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思考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wz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建筑与现代建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现代建筑的设计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科技为人服务,强调人是自然的主人,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现代材料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玻璃工业为现代建筑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特别是近代新的结构技术、智能技术、照明技术,使得现代建筑业超过任何历史时代,为人类提供更加舒适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类进步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为寻求和创造出最适宜的生存环境而奋斗的过程。搞好建筑的规划和设计是创造优美的居住环境最主要的途径。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又是一个资源不很丰富的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的紧张已经给我们亮起了红灯,积极推进生态建筑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主要对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从事此方向研究人员提供借鉴,从而从一定层面上推动绿色生态建筑研究的发展。
  1绿色生态建筑内涵与要求
  所谓绿色生态建筑,其实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要实现这个目标,至少要做到四点:一是在建筑工业中实现高效、节能,使用再生、不产生副作用的建材产品。二是建材的研发应更多地致力于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并尽快扩大这种材料的使用范围。三是注重工程建设中的能源节约,尽量使用节能降耗、能够再生的天然材料。四是建材原料从使用到回收是否影响环境的污染,也是划定生态建筑的重要标准。最关键的是,把这种绿色理念贯穿到人居环境中去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只有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系统,才能真正实现建筑的生态化。
  2设计是实现生态建筑的基本技术策略
  从一定意义上讲,生态建筑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在考虑材料再利用,新能源开发等很多问题上都不应该停留在个体建筑这个尺度上,应该把它放到整个城市或者一个区域内通盘考虑,也可以把生态建筑认为是一个技术的集成体,许多技术问题,比如能源优化问题、污水处理问题,太阳能的采用和处理问题,并不是建筑专业范围内的问题,需要建筑师和各个专业的工程师共同合作。从技术层面上来讲,首先规划选址合理,减少环境污染,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降低能源消耗,采用太阳能、风能等等。从过程上来讲,提高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实现建筑防晒,自然采光照明等,这是生态建筑采用基本的技术策略。建筑通风是生态建筑普遍采用的比较成熟的技术,自然通风应该取代机械通风和空调制冷,一方面可以不消耗能源而降温除湿,另一方面提供新鲜的自然空气,有利于人的健康。建筑通风可以分为风压通风和热压通风两种,要有比较理想的外部风环境,一般来讲风速不小于每秒两到三米,房间进深大于 15 米。我国土地资源非常紧张,如果建筑住宅房间进深太大,对土地使用很不利,建筑要面向夏季主导风向,一般房间不大于 15 米,自然通风还是可以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同时要强调地理空间,建筑物前后包括围墙和植被都可以改变自然的风向,改变风力。利用这些东西进行自然通风。自然通风很不稳定,在外部不理想的时候用一定的热压通风。比如在设计中,在转角的地方设计出入口和玻璃塔,在夏天的时候可以升高,冬天可以降低,周边玻璃起温室的作用,对室内起保护的作用。
  3生态建筑设计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3.1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
  要保护自然,遵守节地原则,适度开发土地资源,合理规划项目用地,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采用科学的建筑体系,以提高建筑的有效使用面积和耐久年限,限期淘汰粘土实心砖等建材,对建筑废弃物进行无害处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建筑室外使用透水性铺装,以保持地下水资源平衡,对自然材料的使用不得破坏其自然再生系统,运用环境亲和材料。尽量使用可重复利用材料、可循环利用材料和再生材料,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和短缺资源,多使用地域的自然建材及当地建筑产品,在施工过程中做到无污染化。要防御自然,根据当地气候确定建筑方位,设置有效的遮阳设施,运用高热工性能的建筑材料做好保温隔热和隔噪音设计,在沿海地区还应考虑防空气盐害和防台风措施。
  3.2遵守节能原则
  传统建筑大多是围绕能源廉价的原则设计的,这类建筑主要利用常规能源,在能源利用上效率低,导致能源消耗快,且产生大量污染。因而需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采用适宜的节能措施。如今多数楼盘在南墙上设了很多混凝土板和铝合金百页以放空调室外机,可以设计一种外观精美的太阳能装置,以替代铝合金百页,内侧放室外机,把美观和功能结合起来。也可利用太阳能发电技术,并使发电系统与小区的电网并网。与此同时,做好绿化设计,绿化设计应避免轻技术重形态,轻内涵重风格,轻生态功能重情调效果。绿化应有层次性、物种多样性,有天然更新的能力,植物材料应有较强的适应性、抗逆性、长寿性与生态功能。应纠正植草就是绿化的片面理解,可利用落叶树木调整日照,建立可调节的植被体系。
  3.3引入智能管理系统
  充分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如设计智能采光窗、会呼吸的玻璃幕墙以随着阳光的角度变化和天空明暗变化调节透光效果,并根据日照强度自动调节室内照明系统,自动控制室内温湿度。创造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使用对人体健康无害的装修材料。
  3.4继承历史并融入城市
  城市不仅是人类为满足生存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更是文化的载体和容器,它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精华。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必须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尊重城市发展的历史,使城市的风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具内涵。城市建设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同时期的文化链条要衔接好,因此不可切割城市的文化,要妥善保护保存历史风貌,保持景观资源的共享,进行开放式设计,使建筑融入城市轮廓线和街道尺度之中,保持居民原有的出行、交往和生活惯例,保留居民对原有地域的认知特性,使建筑与城市和谐。城市规划要有前瞻性,避免窒息环境,使所有构成元素在共生中蕴含共性的文化及价值取向,在多彩的象征意义中丰富城市形象。
  4结语
  生态建筑最终是要回归自然,人们着眼的不只是一个系统的稳定和平衡,而是大范围生态系统的稳定、协调,生态平衡的意识应该始终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这种生态建筑的意识是最重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对待建筑上的生态与绿色,是一种看待生活的态度和对待生活的方式,它体现了人们的成熟与进步、体现了民族整体的素质和新发展。作为一名设计师,最终的目的就是脚踏实地地去解决,至少要减轻人的活動对环境的负干扰,推动生态系统向稳定协调和平衡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广如,张 娜,李 娜.浅谈生态建筑及其设计[J].山西建筑,2005,31(22)
  [2]胡永东.对生态建筑的认识及设计要点[J].工程与建设,2006,20(2)
  [3]王晖,唐 静,刘 静.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1)
  [4]张卫东.生态建筑设计初探[J].大众科技,2005(10)
其他文献
公路桥梁加固,就是通过一定的措施,使构件乃至整个结构的承载能力及其使用性能得到提高,以满足新的要求,也就是要针对桥梁所发生的不能满足继续使用的状况进行处理。本文就公路桥
加强对公路工程实验检测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公路工程实验检测水平,从而提高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本文从公路工程试验检验的重要性分析、现阶段我国公路工程试验
随着高温的消散,秋苗需求高峰期逐渐到来。然而由于高温持续时间长、病害多发,亲鱼体质恢复时间拉长,2011年,秋苗生产依然未能迎来令人满意的产量。业者预计,今年的秋花产量相比往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现代公路工程的施工技术随着其施工质量的提高和施工项目的增多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也就是说现代公路工程的施工技术逐渐向多样化发展。本文就公路施工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渗透主题和带人晴境的作用。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
近年来我国高层建筑发展迅速,高强混凝土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何优化高强混凝土施工技术,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建筑工程中高强混凝土施工技术,以
新课改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一切教育的影响必
成本控制是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分析了企业在项目建设开发中实现成本控制的几个有效手段,对成本控制做了初步探讨。
本文将结合这一背景情况,提出一种基于建筑结构设计信息模型的模型自动转换方式,并对于该系统模型的具体设计实现以及作用功能进行分析介绍,以促进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模型自动转换
加强混凝土施工,有效提高房屋建筑的整体质量。文章通过对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分析,强化混凝土工程的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