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现阶段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实践教学“项目化”的理念,阐述了“项目化”的意义和作用,并提出了实施“项目化”实践教学的四种方法,分别是依托国内外工业设计大赛、“校企合作”横向课题、专家领队“workshop”和多专业合作完成综合性课题。对国内多所高校在实践教学中采取的“项目化”课题内容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创新办法。
关键词:实践教学;工业设计;项目化;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李博(1981-),女,黑龙江海伦人,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杨洪泽(1975-),男,吉林四平人,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度重点课程“手绘产品效果图技法”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175-02
工业设计是一个对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要求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变成具体的产品实物,要完成设计创新实质化的转变。在高等院校工业设计的课程体系中,一般采用以理论讲解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与实践技能为主的“课程设计”模式。如设计方法学、工业设计概论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都属于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主要开设于大一和大二学年,目的是让学生积累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设计”模式通常开设于大三和大四学年,分为多个主题性设计实践单元,目的是通过对某设计项目的完成达到对基础知识的整合与理解,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中国制造”的崛起,各种企业和设计公司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办了工业设计专业,每年都会输出大量的工业设计毕业生。但是,用人单位对这些专门人才却并不满意,集中反映的问题有:“学校学习的课程内容与社会脱节”,“纸上谈兵的多,刻苦钻研的少”,“只会画效果图,不懂生产环节”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存在颇多弊病,或轻视实践,或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形式孤立,无法满足工业设计专业交叉学科的特性。[1]对于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在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导入“项目化”教学理念可以较好地解决问题。
所谓“项目化”,就是在实践教学阶段引进一个实际的设计项目,按照企业或设计公司真实的设计流程,紧密联系产品开发各个方面及环节,缩短开发时间,深度挖掘产品价值,完成设计任务。相对于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项目化实践教学不局限于以课题项目为目标、以课堂教学为辅助、以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线,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理念,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有利于学生对毕业后实际工作的适应,更加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2]
在实施项目化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年级和教学阶段,详细制定项目内容和实施方法,使项目内容能够和教学大纲吻合[3],和学生的知识储备相匹配,可以按照四种方法来实施项目化实践教学。
一、依托国内外工业设计大赛
据调查,国内大多数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在大二年级已经开始了一些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如设计方法学、产品形态设计、人机工程学等。这些课程已经让学生对产品设计的要素、原则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技能方面,学生已经完成了对手绘效果图和模型制作的学习,也拥有一定的计算机三维建模能力。在这样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学生在大二下学期已经初步具备了参加设计大赛的能力,教师可以挑选一些设计题目较明确、设计要求与现阶段学生能力相符的大赛作为设计项目导入实践教学。
图1为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完成的设计作品,以“美的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作为项目内容。学生在完成项目实践的过程中始终具有较高的热情,能够按照项目的内容进行各项工作,从项目初期的市场调研、思路拓展到设计中期的建模、绘图、设计后期的模型制作和结构分析都能有计划、有步骤地自觉进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项目进行中,学生和指导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不间断地设计探讨,让学生无论是理论、技法还是设计思想都有明显的提升,对设计程序有了更完善的了解,对本专业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时,参加设计大赛能形成一个热烈的学习氛围和学术环境,教学相长,也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增加就业的机会。
二、“校企合作”横向课题
“校企合作”即在教学实践中,高校将企业实际的设计项目引入,将企业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模式借鉴至教学实践中,学生按照企业的要求,结合自身的理论基础进行项目的设计工作,企业派出代表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评判,提出指导意见,从而完成项目。将“校企合作”项目化教学实践开展较好的国内高校为数不多,浙江工业大学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浙江工业大学与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创新基地,校方与多家企业代表共同制定了“以产促学、以学促研、以研促产”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遵从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思想,强调市场导向与商业设计流程,寻找工业设计本科教学学术性、艺术性、实践性、应用性、商业性之间的平衡点。这种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早地融入到社会实践的进程中,逐步转变了以往以自我审美意愿为中心的设计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用理论来促进实践,形成良好的知识循环。
在浙江工业大学“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成功的前提下,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也在大三上学期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导入企业真实项目的尝试。图2为学生为国内某医疗器械企业欲推出的“脑部治疗仪”做的设计方案。在项目进行中,学生从最初设计合同的签订到设计方案的制定与设计方案的修改、实施,一直与企业代表不断沟通。企业代表从生产企业的角度对学生的设计方案提出了人机工程学、消费心理学、模具开发、制造工艺、价格工程等多方面的修改意见,让学生对专业有了更全面更实际的认识。设计项目完成之后,企业对学生完成的多组方案进行了样机制作和方案评估,最优方案得到了批量生产,并进入了市场销售环节。这种完整的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在效果图中做设计,在车间做设计,在市场做设计,并且在设计过程中了解如何兼顾与平衡顾客的人性需求、企业的生产目的、市场的商业门槛,这种实际感触远远超过了在课堂上老师讲授的“设计准则”。
三、专家领队“workshop”
所谓“workshop”,是指在集中的时间地点内参与者在专家的带领下对项目主题进行密集的、深入的探讨,并付诸实践的创新工作坊。这种项目形式可以视项目主题的不同导入各个年级的实践教学,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设计思想更深刻。江南大学和湖南大学是国内进行“workshop”项目制的先驱者,多次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院校合办workshop,效果显著。项目结束后作品都在国内举办大型汇报展览,让人叹服。
2011年5月,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Craig Vogel教授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师生联合举办的“Integrate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Workshop”在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举行。此次workshop由系列交流讲座及“创造突破性产品设计”工作坊课程组成,教师和学生在历时一周的workshop中体会颇多,专家团队为参与者注入许多新的理念,教师扩展了教学思路,学生学到了创新方法。
四、多专业合作完成综合性课题
工业设计的过程涉及到较多的专业领域,如材料的应用、结构工艺性、加工设备条件、价值工程、人机工程以及审美心理、消费行为、市场推广等都要综合考虑。优秀的产品设计师要从方案构思到加工制造再到市场投放的全过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所以企业里的设计工作通常是采用团队协作的模式来完成,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员知识体系互为支撑、相互配合,完成项目设计。
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低年级起有意识地让学生分组讨论、组内分工,共同完成一个设计课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到了大四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设计经验,就可以在实践教学中导入一个综合性的设计项目,根据内容挑选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设计团队,合作完成设计项目。
同济大学设计学院在教学实践中多次采取这种多专业合作的模式来完成综合性的设计课题。如一套咖啡厅的整体设计项目,设计团队由建筑学系、环境艺术系、工业设计系、艺术设计系学生组成,分别负责咖啡厅的建筑外观、内部装饰、产品摆设和VI部分,经过团队的协作最终就可以完成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其他高等院校也可以借鉴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比如由工业设计、机械设计、模具设计等专业学生组成的设计团队就可以完成一件产品从造型到结构,再到模具制造和样机生产的全过程。对于参加项目的所有专业的学生来讲,这种团队协作完成综合性设计项目的体验都会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产生积极作用。
五、结论
“工业设计”最显著的特点是创新性和实践性,实践教学在工业设计教育中的意义重大,教师知识结构的局限性和知识的更新速度很难与学科的发展实时同步。以“项目化”为特征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与企业、与其他学科建立跨领域的协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本文提出的四种项目化实践教学方法可以将各个领域最先进的设计思想和学术理念引进课堂,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项目操作成为更加全面的高技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卫伟.设计教学中如何运用项目制[J].美术与设计,2010,(4):76-78.
[2]孙以栋,金阳.基于“校企合作”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装饰,2010,(7):39-41.
[3]钟蕾,苗延荣,朱荔丽.依托天津区域经济优势,探索工业设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高校教育研究,2008,(8):86-87.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实践教学;工业设计;项目化;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李博(1981-),女,黑龙江海伦人,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杨洪泽(1975-),男,吉林四平人,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度重点课程“手绘产品效果图技法”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175-02
工业设计是一个对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要求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变成具体的产品实物,要完成设计创新实质化的转变。在高等院校工业设计的课程体系中,一般采用以理论讲解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与实践技能为主的“课程设计”模式。如设计方法学、工业设计概论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都属于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主要开设于大一和大二学年,目的是让学生积累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设计”模式通常开设于大三和大四学年,分为多个主题性设计实践单元,目的是通过对某设计项目的完成达到对基础知识的整合与理解,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中国制造”的崛起,各种企业和设计公司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办了工业设计专业,每年都会输出大量的工业设计毕业生。但是,用人单位对这些专门人才却并不满意,集中反映的问题有:“学校学习的课程内容与社会脱节”,“纸上谈兵的多,刻苦钻研的少”,“只会画效果图,不懂生产环节”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存在颇多弊病,或轻视实践,或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形式孤立,无法满足工业设计专业交叉学科的特性。[1]对于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在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导入“项目化”教学理念可以较好地解决问题。
所谓“项目化”,就是在实践教学阶段引进一个实际的设计项目,按照企业或设计公司真实的设计流程,紧密联系产品开发各个方面及环节,缩短开发时间,深度挖掘产品价值,完成设计任务。相对于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项目化实践教学不局限于以课题项目为目标、以课堂教学为辅助、以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线,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理念,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有利于学生对毕业后实际工作的适应,更加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2]
在实施项目化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年级和教学阶段,详细制定项目内容和实施方法,使项目内容能够和教学大纲吻合[3],和学生的知识储备相匹配,可以按照四种方法来实施项目化实践教学。
一、依托国内外工业设计大赛
据调查,国内大多数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在大二年级已经开始了一些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如设计方法学、产品形态设计、人机工程学等。这些课程已经让学生对产品设计的要素、原则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技能方面,学生已经完成了对手绘效果图和模型制作的学习,也拥有一定的计算机三维建模能力。在这样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学生在大二下学期已经初步具备了参加设计大赛的能力,教师可以挑选一些设计题目较明确、设计要求与现阶段学生能力相符的大赛作为设计项目导入实践教学。
图1为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完成的设计作品,以“美的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作为项目内容。学生在完成项目实践的过程中始终具有较高的热情,能够按照项目的内容进行各项工作,从项目初期的市场调研、思路拓展到设计中期的建模、绘图、设计后期的模型制作和结构分析都能有计划、有步骤地自觉进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项目进行中,学生和指导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不间断地设计探讨,让学生无论是理论、技法还是设计思想都有明显的提升,对设计程序有了更完善的了解,对本专业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时,参加设计大赛能形成一个热烈的学习氛围和学术环境,教学相长,也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增加就业的机会。
二、“校企合作”横向课题
“校企合作”即在教学实践中,高校将企业实际的设计项目引入,将企业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模式借鉴至教学实践中,学生按照企业的要求,结合自身的理论基础进行项目的设计工作,企业派出代表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评判,提出指导意见,从而完成项目。将“校企合作”项目化教学实践开展较好的国内高校为数不多,浙江工业大学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浙江工业大学与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创新基地,校方与多家企业代表共同制定了“以产促学、以学促研、以研促产”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遵从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思想,强调市场导向与商业设计流程,寻找工业设计本科教学学术性、艺术性、实践性、应用性、商业性之间的平衡点。这种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早地融入到社会实践的进程中,逐步转变了以往以自我审美意愿为中心的设计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用理论来促进实践,形成良好的知识循环。
在浙江工业大学“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成功的前提下,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也在大三上学期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导入企业真实项目的尝试。图2为学生为国内某医疗器械企业欲推出的“脑部治疗仪”做的设计方案。在项目进行中,学生从最初设计合同的签订到设计方案的制定与设计方案的修改、实施,一直与企业代表不断沟通。企业代表从生产企业的角度对学生的设计方案提出了人机工程学、消费心理学、模具开发、制造工艺、价格工程等多方面的修改意见,让学生对专业有了更全面更实际的认识。设计项目完成之后,企业对学生完成的多组方案进行了样机制作和方案评估,最优方案得到了批量生产,并进入了市场销售环节。这种完整的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在效果图中做设计,在车间做设计,在市场做设计,并且在设计过程中了解如何兼顾与平衡顾客的人性需求、企业的生产目的、市场的商业门槛,这种实际感触远远超过了在课堂上老师讲授的“设计准则”。
三、专家领队“workshop”
所谓“workshop”,是指在集中的时间地点内参与者在专家的带领下对项目主题进行密集的、深入的探讨,并付诸实践的创新工作坊。这种项目形式可以视项目主题的不同导入各个年级的实践教学,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设计思想更深刻。江南大学和湖南大学是国内进行“workshop”项目制的先驱者,多次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院校合办workshop,效果显著。项目结束后作品都在国内举办大型汇报展览,让人叹服。
2011年5月,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Craig Vogel教授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师生联合举办的“Integrate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Workshop”在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举行。此次workshop由系列交流讲座及“创造突破性产品设计”工作坊课程组成,教师和学生在历时一周的workshop中体会颇多,专家团队为参与者注入许多新的理念,教师扩展了教学思路,学生学到了创新方法。
四、多专业合作完成综合性课题
工业设计的过程涉及到较多的专业领域,如材料的应用、结构工艺性、加工设备条件、价值工程、人机工程以及审美心理、消费行为、市场推广等都要综合考虑。优秀的产品设计师要从方案构思到加工制造再到市场投放的全过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所以企业里的设计工作通常是采用团队协作的模式来完成,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员知识体系互为支撑、相互配合,完成项目设计。
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低年级起有意识地让学生分组讨论、组内分工,共同完成一个设计课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到了大四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设计经验,就可以在实践教学中导入一个综合性的设计项目,根据内容挑选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设计团队,合作完成设计项目。
同济大学设计学院在教学实践中多次采取这种多专业合作的模式来完成综合性的设计课题。如一套咖啡厅的整体设计项目,设计团队由建筑学系、环境艺术系、工业设计系、艺术设计系学生组成,分别负责咖啡厅的建筑外观、内部装饰、产品摆设和VI部分,经过团队的协作最终就可以完成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其他高等院校也可以借鉴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比如由工业设计、机械设计、模具设计等专业学生组成的设计团队就可以完成一件产品从造型到结构,再到模具制造和样机生产的全过程。对于参加项目的所有专业的学生来讲,这种团队协作完成综合性设计项目的体验都会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产生积极作用。
五、结论
“工业设计”最显著的特点是创新性和实践性,实践教学在工业设计教育中的意义重大,教师知识结构的局限性和知识的更新速度很难与学科的发展实时同步。以“项目化”为特征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与企业、与其他学科建立跨领域的协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本文提出的四种项目化实践教学方法可以将各个领域最先进的设计思想和学术理念引进课堂,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项目操作成为更加全面的高技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卫伟.设计教学中如何运用项目制[J].美术与设计,2010,(4):76-78.
[2]孙以栋,金阳.基于“校企合作”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装饰,2010,(7):39-41.
[3]钟蕾,苗延荣,朱荔丽.依托天津区域经济优势,探索工业设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高校教育研究,2008,(8):86-87.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