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为”与“不为”的边界

来源 :方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shenxia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到了各类学生毕业的季节,择业成为这个季节的主题词。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毕业生,想到一些社会现象,我有一些感想。
  每个人都向往创新,社会的发展,虽然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只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值得肯定,因为即便在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的领域,某些创新也会因触及生命伦理等问题而饱受质疑。所以,无论从事什么职业的人,也无论是在公共领域还是在私人生活中,多一点道德的或法律的边界意识,在行为时多问一句,我这么做是否有法律的允许等问题,就可以减少或避免许多意外事情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社会上“守成”的人多一些,未必不是件好事。
  比如,近几年,网络诈骗的事层出不穷,并且花样翻新,让老百姓防不胜防。而根据媒体的报道,那些实施诈骗的人,有一些就是从高校刚毕业的学生,他们或者出任这些公司的管理者,或者从事“人力资源部”的经理,专门从事招聘和培训新入职“员工”的工作,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到编写骗人的“话术”上。还有一些套路贷公司的从业者,自己本来曾经是被骗者,是受害人,最终却在威逼利诱下,又用同样的方法去骗自己的同学、朋友或者亲人,竟至于成为套路贷老板的帮凶;而在那些被打掉的传销窝点中,也不乏做着一夜暴富的发财梦的年轻人。这些被处罚或被处理的人,都知道他们每天所做的事情是诈骗,是违法犯罪的,但他们却仍能安心地将其视为一份“职业”,拿着从骗人所得中分得的提成。
  除了这些明知不可为却仍故意为之的突破道德法律邊界的情况外,还有一些情况,则是生活中那些不把规则当回事的人,他们在无意中越过了一些边界,其结果则是要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今年,北京某高校取消了22名考生的复试成绩,因为他们在复试前都与学校签订了一份保密协议,承诺“保证复试过程不录音录像,不保存和传播复试有关内容”,可这些同学复试一结束,马上就在考生微信群里“分享”复试内容,造成了实质性的泄题事件。对于学校的处理决定,网友们也是看法不一,有的认为学校有些小题大做,对考生的无心之举不应该如此严苛;但也有网友认为这些被取消录取资格的考生虽值得同情,但也暴露出他们把保守秘密协议当儿戏的心理。年轻人日常生活中或网络上的“口无遮拦”,并不能名之为直率,把握不住说什么或不说什么的“边界”,自然就需为相应的后果买单,只是这代价,可能有一生的遗憾与悔恨这么沉重。
  有时候,我们会为成长中的年轻人所犯的错误开脱,尤其是对于他们的“无心之举”给以谅解。不过,“下不为例”的宽纵并不能使后来者有所警觉,人们只有在感觉到“痛”的时候,才会养成反省的自觉。而要避免这种生活中的“痛”,还需在心中筑起一道防火墙,有了“为”与“不为”的边界,才能减少感受这种痛的几率。
其他文献
“彬州1·16”系列盗掘古塔地宫、古文化遗址案  2018年1月,咸阳市公安局刑警支队获得了彬州境内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彬塔地宫疑似被盗掘线索。咸阳市、彬州市公安局成立联合专案组全力开展侦查。经侦查发现,以卫某某为首的多名山西籍文物犯罪前科人员组成犯罪团伙,从2011年9月至2015年10月,采取预谋踩点、租赁古塔附近民房等场所、以经营餐饮为掩护的方式,使用专业打洞盗掘工具,先后盗掘了陕西省咸阳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