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三次改革

来源 :中学政史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ssi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链接]
  
  一、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
  十月革命胜利后,帝同主义国家对苏俄发动了武装干涉,俄国的地主、资本家和沙皇军官也掀起了叛乱。为了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一方面加强红军建设,一方面实行经济上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措施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征集农民手中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对中小型企业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和食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让苏俄渡过了三年的困难时期,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但这一措施由于无偿占有人民的产品,也引起了劳动者的普遍不满。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根据新经济政策,农民在向国家交了粮食税以后,余粮归自己支配,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除大型企业仍然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和外同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企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由于采取了这一系列措施,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并为俄国人民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
  
  二、罗斯福实施新政
  1929年,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人民群众深受其害,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而垄断资本家毫无怜悯之心,他们为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宁愿大量销毁商品;更为可怕的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对付经济危机,他一上任,就宣布实行新政。实行新政的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为此,他采取了几项主要措施:首先大力整顿银行,恢复银行的信用,使私人现款又存入银行,重新流通。其次是农业方面,政府让农民缩减耕地面积和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偿。再次是新政的中心——对工业的调整。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目的在于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危机期间,美国政府还大力兴建公共工程,如筑路、架桥和植树。
  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三、邓小平实施改革开放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中央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国内开始出现安定团结的局面,国民经济得到了初步恢复。这一时期,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號,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1 对内改革。
  (1)改革先从农村开始,目的是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一步是搞试点: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农业获得大丰收。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第二步是政策实施: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农民高兴地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第三步是政策扩展: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现在,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广大农民正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宏伟目标努力奋斗。
  (2)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改革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这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2 对外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4个经济特区。它们以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成为我国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后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区逐渐扩大,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浦东开发区已发展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现在,对外开放区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综合分析]
  
  1 三次改革的相同之处:都是在本国经过重大打击或挫折之后,面临经济困难,政治需要稳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都是在不改变国家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都涉及农业、工业、金融业等;改革都使本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
  2 三次改革各具特点: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是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直接联系起来。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是在保持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 三次改革各自出现的结果: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统治得到稳定。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现代化建设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4 三次改革的结局:苏俄新经济政策后来被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取代。美国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中国改革不断深入,开放不断扩大,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 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之间关系的认识: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一定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发展经济。
  6 从三次改革中得到的启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我国的改革开放都是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环节,使其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其他文献
【主题要点】  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第一、二、三单元讲述的是1917年十月革命发生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历史,主要线索是国际关系的演变。这条线索贯穿教材始终,是本册教材最主要最关键的部分。另外一条线索是:社会主义的探索史,主要涉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及它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考查本部分知识的题型主要是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等,在复习时要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挖掘。
【专题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西欧各国走向联合,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苏联通过一系列改革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最终走向解体;东欧各国为摆脱斯大林模式,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结果东欧各国社会制度发生改变;亚非拉各国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复习目标】  概述战后美国经
时间:2015年3月6日  场合: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  观点:要重视基层风气问题,下大气力整治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不良行为,对随意插手基层敏感事务、截留克扣基层物资经费、处事不公、吃拿卡要、侵占群众利益等问题,必须严肃查处,绝不姑息。要着力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要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使领导干部受到警醒、警示、警戒。要加强对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
亚洲水系的一大特点是:水系结构呈辐射状,形成从中部高原山地流向周围海洋的外流水系。其中向北注入北冰洋的三条主要河流从西向东分别是: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对于这三条河流,如何快速记住它们的名称以及它们的位置呢?  课堂上,当我向同学们提出这个问题时,马韶阳同学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站起来大声说:“毕业了。”同学们有些惊讶,然后就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毕(鄂毕河)、业(叶尼塞河)、了(勒拿河)”
2015年江苏思想品德试题彰显课程性质,践行课程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对纷繁复杂社会生活的认知、体验、践行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公民意识、公共精神、树立法治观念,学会正确运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凸显正确的价值导向,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为做负责任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试题全面涵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十九大的内容必定是2018年中考命题的最大热点。本文拟通过下列有关党的十九大会议的热点材料来解读十九大精神,希望能为同学们备战2018年中考提供一些帮助。  主题一 十九大概况  【热点材料】  ★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时间:2015年3月5日  场合:作政府工作报告  观点: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进出口增长6%左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能耗强度下降3.1%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减少。
时间:2015年3月15日  场合:会见中外记者  观点:对环保执法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包括能力建设,不允许有对执法的干扰和法外施权。环保等执法部门也要敢于担当,承担责任。对工作不到位、工作不力的也要问责,渎职失职的要依法追究,环保法的执行不是棉花棒,是杀手锏。
[背景材料]    2009年2月5日晚,中央电视台举办了“感动中国”2008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获得“感动中国”2008年度人物这项崇高荣誉的人物是:奔忙在冰雪地震灾害前线的志愿者唐山十三农民,累死在救灾前线的青年战士武文斌,临危不乱带领群众抗震救灾的北川县长经大忠,冒着生命危险在救灾前线抢险的消防队员李隆,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张艺谋奥运导演团队,维护奥运圣火尊严的残疾人火炬手金晶,把圣火送上地球
材料分析题是各地中考思想品德试题中的重要题型,具有形式多样化、信息容量大、设问角度多、能力要求高等特点,既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结合2012年中考思品试题,谈谈几类常见材料分析题的解题策略。  1 说明类、反映类材料分析题。  这类题目的设问一般是:“上述材料说明(表明)了什么”,或“上述材料反映(体现)了什么”等,注重考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