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丝有线细操作心手相连悟知源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lle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好的数学活动是要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并能充分体现数学本质的活动,需要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积极创设基于学生数学学习需要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在“认识线段”的教学中,教师应“穿针引线”“行针步线”“飞针走线”,化无形为有形,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关键词]动手操作;数学课堂;认识线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6-0039-02
  小学数学操作活动,一方面是手与眼的协调活动,对数学材料的动态感知过程;另一方面是手与脑的密切沟通,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隐性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操作时,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内部思维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帮助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既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操作活动本身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通过动手操作,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让学生积累更丰富的感性材料,在这个基础上抽象、概括、分析、推理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发展,才是组织学生实践操作的真正目的。现以苏教版教材二年级“认识线段”的教学为例,重点探寻如何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活动。
  一、“穿针引线”——初步感受线段的“直”
  【教学片段1】由对“线”的感知过渡到对“线段”的初步认识。
  师: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可以看成线。你觉得“线”是怎样的呢?(学生交流讨论)
  师:随意放在桌上的毛线是什么样的?(弯曲的)你能把它变直吗?
  (学生活动:把线变直)
  师:谁能说一说是怎么把线变直的。
  师(演示说明):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一段可以看成是线段。
  师:谁来指一指老师手中的这条线段是从哪到哪?
  (学生同桌合作:一人拉出线段,一人指一指)
  师:现在,你觉得线段是怎样的?你能在身边找到一条直直的线段吗?
  【评析】好的数学活动是要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并能充分体现数学本质,需要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积极创设基于学生数学学习需要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导入环节中“你觉得‘线’是怎样的呢?”能够还原学生生活性、直观性的语言描述,为学生产生对“线”的数学感性经验服务。
  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后,要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参与、交流、内化、反思等数学活动的全过程。因此,教学中利用“拉直毛线”这一活动,由弯到直,形成强烈的对比。比较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比较可以让学生撇开知识中的非本质属性,而聚焦到本质属性上来,直观感受线段“直”的特征。
  二、“行针步线”——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教学片段2】发现身边的线段。
  操作活动:发现身边的线段,反馈以小棒为例。
  师(演示):请你和老师一样,用食指顶住小棒的两头,用力,再用力。你有什么感觉?手指上有什么?是怎样的印迹?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印迹叫作线段的“端点”。
  师:线段有几个端点?
  师(用线拉出线段):那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指一指。
  师:现在你觉得线段是怎样的?(可借助手势比一比、说一说)
  【评析】传统的教学往往让学生生搬硬套地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然而这种结论是被告知的,学生没有真切的感受,注入式教学的结果是导致学生在长时间学习后仍遗忘掉知识点。线段的端点是无形的,看不见的,然而它却是决定线段长短的关键所在,因此怎样将无形化为有形,让学生记住并认可呢?为了处理好点和线的关系,我设计了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操作,亲身感受线段无形的两个端点。借助小棒能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还能有深刻的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跃然而出,紧接着在操作环节设置连续三个追问:“你有什么感觉?手指上有什么?是怎样的印迹?”逐步把端点引到学生面前,从而让学生加深对线段特征的认识,在简单的游戏中获得知识的体验。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发现和提出问题,及时帮助学生激活、总结和提升数学活动经验,努力使学生的浅层次的活动经验向较高层次的活动经验转化,并在概括和应用中不断丰富、不断提升。
  三、“飞针走线”——巩固线段特征
  【教学片段3】
  活动一:找线段。列举把数学书的某条边看成是线段。
  师:除了数学书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外,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
  活动二:数线段。
  师:调皮的线段又藏到了图形(如图1)里,你能找到它们吗?(以三角形为例,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线段在哪里,端点在哪里)
  上述教学中,通过几个不同维度的操作活动,如找、数、折、画、剪等,将线段的相关知识串联在一起,使学生动脑动手表征线段,从而达到牢固掌握线段本质特征的目的。
  【评析】板块式练习设计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进行多元思维。在学生思考时,应给一些工具帮助他们思考与探索,这个工具不仅仅包括操作时有型的工具,还包括学生脑海中已经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与策略;还应将问题设计得具有开放性,使得学生有长時间的思考空间,避免过度关注知识本身而忽略了过程与方法。
  【教学反思】数学课堂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授予,教师也不应该冷冰冰、硬邦邦地将知识塞给学生。数学是讲道理的,数学课堂应是有温度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爱上数学。而教师要做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尊重学生的差异。
  当然,操作活动的设计主要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在操作活动的设计上教师还要多方面考虑,如加工数学重构内容,使问题情境的设计更生活化;联系生活、基于经验,使操作活动的呈现具有层次性、开放性和操作性。
  新课程强调教育应该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将知识与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透过本课,我也在积极地尝试,让生活的源头之水与数学联袂,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从而打造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
  (责编 黄春香)
其他文献
“今年,整个欧洲的电动汽车销售量将超过中国,我们非常痛苦。”8月12日,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2020年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表示。  受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影响,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装机量为10GWh,同比下降28.1%,首次被LG化學超越,失去了全球动力电池第一的位置。  不过下半年之始,情况有所好转。  高工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动力电池月度数据库》显示,2020年7月,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约为4.
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五年级两位数学教师教学同一节课“数字与信息”。这是一节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课前需要学生收集相关的数字与信息,然后组织学生开展探究、交流等活动。而这两位教师在处理“公民身份证”这一知识点时,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以取得的教学效果截然不同。  案例一:  师:请各小组的同学相互交流一下,老师课前布置了调查有关公民身份证号码方面的知识,从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嗨,大家好!我是一粒米。我的皮肤白白的,十分光滑。虽然我的个头很小,但是在人类的生活中,我的作用很大哦。  一天下午,我正和爸爸妈妈一起躺在米缸里休息,突然,一只大手向我们伸了过来。天啊,太可怕了!我不顾一切往朋友堆里挤。就这样,我很不幸地和爸爸妈妈走散了;更不幸的是,我仍没逃到安全的地方。那只大手抓住我,把我放进了一个硕大的水池里。我非常害怕,惊慌地四下打量起来,寻找能够逃离这个水池的出口。这时
云南,是我国的一个旅游大省。许多到过云南旅游的人,对于大理、丽江、玉龙雪山、香格里拉、滇池、洱海、石林等地方,耳熟能详,如数家珍。可是问起普者黑,则一脸茫然,一问三不知,甚至不知道“普者黑”是哪三个字。  普者黑其实是一个藏在深山人未识的自然村落。这里把幽静秀丽的高原湖泊群、苍翠叠嶂的孤峰群、鬼斧神工的溶洞群及险恶的峡谷、壮观的瀑布、仙境般的云海、罕见的古代文化遗址和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巧妙的融为一
母亲做赤脚医生这一行当,是跟我一远房的爷爷学的。那时母亲年轻,长得好看,在周围村子里东奔西走,免不了有些害羞。而且她也认识了父亲,觉得女人家每天去外村抛头露面终会让人风言风语,所以干脆将“事业”驻扎在村里,跟做了一辈子接生婆的张婆婆学习接生,并很快接了她的班,成为我们村新一代的接生婆。  接生婆在女人们热衷生孩子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每次母亲花费一晚上接生完后,生了孩子的人家,会在第二天提了一书包
[摘 要]在教学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一课后,在独立作业环节出示“骰子相对面分别是几”的题目时,很少有学生尝试用推理和空间想象的方法去解决这道题目。而通过修改骰子上的数字、借助动手操作和利用多媒体等策略,可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增强空间感,在推理中寻找答案。  [关键词]空间感;操作;想象;展开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7月7日 星期四 心中照进一束光  今天发生了一件稀奇古怪的事:从来不穿裙子的卜一萌,竟然穿了一条红裙子!  我和卜一萌同学五年,她平时只穿校服,或者T恤、长裤。所以,今天的事情真是太不同寻常了。  “哎哟,太阳打西边出来了?”朱尔多吃惊地大叫起来。  胡小涂瞪大了眼睛叫道:“天哪!天哪!天哪!”  “你们谁能告诉我,到底发生了什么?”金刚一脸迷惑。  “班……长……”王天天嘴巴都合不上了。  岂
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我们知道:儿童的世界更多地充满着经验、直观、形象,而数学,无论怎样改造过的数学,其价值都指向理性、抽象、形式化。成人化、专业化、理性化的教学语言使数学教学远离丰富的社会生活,变成了索然无味的说教。作为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师,如何在不影响知识的科学性前提下,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
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同样一节课,有的教师演绎得精彩纷呈、掌声迭起,有的教师却教学得平淡无奇、枯燥乏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有幸聆听了张冬梅老师执教的“倍的认识”一课,顿时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以往我们一般会这样备“倍的认识”一课:按照例题的编排,出示情境图“蓝花2朵,黄花6朵,红花8朵”,先比较蓝花和黄花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用倍来阐述蓝花与红花之间的关系。在学生自主探索、得出结论后,教师让学生
今天是星期六,阳光明媚,我决定和姐姐一起去学校打乒乓球。  打球的过程中,我不小心踩了乒乓球一脚,把球踩扁了。我问姐姐:“现在该怎么办呢?”姐姐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把乒乓球浸入热水中。于是,我和姐姐回到家里,拿一个盆盛了些热水,然后把乒乓球放进了盆里。果然,没过多久,乒乓球凹下去的部分就慢慢地鼓了起来。  姐姐告诉我,这是利用了热胀冷缩的原理,乒乓球里的空气遇到热水会膨胀,膨胀的空气就会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