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学生智慧的先学课堂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llm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思考空间受到“问题”的限制,而“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则给学生创设了更自由的学习情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重点,并对阅读文本进行自主解读,充分展示智慧。本文以《云南冬天的树林》的课堂教学为例,主要说明应用“先学”教学模式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
  关键词: 语文课堂先学后教《云南冬天的树林》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虽然不断得到重视,但仍然局限于教师的教学指导,思考和展示的空间仍然存在很大局限。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把学生的主动学习的个体行为提升为群体行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笔者将“先学后教”教学策略引进语文课堂,发现学生的智慧不容小觑。下面以《云南冬天的树林》的课堂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应用“先学后教”教学策略开发学生的潜能。
  课前,笔者把学生分成四个研究小组,布置了两道思考题:一是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思考从中获得的思想情感的启发;二是要求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品读,体会文章语言文字的妙处。这两个问题并不像以往那样具体,只是阅读文章时的基础问题,每一篇文章的阅读都是从这里入手。这种课前的问题设置主要是希望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懂得从这两个基本问题出发思考,给学生一个大致的方向,并不是一问一答式的问题设置,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分小组旨在使学生相互激发,提高思考的质量和效率。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实际,为了不占用学生的时间,笔者不要求学生书面作答。
  课堂上,笔者首先留给学生五分钟小组讨论的时间,让学生拟定此次的中心发言人,根据思考和讨论的内容组织好发言稿,依次发言。下面是每个组的发言实录。
  第一组:
  初读《云南冬天的树林》有些迷惑,不知道作者长篇大论、极尽细致地树林中那些细微的景象用意何在。但细细品读后,则感受到此文的独到之处。
  一是作者始终在一种仰视的目光,宽阔的胸襟体味着这个世界。例如第五段,先是将落叶和风雨、鸟兽、花粉、鱼石等相联系,给人一种与万事万物同感同觉的广博之感,接下去却又写道:“这不是一块石头或一只蜂鸟的落下……那不是来自某种心情、某种伤心或依恋,而是它对自身的把握。”让人感到即使落叶已凋零,它也仍然具有独立的灵魂,仍然以另一种方式活着。又如第六段写道:“有几片叶子在12月31日下午4点10分51秒落下。”我们忽然意识到自己好像从未如此认真审视,敬畏身边的生灵。
  二是作者在“树林”中所达到的宁静的心境深深打动了我们。如第八段“在松树叶或者老桉树叶的大床上躺下,内心充满的不是孤独、反抗或者期待,不是忍受,而是宁静、自在、沉思或倾听。”第十一段“这儿不需要鼓掌,不需要评论,没有判断的压力,不是对智力的考验。它要的,只是看。”这似乎是一种很奢侈的生命体验,因为我们在生活中很难体会到“静如止水”所蕴含的巨大能量。第十四段连用几个“它在那儿”,一个“在”字,则有“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的永恒之感。正如周国平在《不可误用的光阴》中的诘问:“什么叫虚度?快乐不算什么吗?整日逃跑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虚度,那就让它们虚度好了。”
  但我们认为这篇文章中最应该被记住的是第十段的“世界上有些地方,看是无能为力的,想象也不能抵达”,这大概是世界最迷人的所在。
  第二组:
  我们觉得本文的语言很新颖,如第四节“树叶永远,每一个月份都在死去”,我们通常写落叶都是借此为抒情的工具,以表达感时伤事的纷纷感慨,而此句则很平淡地在描述树叶这样一个生理过程——死去。一般我们会将这个过程冠以“凋零”、“飘落”,作者以一个并不常用的字眼“死去”,直白的同时让人耳目一新。
  本文描写角度也很奇特。九到十三段都以“躺在那儿”四字开头,以一片树叶的姿态,在世界的最低处,仰望整个宇宙,同其他落叶在一起,用生命感受铺满世界的金黄。而生命的渺小与伟大也尽在其中。
  第四段,“在最喧嚣、最明亮、最生机勃勃的春天,你也会看到一两片叶子,几百片叶子,从某棵树不祥地落下来”,先写生命的蓬勃,继而传为生命的凋亡,前后鲜明的死生对比,让人感慨生命的更迭。一如《我与地坛》中史铁生所说的“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还有就是最后一段,“在明朗的高处,结实、茂盛、充满汁液,在那儿,阴暗的低处,干燥、单薄、灿烂而易碎。”外表看上去繁盛无比的一片树林,其细微之处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生命的死亡与再生,让人感受到生命在安静中给人的一种震撼。
  第三组:
  “每一片叶子的死亡,仅仅是这片叶子的死亡……它并不指望自己离去同时也是一整个季节的结束”。每个生命体都是独立存在的,正如死亡也是独立的。一片叶子的死亡,不会对一棵树造成影响,一只鸟也“和那个被称为鸟的东西毫不相干”,一个人的离去也不能阻挡整个宇宙洪荒中延绵不断地生命延续,每个物种的生死与其他物种之间少有重合交叠的部分,就像“一片叶子自有它自己的落下”,而不是石头,蜂鸟抑或另一片叶子的落下。
  整片树林、整个自然中,人们感受到“比你更强大、更自在、更无所顾忌”的声音,甚至因此而恐惧和自卑,然而正是人的本能使你放过了某种真正的东西,在双眼混沌不堪之时,耳朵也蒙上灰尘,于是你只是听见了自己的顾虑重重,疑神疑鬼,你听见了自己疲惫不堪的心与黑暗之中跳动的声音。我们的心倦了,因为我们总是对生活抱有太多的顾虑,我们的精神被牵绊,我们的灵魂被上锁,内心充满孤独、反抗、忍受,我们丢失了宁静、自在、沉思、与倾听。
  第四组:
  我们组一开始是比较“功利”地看这篇散文:去找思路,去找中心,找逻辑顺序,结果就对这篇散文评价不高,觉得除了语言美并没有什么可供品评的优点。有的同学甚至还很疑惑地问:为什么要躺在哪儿呢?我说是提供一种新的感受角度。他又问:那为什么躺在那儿还能看蚂蚁呢?
  但是当我们择其优秀语段品读就发现,这样的散文非得静下心来,细细琢磨不可,一篇散文带给人们的是对于美的感受,而与高考无关。
  第九段中“松开……松开……灌进去”一句写得不长却很有味道,它一连用了四个“松开”,句子因这种拖长而使人缓慢下来,是一种真正的放松,再看让“树皮的气味,汁液和草浆的气味,马鹿和熊的气味”“灌进去”,写得十分具体,因此而变得可触摸起来。本来这一句可以只写“放松,细嗅树林的气味”的,却因作者的雕琢而使人印象深刻。
  另外,“在没有声音的地方,倾听无以命名的声音”一句看似矛盾,却是作者思想的流露。相关的有“你们并没有意识到‘在’,只是在着,在那儿,冬天,山中的某处。”及本文的最后一节。作者深层次想法往往是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种充满禅意的气质。他认为,树林中有着千万种事物,声音、光、角落甚或是氛围,空气。情绪,他们是难以言说的,无以命名的,作者在文中想尽办法去描写却说不清楚。可他们就“在那儿”,这和王阳明的“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看似不同,其时相通。作者说的是“在”是物质的“在”。尽在那林中,而唯有感受到,触摸到,才是在汝心中。
  这让我想起来张晓风的一句话:“山在、树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从学生的发言里,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对于一篇文章的解读是丰富的,这些发言里包括作者的审美视角、生命态度、语言表达和描写的视角,最可喜的是学生在发言中所展示的反思精神和联想意识。笔者认为,当学生能够从一篇文本中看到自己的功利心,懂得对此进行自省,这篇文章的价值和意义就已经非同凡响。而且在阅读过程中,他们开始懂得将所学所看所见运用到思考当下的思维过程里,比如第四组引用了王阳明、史铁生、张晓风的相关表达。
  接着,笔者让各小组就大家的发言再次进行探讨,时间为两分钟,主要是确定我们这节课接下来重点应该如何进一步解读这篇课文。很快,学生达成共识,决定进一步品味这篇文章的语言,于是笔者再次布置任务,让学生按照小组模式再次品读课文,同时要求大家在品读的时候要结合朗读。
  这节课,学生从“不自觉的学习者”(新手学习者)变成“自觉的学习者”(成熟的学习者),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方法认识事物,可以说,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学生自己发现并确定的,这种发现会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问题。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在学生的发言中,当笔者将这些发言转换成书面文字的时候(笔者并没有进行任何的修饰和加工),学生也惊叹于自己的思考和表达。他们可能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头脑中潜藏着巨大的能量。相信在未来的课堂上,他们还会继续展示智慧。
其他文献
摘 要: 屈原之死具有崇高的美学意义。死亡令人恐惧,生命本值得珍惜,但屈原为了心中的理想,不愿随波逐流,更不愿与污浊同流合污,他伟大的心灵和强烈的情感迸发深深震撼着后世众人的心灵。屈原投入汨罗江的那一刻已超越了个人生死,超越了功名富贵,涤荡汨罗,迸发出摄人心魄的崇高美。  关键词: 屈原之死 崇高美 伟大的心灵 强烈的情感  屈原的一生极富悲剧色彩,他的遭际自古以来引无数英雄嗟叹,他的死更
摘 要: 教科研工作是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以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教研组为例,积极探讨专业教研组在教科研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出基于专业教研组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教科研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专业教研组 教科研工作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故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教学为中心,努力提
摘要:绘画、雕塑和建筑进入学院始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家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开始建立在作品上署名和创作自画像的传统,并且出现为艺术家中的佼佼者树碑立传的传记,成为艺术史的雏形。另一方面,阿尔贝蒂、吉贝尔蒂、达·芬奇等学识出众的艺术家著书立说将艺术技法和艺术思想与人文学科联系起来,从而使绘画、雕塑和建筑进入学院成为可能。本文力图从艺术家自我意识的觉醒和造型艺术进入人文学科范畴两个方面论述
摘 要: 方言承载着一个地方的文化走向,反映着一方人的价值取向,甘肃天水方言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约定俗成,彰显出这座古老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风情神韵。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普通话的推广普及等因素,天水方言正逐渐走向衰退,甚至面临消失的尴尬境地。因此,加强天水方言的传承和保护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 方言 传承 保护  汉语方言是在原始中原汉语迁徙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
摘 要: 以学员为中心,应用问题研讨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技术与理念的有机整合。把握随机分组、抽取主题、小组讨论、展示成果、教师点评问题研讨式教学模式的五个环节,充分发挥主题明确、双向互动、平等合作、操作简便四个方面的优势,有效开展教师培训并创建问题研讨式校本研修基地,扩大此模式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 能力本位 问题研讨式教学模式 教师培训  实施素质教育,基础在教师,关键在培训。切实加强中
摘要: 本文论述了高校图书馆的宣传工作对于推荐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的重要作用,以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介绍了高校图书馆宣传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并对宣传工作积累的做法和经验加以提炼,以期和图书馆同仁探讨。  关键词: 高职院校图书馆宣传工作  引言  南通航运学院图书馆的宣传工作,经过不断探索和全体馆员的共同努力,形成了较为默契的配合,工作流程环环相扣规范有效。图书馆网页读者的访问量越来越大,
摘 要: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强调积极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积极向上的角度认识和把握积极、健康的理念,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增强学生的幸福感。文章针对遵义市城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建议。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初中心理建康教育 教育建议  积极心理学认为,帮助人们获得幸福是心理学工作者的责任。因此,积极心理学自创立以来,就一直致力于促进人身心和谐发展
摘 要: 打破处罚常规,创新德育模式是新时期班级管理应有的工作思路和方式。可是,某些教育工作者保留传统处罚观念,一味强化处罚措施的实行,没有跳出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怪圈,没有反思自己的德育模式,更没有通过思考和总结创新德育模式,以提高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和水平。本文力求解决这样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 常规处罚 德育模式 班级管理  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似乎存在这
摘 要: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情境教学法,则能使许多枯燥、抽象的历史学教学内容变得鲜活。本文就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不当的具体表现作了阐述,并对创设情境需注意的事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情境教学法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一、初中历史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生动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
摘 要: 贝拉·巴拉兹作为视觉文化最早的提出者,对视觉文化从概念到本质,从功能到特点的研究,既具有理论上的开创意义,又具有实践上的指导意义。本文从贝拉·巴拉兹的《电影美学》一书入手,通过全面梳理和分析巴拉兹的理论和思想精髓,从中解读与感悟电影艺术的魅力,可以为今天的电影语言研究找到新的视点和方法。  关键词: 贝拉·巴拉兹 电影美学 视觉文化  贝拉·巴拉兹(1884-1949)是匈牙利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