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目前截骨治疗拇外翻为主流的手术治疗方式,但存在众多的并发症.第1,2跖骨间弹性固定治疗拇外翻是一种新的手术方式.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对第1,2跖骨间固定治疗拇外翻进行力学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数据.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常州肿瘤医院骨科的1例女性拇外翻患者的CT数据建立拇外翻有限元模型,对有限元模型进行3个手术位点的分组:A组为自第1跖骨远节基底部至第2跖骨远节基底部;B组为自第1跖骨远节基底部至第2跖骨中段;C组为自第1跖骨远节基底部至第2跖骨近节基底部,在3组模型分别实施第1,2跖骨间
【机 构】
:
苏州大学附属常州肿瘤医院骨科,江苏省常州市 213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目前截骨治疗拇外翻为主流的手术治疗方式,但存在众多的并发症.第1,2跖骨间弹性固定治疗拇外翻是一种新的手术方式.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对第1,2跖骨间固定治疗拇外翻进行力学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数据.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常州肿瘤医院骨科的1例女性拇外翻患者的CT数据建立拇外翻有限元模型,对有限元模型进行3个手术位点的分组:A组为自第1跖骨远节基底部至第2跖骨远节基底部;B组为自第1跖骨远节基底部至第2跖骨中段;C组为自第1跖骨远节基底部至第2跖骨近节基底部,在3组模型分别实施第1,2跖骨间固定纠正拇外翻角至9°,分析各组固定后应力及形变情况.研究方案符合常州市肿瘤医院的相关伦理要求(伦理批号:2019-SY-031,审批时间:2019),并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知情授权.结果 与结论:①在3组手术位点实施手术方案后,A组的全足应力为202.43MPa,形变1.71 mm,第1跖骨应力为37.38 MPa,形变为1.71 mm,第2跖骨应力为1.16 MPa,形变为0.005 mm;B组的全足应力为220.58 MPa,形变1.47 mm,第1跖骨应力为29.26 MPa,形变为1.47 mm,第2跖骨应力为0.94 MPa,形变为0.0045 mm;C组的全足应力为141.94 MPa,形变1.07 mm,第1跖骨应力为23.62 MPa,形变为1.07 mm,第2跖骨应力为1.43 MPa,形变为0.0032 mm;②结果表明,手术位点为自第1跖骨远节基底部至第2跖骨远节基底部或第2跖骨中段具有较高的形变能力,更利于拇外翻角的矫正.
其他文献
背景:对于脊柱骨折患者,术者采用后路置钉方式治疗时会根据自己的习惯采取不同角度置入,但何种角度对术后效果更优暂无明确定论.目的:建立胸腰段脊柱椎体骨折的有限元模型,以探讨矢状面不同角度置入椎弓根螺钉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青壮年L1椎体新鲜压缩性骨折患者3例,通过有限元软件构建骨折模型(L1椎体骨折,T12-L2模型),利用HyperMesh装配螺钉建立L1骨折在矢状面3种不同角度(以矢状面平行上终板、斜向上终板7°、斜向下终板7°)置钉方式的模型,对模型施加各类载荷,对其受力情况进行生物力学分析.
背景:目前还没有就骨质、种植体直径与长度对初期稳定性影响的综合研究.目的:以载荷下种植体-骨界面的微动大小作为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评价指标,探究骨质、种植体长度与直径对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依据Zarb和Lekholm提出的骨质分类方法,建立Ⅰ,Ⅱ,Ⅲ,IV类骨质的下颌骨模型.参照士卓曼种植体参数,建立不同直径与长度的种植体模型,种植体直径分别为3.3,4.1,4.8 mm;长度分别为6,8,10,12 mm.应用有限元方法,对模型加载两种载荷(100,250 N),进行垂直和倾斜方向加载.分析比较
背景:目前国内外通常采用非融合性内固定治疗跳跃性脊柱骨折,易出现相邻椎间盘严重退变、断钉、断棒、脊柱僵硬恢复困难等相关并发症,尤其是无法避免第二次内固定取出手术,造成组织再次损伤.目的:分析脊柱外固定弹性应力治疗跳跃性脊柱骨折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重庆郭昌毕骨伤科医院收治的跳跃性脊柱骨折患者65例,其中男37例,女28例,年龄20-55岁,按照治疗方式分2组,对照组(n=32)进行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试验组(n=33)进行脊柱外固定弹性应力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