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朔迷离的远古宇航史文明

来源 :奥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jianghao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各地的神秘古画
  地球上所有的远古岩画艺术,都有着许多类似之处:画面上的人物穿着臃肿的上衣,戴着带有天线和观察孔的圆形头罩、手套,身着宽腿裤,背上背着奇特装置。从正面看,人物只有线条构成,表现手法笨拙。即使在最成功的作品中,人物也只能看到侧面轮廓,他们的身高似乎在一米到六米之间。在世界各大洲,包括最偏僻的海岛崖穴,无法攀登的高山洞穴和人迹罕至的密林摩窟里都发现了这样的史前绘画。
  1956年,法国考古学家弗兰茨·帕斯卡在意大利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区,发现了一幅新石器时期的吉利奥岩画。该岩画上描绘着一个人,身穿臃肿服装,背着圆筒形呼吸器,戴着圆形密封头罩,头罩上有观察孔和天线。
  1961年7月,人类学家C·沙茨基在哈萨克斯坦的纳沃伊镇附近考古时,发现了两幅有五千年历史的岩画。第一幅古岩画表现的是一个头戴类似于潜水员头罩的类人动物,他的头部周围光芒四射。另一幅古岩画则画着好几个携带呼吸器的人。
  1964年,美国考古学家布鲁斯·巴尔顿在中美洲的萨尔瓦多发现的一个陶盘上,绘着一个奇怪生物驾驶着长长的、形状如同雪茄烟的飞行器掠过棕搁树上方的情景。
  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和阿卡德,发现过一些石板雕刻,上面可以看到被光环围绕的星星,光环周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星球,还有头上顶着星星的人物,以及驾着带翅膀的圆球飞行的奇怪生物。图画中还描绘这样一个场景:一些小球环绕同一个圆等距离排成一圈,交替放出辐射线。
  1969~1970年间,在非洲尼日利亚的阿伊尔山区发现了许多此类摩崖石刻。法国专家们研究认为,在该地区附近有一个蕴藏丰富的铀矿。其中一幅石刻上,有一个人物,他也穿着奇特的连衣裤,裤腿肥大,脚登飞行员那样的靴子,胸前配有奇特的技术装置,头上戴着装有天线的圆盔。
  1974年,在俄罗斯哈坦加的一处山洞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一幅半浮雕岩画,画面表现的是一种类似“宇宙飞船”的物体:两根巨大的柱子托着一个方框,框内有十个相互紧挨着的圆,上面还有几个对称分布的小圆。
  而在中国也有类似的发现。在云南省昆明市附近,由于一次地震,几块金字塔形的石块从湖底被抛到地面上来,石块上刻着一种纺锤形的机械图形。机械装置正向天空飞去。大家知道,中国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发明了火药助推的火箭。但是这种机械装置,似乎不是中国人的发明。
  1985年,考古学家E·阿纳蒂在瑞士卡莫尼卡谷的岩壁上发现了一些岩画。上面的人物穿着与当今飞行服相似的连衣裤,头上的圆形头罩带有天线,手里拿着一种三角形物品。这些“头罩”是什么东西?它们有什么用呢?这些类似的问题困扰着众多考古学家。
  印度岩画中的外星人档案
  如果我们的祖先看到天上有个不明飞行物,也就是今天所说的飞碟的话,那么他们一定要比我们更感到惊异,因为古代地球上还不曾有飞机、火箭、卫星、宇宙飞船等飞行器。不久前,几位科学家在印度中央邦人迹罕至的偏远山区原始丛林中发现了一个隐秘的山洞,而洞中墙壁上的远古岩画和符号让专家们为之震惊: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岩画绘有一个戴头盔、身穿红色宇航服的人形生物;岩画上还有一个飞行的碟状物体,其上面还有一个圆顶,这和我们如今偶尔发现的UFO何其相似!难道这就是我们的祖先曾经发现外星人的档案记录?
  另外,在这个宇航员和飞碟之间还有一个奇怪的螺旋形状的物体,仿佛是虫子的蛀洞。也许是在告诉人们,这些外星人是如何来到地球上的。
  印度考古学家表示,这样的岩画还是第一次在印度被发现。这或许证明,人类早在几千年前就与外星人有过接触。似乎也为几十年来一些科学家坚称的理论提供了佐证,这种理论认为:人类远古的灿烂文明是在外星生物的帮助下创造出来的。
  撒哈拉岩画的神秘写实
  撒哈拉沙摸位于非洲北部,面积920万平方公里。公元前430年,希腊著名史学家希罗多德最早提到撒哈拉。他描述,那是干旱无水、不适合人类居住的一片大漠。时至今日,撒哈拉还是世界上最大最荒凉的沙漠。但是,随着近代地质学家、考古学家连年不断地对这片大漠进行考察与研究,人们发现撒哈拉并非自古就是不毛之地。在8000多年以前,这里曾是遍地牛羊、青葱肥沃的草原。远在史前时代,撒哈拉就已经有人类居住,其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在该地区洞穴中或岩石上数以千计的古代图画,尤其在恩阿哲尔高原最多。可以说,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岩画最多的地方。这些岩画一再证明撒哈拉沙漠曾出现过高度繁荣的远古文明。
  1956年,法国研究工作者亨利·洛特在阿尔及利亚境内撒哈拉沙漠,塔西里高原的杰巴伦地区,发现了数以百计布满绘画和雕刻的岩壁,总共有数千个动物和人物。其中有些人的衣着,完全没有那个时代的特征。他们手持一些圆环,圆环连接着正方形盒子。两人身穿“潜水服”,圆形头罩上装着类似天线的东西。壁画上还有二十来个穿着这种笨重服装的人物,他们同野兽形成鲜明的对照。在高原中部一块突兀的岩石上,刻画着“火星大神”的塑像。塑像高达六米,神情冷漠威严。“火星大神”的服饰与宇航服极其相似,完全密封,在臃肿的肩上托着一个与服装连成一体的圆形头罩,正对鼻孔和嘴的地方开有一个小口。专家们发现,这尊巨形塑像的创作,表现了出色的空间和透视技巧。他们还认为,就当时来说,出现这样的“服装”令人匪夷所思。
  撒哈拉的岩画绘制得美妙绝伦。在恩阿哲尔洞中的壁画上,人们可以看到长颈鹿、羚羊、水牛、鸵鸟和大象聚集在一起的精美画面,整幅壁画具有明显的写实风格,再现了距今4000年~8000年前那些动物和人在草原生活的场面。塔基迪多马坦的石壁上是一幅5000多年前的岩画,从画面中可以见到牧人们忙碌的情景:一只水牛拴在小屋前,一只长角牛正从牧地回来。这栩栩如生的壁画令现代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这些5000多年前的岩石壁画中,却夹杂着一些非现代的神秘人像。在撒哈拉的塔希里山脉,有一些被称为“伟大玛斯神”的岩画,画中的人像戴着圆形的密封头盔,穿着连体的紧身衣,很像现代宇航员的样子。有的学者认为“这只能证明早在7000多年前,其他行星的生物就已到过撒哈拉沙漠”。   当这些笨头笨脑、装束奇怪的人像不是一幅,而是许多幅一再出现的时候,人们不得不感到震惊。考虑到撒哈拉岩画在具体风格上的写实性,人们很难想象这样的画面是史前人类的即兴之作。或许,它是以某种生活原型为依据的。
  “外星使者”奎扎尔柯特尔
  在中美洲地区,有许多地方都刻画着戴有面具的“外星使者”奎扎尔柯特尔的画像,如陈列在托鲁卡博物馆的奎扎尔柯特尔的雕像。墨西哥国家宫里也有奎扎尔柯特尔的画像,画着他乘着蛇形飞船从太阳方向降落大地。据传说:外星文化使者奎扎尔柯特尔披着航空羽翼,从一个有翼的飞船上下来,他皮肤很白,满脸胡须。奎扎尔柯特尔经常被描绘成头戴“防风面具”的形象,这面具的形状像一个长鼻或鸟嘴,正如我们现代的氧气面罩。
  托鲁卡博物馆也陈列着他的雕像,不同的是,他戴的面具能被摘下来。据某些记载,奎扎尔柯特尔和诸神一起在“天上”时是不戴面具的,只有在下到地球时才戴面具。或许他们只是在其他星球上不同大气层中进行宇航开发时,才戴上帮助呼吸的面罩。
  在危地马拉,一幅奎扎尔柯特尔的半浮雕已有四千年历史。浮雕上有两个真人一般大小的人物:其中一个发长须短,跪在另一个面目古怪的奎扎尔柯特尔面前,奎扎尔柯特尔站立着,双手放在胯间。穿着肥大臃肿的“宇航服”——长统靴、宽松裤子、硬料上衣、腰带。胸部左侧有一个图盘,戴着特制手套(不分指头,很像拳击手套),膝盖、腰间和其他关节处有密封接缝。面罩正面有铆接的观察孔,里面的眼睛和鼻子清晰可见。嘴部有一个“鸟喙”一样突出的部分,犹如防毒面具的过滤器。圆形头罩还有根蛇形软管,通过转接器伸向背上的贮气筒。所有这些东西对远古的该地区来说是完全陌生的,无法想象的画面。更何况,在危地马拉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这样的装备完全是用不上的,也是不合适的。而且,仅从该装置来分析,除非装置绝对密封和增压,否则人是无法穿戴和配置它们的。
  中美洲的某些雕塑还把奎扎尔柯特尔的脸刻在蛇嘴里,这是对宇宙人戴的帽盔的一种象征性的描绘。据传他将许多文化珍宝带给墨西哥的居民。他向印第安人传授天文知识和数学,编制了最精确的历法,他还教给他们建筑原理。当仇敌破坏奎扎尔柯特尔传播文化的使命时,他乘坐一艘蛇形飞船离去了,一路上发出强烈耀眼的光芒。
  卡雅波部族的宇航英雄
  古代有许多民族流传着一些神话和传说。传说,有一些从天而降的不速之客来到地球。但一些至今都与世隔绝,过着封闭式生活的部落,他们压根就没有现代航天飞机以及与星外人联络之类的概念,而他们中间也流传着天外来客的故事,这就更让人困惑这其中的真实性了。
  “卡雅波”部族生活在亚马逊河下游的巴西境内,属印第安民族。古时,他们居住在热带稀树干草原一带的山脚下。据卡雅波部族人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奇怪的人从山上降下,他身穿一件奇特的连裤衣,叫做“鲍”,手持一把叫“科”的武器。他的突然光临使整个部落一片惊慌,大家都把他视为入侵的敌人。于是部落中一些最勇敢无畏的战士挺身而出,准备与这位叫“别·科罗罗吉”的不速之客厮杀一番。然而,手中的武器刚一碰到他的衣服,他们就被一种看不见的力推倒在地。别·科罗罗吉为了显示自己的本领,将武器“科”对准石头和树木,而没有对准部族人,只见刹那间石头和树木烟消云散化为乌有。此时,印第安人才明白过来,别·科罗罗吉并非敌人,并没有想消灭他们,相反,他还想与他们交朋友。他博大精深,比部族中的许多长者都要聪明能干。他告诉他们许多鲜为人知的趣事。部族人遵照他的吩咐建起一座叫“恩格·奥比”的房屋,在这里,成年男子给年轻人传授生活经验,少年儿童则在此听人讲有趣的故事,学习处理紧急事件,掌握手工艺术。部族人在这里不断地改善劳动工具,改进传统技术。现在看来,这无疑就是一所学校,别·科罗罗吉无疑就是一位教员。此外,别·科罗罗吉还组织大家讨论如何解决部族贫困和需要关照的问题。
  后来,别·科罗罗吉娶了一位印第安姑娘为妻。他们生了一个女儿取名为“尼奥波鸟季”。为了生计,他本人也参加部族的狩猎活动。但是,如果遇到部族猎人一无所获的话,他就会取出能发出雷鸣声的武器,在很远的地方击毙野兽,其尸体不留伤痕。他把自己的俘获物大部分送给部族猎人,留下极少部份自己带回去,他自己是不吃常人的食物的。
  据传说,有一天这位伟人向大家告辞,说要暂时离去。许多天之后,他重新与大家见面。当他再次与大家分手之后,有很长的时间,印第安人都无法清醒过来。当时,他从部族的一块空地发出可怕的叫喊声,边喊边退,逐渐往山的方向离去;当他到达山顶时,山上传来一阵轰隆声把大地都给震动了。伴随着声音和火光,别·科罗罗吉消失在天空一缕缕青烟之中。过后,山顶上留下一块焦土地,野兽也随之跑离,从此部族人开始过着缺食的生活。
  别·科罗罗吉走后,他的女儿尼奥波鸟季与她的男人一起到了一个无人知晓的偏僻地方,在这里有一根像是木杆的东西立着。她爬到这根“木杆”上,回头要她的丈夫将一根树枝似的东西接触一下大地。这个东西一与大地接触,顿时引起了一场爆炸。尼奥波鸟季也随之消失在团团烟云中。她的丈夫被眼前所发生的事惊吓得差点死去。过了几天,那根不寻常的“木杆”又出现在原地,别·科罗罗吉领着女儿从“木杆”里钻出来,他们带来一大箩筐的食品,这些正是印第安人所迫切需要的食物。
  又过了不久,这位太空人借助那根会冒烟,发出轰隆声的“木杆”消逝在天空之中。从此,他们再也没有出现过。
  这是一个十分离奇的传说,难以让人相信。但是,至今“卡雅波”部族人仍然敬重这位别·科罗罗吉。每逢节日,他们都穿上叫“鲍”的特殊衣服(是一种用麦草编织而成的酷似今天的宇航服),手中持着叫“科”的武器,进行祭祀与拍照等纪念活动。
  没有答案的质问与假说
  地球上所有这类远古岩画与史前壁画的艺术,都有明显的类似之处:臃肿的上衣、带天线和观察孔的圆形头罩或面罩、手套、紧身裤,以及背上的奇特装置。难道这些在世界各地的远古艺术家都上过同一所绘画与雕刻艺术学校,或者他们曾相互访问,交流过艺术创作的思想和心得?
  如果说这些服装是祭祀仪式上用的服饰和头罩,那么,为什么即使在气候条件从来不允许穿这种服装的地方,它们的画法也丝毫不差?
  如果说远古人这样画、这样刻是因为他们“笨拙”,那么,为什么阿尔米塔拉、拉斯考克斯、塔西里和马尔索拉斯的人们都创作了当之无愧的艺术作品呢?
  另一方面,考古学家们最初以为远古人这样画、这样刻的是动物,但是同表现动物的通常手法相比较,这种解释却站不住脚。而后,科学家们“发现”他们可能是“神”,但“神”这个概念在石器时代是没有的,这些“神”出现的形式与古代和中世纪不同。在石器时代,人们崇拜动物、火、太阳或雷电,但他们绝没有把大自然的“神”当成人的形象来描绘。
  当然,科学家们也会质问:这些岩画石刻艺术表现的是远古人们在当时现实生活中所见到的人物:身穿宇宙服、乘坐飞行器从天而降的宇航员。这种假说难道一点道理都没有吗?
  王庄林 译自《大西洋汇刊》 周周 编
其他文献
《星球大战》剧照  “死星”是什么?是一颗恒星?行星?还是一颗彗星或陨石?都不是,那么它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其实,死星是一颗人造“星球”,或者将其比喻为一座长得很像行星的巨大空间站更为贴切,但它的作用可不仅仅是停靠宇宙飞船或居住。毁灭,才是“死星”的真正用途!现实生活中,有死星存在的可能性吗?  来自科幻电影的脑洞产物  “死星”来源于美国科幻电影《星球大战》,在这个粉丝遍布全球的系列作品中,银
想象一下,一个个白花花,软绵绵的大脑在外太空漂移,时不时地来个亲密接触,这是何等的场面?是恐怖片吗?还别说,这很有可能就是人类未来的宿命。 一部分研究人员认为,未来移民其它星球的关键在于彻底摆脱肉体的束缚,人类转而仅仅以大脑组织的形式存在;另一个可行的做法是将脑细胞提取出来,将其冷冻并发往遥远的星球,在抵达目的地之后再行解冻。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们正在考虑在未来我们是否将能够脱离身体
据报道,俄罗斯圣彼得堡有个歹徒抢教堂,随后驾车逃离现场,警方在后面飞车追逐,但令人意外的是,在追捕过程中,只见天上一道闪电击中歹徒的汽车,起火燃烧,人也被烧死在车内。歹徒后方的汽车用手机拍下了这段过程,并传上了网络,吸引了十多万人次浏览,有不少网友留言表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上帝显灵,恶有恶报。
荷兰13岁的少年布鲁因斯为纪念死去的爱宠老鼠,求助于荷兰发明家阿尔扬·贝尔特曼和巴特·詹森,在两位发明家的巧手下,这只小老鼠变身为全世界第一架“鼠飞机”。布鲁因斯说:“我很爱它,当我得知它患了癌症不得不接受安乐死时,我真的很难过。当我看到巴特和阿尔扬的‘猫飞机’时,我便去征求爸爸的同意希望能得到一架‘鼠飞机’。”阿尔扬和巴特可以让死去的动物“飞”起来,他们曾做过“鸵鸟直升机”、“猫咪直升机”,他们
翻开一部潜艇的发展史,你会发现潜艇与动物历来关系密切。当然,有的动物有功,有的动物有过,表现不尽相同。  早期的潜艇中都喂养有信鸽,这是因为当时的潜艇中没有无线电工程设备,与基地或岸上的联系只能靠信鸽通讯。  日俄战争期间,俄国的一艘“虹”号潜艇艇长证实,当时凡潜艇出海,艇员们就随船带着一筐信鸽,一旦需要,潜艇就在航行途中浮出水面释放一只信鸽,带着信飞返基地。  后来,潜艇上设立了无线电台,但信鸽
一、完善学习制度,建设“学习型”机关  建立学习制度,制定年度学习计划,本着“提高队伍素质,提升工作水平”的目的,坚持每月集中学习为主,个人自学为辅,采取党组织书记授课、学习心得体会交流、观看警示教育片等形式,形成人人主动学习、热爱学习的良好氛围。丰富学习内容,组织领导班子认真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领导班子要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切实转变工
这是美国宇航局公布的由火星探测器“机遇号”在火星表面拍摄的高清广角图片。  众所周知,地球的天空是蓝色的,月球的天空是黑色的,那么火星的天空是什么颜色呢?有人猜测,会不会和那里的地表一样都是红色?  然而,从海盗号与探路者号火星探测器发回来的照片来看,并非如此。实际上,火星的天空通常呈现黄褐色,在清晨和黄昏的时候则稍微带有一些粉红色。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和我们看到蓝色的地球天空是一样的道理
第25个第一届搞笑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哈佛大学桑德斯剧场华丽上演——什么,第25个第一届?是的,第一届再次来袭,年年都是第一届,永远年轻,永远恶搞、没正经。那么,在2015年的搞笑诺贝尔奖获奖项目里,都有哪些科学而又搞笑的研究和发现?  昆虫蛰到哪儿最疼?  最先上场的,是生理学与昆虫学奖,获奖的是一个“饱含血汗”的研究项目:被昆虫蛰到哪儿最疼?  昆虫学家贾斯汀·施密特根据自己被150多种不同物种
杜甫有一首沉痛的《百忧集行》诗,开头四句读来却令人感到亲切,因为这是任何一个在乡村生活过的孩童或少年,都可能有过的经历:“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在我家乡,那遥远的小山村,虽然别的水果很少见到,但枣树倒有几株。所以,在我的印象里,枣树都有顽强的生命力,不须有人特意栽植、护理,它就能生长出来;有时也不必很高大,一截树干,横逸几根枝丫,就能结一串串的红枣。
动物的特性  毫无疑问,大自然母亲赋予动物许多神奇的特性。以鸟蛋为例――这可不是讨论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只是看一个简单的事实:圆头蛋和尖头蛋。  鸟蛋 蛋的形状直接取决于亲鸟的栖息环境。生活在陆地上的鸟类产圆头蛋;而栖居在悬崖边的鸟类产尖头蛋,这样不会轻易滚落坠崖。  大象 另一项神奇特性则说明,动物的体型大小与敏捷程度并不总是息息相关。大象的鼻子非常灵敏,如果需要,它能捡起一根缝衣针。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