简便性。水泥的品种有很多,在具体选择时,应结合实际工程条件,一般选择的灌浆水泥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5。水泥颗粒的大小也对灌浆的效果有着影响,一般水泥颗粒的直径越小,水泥浆液配制的质量越高。在帷幕灌浆施工中,对水泥细度有着明确的要求,施工单位应保证水泥的质量符合相关质量标准。在特殊的水利工程中,还会采用超细水泥,其适合应用在细微裂隙岩基灌浆中。
2.2 常见的岩基灌浆技术
2.2.1 帷幕灌浆
帷幕灌浆是一种常用的岩基灌浆技术,其有着较强的适用性,而且灌浆的效果比较好。应用帷幕灌浆技术时,施工人员需要将帷幕布置在靠近迎水面的坝基中,然后利用水泥砂浆在坝基中灌注出一道抗渗防水墙,这有效的提高了坝基的抗渗能力,可以降低坝基出现渗漏现象的概率。帷幕灌浆在水利工程中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在确定灌浆的深度时,施工单位需要结合工程地质的实际情况,有的地质条件比较差的岩基,帷幕灌浆的深度达到了百m以上。帷幕灌浆常用方法为单孔灌浆,该灌浆方式在具体实施时需要应用较大的灌浆压力。水利工程岩基帷幕灌浆一般在蓄水之前实施,这样能更好的保证岩基灌浆质量。与其他灌浆处理技术相比,帷幕灌浆的工程量更大,且该技术在具体实施时容易与坝体施工产生时间上的冲突,需要提前做好施工时间安排。一般情况下,帷幕灌浆工作会在坝基灌浆廊道内部进行,这样更利于实现坝体上升与岩基灌浆的施工同步,可加大灌浆压力,提高灌浆质量。
2.2.2 固结灌浆
固结灌浆处理的目的与帷幕灌浆处理相同,都是提高岩基的整体性与强度。水利工程岩基施工中,如果岩基的地质条件比较好,则固结灌浆部位要选择上、下游应力比较大坝基。如果地质条件比较差,灌浆部位则选择全部坝基,对坝基整体进行固结灌浆。固结灌浆的深度一般控制在5-8m,有的工程因施工需要,会将固结灌浆孔的深度设置为15-40m,此做法也是可行的。固结灌浆常用施工方法为群孔冲洗法和群孔灌浆法。
水利工程岩基施工可选用的固结灌浆部位为坝基混凝土,这样做的最大作用是防止基岩表面出现冒浆现象。固结灌浆期间同样需要控制灌浆压力,尽量加大灌浆压力,以优化灌浆效果。灌浆施工中如果遇到基岩较硬情况,可以直接在基岩表面实施无混凝土压重灌浆,以加大工程施工速度。如果选用钻孔灌浆方式,则必须等到基层表面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强度的50%之后,再开始正式灌浆。
例如我国长江三峡水利工程部分坝基施工就采用了固结灌浆技术,配合混凝土浇筑与找找平技术,等到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强度要求之后,开始实施固结灌浆。该工程坝基施工中,混凝土的浇筑厚度控制为30-40cm,目的是为了填平坝体基层的坑槽,填平之后,等到混凝土硬化,待混凝土强度满足了设计强度的70%,再进行固结灌浆。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进水塔基岩进行的无盖重固结灌浆在基岩面上浇筑了30~40cm的垫层混凝土,在垫层混凝土的保护下,先进行表层3m的固结灌浆,在基岩面形成盖板后,再进行下部岩体灌浆。某水电站拱坝坝基固结灌浆原则上由无盖重灌浆开始,至有盖重灌浆结束。无盖重灌浆在岩石裸露条件下施工,主要进行3m孔深以下岩体的灌浆,3m以上通过接管引至坝后集中地点,在浇筑坝体基础混凝土后再进行灌浆。
2.2.3 接触灌浆
接触灌浆具有加强坝体混凝土与坝基或岸肩之间的结合能力,提高坝体的抗滑稳定性。一般是通过混凝土钻孔压浆或预先在接触面上埋设灌浆盒及相应的管道系统,也可结合同结灌浆进行。接触灌浆应安排在坝体混凝土达到稳定温度以后进行,以防止混凝土收缩产生拉裂。
结束语
岩石基础灌浆是水利工程的重要施工环节,只有合理应用灌浆技术,才能保证岩基的强度,降低水利工程出现质量缺陷的概率。在岩基灌浆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还要做好质量控制工作,加强对施工流程的监管。本文对水利工程中,常见的岩石基础灌浆技术进行了介绍,还对水利工程岩石基础灌浆施工的特点进行了探讨,希望对其他施工单位提供一定可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朱录才.灌浆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1(3).
[2]姚富民.浅析灌浆技术在水利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09(12).
[3]张爱民.岩石基础灌浆技术对水利工程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