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失败的原因及补救措施

来源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r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连续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失败的原因及处理的方法。

方法

选择自愿要求分娩镇痛的初产妇952例,取L2~ 3间隙行硬膜外阻滞向头侧置管4 cm,采取连续输注联合自控的方法行分娩镇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5分为镇痛失败,给予退管1~ 2 cm、重新硬膜外穿刺置管或改用蛛网膜下隙联合硬膜外阻滞等方法处理。记录产程进展情况和产后24 h产妇满意度。

结果

镇痛失败144例,失败率为15.1%(144/952),其中硬膜外导管误入血管47例,硬膜外导管被血凝块阻塞13例,硬膜外导管打折9例,单侧阻滞或阻滞不全31例,硬膜外导管移位37例,硬膜外导管脱出5例,硬脊膜穿破2例。87例通过退管1~ 2 cm、48例需重新硬膜外置管、9例改用蛛网膜下隙联合硬膜外阻滞后达到满意效果。产后24 h产妇满意率为96.7%(921/952)。

结论

硬膜外分娩镇痛失败率较高,根据不同原因,采取撤管1~ 2 cm、重新硬膜外穿刺置管或改用蛛网膜下隙联合硬膜外阻滞等补救措施,可以获得较高的满意度。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和肽素水平对病情评估及其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首次诊断为ACI患者100例作为ACI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将患者进行分度:NIHSS<7分为轻度,NIHSS 7~ 15分为中度,NIHSS > 15分为重度。另选取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对照组和ACI组(发病24 h内)血清和肽素水平。ACI患者在
期刊
@@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不同病程的特发性脉络膜新血管形成的效果。方法临床回顾性研究。特发性脉络膜新血管形成(ICNV)接受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的54例(54只眼),分为早期组(30例,病程≤3个月)、中期组(24例,病程4~6个月)。随访12个月。比较治疗前后及两组间视力、眼压及黄斑中心区厚度(CMT)。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在治疗后1、3、6及12个月的视力和CMT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