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合国
联合国作为公认的国际组织,在解决黎以冲突中能发挥多大的作用一直被世人关注。黎以冲突爆发后,联合国安理会及安南本人都为早日实现黎以停火积极进行外交斡旋。7月20日,安南在联合国总部向安理会报告中东局势时,谴责了黎巴嫩真主党引发本轮军事冲突,同时也批评以色列过度使用武力。当以军对黎巴嫩南部联合国哨所进行攻击并导致4名联合国观察员殉职一事发生后,联合国安理会15个理事国一致通过了一项主席声明,对以色列的行为“深表震惊和悲痛”,敦促以色列对这次事件进行全面调查,强调以色列和有关各方都必须全面尊重保护联合国人员和与联合国有关人员的国际人道主义法,必须确保不以联合国人员为攻击目标。比外,声明还对黎巴嫩和以色列平民遭受的伤亡和痛苦、对民用基础设施遭到摧毁以及黎巴嫩境内流离失所者的增加深表关切。联合国难民署和有关国家一道,对黎巴嫩平民进行了大量的人道主义救援工作。
8月11日,联合国安理会各成员国就结束黎以冲突有关决议进行投票,最终一致通过决议,呼吁结束以色列同黎巴嫩之间长达一个月的武装冲突,并授权部署一支15000人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在以色列撤离后帮助黎巴嫩政府军控制黎南部地区。这个决议的通过,让世人再次看到了联合国在解决国际事务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美国出于对以色列的偏袒,一再阻挠安理会就结束冲突采取任何实质性的措施,致使联合国面对中东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束手无策,总体表现令世人失望。对此,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安理会8月11日通过黎以冲突决议案后表示,联合国安理会用了这么长的时间才对黎以冲突采取行动,这令包括安南在内的很多人感到非常失望,安理会的无作为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世界对它的信任。
目前,联合国正在就落实黎以冲突新决议案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监督黎以冲突各方真正落实这一决议案还需要联合国付出更多的努力。
美国
黎以冲突爆发伊始,美国采取了放任纵容以色列对真主党进行军事打击的态度。美国认为,黎以冲突是由黎巴嫩真主党引起的,以色列不过是在保卫自己的国家。美国多次重申对以色列在黎巴嫩采取军事行动的支持,并毫不讳言地宣称,这场冲突是“创建一个新中东的契机”,坚定支持以色列打击“恐怖主义”的真主党。尽管战事一路升级,美国始终拒绝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事实上,美国的着眼点早就超出了黎巴嫩疆土。按照美国的“新中东计划”,巴勒斯坦的哈马斯、黎巴嫩的真主党以及它们的背后支持者伊朗与叙利亚皆属于“恐怖主义”范畴,都是实现美国在中东利益的重大障碍。因此,停火的前提是必须为清除这些障碍创造条件,而决不能再重复“恐怖主义猖撅的局面”。
美国一再申明应解除真主党武装,帮助黎巴嫩政府控制全部国土,为此建议向黎巴嫩南部地区派遣国际部队。坚决主张把解除真主党武装和以色列停止袭击结合起来,由国际部队来保证黎巴嫩政府军有效地在叙利亚边境巡逻,以阻止非法武装从边境偷运武器。
欧盟国家
欧洲在黎以冲突初起之时,既谴责真主党挑起战端,也批评以色列“反应过度”。在以军制造了“加纳惨案”并大规模向黎领土纵深推进之时,欧洲绝大多数国家谴责以色列滥用武力、屠杀无辜,强烈要求“立即停火”。在部署多国部队问题上,美国和以色列要求按照“阿富汗模式”部署北约主导的战斗部队,并提出先部署国际部队、然后停火的方案。而欧盟各国则断然否定了“北约主导”,并明确表示他们不会在黎以停火以及达成持久和平政治协议之前就派兵参加国际部队,欧洲绝不为以色列火中取栗而“成为战争的一部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欧洲顶住美国的压力,拒绝将黎巴嫩真主党及巴勒斯坦的哈马斯列入“恐怖主义组织名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黎巴嫩有着“特殊利益”的法国对这场冲突早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法国一方面认同以色列关于真主党“蓄谋挑衅”的说法,但另一方面也认为以色列的反击是“过度”的。法国总理、外长和国防部长先后轮番前往该地区,目的就是要使双方尽快停火,以保存法国对该地区的最后一点影响。
总体而言,尽管欧盟各成员国的立场在客观上存在某些差异,但在中东危机问题上这还是首次“以一个声音说话”。这本身就表明了欧盟对解决中东危机所发挥的重要积极作用,并势必对中东未来的政治格局产生影响。
中国
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黎以冲突个分关切,在不同场合多次敦促双方立即停火,开展人道主义救援,并尽快回到谈判和政治解决的轨道上来,早日恢复中东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为了表达中国人民对黎巴嫩人民的友好情谊,缓解黎面临的人道主义危机,中国政府向黎巴嫩政府提供了一批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物资,主要包括小型发电机、帐篷、毛毯、卫生装备和药品等。
为了尽快实现黎以停火,中国政府除了积极参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外交斡旋活动外,还派出中国中东特使专门出访中东。与有关各方深入交换看法,并提出了中国政府解决黎以冲突的具体方案和步骤。该方案包括:立即实现无条件停火;国际社会迅速采取措施阻止正在黎巴嫩发生的灾难,减轻这个民族承受的苦难;为实现地区完全永久性稳定、解决黎以危机确定政治框架;尽快重启中东地区的和谈,承认该地区国家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俄罗斯
从黎以冲突一开始,俄罗斯就呼吁冲突双方立即停火、通过政治途径化解冲突。俄希望联合国安理会能就黎以冲突尽快作出决定,以实现中东地区的持久和平。
俄罗斯认为,必须保证以色列和该地区所有其他国家的安全,以免无辜平民成为冲突的牺牲品。
阿盟
阿拉伯国家联盟(简称阿盟)作为阿拉伯世界的地区性国际组织,在黎以冲突爆发伊始,其内部对这次冲突有不同的解读。在7月15日开罗紧急外长会议上,22个阿拉伯国家的外长和代表就黎以冲突产生了分歧。叙利亚、阿尔及利亚等国强烈谴责以色列,对真主党表示支持;而影响较大的埃及、沙特、约旦等国家反对真主党武装的贸然行动,认为此举对阿拉伯整体利益不利。导致阿拉伯国家对黎以冲突有不同解读,除了政治原因外还有宗教差异的原因。埃及、约旦、沙特都是逊尼派穆斯林占绝对多数并掌握政权的国家,而真主党则属于什叶派。然而,面对黎巴嫩南部持续的隆隆炮火,阿拉伯国家再次选择了团结,开始用一个声音说话。8月7日阿盟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召开临时会议,商讨解决黎以冲突的问题。与会各国加强协调,显示了阿拉伯国家支持黎巴嫩政府、反对以色列侵略的立场,并作出了相关决定。会议一致强调,完全支持黎巴嫩政府提出的解决黎以冲突7点方
联合国作为公认的国际组织,在解决黎以冲突中能发挥多大的作用一直被世人关注。黎以冲突爆发后,联合国安理会及安南本人都为早日实现黎以停火积极进行外交斡旋。7月20日,安南在联合国总部向安理会报告中东局势时,谴责了黎巴嫩真主党引发本轮军事冲突,同时也批评以色列过度使用武力。当以军对黎巴嫩南部联合国哨所进行攻击并导致4名联合国观察员殉职一事发生后,联合国安理会15个理事国一致通过了一项主席声明,对以色列的行为“深表震惊和悲痛”,敦促以色列对这次事件进行全面调查,强调以色列和有关各方都必须全面尊重保护联合国人员和与联合国有关人员的国际人道主义法,必须确保不以联合国人员为攻击目标。比外,声明还对黎巴嫩和以色列平民遭受的伤亡和痛苦、对民用基础设施遭到摧毁以及黎巴嫩境内流离失所者的增加深表关切。联合国难民署和有关国家一道,对黎巴嫩平民进行了大量的人道主义救援工作。
8月11日,联合国安理会各成员国就结束黎以冲突有关决议进行投票,最终一致通过决议,呼吁结束以色列同黎巴嫩之间长达一个月的武装冲突,并授权部署一支15000人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在以色列撤离后帮助黎巴嫩政府军控制黎南部地区。这个决议的通过,让世人再次看到了联合国在解决国际事务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美国出于对以色列的偏袒,一再阻挠安理会就结束冲突采取任何实质性的措施,致使联合国面对中东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束手无策,总体表现令世人失望。对此,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安理会8月11日通过黎以冲突决议案后表示,联合国安理会用了这么长的时间才对黎以冲突采取行动,这令包括安南在内的很多人感到非常失望,安理会的无作为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世界对它的信任。
目前,联合国正在就落实黎以冲突新决议案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监督黎以冲突各方真正落实这一决议案还需要联合国付出更多的努力。
美国
黎以冲突爆发伊始,美国采取了放任纵容以色列对真主党进行军事打击的态度。美国认为,黎以冲突是由黎巴嫩真主党引起的,以色列不过是在保卫自己的国家。美国多次重申对以色列在黎巴嫩采取军事行动的支持,并毫不讳言地宣称,这场冲突是“创建一个新中东的契机”,坚定支持以色列打击“恐怖主义”的真主党。尽管战事一路升级,美国始终拒绝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事实上,美国的着眼点早就超出了黎巴嫩疆土。按照美国的“新中东计划”,巴勒斯坦的哈马斯、黎巴嫩的真主党以及它们的背后支持者伊朗与叙利亚皆属于“恐怖主义”范畴,都是实现美国在中东利益的重大障碍。因此,停火的前提是必须为清除这些障碍创造条件,而决不能再重复“恐怖主义猖撅的局面”。
美国一再申明应解除真主党武装,帮助黎巴嫩政府控制全部国土,为此建议向黎巴嫩南部地区派遣国际部队。坚决主张把解除真主党武装和以色列停止袭击结合起来,由国际部队来保证黎巴嫩政府军有效地在叙利亚边境巡逻,以阻止非法武装从边境偷运武器。
欧盟国家
欧洲在黎以冲突初起之时,既谴责真主党挑起战端,也批评以色列“反应过度”。在以军制造了“加纳惨案”并大规模向黎领土纵深推进之时,欧洲绝大多数国家谴责以色列滥用武力、屠杀无辜,强烈要求“立即停火”。在部署多国部队问题上,美国和以色列要求按照“阿富汗模式”部署北约主导的战斗部队,并提出先部署国际部队、然后停火的方案。而欧盟各国则断然否定了“北约主导”,并明确表示他们不会在黎以停火以及达成持久和平政治协议之前就派兵参加国际部队,欧洲绝不为以色列火中取栗而“成为战争的一部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欧洲顶住美国的压力,拒绝将黎巴嫩真主党及巴勒斯坦的哈马斯列入“恐怖主义组织名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黎巴嫩有着“特殊利益”的法国对这场冲突早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法国一方面认同以色列关于真主党“蓄谋挑衅”的说法,但另一方面也认为以色列的反击是“过度”的。法国总理、外长和国防部长先后轮番前往该地区,目的就是要使双方尽快停火,以保存法国对该地区的最后一点影响。
总体而言,尽管欧盟各成员国的立场在客观上存在某些差异,但在中东危机问题上这还是首次“以一个声音说话”。这本身就表明了欧盟对解决中东危机所发挥的重要积极作用,并势必对中东未来的政治格局产生影响。
中国
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黎以冲突个分关切,在不同场合多次敦促双方立即停火,开展人道主义救援,并尽快回到谈判和政治解决的轨道上来,早日恢复中东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为了表达中国人民对黎巴嫩人民的友好情谊,缓解黎面临的人道主义危机,中国政府向黎巴嫩政府提供了一批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物资,主要包括小型发电机、帐篷、毛毯、卫生装备和药品等。
为了尽快实现黎以停火,中国政府除了积极参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外交斡旋活动外,还派出中国中东特使专门出访中东。与有关各方深入交换看法,并提出了中国政府解决黎以冲突的具体方案和步骤。该方案包括:立即实现无条件停火;国际社会迅速采取措施阻止正在黎巴嫩发生的灾难,减轻这个民族承受的苦难;为实现地区完全永久性稳定、解决黎以危机确定政治框架;尽快重启中东地区的和谈,承认该地区国家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俄罗斯
从黎以冲突一开始,俄罗斯就呼吁冲突双方立即停火、通过政治途径化解冲突。俄希望联合国安理会能就黎以冲突尽快作出决定,以实现中东地区的持久和平。
俄罗斯认为,必须保证以色列和该地区所有其他国家的安全,以免无辜平民成为冲突的牺牲品。
阿盟
阿拉伯国家联盟(简称阿盟)作为阿拉伯世界的地区性国际组织,在黎以冲突爆发伊始,其内部对这次冲突有不同的解读。在7月15日开罗紧急外长会议上,22个阿拉伯国家的外长和代表就黎以冲突产生了分歧。叙利亚、阿尔及利亚等国强烈谴责以色列,对真主党表示支持;而影响较大的埃及、沙特、约旦等国家反对真主党武装的贸然行动,认为此举对阿拉伯整体利益不利。导致阿拉伯国家对黎以冲突有不同解读,除了政治原因外还有宗教差异的原因。埃及、约旦、沙特都是逊尼派穆斯林占绝对多数并掌握政权的国家,而真主党则属于什叶派。然而,面对黎巴嫩南部持续的隆隆炮火,阿拉伯国家再次选择了团结,开始用一个声音说话。8月7日阿盟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召开临时会议,商讨解决黎以冲突的问题。与会各国加强协调,显示了阿拉伯国家支持黎巴嫩政府、反对以色列侵略的立场,并作出了相关决定。会议一致强调,完全支持黎巴嫩政府提出的解决黎以冲突7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