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南麓中、东段小型兽类多样性及分布特征

来源 :野生动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hao_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沿海拔梯度选取不同植被群落的12个样地,通过陷阱及铗日法对秦岭南麓中、东段不同群落中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及分布进行调查,累计2968个工作日,捕获小型兽类2目6科21种,266只,平均捕获率7.11%.香农-维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显示,物种多样性在栎林落叶阔叶林最高,农耕带最低.秦岭中段物种多样性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中海拔分布格局,而东段的分布格局不甚明显.此外,两区域常见种存在差异,中段主要为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和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而东段为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高山姬鼠(A.chevrieri)和小纹背鼩鼱(Sorex bedfordiae).在海拔分布上,秦岭中、东段的食虫类显著高于同域分布的啮齿类,两区域内的物种分布上下限存在显著差异.植被群落差异、人为干扰以及山体效应是影响秦岭地区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及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
其他文献
鼩鼱属(Sorex)动物分布广泛且与人类接触密切,但其较难捕获导致其系统分化关系并不明确,因此利用线粒体COⅠ和16S rRNA对采集自东北地区的9个鼩鼱属物种,以及从GenBank上下载的8种鼩鼱属的COⅠ序列和13种鼩鼱属的16S rRNA序列进行系统分化分析,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进化树,探讨我国东北地区鼩鼱属的系统分化和分类学问题,进而明确其在鼩鼱属的系统发生地位.结果表明:分子系统学分析支持鼩鼱属应该分为主要分布于古北区的亚属(Sorex)和主要分布于新北区的亚属(Otisorex).基于COⅠ
2018年3月—2019年1月,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片区和其他3个重要区域布设120个红外相机监测点对食肉动物(Carnivora)进行调查,以了解保护区内食肉动物的物种组成与垂直分布;依据粪便采样与DNA宏条形码分析,对粪便产生者及其食物种类进行鉴定,了解重要物种的食物组成和同域分布物种间的捕食关系.结果表明:在卧龙保护区共记录到13种食肉动物,其中分布海拔跨度最高的物种为猪獾(Arctonyx collaris),其次为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与黄喉貂(Marte
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是反应动物健康状况的重要参数.为了解不同性别和年龄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分别对大丰麋鹿保护区119头幼体、亚成体、成体麋鹿进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显示:雄性麋鹿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指标和血小板总数(PLT)显著高于雌性(P<0.05);碱性磷酸酶(ALP)和葡萄糖(GLU)指标显著高于雌性,胆固醇(CHOL)、尿酸(UA)、尿素(UREA)和甘油三酯(TG)指标显著低于雌性(P<0.05).雄雌麋鹿幼体与亚成体、幼体与
为探究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的生长发育特征,为东北虎的人工饲养以及野生东北虎的保护提供科学参考,测定了东北虎体重、胸围、腰围、肩高、臀高、体长、颈围和前后掌垫宽9个体尺参数,并对亚成体与成体东北虎体重及体尺参数的差异性及体重与体尺参数间的线性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体雄虎体重、体长、肩高、前掌垫宽及后掌垫宽均显著大于亚成体;成体雌虎臀高、胸围及腰围显著小于亚成体雌虎.4—5岁的东北虎,除体长、前掌垫宽和后掌垫宽以外,其他体尺参数均下降,5岁以后逐渐增长.在对体尺参数与体
为探寻可能导致北平顶猴(Macaca leonina)腹泻的菌群及其变化规律,分别采集6只健康和6只腹泻北平顶猴的新鲜粪便,应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其肠道菌群的结构以及腹泻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健康组肠道菌群的Shannon指数(P=0.015)、Chao 1指数(P=0.014)、ACE指数(P=0.032)较腹泻组高.在门水平上,腹泻组肠道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未鉴定细菌(unidentified B
2017年11月—2019年11月,在山东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网格抽样调查法对兽类(Mammalia)和鸟类(Aves)资源进行调查,累计31650个相机工作日,拍摄独立有效照片14948份,共鉴定兽类和鸟类11目22科36种,其中兽类9种,隶属5目7科;鸟类27种,隶属6目15科.记录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即梅花鹿(Cervus nippon);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分别为赤狐(Vulpes vulpes)、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凤头蜂鹰(Pe
2016年11月—2019年3月,采用“点样带法”对云南异龙湖冬季水鸟群落进行研究,共记录冬季水鸟8目14科59种,其中,2016—2017年调查到6目10科41种;2017—2018年调查到8目14科56种;2018—2019年调查到8目14科59种.从水鸟群落组成的年度动态图上看,物种数呈增加趋势,最多出现在2018—2019年,记录59种;从水鸟物种数量的年度动态图上看,物种数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最多出现在2017—2018年.冬季水鸟物种数及个体数呈逐年增加,2016—2019年鸟类个体数量增加超
蓝狐是圈养北极狐(Vulpex lagopus)的主要品种.因缺少科学有效的遗传管理,引进种兽后代逐年退化,造成反复引种的依赖性局面.为保持蓝狐种群的优良性状,开展科学选种选育、降低近交的概率,分析122只引进芬兰蓝狐的线粒体DNA D-Loop区294 bp序列,结合已发表的野生、圈养北极狐种群单倍型数据进行母系追踪,应用11个微卫星位点的复合扩增对其中53只进行单亲亲权鉴定.结果表明:蓝狐种群仅有1种单倍型,血统单一,与瑞典养殖种群、西伯利亚野生种群关系密切.11个微卫星位点累计排除概率达到0.999
于2020年6月在福建省武夷山使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2只小型蝙蝠(1♂,1♀).其外部形态、毛色及头骨特征与近期在越南、老挝被修订为新种的托京褐扁颅蝠(Tyl-onycteris tonkinensis)的形态特征(原名褐扁颅蝠T.robustula)相吻合.鉴于近年扁颅蝠属分类体系发生较大变动,为理清“褐扁颅蝠”与托京褐扁颅蝠在中国分布疑难,对来自国内8省的75号馆藏“褐扁颅蝠”标本进行分类厘定.其中依据COⅠ和Cyt b基因(21号样本)构建的分子系统发育树显示,上述标本与NCBI-nt数据库中越南和老
从麻醉前准备、麻醉方案、麻醉监护、输液管理等方面介绍了1例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腹腔镜及上消化道手术的麻醉管理,总结了麻醉效果及注意事项,可为大熊猫的胃肠道手术麻醉管理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