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中的小牛皮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哥摁了一辈子快门儿。他的照片是国际级的,我打小就以他为偶像。后来竟认识他了,才知他还有另外一绝活儿,就是吹牛皮。一吹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岔路比较多点儿,吹着吹着自己也找不着北了。他吹得很顺,但吹到纸面上就挺慢的,一篇干字文会折腾一星期,变成蜗牛了。但照样很精彩,比如《从前有座山》是摄影界一代名文了。他吹得真诚嘛。
  安哥的青春与“文革”搞在一起。他的青春故事,是本书吹得最精彩的,总让人想起姜文两部杰出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太阳照常升起》,就是那种明晃晃的超现实的感觉。当然情节不同,安哥的农场故事可能更精彩,比如他们在热带雨林里打着红旗批斗游行的场景:
  “……前景是站在河中的傣族男青年那刺满佛教文身的裸体背影;中景是勐龙桥上我们那荒唐的游行队伍;在桥那边,河里蹲着一排正在方便的傣族姑娘,像一群浮水的小鸭子,她们也面向着勐龙桥望着我们;背景是美丽的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
  安哥当时置身队伍之中,但没有相机去拍下来。他只能回忆这一幅画面。这是一幅本应庄严然而却荒谬的画面。革命队伍庄严,裸体与自然优美,但当队伍遭遇后者时,就不知道谁革谁的命了。庄严变得荒谬,柔美的事物才真正是庄严。
  没拍下来,但安哥的叙述极有画面感。他就是干这个的。另一个画面是在庐山之下。那时节安哥的父母被下放到江西鄱阳湖边的农场里。他当时是西双版纳知青农场宣传队的角儿,请了探亲假千里迢迢去江西看父母。傍晚,暗下来的天空成为安哥的幕布,在打谷场上,他让父母坐在小板凳上,他又唱又跳,为双亲来了一场专场演出。
  这一幕“渔舟唱晚踏歌图”让我感动得一塌糊涂。我的想象中,庐山也出现在这幅画面里。他爸爸妈妈看着成年儿子跳舞时,是否比当年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畅快呢?
  童年、少年,在新中国的首都北京,父亲有地位,是受命缝制第一面国旗的人。安哥是“红旗下的蛋”,在最红的红心中孵化成长;青年,是“老三届”的老大,南下西双版纳,置身知青史上最重要的一章;壮年,南下广州工作定居,又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
  安哥虽然嬉皮笑脸一些,但他暗藏着相当的历史感。由于经历与职业,他不得不用相机和幽默去应对历史和生活。我为此写过《在沉甸甸的历史面前滑不溜手》,就是写他用相机和琐事与历史“周旋”的人生本质。他的摄影和故事都是一样的风格:作为个人,我在严酷现实面前带点儿狡黠,但你这对手别想轻易溜走!现在总结起来,这可以叫“牛皮精神”,牛皮有韧劲,煮不烂扯不断,又相当灵活,反戈一击时还可以套住你。安哥要出本“牛皮书”了,这叫做“我要抓住你的双手,你这就跟我走!”报应到了。
  安哥的摄影和琐事竟可以有“话语权”了,整得出来,还可以安慰别人。哥哥不是吹牛皮,一吹就吹出一本史记。
其他文献
美国一位商人看到一些顾客经常为买不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而遗憾,于是他创办了一家规模不大的“买不到”商店,只要顾客说明在一般市场上买不到的商品名称、规格、式样、数量等,他就会想尽办法满足顾客的要求,变“买不到”为“买得到”,变遗憾为感谢,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于是,每一个顾客都变成了他的“活广告”,走到哪儿宣传到哪儿,生意红的令人眼红。  国内某家商业大厦,为了满足许多想买电子琴、
工作性质的缘故,时常有人一脸愁容地来我面前倾诉。  我的方法是,以不变应万变,耐心听,直到对方把想说的话倒净,最后我再对症用药,这样常常能起到药到病除的作用,至少是缓解了对方的苦楚。  面对偶遇不幸但又久久不能解脱的人,我会在列举更为不幸的事例让其比较的同时告诉对方,不幸有时是福气,福气不到只是时机未到。但若不能从不幸中走出来,则是不幸中的不幸。人生遭遇不幸,实属常事,只是各人所遭遇的不幸的频率、
春、夏、秋、冬,是自然界亘古不变的季节。“四时兮代谢,万物兮迁化。”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内涵与风韵,春的萌动,夏的奋发,秋的成熟,冬的蛰伏。季节之美,就在于它必然的嬗变。  自然以季节为单位延续着它的生命,正是每个鲜明的季节,才诞生了无限循环而充实的自然界。那么,我们生命的季节呢?  诚然人生也如四季,在生命的每一个季节里也都生长着特定的内容。就像春季的花草总是滋生夏天里没有的浪漫,秋原的丰稔永远
小时候,我常常对着家门口树尖上几棵红艳艳的柿子垂涎三尺,秋霜打过的柿子,格外红,格外透,吃起来也格外香甜可口。母亲仿佛猜透了我的心思,说:“三儿,那几个顶柿你一定不要摘呀,那是留给柿子树的,你要是吃了,柿子树生气了,来年就再也不会长柿子了!”我想可能是母亲怕我采摘树尖上的柿子危险,故意编出这样的话哄我。因此常常经不住诱惑,偷偷搭梯子采下顶柿独自享用。我必须确保不被父母亲发现,因为,发现了会招致他们
苏联红军攻进了柏林,德军拼死挣扎,与红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突然,在一条街道中间的废墟中传来孩子的哭声,是个德国小孩。此时,苏军与德军正在街道的两头对射,小孩随时可能丧命。这时,苏军士兵奥沙罗夫不顾战友们的劝说,径直站了起来,朝小孩走去,战友们只好停止射击,把所有火力都对准奥沙罗夫的前方,准备火力接应。没想到的是,街道那边的德军突然停止了射击。奥沙罗夫安静地走到小孩身边,把小孩抱起来,朝街道边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