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时期东北农科职业教育实践考述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han0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清末新政时期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转折。东北地区农科职业学校,正是在这一转折时期逐步建立起来的。清末新政时期东北农科职业学校的兴办,掀开了东北近代农业教育史的序幕。尽管当时东北农科职业学校规模不大,培养学生数量不多,但在推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面起到了積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同时作为东北农科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起点,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清末新政;东北地区;农科职业教育
  一、清末新政时期东北农科职业教育兴起的社会背景
  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培养适应时代所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与技术型劳动者,是中国近代教育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1906年,奉天农业学堂的兴办标志着东北地区农科职业教育的兴起,随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也先后建立了农科职业学堂。这一时期在东北地区农科职业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并非偶然,有深刻的历史原因与社会背景。
  (一)从历史层面分析,农业的发展为农科职业教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明代,东北设兵卫,但不经营屯垦。清初,清政府开始召集关内百姓到东北屯垦,但很快又实施了封禁政策,封禁政策阻碍了东北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清朝统治者对东北实施封禁,遭到百姓的强烈抵制,大量关内的农民冲破封禁,至东北垦荒,据统计,从1850年到1910年,东北人口由289.8万人增长到2158.2万人[1],这促进了东北农业的生产与发展。鸦片战争后,东北地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沙皇俄国和日本开始侵占东北土地,修筑铁路,开设工厂 ,掠夺东北物产资源,同时开辟商埠,开始商品输入和经济侵略。帝国主义侵略破坏了东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同时在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北农业出现了兼具资本主义性质和封建性质的农牧垦殖公司,东北地区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东北农业进一步发展。农业的发展要求开发农智,改进农业技术,于是奉天省成立了农务总会,各县设务农分会,讲解有关农事各种新理,凡农林、畜牧、园蔬、肥料、蚕桑、虫害以及农产制造、农业经济等,均提倡改良,一时风行全省[2]。综上所述,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为农科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从制度层面分析,新教育制度的建立推动了东北职业教育的发展
  清末新政时期,存在了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清政府成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的正式教育行政机关,称为“即拥护新教育制度之初步”[3],对于农业教育的发展,学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多次催促各省建立农业学堂。东北各省设学务处,负责省内教育事宜,学务处为各省临时性的教育行政机关, 学务处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过渡[4]。1905年8月,受维新派“实业救国”的思想影响,奉天省创办了奉天高等实业学堂。1906年4月,清政府设置提学使司,这是东北正式的教育行政机关。东北地区由提学使司掌管教育事务,下设学务公所。当时奉天省的学务公所分设五科,其中实业科专管职业教育。新教育行政机关的正式建立,为东北兴办职业学堂创造了条件。1908年,奉天总督聘请了两位美国农业专家爱德华·C·派克和托姆海弗来东北考察农业,他们撰写东北农业考察报告,建议在几年内设立一些农业试验场,并开办一所农业学院,最后虽未落实,但是体现了清政府和地方官吏对农科职业教育的重视。新教育制度的建立推动了东北职业教育的发展,东北各省农科职业学校在这样的背景下兴办起来。
  (三)从现实层面分析,发展农科职业学堂是东北农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最大的平原位于东北境内,松花江和辽河两大流域的大平原占地面积35万平方公里,土地肥沃,最宜发展农业。“黑龙江省谷类、麻类极多,皆从松花江之水利”[5],根据1980年统计,东北三省耕地面积总数过亿亩[6]。在广大的山区和丘陵地带,到处布满森林,有全国最大的林区,林业资源冠于全国。黑龙江省的嫩江草原也是一个广大的天然牧场,奉天省的西北部和吉林省西部具备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由此可见,东北地区具备了发展农业的良好天然条件,同时,农科职业教育的兴起又将反哺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
  二、清末新政时期东北各省创办农科职业学堂的实践
  (一)黑龙江省农科职业学堂的早期筹备与兴办
  在东北各省中,黑龙江省是筹备农科职业学堂最早的,但正式设立晚于奉天省。1905年8月,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官员济禄主张设立农务学堂。他指出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垦务之事渐而愈兴,人心北向,至江省开垦人民接踵而来,我江省旗籍人等不以农事为重,虽有耕种之名,并无获益之实,为计开荒之法,请先设农务学堂一处,购买泰西机器火犁器具,限五年之期,全荒开成熟地,学堂之内选旗民子弟习学农事,教之以课程,知识渐开,人才相继而起,农务即可振兴。”[7]但由于经费不足、道路不畅和缺少机器等原因,农务学堂未能建成。
  1.南路初等农务学堂的创办
  1907年10月,黑龙江省设立南路初等农务学堂。考虑到“教育发端于初等,民生莫重于实业,而农工商各实业学堂,俱以款绌未能创兴”[8],黑龙江省政府决定“将省城初等小学,添置仪器标本,加课实业,南路小学地多隙囿宜于种植,拟开辟为农业试验场,演习农业实验”[9],故将南路小学改为南路初等农业学堂。该校开办时设置6个班,教职员8人,1908年学生计160人,1909年学生计151人[10]。以初等农业学堂为基础,学生毕业后拟升办中等农业学堂并讲习科[11]。
  1909年初,南路初等农业学堂附设农林试验场,陈兆梅任农业学堂堂长兼试验场场长。该试验场于春季创设,仿照直隶农事试验场的规划,以改良农作物品种为主,在研究增产措施,探索本地土壤气候特点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尝试改良品种,试种各种作物,均取得了一定成绩。1910年3月15日,黑龙江省提学使司提出:黑龙江省自1911年开始开办中等各实业学堂,其中农业以南路初等学堂改办,即以各该学堂学生升入,并仿照奉天办法以各属高等小学毕业生五分之一改升入本科,三年毕业,按年添班,省中等农业学堂第一年设农业科,第二年设林业科,第三年设蚕业科,每科学生均以50人为一班,每班应延聘教员3人以资教授,至南路初等农业学堂未经毕业学生自应附设于中等农业学堂之内,待毕业后照常升学。黑龙江省提学使司据此制定了《中等农业学堂开办简章》,规定该校的校名为南路中等农业学堂,以初等农业学堂改升,不另修校舍,对学校分科、规模、学制、学生来源、编制、经费等均有详细规定。1910年9月报告中又提出,由于黑龙江省师资不足,没有农科大学毕业生、留学生,要设法选派留学生出洋留学,在此以前开办黑龙江省农业教员讲习所,延聘直隶保定高等农业学堂毕业学生来讲学。   2.黑龙江各县农科职业学堂的兴办
  1910年开始,在创办南路初等农业学堂的基础上,黑龙江省在各府厅县陆续设立初等农业学堂[12]。在南路初等农业学堂的基础上设置南路中等农业学堂,设农业科一班,共50人[13]。同年黑龙江巡抚周树模奏陈整理黑龙江省各类学堂,指出“江省地广物丰,利源未辟,实业亟待振兴”[14],必须加强实业教育,除提及“南路农业学堂附设试验场实行演习”[15]外,还提及“又于海伦府、瑷珲厅等处分立初等农业学堂”[16],待有中学毕业生后,拟分别添设高等专门学校。同时,为培养师资力量,黑龙江省开办农业教员讲习所,附设在黑龙江省初等农业学堂内[17]。这期间,在全省各地设立初等农业学堂九处:呼兰、余庆、安达、海伦、拜泉、瑷珲、嫩江、青冈、肇州。但由于战争的爆发导致军饷军需浩繁,经费支绌,使黑龙江省农科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影响。
  (二)奉天农业学堂与奉天森林学堂的合并
  由于奉天省文化教育起步较晚,教育领域“混沌未凿,无风气之可言”[18]。1905年,奉天设立“学务处”,主管全省教育,各县劝学所、督察所、教育会也陆续成立,奉天的农科职业教育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的。到1908年,奉天职业学校8所,其中农科职业学校2所[19]。
  1.奉天农业学堂的建立
  1906年,奉天省设立奉天农业学堂,以培养实业人才,这是东北地区最早建立的农业学堂。1906年,由盛京将军赵尔巽上奏筹设奉天农事试验场并附设学堂。赵尔巽致力于振兴实业,坚持振兴农工商业,积极发展农科职业教育,从当时奉天省的情况看,一方面,“农智未开,亟宜示以新法”[20];另一方面,“地大物博,人民习于故常,不知讲求地利。奉地宜农,首于招垦放荒两事,实力举行”[21]。因此,赵尔巽提出,“于省城东郊,辟治宫地一区,延聘日本农学博士为场师,招集近郊农民,广购各色籽种,按土地之宜,试行栽种。试验场附设学堂一所,专养成农务之材。”[22]对于农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赵尔巽指出:“此事为奉省根本至计,办理得宜,行之久远,将来出产丰富,不独可甲东南诸省,即以应泰东西之商战而有余。”[23]根据赵尔巽的意见,奉天省先设立农业试验场,后成立农业学堂。
  1906年4月,设立奉天农业试验场,分划苗圃、农产、畜牧、蚕桑、园艺各区。该场购置新式农具,采购种苗,雇用本地农工,饲养与改良畜种,试种各类农作物,这为中国传统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试验场采用新技术对包米、牧草、蔬菜、豆类进行选种及播种期试验。在1907年至1908年间,该试验场试种外国作物品种达185种[24]。同时,聘用农科进士陈振先为试验场监督,日本农学博士为场师。1907年,在辽阳、法库、铁岭、昌图、安东、海城、新民、盖平各县设立农业试验分场。在创办试验场同时,筹设农业学堂,学堂附设于试验场,目的是将试验成果推向民间,“试验所得,苟非普及于民间,而试验亦属徒劳”[25]。1906年9月,奉天农业学堂正式开班,先期招收两个农业速成班。1908年4月又增加两个中等农业班,更名为奉天省城官立中等农业学堂[26]。
  2.奉天官立中等森林学堂的创办与合并
  1906年,盛京將军赵尔巽根据开埠要求,计划在安东设立奉天森林大学堂。森林学堂监督郭宗熙根据考察的实际情况,将学堂校址移至省城[27]。在筹建森林学堂的过程中,聘用日本教员三户章造、中国教员廖楚璜,派森林委员、山西农林学堂学生王甡等4人去大东沟调查,并派森林委员、山西农林学堂学生温维垣等3人去日本调查。1908年7月,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提出发展林业的重要性。他指出:“实业之兴,基于植树因材而笃,首重栽培。近者,东西各国,注重林政,造林伐树,无不学有专门。”[28]徐世昌提出在省城设立森林学堂。1908年2月,奉天省城官立中等森林学堂正式成立,这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森林学堂。该校设森林预科、本科及速成班,以300名为定额,学制共5年,先招学生60名。教师聘任日本林学专家,分科教授,凡延聘中外教习与学生膳费,概由国家支付,超过定额的学员也可自费肄业[29]。1911年2月,奉天农业学堂与奉天森林学堂合并,称奉天官立农林学堂。
  (三)吉林省农业学堂的建立
  1908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提出在吉林省设立实业学堂一所,其中包括农科。1908年9月,徐世昌指出要振兴实业首先要办学堂,奏折中提出:“查吉省幅员广博,除吉林、长春两府,榆树、农安、宾州等厅,边瘠形迥殊内地,刻欲振兴实业,惟有就省会地方首先设学,徐图进步。”[30]关于办学问题,他指出:“现在省垣东关外设实业学堂一所,仍由提学使司管理,并缴委候选道陈继鹏为该学堂监督,暂定学额为160名,先习预科2年,后再行考验择其质性相近者分入农、工、商本科学习,以资深造而期成材[31]。根据“分年筹备”的计划,1907年10月,吉林省设立初等农业学堂一所。1908年,永吉县松花江南岸龙王庙东偏另创设农事试验场,共占官地26垧,民地10余垧,分设树艺、蚕桑、编辑、调查、园艺、牧畜、庶务七科[32]。
  三、清末新政时期东北农科职业教育兴起的历史评价
  清末新政时期东北农科职业教育的兴起改变了中国传统社会有农事无农学的现象,对推动东北社会近代化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标志着东北近代农科职业教育的开端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鼓励发展农业教育的政策。东北农科职业学校在这一时期的兴办,掀开了东北近代农业教育史的新篇章。从1906年奉天农业学堂建立起至1912年清王朝灭亡时止,东北地区陆续建立10多所初等农业学堂和中等农业学堂,其中黑龙江省11所,奉天省4所,吉林省1所,包括农、林、蚕桑、水产等科。其中1908年2月正式成立的奉天省城官立中等森林学堂是我国第一所林业学校。尽管当时东北农林学校规模不大,培养学生数量不多,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是东北农业教育发展史的重要起点,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教育制度的建立,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东北地区各农科职业学堂,正是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清末的新教育制度虽然具备了现代化教育的因素,但其实质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东北农科职业教育也是如此。但是,由于当时我国处在列强瓜分的时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薄弱,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农科职业教育必然存在很大局限性。
  (二)清政府发展农科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统治
  清政府兴办农科职业教育,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其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东北农科职业教育的整个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主要模仿日本,在学制和内容上都以日本为蓝本,这不仅由于中日文化比较接近,中国派往日本留学生较多,更重要的是由于日本教育存在封建性的一面,符合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清末在废科举、兴学堂以后,还保留了对学堂毕业生的出身奖励,农科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如奉天农业试验场监督陈振先留美回国后,于1909年清政府举行游学毕业生廷试,被授予“农科进士”这一封建科举时代的头衔。从农业学堂的课程设置来看,“修身”课被列为各科共同必修课的第一门课,强调灌输封建伦理道德,这是其封建性的重要体现。
  东北农科职业教育的建立也受到维新派改良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维新运动的领导人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的不良,所以,救亡之道应从改良教育、提倡“西学”、兴办學校入手。维新派认为要变法图强,必须振兴中国农业,而要振兴农业必须兴办农业实业学堂。盛京将军赵尔巽、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等之所以要创办农业学堂和森林学堂,正是受到维新派改良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兴办农科职业教育,来振兴东北农业的发展。
  (三)农科职业教育的兴办为东北农业科学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科职业教育的兴起是近代机器化大生产的产物,农科职业教育的诞生在东北近代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产生是东北教育近代化的重要内容。其作用不仅限于教育领域,因为农科职业教育与东北近代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结合,它对东北社会近代化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东北农科职业教育的兴办探索了我国自己办农业学校的经验,为东北地区培养了第一批农科学生,并把外国近代农业科技与我国东北实际结合起来,在试种农作物、改良品种、研究增产措施、研究本地土壤气候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东北农业试验场的兴办,标志着现代实验农学和农业科技的开端[33],这不仅是中国农业史上的新生事物,也揭开了中国近代农业科研史和农业技术试验史的序幕。同时,东北地区充分发挥农业试验场的作用,将农业教育和农业试验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对农业专门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一切为后来东北农业教育与农业科学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4.
  [2]王树楠,吴延燮,金毓黻,等.奉天通志[M].沈阳:沈阳古旧书店,1983:2356.
  [3]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50.
  [4]关晓红.晚清学部成立前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沿革[J].近代史研究,1998(4):91-108.
  [5]守田利远.满洲地志[M].东京:东京丸善株式会社,1906:87.
  [6]满铁社长调查课.满蒙全书第三卷[M].大连:大连满蒙文化协会,1922:3.
  [7]为济禄禀设农务学堂饬司核议[Z].1905.
  [8][9]张伯英,纂.黑龙江志稿[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1085,1085.
  [10]学部总务司.第二次教育统计图表.学部官报[C].1911(146):38-41.
  [11]黑龙江学务统计总表[C].学部官报,1909(88):1-12.
  [12]隋丽娟.清末民初黑龙江实业教育述论[J].北方文物,2003(1):93-98.
  [13]谢岚,李作恒.黑龙江省教育史资料选编(上编)[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427.
  [14][15][16]齐红深.东北地方教育史[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172,172,172.
  [17]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教育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311.
  [18]徐振.民初奉天职业教育研究(1912-1929年)[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19]王鸿宾.东北教育通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327.
  [20][21][22][23][26][27][28][29][30][31]王树楠,吴延燮,金毓黻,等纂.奉天通志[M].沈阳:沈阳古旧书店,1983:2525,2825,2825,2825,3500,2679,2412,3351,2694,2694.
  [24]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M].北京:三联书店,1957:898.
  [25]周秋光.熊希龄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357.
  [32]徐鼐霖.永吉县志(影印版)[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498.
  [33]衣保中.中西交融与近代中国传统农业的演变[J].中国农史,2000(2):67.
其他文献
摘 要 师徒结对制度是培养青年教师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新老传承的宝贵平台。该制度已经实施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但现阶段该制度的实施却很难再有所突破。以进入《2020年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综合竞争力排行榜》100强榜单的13所江苏省内高职院校为例分析发现,当前制约高职院校师徒结对向纵深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缺乏对师徒结对制度的长远整体规划,学校管理层的过度介入,师徒间单向或
摘 要 我国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之间错位,与高职院校、政府和市场之间关系未理顺密切相关。要在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重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中高职院校、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由直接主导者向宏观管理者与制度监督者轉变;高职院校要健全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调整机制;市场则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引导作用,从而构建起多方参与、市场引导、学校自主、政府调控的专业设置调整机制。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期刊编辑委员会主办  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承办  19827026 控辍保学中的职业教育:经验与机制 王扬南 曾天山 等 《教育研究》 2019年第12期 11800字  19827027 以市场为中心的共治: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治理机制改革探析 陈星 《教育发展研究》 2019年第23期 14400字  19827028 信息技术视阈下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模式探究 陈亮 马健云 《高
摘要:以施耐德和英格拉姆的政策工具分类框架为X维度,以职业教育发展链要素为Y维度,构建出“政策工具·发展链”二维框架,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行内容编码、归类统计、数据分析,剖析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政策潜在的问题。从政策工具维度看,政策工具的配置类型较为齐全,但权威型工具使用过溢,激励型、能力型和学习型工具相对短缺,符号劝诫型工具内部结构失衡;从发展链维度,政策文本涵盖思想态度、制度体系、师资
一、问题提出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对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促进产教融合,创造人才红利等具有重要意义[1]。职业院校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劳动者的任务,关系着我国应用型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共有高职专科学校1359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0893所。职业院校规模较大,却并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多方面需求。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众多,其中信
摘 要 基于政策工具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构建政策工具(X)、政策内容(Y)和时间序列(Z)三维框架,对53份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1994-2020年)政策文本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政策工具类型使用不均衡,命令工具和能力建设工具应用过多;政策内容间存在较大差异,培养培训体系和教师管理内容过于集中;政策工具作用于政策内容的均衡性不足,存在配置差异。建议未来合理优化政策工具整体结构,实现工具
摘 要 对各年度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典型案例的研究发现,各校以理念创新为引领,以构建特色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或体系为行动抓手,将理念落实于行动的各个环节,将组织、课程、资源、平台等要素嵌入到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中,形成了“行动有理念、教育有体系、实训有基地、孵化有平台、服务有保障”的工作推进模式。其中,多元融合与多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多元协同与多层衔接的平台体系构成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最重
摘 要 2018年5月17日,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中心、中华職业教育社、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主办,驻马店市人民政府、黄淮学院承办的第五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河南省驻马店市召开,论坛以“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新时代产教融合新作为”为主题,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与人力资源供给等核心议题,探讨新时代中国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特色发展的途径。论坛体现了突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根本
摘 要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可以颠覆传统教学流程,打造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金课”可以助力高职院校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类专业打造《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做法是:对该课程进行课程分析;结合课程分析和调研分析设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从“导、学、做、评、拓”五个环节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开展“金课”建设需要从提高教师教学设计理念、提高教师智能化教学能力、加
摘 要:采用访谈法、个案法等方法,从传承主体、传承内容和传承场域三方面,对南昌工程学院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一院一品”传承模式进行了解读与分析。结论为:民族传统体育“一院一品”传承模式是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传承的有效方式。该模式主要包括以二级学院为单元培育“联动式”传承主体,以特色品牌为抓手打造“特色化”传承内容,以赛事平台为基础构建“协作式”传承场域。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高校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