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的超克》是竹内好带着深情,仿佛灵魂的真挚热烈的自我剖白,也是他以近代中国、鲁迅为桥梁对日本近代化过程的反思。
不同于经常所见到的文学理论著作,竹内好的这部论著有着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这种主观色彩并非感性的自言自语,而是充分尊重自我内心的主观感受,不局限于任何一种现成规范或者条例。近代的超克中,“近代”就是指西方的近代化的过程(我们称现代化),“超克”是超越、克服的意思,而“近代的超克”就是所谓对于世界的近代化(现代化)过程的超越与克服。以下以阅读中的三个关键词连缀出本书的一点阅读感受。
1、鲁迅。学者孙歌对竹内好有过长久而深入的研究,她说:“竹内好在性格上其实和郁达夫更接近……竹内好的性格很率性,本真,有的时候甚至有点任性。他从年轻时候一直到最后都喜欢喝酒,喜欢玩,就是这样一个人。但是他有很强的正义感,比如他不能够允许他周围的任何人恃强凌弱,他认为男性要充分地保护女性,他有比较旧式的道德观。类似这样的一些个性,其实是让他在精神上比较接近郁达夫的。为什么郁达夫没有满足他,最后转向了鲁迅?因为作为思想家,郁达夫的分量,能够承担的那种力量不够。鲁迅作为一个思想家,他所承担的矛盾、苦恼、悖论、困境和没有办法化解的绝望,这些东西刚好和那个时代的中国,和那个时代的日本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是相通的。郁达夫也是一个很优秀的作家,但是作为思想家则太透明,那些透明的思想,在那个时代里很难接触到那个时代的灵魂,因为那个时代的灵魂恰恰是最不透明的。鲁迅的最不透明的地方,吸引了青年时期处于苦恼挣扎之中的竹内好。”竹内好把写就的《鲁迅》看做是自己遗书,在生命朝不保夕的环境中尽力写下了自己最想留在世上的作品,并称自己通过写作鲁迅获得了生的自觉。在《鲁迅》里,竹内好使用最多的关键词就是“抵抗”和“挣扎”这种充满主体力量的词语。他把“抵抗”定义为“挣扎”,他说,只有从旧的东西里面挣扎着才能产生出来否定旧东西的那个力量,才是真正的自主的力量。竹内好把鲁迅看作是一个并非先驱的启蒙者。在竹内的表述中,启蒙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大多数知识分子认可的西方的价值体系对中国传统与现实的启蒙,一种是鲁迅通过生命体验所获得的同样针对中国传统与现实的启蒙,只不过这种启蒙也不得不借助于对西方启蒙价值观念的批判阐释,并且对这一启蒙的观念也保持的流动持久的批判,这也是对于生命体验的不断革新,观念、价值的持久生命力均来自于此,没有永恒好用、持久不变的。在竹内看来,惟后一种启蒙在现代中国才具有合法性。这里强调了主体性对于认知、建构的关键作用,这几乎可以类比于竹内好思考的国家的独立的命题。竹内好在《国家的独立和理想》中将“国家独立”的常识性认识打破,认为国家独立的概念并非像人们平常意义上认识到的主权独立这么简单。“什么样的独立才是真正的对立”?形式上的独立并不是真正的独立,真正的独立是一个国家的主权被用来实现这个国家的自己的理想。就好比一个独立的人之独立在于不断在自我内部否定前进,并且不断实现着自己的理想,使自己成为理想中的自己,类比国家,亦是如此。没有文化上的独立,就无法定位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所以他认为看似不独立的中国,实际上却有着独立的品格,而看上去独立的日本,在自身内部并没有获得真正的独立。这种反学院派的论调极具启发性,也如同一个炸弹扔到了学术中心,占尽了爆炸性,猛烈的轰击着稳坐正位的权威观念。而他与鲁迅最大的相通处也在于此:(孙歌语)那就是打碎被知识和权力不断强化的“常识”,并在打碎这些常识之后,告诉善良的人们,如果你认同了这些约定俗成的前提,那么在你自认为是为正义而战的时候,或许很可能却正在与邪恶同谋。竹内好这种“打破”的习惯性思维和日本学院派的观念相左,因为绝大多数学者都满足于把遇到的问题凭借自己的知识积累进行归类分析,无法使眼前的问题与知识积累在当下联系起来并产生新的问题意识。也就是说如果研究者没有主体意识,那么研究成果只能是一些无法触动个体生命感觉的文字。
2、文学。文学是竹内好用来认知鲁迅的一个途径,而他对于文学的理解又是自己对于世界结构的理解。在《鲁迅》里有这样的话:“我在本质上不认为鲁迅的文学是功利主义的。我不认为它的文学是为人生的、为民族的、抑或是爱国的文学。鲁迅是诚实的生活者,热烈的民族主义者,亦是爱国者。但是他并没有把这一切作为他文学的支撑点,毋宁说,他的文学是在穿透这一切的层面上成立的。鲁迅文学的根源,是可以成为‘无’的某种东西。由于获得了那种根本上的自觉,鲁迅成为了文学家。如果没有这一个本源的自觉,民族主义者鲁迅、爱国主义者鲁迅,也不过是于此而已。”这里用作认识鲁迅的文学观念会有些不同于常识性认识的细节进而跟大多数的文学观念区分开来。这里的文学还浸染着鲁迅,或者说竹内好的个人生命体验所得的精髓。这种体验的最紧要之处在于一切生活和文学作品只有经历过主体激烈的搏斗,转化为生的苦恼和喜悦,才得以成为其自己。强调文学作为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需要注重现实民众生活的流动性和生活实感。在灵魂与现实的激烈撞击中产生出来自自我深处的价值更新,以批判的力量活跃对于世界的认识。世界并非实体性的存在,而是在众多活生生的民众、各异的民族的参与和互动下得以产生的类实体存在。由此竹内好才有了文化政治立场,而非现实政治价值观念。竹内好的文化立场在于,他认为文化正是在“无用”的意义上才能获得自我确立的价值。此意正和鲁迅文学的“无”的意义。至于“无”,我想,是指鲁迅本身的不可言说性,竹内好自己也说自己并不打算用语词来塑造鲁迅。不可言说是因为鲁迅的生活、思想、遭遇都是流动不拘的状态,从内到外的时刻肯定也时刻否定,在这种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建立自己存在的当下性,也是自我持续生存下去的基础;不可言说是因为鲁迅对于所有的稳定存在、所有自认完美的事物的不断怀疑,甚至是对于自己怀疑的怀疑,持续的怀疑使所有的给人安全感的稳定存在都带有了虚妄、无奈的阴影,因而变成了无尽下去的虚无。而写作者倒是很容易迷失在语词的海洋里,时刻也被语词驱使着、阻碍着,同时也为观念所阻。在竹内好那里文学作为自己把握世界的方式更多的增添了活力。这个根源在“无”的文学的观念被看做是另一种现代性格,实在的与当下结合,互动,反抗。对于“无”的百般书写,正是对于“有”的另一种诠释,好比反现代性亦属于现代性的价值观念范畴一样。
3、历史。在《何谓近代》中竹内好这样定义历史:“历史并非空虚的时间形式。如果没有无数为了自我确立而进行殊死搏斗的瞬间,不仅会失掉自我,而且也将失掉历史。”即历史是建立在为了自我确立而进行的搏斗中的。这样的解释令历史看上去主观而不确定。竹内好这种对于历史客观性的非直观态度迥异于较普遍存在的变得生硬教条的学院化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念。“对我来说,那种所有一切都可以抽取出来的理性主义信念是令人恐惧的。或者与其说是理性主义的信念,毋宁说是使这种信念得以成立的理性主义背后的那个非理性主义之意志的压力是可怕的。”竹内好的历史界定充满了紧张感,从观念上进入历史不是真正进入历史,历史中有鲜活的事件和个体,以及喜怒哀乐的情感。历史不是被高高置于台上的研究对象,而是时时围绕在我们的身边,可以被我们深切感受的动态存在,是内在于我们的一部分,而非他者。如果我们没有深入的感受它,我们也就失去了它,也就意味着失去了自我。
《近代的超克》是竹内好带着深情,仿佛灵魂的真挚热烈的自我剖白,也是他以近代中国、鲁迅为桥梁对日本近代化过程的反思。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不同于经常所见到的文学理论著作,竹内好的这部论著有着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这种主观色彩并非感性的自言自语,而是充分尊重自我内心的主观感受,不局限于任何一种现成规范或者条例。近代的超克中,“近代”就是指西方的近代化的过程(我们称现代化),“超克”是超越、克服的意思,而“近代的超克”就是所谓对于世界的近代化(现代化)过程的超越与克服。以下以阅读中的三个关键词连缀出本书的一点阅读感受。
1、鲁迅。学者孙歌对竹内好有过长久而深入的研究,她说:“竹内好在性格上其实和郁达夫更接近……竹内好的性格很率性,本真,有的时候甚至有点任性。他从年轻时候一直到最后都喜欢喝酒,喜欢玩,就是这样一个人。但是他有很强的正义感,比如他不能够允许他周围的任何人恃强凌弱,他认为男性要充分地保护女性,他有比较旧式的道德观。类似这样的一些个性,其实是让他在精神上比较接近郁达夫的。为什么郁达夫没有满足他,最后转向了鲁迅?因为作为思想家,郁达夫的分量,能够承担的那种力量不够。鲁迅作为一个思想家,他所承担的矛盾、苦恼、悖论、困境和没有办法化解的绝望,这些东西刚好和那个时代的中国,和那个时代的日本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是相通的。郁达夫也是一个很优秀的作家,但是作为思想家则太透明,那些透明的思想,在那个时代里很难接触到那个时代的灵魂,因为那个时代的灵魂恰恰是最不透明的。鲁迅的最不透明的地方,吸引了青年时期处于苦恼挣扎之中的竹内好。”竹内好把写就的《鲁迅》看做是自己遗书,在生命朝不保夕的环境中尽力写下了自己最想留在世上的作品,并称自己通过写作鲁迅获得了生的自觉。在《鲁迅》里,竹内好使用最多的关键词就是“抵抗”和“挣扎”这种充满主体力量的词语。他把“抵抗”定义为“挣扎”,他说,只有从旧的东西里面挣扎着才能产生出来否定旧东西的那个力量,才是真正的自主的力量。竹内好把鲁迅看作是一个并非先驱的启蒙者。在竹内的表述中,启蒙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大多数知识分子认可的西方的价值体系对中国传统与现实的启蒙,一种是鲁迅通过生命体验所获得的同样针对中国传统与现实的启蒙,只不过这种启蒙也不得不借助于对西方启蒙价值观念的批判阐释,并且对这一启蒙的观念也保持的流动持久的批判,这也是对于生命体验的不断革新,观念、价值的持久生命力均来自于此,没有永恒好用、持久不变的。在竹内看来,惟后一种启蒙在现代中国才具有合法性。这里强调了主体性对于认知、建构的关键作用,这几乎可以类比于竹内好思考的国家的独立的命题。竹内好在《国家的独立和理想》中将“国家独立”的常识性认识打破,认为国家独立的概念并非像人们平常意义上认识到的主权独立这么简单。“什么样的独立才是真正的对立”?形式上的独立并不是真正的独立,真正的独立是一个国家的主权被用来实现这个国家的自己的理想。就好比一个独立的人之独立在于不断在自我内部否定前进,并且不断实现着自己的理想,使自己成为理想中的自己,类比国家,亦是如此。没有文化上的独立,就无法定位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所以他认为看似不独立的中国,实际上却有着独立的品格,而看上去独立的日本,在自身内部并没有获得真正的独立。这种反学院派的论调极具启发性,也如同一个炸弹扔到了学术中心,占尽了爆炸性,猛烈的轰击着稳坐正位的权威观念。而他与鲁迅最大的相通处也在于此:(孙歌语)那就是打碎被知识和权力不断强化的“常识”,并在打碎这些常识之后,告诉善良的人们,如果你认同了这些约定俗成的前提,那么在你自认为是为正义而战的时候,或许很可能却正在与邪恶同谋。竹内好这种“打破”的习惯性思维和日本学院派的观念相左,因为绝大多数学者都满足于把遇到的问题凭借自己的知识积累进行归类分析,无法使眼前的问题与知识积累在当下联系起来并产生新的问题意识。也就是说如果研究者没有主体意识,那么研究成果只能是一些无法触动个体生命感觉的文字。
2、文学。文学是竹内好用来认知鲁迅的一个途径,而他对于文学的理解又是自己对于世界结构的理解。在《鲁迅》里有这样的话:“我在本质上不认为鲁迅的文学是功利主义的。我不认为它的文学是为人生的、为民族的、抑或是爱国的文学。鲁迅是诚实的生活者,热烈的民族主义者,亦是爱国者。但是他并没有把这一切作为他文学的支撑点,毋宁说,他的文学是在穿透这一切的层面上成立的。鲁迅文学的根源,是可以成为‘无’的某种东西。由于获得了那种根本上的自觉,鲁迅成为了文学家。如果没有这一个本源的自觉,民族主义者鲁迅、爱国主义者鲁迅,也不过是于此而已。”这里用作认识鲁迅的文学观念会有些不同于常识性认识的细节进而跟大多数的文学观念区分开来。这里的文学还浸染着鲁迅,或者说竹内好的个人生命体验所得的精髓。这种体验的最紧要之处在于一切生活和文学作品只有经历过主体激烈的搏斗,转化为生的苦恼和喜悦,才得以成为其自己。强调文学作为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需要注重现实民众生活的流动性和生活实感。在灵魂与现实的激烈撞击中产生出来自自我深处的价值更新,以批判的力量活跃对于世界的认识。世界并非实体性的存在,而是在众多活生生的民众、各异的民族的参与和互动下得以产生的类实体存在。由此竹内好才有了文化政治立场,而非现实政治价值观念。竹内好的文化立场在于,他认为文化正是在“无用”的意义上才能获得自我确立的价值。此意正和鲁迅文学的“无”的意义。至于“无”,我想,是指鲁迅本身的不可言说性,竹内好自己也说自己并不打算用语词来塑造鲁迅。不可言说是因为鲁迅的生活、思想、遭遇都是流动不拘的状态,从内到外的时刻肯定也时刻否定,在这种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建立自己存在的当下性,也是自我持续生存下去的基础;不可言说是因为鲁迅对于所有的稳定存在、所有自认完美的事物的不断怀疑,甚至是对于自己怀疑的怀疑,持续的怀疑使所有的给人安全感的稳定存在都带有了虚妄、无奈的阴影,因而变成了无尽下去的虚无。而写作者倒是很容易迷失在语词的海洋里,时刻也被语词驱使着、阻碍着,同时也为观念所阻。在竹内好那里文学作为自己把握世界的方式更多的增添了活力。这个根源在“无”的文学的观念被看做是另一种现代性格,实在的与当下结合,互动,反抗。对于“无”的百般书写,正是对于“有”的另一种诠释,好比反现代性亦属于现代性的价值观念范畴一样。
3、历史。在《何谓近代》中竹内好这样定义历史:“历史并非空虚的时间形式。如果没有无数为了自我确立而进行殊死搏斗的瞬间,不仅会失掉自我,而且也将失掉历史。”即历史是建立在为了自我确立而进行的搏斗中的。这样的解释令历史看上去主观而不确定。竹内好这种对于历史客观性的非直观态度迥异于较普遍存在的变得生硬教条的学院化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念。“对我来说,那种所有一切都可以抽取出来的理性主义信念是令人恐惧的。或者与其说是理性主义的信念,毋宁说是使这种信念得以成立的理性主义背后的那个非理性主义之意志的压力是可怕的。”竹内好的历史界定充满了紧张感,从观念上进入历史不是真正进入历史,历史中有鲜活的事件和个体,以及喜怒哀乐的情感。历史不是被高高置于台上的研究对象,而是时时围绕在我们的身边,可以被我们深切感受的动态存在,是内在于我们的一部分,而非他者。如果我们没有深入的感受它,我们也就失去了它,也就意味着失去了自我。
《近代的超克》是竹内好带着深情,仿佛灵魂的真挚热烈的自我剖白,也是他以近代中国、鲁迅为桥梁对日本近代化过程的反思。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