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三个要点”,教学提问更有效

来源 :早期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tural_ja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说明提问贵在一个“巧”字。我的实践经验证明,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把握了“合理”“巧妙”和“有效”三个要点,教学提问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合理设问
  1.问题设计要难易适当。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关注问题的难易度,要保证每一个问题都有幼儿可以回答,并且问题之间的难度不同,让不同层次的幼儿都有表现的机会。如在中班数学活动“学习分类”中,问题1:谁愿意送圆形扣子和三角形扣子回家呢?问题2:扣子想找新的朋友,有什么好办法吗?问题3:除了按形状、颜色,还有什么办法将扣子分一分吗?有的幼儿会发现扣子上的孔是不一样的。这样的问题不仅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的应答需求,还可以引发幼儿的深入思考。
  2.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在问题设计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已有经验和活动目标之间的差距,设计出有层次的系列问题,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例如中班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标志”,提问1:你收集了什么标志?它有什么作用?这需要幼儿借助已有的知识对自己所收集的标志进行整理后再表述出来,有一定挑战性的。提问2:你是怎样对标志进行分类的?为什么?目的是让幼儿了解标记的作用。提问3:你认为咱们班哪些地方需要设立标志?有什么作用?目的是通过应用来深化幼儿对标志的认识,幼儿说图书角和午睡室要一个安静的标志……
  二、巧妙发问
  1.从幼儿的兴趣点发问。在幼儿的学习兴趣较高时发问,能引发幼儿的情感体验,幼儿具有较高的应答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故事教学活动“猪八戒吃西瓜”中,最吸引幼儿的地方莫过于猪八戒被西瓜皮滑倒的情境了。教师在讲述这个情节时发问,幼儿个个踊跃发言,连最为内向的幼儿也不甘落后。
  2.从幼儿的疑惑处发问。在幼儿学习有疑惑时发问,能激活幼儿的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握幼儿在活动中的疑惑处,以预设或生成的方式即时向幼儿发问。如中班社会活动“借玩具”中,当幼儿有礼貌地向“小兔子”借玩具却没有借到时,幼儿十分困惑,甚至认为“小兔子”小气。此时,教师发问:“小兔子为什么不借?它是怎么说的?”以此来引导幼儿明白:别人不愿意借是有原因的,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和想法,大家才能友好相处。
  3.从活动的情境中发问。在相应活动情境中发问,不仅帮助幼儿对问题本身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对问题的答案也会留有深刻的印象。例如中班科学活动“奇妙的电池”中,幼儿发现有些电动车可以行驶而有些却静止不动。针对这一情境,教师发问:“汽车没有动的原因是什么?”幼儿通过查找,发现是没有装电池,幼儿在说出正确答案的同时也认识到了电池的功能。
  三、有效追问
  追问是指针对幼儿对问题的回答再次提出问题。追问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由于幼儿的回答不到位、不正确甚至错误时,教师智慧地以追问的方式引导幼儿思索正确的答案。
  1.由点到面追问。就是把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分为若干小问题,在前一个问题的答案上再次提问,由点到面逐步地追问。这样的追问可以分解教学的难点,减轻幼儿的思维难度,在师幼积极的互动中,循序渐进引导幼儿找到最终答案。
  2.由浅入深追问。如活动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以追问的方式不失时机地依次将不同层次的问题“抛”给幼儿,帮助幼儿“跳一跳摘到果子”。又如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大多数幼儿不会回答的时候,教师通过追问层层引导,步步推进。再如在当幼儿的应答表述得不明确和不准确时进行追问,帮助幼儿梳理、归纳对问题的认识,让正确答案浮出水面。
  3.由反及下(或由正及反)追问。也就是换一个角度追问,这种追问可以使幼儿的思维更灵活,思路更开阔。如反诘式的追问:“为什么你认为小猪不能用稻草来盖房子?”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理由;逆向式的追问:“雪是白色的,哪些东西的颜色是和雪花相反的?”相对而言,回答这种追问需要幼儿有较高的思维能力,但也更能激发幼儿思考的积极性,会呈现各种各样新奇和精彩的答案。
其他文献
针对目前市场上的防刺服价格高、柔韧性差、难以在军民领域得到普及的问题,通过在涤纶机织物上涂覆不同粒径的碳化硅(SiC)颗粒制得了一种柔性防刺复合材料,涂覆方式分为单次
随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一家家新园开办起来,浦东新区尝试使用托管带教的方式协助新开办幼儿园成长,带教管理中心提出了“影子园长”计划,即邀请青年教师跟随园长上一天班,让青年教师了解园长的工作内容、工作状态、工作精神,发挥榜样的垂范作用。与此同时,带教管理中心委派教师担当整个事件的观察者,记录一天的大致活动内容,以便分析计划落实的成效。这个计划很快得到了青年教师的积极响应,幼儿园迎来了第一位实践者——小王老
本文通过统计与分析, 试对北京西城区庙宇地名所蕴含的民俗与文化内涵进行探索和思考.在西城区的地名中, 与庙宇有关的地名数量大、 分布广, 体现了宗教和民间信仰对百姓日常
一、班级公约的建立  以往的常规教育中,教师总是习惯告诉幼儿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幼儿只是被动地接受。我们采取制定班级公约的形式,来实现幼儿的自我管理。在制定班级公约的过程中,我们主张一个“公”字,就是让幼儿成为公约制定和调整的主要责任人。  1.不同能力的幼儿搭档,共同商议。我们有意识地将幼儿按照学习、自理、运动等方面的能力强弱搭配分组,让幼儿在相互学习中形成约定。在此过程中,幼儿能清晰地听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