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问题,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shu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围绕目标,找准基点
   课堂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因此问题教学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向问题解决。教师课前设计好的问题,或为导入新课、探究新知,或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或为引起思考、总结归纳等有明确意向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掌握知识。实践证明,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目的性明确的问题,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善启重发,拓展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波利亚指出:“我们所指出的问题,不是寻常的,它们要求人们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见解、判断力、能动性和创造精神。”课堂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为出发点,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开放性。
   1. 启发性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善“启”,学生才能“发”。在利用问题来引导和启迪学生的思维时,切忌用“是不是”“行不行”“对不对”之类的机械性问题来设问。
   例如在“探索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教学中,可以先由思考题入手,让学生观察方程x2-36=0, 并设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找到它的解?此时学生尝试用一元二次定义、平方根性质或因式分解方法求解,教师归纳方法,让学生感悟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可以有两个。然后给出“排球队参赛队数”问题,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不一定都符合实际意义。这样设计,既促进了学生对方程解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创新能力。
   2. 开放性
   标准化的问题,答案唯一,思路唯一,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不是课堂上灵机一动、偶然发现,而应该是在深入钻研教材、切实掌握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出来的。它们是一种丰富的资源,能使教学更为新鲜有趣。通过“启”,不断设疑,强化问题的探索性;通过“放”,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既是数学教学的客观要求,又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三、难易适中,发展自我
   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对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问题太难,学生易失去解决问题的兴趣;问题太易,会使学生产生轻视和厌倦心理。这就要求课堂问题的难度要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认知水平的互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和学科特点,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思考和创新性的数学问题,利用问题驱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唐山市丰南区柳树0中学)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笔者依托新课程理念,探索在主体参与模式下课堂导学的方法和途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主体参与模式改变
摘 要:听是人们语言交际的重要方面,是英语发音准确的关键,也是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之一。听力的识别和理解能力与个人的知识经验有密切的联系。如何提高听力水平始终为人们所关注。   关键词:听力;理解能力;训练措施     学习语言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同活生生的人进行交际。听作为人类言语交际方式之一,在信息剧增、国际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更具有重要意义。中学英语教师作为学生的英语启蒙老师首先要教给学生
新时期的美术课堂教学积极倡导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寓知识技能于兴趣之中,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力争使美术学科成为一门活泼、轻松、富有
案例 1月19日,中国传统腊八节。,国内最具权威的通讯机构发布消息称,杭州灵隐寺首次实行免门票,并在寺庙内分发腊八粥,但部分民众未能遵守排队的规则,一时出现混乱场面,所幸在安保人
为了了解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他们存在的心理障碍及其成因,我对我校2010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发现了在校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障碍并对其进行了研究。   一、存在的心理障碍   (1)自卑心理。一是认为自己未能上重点高中,甚至连普通高中都没考上,感觉低人一等,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了怀疑和动摇。二是一些学生来自贫困家庭,高中读不起,有一定的经济压力。大约有45%的学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