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中国英语”作为英语国际化和本土化的产物,作为一种特有的语言现象,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英语”的存在,是中国维护文化安全、搭建“中国英语”话语权平台的必然趋势。如何运用“中国英语”推广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增进海外对中国的了解,对扩大中国经贸往来、文化交流和国际影响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文化为视角,阐释了“中国英语”推出的必要性,提出了推出“中国英语”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文化 中国英语 译介 助推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随着全球商务活动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语言和文化渗透成为国际交往的必然趋势。文化不仅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而且对社会行为的规范起着调控作用,还对社会的凝聚和经济贸易发展起着驱动作用。语言与文化彼此依赖、互相影响,作为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任何语言都必须以一定文化背景为存在条件;文化根植于语言并制约和规范语言的发展,先进的文化助推语言成为世界各民族交往的重要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和民族在国际上的地位。
人类自有文化渊源开始就有文化交流。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都直接或间接促进了他们自身文化的繁荣,不仅丰富了世界文化,还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但是,跨国家、跨地区的经贸活动和跨文化的交流又必须通过语言转换来实现。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是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中国文化和近代文明对世界科技、经济和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中国文化中的太极阴阳学说促使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莱布尼兹引申出二进制,引起了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革命,便是中国文化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诸多实例之一。如何全方位推广中国悠久文化,增进海外对中国的了解,扩大经贸往来和对外交流,“中国英语”便是完成这一系列使命的重要媒介和推手。在世界文化大融合、大发展的背景下,研究“中国英语”、助推“中国英语”走向世界,对中国经济和世界贸易的长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中国英语的现状及其相关研究
半个世纪以来,学习英语的热潮持续升温。英语的迅速国际化必然引起英语广泛的本土化,各种带有地域色彩的“英语”不断发展,在本地本国的对内或对外交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种国际一体化进程中,“中国英语”成为了世界“英语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英语引进中国国门以来,“中国英语”在独特的中国文化背景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形态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并被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英语”成为世界英语体系中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认同。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影响的不断扩大,外国人了解中国、接近中国就成为了国际社会交往的必然趋势。他们渴望了解中国的内在驱动力也迫使他们接受其固有文化中没有的中国式英语表达。其次,“中国英语”在发展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是主要英语国家常用的英语词汇,遵循英语的普遍语法规则和系统,以国际规范英语为核心,适量地融入了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思维的元素,具有国际英语的主要特征,能被英语本族语者理解。此外,由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英汉语言部分词汇的缺省,汉语中的部分词汇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词汇,通过译介和语义再生手段创造性地使用“中国英语”,无疑解决了这一语言问题。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英语词汇,促进了世界文化的汇通和融合。因此,“中国英语”是汉化了的国际规范英语,它的存在更加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国际文化的交流,它的存在捍卫了母语文化的缺失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有助于中国民族文化精华的传承和创新。
贾冠杰教授在前人关于“中国英语”的研究的基础上,批判性地为“中国英语”正名为:操汉语的人们所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操汉语的人们的英语表达中所留下的中国特点和中国烙印,是受其思维方式的影响。人们首先掌握了汉语,形成了中国式思维,再学英语,中国式的思维势必对另外一种思维方式的迁移产生影响。由于文化的明显差异,中国人用英语表达中国的特有现象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其特定历史和文化影响,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如:Four Books(四书)、eight-legged essay(八股文)、May Fourth Movement(五四运动)、fairly comfortable standard of living(小康水平),以及nail houses(钉子户)、Hope Project(希望工程)、Open-door policy(开放政策)、Market-oriented economy(市场经济)、One country,two systems(一国两制)、four modernizations(四个现代化)等,都带有十足的“中国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中享有较高的声誉。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筑、书法、绘画、武术、饮食、茶艺、民俗等悠久历史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他们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了解势必会逐渐接受“中国英语”,其存在和发展便成为可能。总部位于美国的全球语言监测机构(GLM)评选出的2005年、2006年全球十大最流行词汇中,“中国英语”连续两年榜上有名。该机构进一步指出,中式英语及其他混合性英语的出现,丰富了英语词汇。如:guanxi(关系)、mantou(馒头)、gongfu(功夫)、qigong(气功),以及短语long time,no see(好久不见)、people mountains and people seas(人山人海)等,被西方人广泛接受。据资料显示,《牛津英语词典》中以汉语为来源的英语词汇有1000余条,涉及范畴包括饮食类、生物类、宗教哲学类、政治类等。据《广州日报》报道,一家由荷兰Chinglish BV公司在2006年10月31日正式推出的Chinglish.com网站已经开始正式运营。该公司创立人和首席执行官马利厄斯·伯根表示:“汉语和英语是人类未来的两门重要语言,Chinglish网站的使命在于建立一个汉语和英语共存和互相补充的网络社区,从而促进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交流”。由此可见,“中国英语”有其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和可能。美国英语是从不列颠英语中分离出的第一个独立的变体,其艰难、曲折而最终取得胜利的发展史也可用来证明中国英语的独立存在是可能的,也是必然趋势。外语学习中“入乡随俗”的主张,成为中国本土化英语存在可能的又一个推手。随着国际商务合作、文化交流和中国国际声望的不断扩大,“中国英语”赢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为“中国英语”的推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 文化视角下中国英语推出的策略
1 以中国文化渗透为桥梁助推“中国英语”
跨文化交际和国际传播过程中,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化特征和思维方式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国家或民族的语言文化结构。在具有悠久历史底蕴的众多中国文化中,中国儒家文化的研究尤其受到海外的青睐。近年来,国外学校相继成立孔子学院,就是中国儒家文化传播与推出的有力佐证。儒家文化的推出和渗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海外人士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儒家文化根植于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对儒家文化的了解会驱使他们逐渐对儒家文化以外的中国其他文化产生兴趣。在助推中国文化输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推动“中国英语”这种载体的发展,从而扩大“中国英语”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语言本身也承载和传导着它所根植的文化及其文化信息,对“中国英语”的了解,也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语言反映着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和特征,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世界观均体现在该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中。文化孕育在语言之中,并通过语言得以表现、传达、存储和交流,语言具有文化性。因此可以说,语言是带有民族文化性的。
2 以翻译为媒介推出“中国英语”
翻译是架起语言和文化交流的桥梁,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和跨文化的活动,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的移植过程。中国文学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深受海外人士的喜爱,他们是以“中国英语”翻译为媒介来理解这些名著的。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不可避免地会掀起世界各国学习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热潮。以翻译为媒介,推出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学,让世人了解“中国英语”,成为推出“中国英语”的良好契机。其次,中国其他文化走向世界也是通过翻译来实现,势必为“中国英语”的推出迎来了春天。通过译介,“中国英语”会随着中国文化的扩展为世人所逐渐接受,并在世界文化中获得应有的席位。通过以“中国英语”为基础的译介,让海外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立足于世界文化。
3 以国际商务和经贸合作为契机推出中国英语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国际商务活动、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近年来,中国的入世和中国的崛起,更是把这种商务和经贸活动推向历史的高潮。中外商务和经贸合作项目逐年增多,国际贸易成交量日益上升。在中外商务谈判和经贸活动中,英语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媒介,“中国英语”成为实现这些活动的主要交流工具。基于国际规范英语,同时又根植于中国文化且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英语”伴随中外商务和经贸往来,逐渐为世人所知晓、理解、运用和传播。“中国英语”,不可避免地成为世人扩大经贸合作和国际视野的重要工具。
三 结语
“中国英语”具有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宏大战略价值。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文化弱势是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全球范围来看,人类的语言文化交流存在着严重的失衡,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文化传播的态势表明,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坚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色,才能树立文化自信意识并自觉维护文化安全。倘若丧失文化安全意识,一国文化只会为英语民族的文化价值观所同化,沦为西方语言文化的奴隶。作为中国文化的身份标识,“中国英语”承载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特色,是抵御西方强势文化入侵的重要武器。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给世界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是世界文化和世界文明走向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文学艺术、建筑、书法、绘画、武术、饮食、民俗等文化在世界各国都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如何运用“中国英语”推广中国悠久文化,增进海外对中国的了解,对扩大经贸往来、对外交流和国际影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搭建“中国英语”话语权的平台,抵制西方文化的入侵和和平演变,不仅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战略举措,也是在特定政治和文化语境之下,维持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任务。
注: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11SA075);四川理工学院“商务英语学科特色建设”特色项目(川理工2012-35);四川理工学院科研项目(2012KY29)。
参考文献:
[1] 陈桂琴:《语言、文化与翻译》,《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2] 杜瑞清、姜亚军:《近二十年“中国英语”研究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期。
[3] 贾冠杰、向明友:《为中国英语一辩》,《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年第5期。
[4] 韩玲:《“中国英语”研究现状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第10期。
[5] 孙瑞梅:《语言、文化与翻译》,《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6] 卞月芳:《传媒翻译视阈中的“中国英语”解析》,《中国报业》,2011年第10期。
作者简介:
王洪渊,男,1975—,四川岳池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教学,工作单位:四川理工学院外语学院。
李晓云,女,1964—,四川南充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跨文化交际,工作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文化 中国英语 译介 助推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随着全球商务活动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语言和文化渗透成为国际交往的必然趋势。文化不仅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而且对社会行为的规范起着调控作用,还对社会的凝聚和经济贸易发展起着驱动作用。语言与文化彼此依赖、互相影响,作为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任何语言都必须以一定文化背景为存在条件;文化根植于语言并制约和规范语言的发展,先进的文化助推语言成为世界各民族交往的重要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和民族在国际上的地位。
人类自有文化渊源开始就有文化交流。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都直接或间接促进了他们自身文化的繁荣,不仅丰富了世界文化,还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但是,跨国家、跨地区的经贸活动和跨文化的交流又必须通过语言转换来实现。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是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中国文化和近代文明对世界科技、经济和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中国文化中的太极阴阳学说促使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莱布尼兹引申出二进制,引起了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革命,便是中国文化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诸多实例之一。如何全方位推广中国悠久文化,增进海外对中国的了解,扩大经贸往来和对外交流,“中国英语”便是完成这一系列使命的重要媒介和推手。在世界文化大融合、大发展的背景下,研究“中国英语”、助推“中国英语”走向世界,对中国经济和世界贸易的长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中国英语的现状及其相关研究
半个世纪以来,学习英语的热潮持续升温。英语的迅速国际化必然引起英语广泛的本土化,各种带有地域色彩的“英语”不断发展,在本地本国的对内或对外交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种国际一体化进程中,“中国英语”成为了世界“英语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英语引进中国国门以来,“中国英语”在独特的中国文化背景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形态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并被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英语”成为世界英语体系中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认同。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影响的不断扩大,外国人了解中国、接近中国就成为了国际社会交往的必然趋势。他们渴望了解中国的内在驱动力也迫使他们接受其固有文化中没有的中国式英语表达。其次,“中国英语”在发展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是主要英语国家常用的英语词汇,遵循英语的普遍语法规则和系统,以国际规范英语为核心,适量地融入了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思维的元素,具有国际英语的主要特征,能被英语本族语者理解。此外,由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英汉语言部分词汇的缺省,汉语中的部分词汇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词汇,通过译介和语义再生手段创造性地使用“中国英语”,无疑解决了这一语言问题。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英语词汇,促进了世界文化的汇通和融合。因此,“中国英语”是汉化了的国际规范英语,它的存在更加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国际文化的交流,它的存在捍卫了母语文化的缺失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有助于中国民族文化精华的传承和创新。
贾冠杰教授在前人关于“中国英语”的研究的基础上,批判性地为“中国英语”正名为:操汉语的人们所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操汉语的人们的英语表达中所留下的中国特点和中国烙印,是受其思维方式的影响。人们首先掌握了汉语,形成了中国式思维,再学英语,中国式的思维势必对另外一种思维方式的迁移产生影响。由于文化的明显差异,中国人用英语表达中国的特有现象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其特定历史和文化影响,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如:Four Books(四书)、eight-legged essay(八股文)、May Fourth Movement(五四运动)、fairly comfortable standard of living(小康水平),以及nail houses(钉子户)、Hope Project(希望工程)、Open-door policy(开放政策)、Market-oriented economy(市场经济)、One country,two systems(一国两制)、four modernizations(四个现代化)等,都带有十足的“中国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中享有较高的声誉。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筑、书法、绘画、武术、饮食、茶艺、民俗等悠久历史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他们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了解势必会逐渐接受“中国英语”,其存在和发展便成为可能。总部位于美国的全球语言监测机构(GLM)评选出的2005年、2006年全球十大最流行词汇中,“中国英语”连续两年榜上有名。该机构进一步指出,中式英语及其他混合性英语的出现,丰富了英语词汇。如:guanxi(关系)、mantou(馒头)、gongfu(功夫)、qigong(气功),以及短语long time,no see(好久不见)、people mountains and people seas(人山人海)等,被西方人广泛接受。据资料显示,《牛津英语词典》中以汉语为来源的英语词汇有1000余条,涉及范畴包括饮食类、生物类、宗教哲学类、政治类等。据《广州日报》报道,一家由荷兰Chinglish BV公司在2006年10月31日正式推出的Chinglish.com网站已经开始正式运营。该公司创立人和首席执行官马利厄斯·伯根表示:“汉语和英语是人类未来的两门重要语言,Chinglish网站的使命在于建立一个汉语和英语共存和互相补充的网络社区,从而促进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交流”。由此可见,“中国英语”有其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和可能。美国英语是从不列颠英语中分离出的第一个独立的变体,其艰难、曲折而最终取得胜利的发展史也可用来证明中国英语的独立存在是可能的,也是必然趋势。外语学习中“入乡随俗”的主张,成为中国本土化英语存在可能的又一个推手。随着国际商务合作、文化交流和中国国际声望的不断扩大,“中国英语”赢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为“中国英语”的推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 文化视角下中国英语推出的策略
1 以中国文化渗透为桥梁助推“中国英语”
跨文化交际和国际传播过程中,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化特征和思维方式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国家或民族的语言文化结构。在具有悠久历史底蕴的众多中国文化中,中国儒家文化的研究尤其受到海外的青睐。近年来,国外学校相继成立孔子学院,就是中国儒家文化传播与推出的有力佐证。儒家文化的推出和渗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海外人士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儒家文化根植于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对儒家文化的了解会驱使他们逐渐对儒家文化以外的中国其他文化产生兴趣。在助推中国文化输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推动“中国英语”这种载体的发展,从而扩大“中国英语”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语言本身也承载和传导着它所根植的文化及其文化信息,对“中国英语”的了解,也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语言反映着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和特征,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世界观均体现在该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中。文化孕育在语言之中,并通过语言得以表现、传达、存储和交流,语言具有文化性。因此可以说,语言是带有民族文化性的。
2 以翻译为媒介推出“中国英语”
翻译是架起语言和文化交流的桥梁,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和跨文化的活动,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的移植过程。中国文学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深受海外人士的喜爱,他们是以“中国英语”翻译为媒介来理解这些名著的。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不可避免地会掀起世界各国学习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热潮。以翻译为媒介,推出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学,让世人了解“中国英语”,成为推出“中国英语”的良好契机。其次,中国其他文化走向世界也是通过翻译来实现,势必为“中国英语”的推出迎来了春天。通过译介,“中国英语”会随着中国文化的扩展为世人所逐渐接受,并在世界文化中获得应有的席位。通过以“中国英语”为基础的译介,让海外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立足于世界文化。
3 以国际商务和经贸合作为契机推出中国英语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国际商务活动、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近年来,中国的入世和中国的崛起,更是把这种商务和经贸活动推向历史的高潮。中外商务和经贸合作项目逐年增多,国际贸易成交量日益上升。在中外商务谈判和经贸活动中,英语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媒介,“中国英语”成为实现这些活动的主要交流工具。基于国际规范英语,同时又根植于中国文化且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英语”伴随中外商务和经贸往来,逐渐为世人所知晓、理解、运用和传播。“中国英语”,不可避免地成为世人扩大经贸合作和国际视野的重要工具。
三 结语
“中国英语”具有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宏大战略价值。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文化弱势是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全球范围来看,人类的语言文化交流存在着严重的失衡,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文化传播的态势表明,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坚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色,才能树立文化自信意识并自觉维护文化安全。倘若丧失文化安全意识,一国文化只会为英语民族的文化价值观所同化,沦为西方语言文化的奴隶。作为中国文化的身份标识,“中国英语”承载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特色,是抵御西方强势文化入侵的重要武器。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给世界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是世界文化和世界文明走向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文学艺术、建筑、书法、绘画、武术、饮食、民俗等文化在世界各国都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如何运用“中国英语”推广中国悠久文化,增进海外对中国的了解,对扩大经贸往来、对外交流和国际影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搭建“中国英语”话语权的平台,抵制西方文化的入侵和和平演变,不仅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战略举措,也是在特定政治和文化语境之下,维持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任务。
注: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11SA075);四川理工学院“商务英语学科特色建设”特色项目(川理工2012-35);四川理工学院科研项目(2012KY29)。
参考文献:
[1] 陈桂琴:《语言、文化与翻译》,《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2] 杜瑞清、姜亚军:《近二十年“中国英语”研究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期。
[3] 贾冠杰、向明友:《为中国英语一辩》,《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年第5期。
[4] 韩玲:《“中国英语”研究现状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第10期。
[5] 孙瑞梅:《语言、文化与翻译》,《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6] 卞月芳:《传媒翻译视阈中的“中国英语”解析》,《中国报业》,2011年第10期。
作者简介:
王洪渊,男,1975—,四川岳池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教学,工作单位:四川理工学院外语学院。
李晓云,女,1964—,四川南充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跨文化交际,工作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