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有什么可抱怨的?
每天九点到校,下午三点就放学,哪怕是在初三。
不用再吃粉笔灰,不用再撕扯着嗓子喊,不用熬夜批改试卷。
每班都是20人,每个学生书桌上都有电脑,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课用笔记本电脑。黑板下岗了,上课用的是触摸屏幕:批阅作业有专门的智能改卷机,试卷放进去,自有批改好的试卷吐出来,而且带着详细的注释,包括错在哪里,如何修正和改进,都有详细指导,耐心又耐心。
学校有两个图书馆,四个专用电脑室。每人在学校服务器上都有自己的账号,查阅、打印、扫描资料都非常方便。如有需要,也可外借绘图计算器和笔记本电脑。大厅里有服务机,投币即可取用上百种美味小食,有很多还是免费的。
每天上课。不用绞尽脑汁、挖空心思、死扣文本,也不用沫星四溅、口若悬河,咄咄逼人。我们只是带着孩子们玩、玩、玩,正如十年前有句话,慢慢走,欣赏啊。
繁花似锦。绿阴如盖。穿花拂柳,我带着我的学生们坐到校园开满紫藤花的长廊里,看蓝天上不断交流变幻的柔软的云,看草丛里小松鼠一跳一跳地跑过,看池塘里碧波荡漾红鱼游弋,生活不在别处,美景如此已足,嘴里不禁哼起二十多年前水木年华的《完美世界》,一颗心也要飞扬起来。
哗,我十年前的盼望,不就是这个么?嘿,带上我可爱的孩子们,一起坐着说话,笑着看日落。
这时,不远处的操场上,传来这样的童稚的合唱:
青青校树,萋萋庭草,欣沾化雨如膏,
笔砚相亲,晨昏欢笑,奈何离别今朝。
世路多岐,人海辽阔,扬帆待发清晓,
诲我谆谆,南针在抱,仰瞻师道山高。
青青校树,灼灼庭花,记起囊萤窗下,
琢磨几载,羡君玉就,而今光彩焕发。
鹏程万里,才高志大,伫看负起中华,
听唱离歌,难舍旧雨,何年重遇天涯。
青青校树,烈烈朝阳,宗邦桑梓重光,
纯净,唯美,空灵,悠扬,具有穿透力的歌声,一首改编的骊歌。昕去却像苏格兰民谣,有“夏日最后的玫瑰”和“丹尼男孩”的情调。
原来是六年级的孩子在唱毕业歌!一张张小面孔又是快乐又是庄重,毕业的歌声在他们,是一个成长的仪式。我不由想起多少年前我毕业时的场景,那些云影依稀的旧梦,那些压抑的、愁眉不展的、担惊受怕的、迷迷糊糊的、罗大佑歌声里的童年……相形之下,似乎只有梦里才会有这天籁般的歌声。
然而一切都是真的,就像这午后微醉的阳光。这羽毛般拂动的风。幸福原来不只是在梦里。我和孩子们也不由地跟着哼唱起来……
课表里,你可以看到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排得有些松散。我们每天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孩子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比如说我先后教过的生活课与语文课。这是小学阶段分量最重的两门课。
在生活课上,我一边带着孩子们用废报纸糊成动物模型,用空饮料瓶做各种造型,扎染手绢,做石膏雕塑,做各种陶艺;一边给孩子们讲着三毛美丽的散文《白手起家》(当然通常是播放轻快的少儿音乐)。主要是让孩子们明白,最高的生活艺术是用双手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那样,即使是沙漠上的干枯日子,也能开出新鲜的艺术之花。
看着一件件废品在自己的手中变成了精美的艺术品,孩子们的快乐是非常真实的。而且,学校每年都举办学生的作品展览会,让家长去参观。在那里,看着孩子们五颜六色、创意新奇的作品,大家眼中是深深的感动——无怪乎如今“中国制造”大行其道,无怪乎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会在2017年的中国。
还远不止这些。在低年级的生活课上,我用各种动画片和案例讲一些饮食起居和生命安全的常识,诸如合理食用洋快餐、地震时基本的逃生知识等。
高年级的生活课亦称为社会课,我用纪录片讲解本地人文地理,各行各业及特色产业,用看电影和参观博物馆等方式讲自然科学的知识。当然,更多的是带着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玩:去植物园看奇花异草。去动物园看虎狮猴马,到田野去呼吸大自然的香气,到高山上去大声呼喊,到海边去数浪花一朵朵,到夜空中去摘下满天星……且歌且行,边走边唱。
高年级还设有家庭课,在专用的食品室和烹饪室里教大家做各种家常菜和日常点心。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系个小围裙,带个小头巾,作大厨状。班里有几个小老外最带劲儿,蛋糕做得喷香精美。每个周六,孩子都要下一天厨房,为父母做菜,请他们品尝。有的孩子中午带自己做的饭菜来学校和同学交换品尝,个个津津有味。甚至头上的阳光都带上了甜味呢。
家庭课上还有缝纫课和针织课,做围裙、背包,织毛线袜和围巾,还有流行多年的十字绣,啊呀,这不是女红吗,简直是淑女学堂。不要小看,有的男孩子针脚比女生还细密呢。看着孩子们出门玩的时候,几乎人人都背着自己做的小包,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在我们的学校里,强调为生活服务,让学生拥有生活的能力和基本技巧,让他们生活得更舒适更幸福更有美感。如果教育不能使学生热爱生活,那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当然,我们不是把生活捧给他们,而是教他们DIY(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谈到我的语文课,我们的教材是完全的校本教材,其间没有华丽堆砌的辞藻,没有自恋式的喃喃自语和铺天盖地的情感泛滥,也没有抽象崇高的政治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说、写、做。具体说来,它强调语言和文字两种能力,而且都是在许多动手制作及表演的内容中体现出来的,在二者结合的方式中又塑造了群体意识、合作意识,一举多得。
我时刻提醒自己,语文教育是语言和文字的教育,是要教会孩子们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会让他们受益终身。在我的课堂上,学一篇课文,可以用各种形式——可以做纸玩具、做文字游戏卡片、做相册,可以编报纸,可以开朗诵会,可以画漫画,可以演话剧、音乐剧、木偶戏。六年级时,我甚至半本语文教材都是用戏剧表演的形式上完的,孩子们非常开心,他们自己动手做道具,包括一些古装的道具。全是他们生活课上的手工作品,用硬纸和废报纸做成的。
当然,我们还要看看月亮的背面。幸福的阳光并没有慈悲到普照众生。
“我觉得我现在的生活真是日光倾城,光芒万丈。”2020年9月的一次同学聚会上,我抒发着我的幸福感。
“可惜,你的阳光太高太远,永远照不到我的头上。”一个大学同学几乎万念俱灰地说,她是一个高三毕业班老师。
“我们天天晕头转向,政策时时变,真不知道风到底在向哪个方向吹,措手不及啊!”大学同学连声哀叹,样子有些抓狂。
“没有关系,一步步来嘛,义务教育现在很幸福了,高中的幸福也不再遥远了。我的今天就是阁下的明天。”我如斯安慰她,呵呵。
浅浅的晨光,微微的风,新的一天,我的世界日光倾城。
每天九点到校,下午三点就放学,哪怕是在初三。
不用再吃粉笔灰,不用再撕扯着嗓子喊,不用熬夜批改试卷。
每班都是20人,每个学生书桌上都有电脑,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课用笔记本电脑。黑板下岗了,上课用的是触摸屏幕:批阅作业有专门的智能改卷机,试卷放进去,自有批改好的试卷吐出来,而且带着详细的注释,包括错在哪里,如何修正和改进,都有详细指导,耐心又耐心。
学校有两个图书馆,四个专用电脑室。每人在学校服务器上都有自己的账号,查阅、打印、扫描资料都非常方便。如有需要,也可外借绘图计算器和笔记本电脑。大厅里有服务机,投币即可取用上百种美味小食,有很多还是免费的。
每天上课。不用绞尽脑汁、挖空心思、死扣文本,也不用沫星四溅、口若悬河,咄咄逼人。我们只是带着孩子们玩、玩、玩,正如十年前有句话,慢慢走,欣赏啊。
繁花似锦。绿阴如盖。穿花拂柳,我带着我的学生们坐到校园开满紫藤花的长廊里,看蓝天上不断交流变幻的柔软的云,看草丛里小松鼠一跳一跳地跑过,看池塘里碧波荡漾红鱼游弋,生活不在别处,美景如此已足,嘴里不禁哼起二十多年前水木年华的《完美世界》,一颗心也要飞扬起来。
哗,我十年前的盼望,不就是这个么?嘿,带上我可爱的孩子们,一起坐着说话,笑着看日落。
这时,不远处的操场上,传来这样的童稚的合唱:
青青校树,萋萋庭草,欣沾化雨如膏,
笔砚相亲,晨昏欢笑,奈何离别今朝。
世路多岐,人海辽阔,扬帆待发清晓,
诲我谆谆,南针在抱,仰瞻师道山高。
青青校树,灼灼庭花,记起囊萤窗下,
琢磨几载,羡君玉就,而今光彩焕发。
鹏程万里,才高志大,伫看负起中华,
听唱离歌,难舍旧雨,何年重遇天涯。
青青校树,烈烈朝阳,宗邦桑梓重光,
纯净,唯美,空灵,悠扬,具有穿透力的歌声,一首改编的骊歌。昕去却像苏格兰民谣,有“夏日最后的玫瑰”和“丹尼男孩”的情调。
原来是六年级的孩子在唱毕业歌!一张张小面孔又是快乐又是庄重,毕业的歌声在他们,是一个成长的仪式。我不由想起多少年前我毕业时的场景,那些云影依稀的旧梦,那些压抑的、愁眉不展的、担惊受怕的、迷迷糊糊的、罗大佑歌声里的童年……相形之下,似乎只有梦里才会有这天籁般的歌声。
然而一切都是真的,就像这午后微醉的阳光。这羽毛般拂动的风。幸福原来不只是在梦里。我和孩子们也不由地跟着哼唱起来……
课表里,你可以看到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排得有些松散。我们每天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孩子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比如说我先后教过的生活课与语文课。这是小学阶段分量最重的两门课。
在生活课上,我一边带着孩子们用废报纸糊成动物模型,用空饮料瓶做各种造型,扎染手绢,做石膏雕塑,做各种陶艺;一边给孩子们讲着三毛美丽的散文《白手起家》(当然通常是播放轻快的少儿音乐)。主要是让孩子们明白,最高的生活艺术是用双手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那样,即使是沙漠上的干枯日子,也能开出新鲜的艺术之花。
看着一件件废品在自己的手中变成了精美的艺术品,孩子们的快乐是非常真实的。而且,学校每年都举办学生的作品展览会,让家长去参观。在那里,看着孩子们五颜六色、创意新奇的作品,大家眼中是深深的感动——无怪乎如今“中国制造”大行其道,无怪乎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会在2017年的中国。
还远不止这些。在低年级的生活课上,我用各种动画片和案例讲一些饮食起居和生命安全的常识,诸如合理食用洋快餐、地震时基本的逃生知识等。
高年级的生活课亦称为社会课,我用纪录片讲解本地人文地理,各行各业及特色产业,用看电影和参观博物馆等方式讲自然科学的知识。当然,更多的是带着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玩:去植物园看奇花异草。去动物园看虎狮猴马,到田野去呼吸大自然的香气,到高山上去大声呼喊,到海边去数浪花一朵朵,到夜空中去摘下满天星……且歌且行,边走边唱。
高年级还设有家庭课,在专用的食品室和烹饪室里教大家做各种家常菜和日常点心。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系个小围裙,带个小头巾,作大厨状。班里有几个小老外最带劲儿,蛋糕做得喷香精美。每个周六,孩子都要下一天厨房,为父母做菜,请他们品尝。有的孩子中午带自己做的饭菜来学校和同学交换品尝,个个津津有味。甚至头上的阳光都带上了甜味呢。
家庭课上还有缝纫课和针织课,做围裙、背包,织毛线袜和围巾,还有流行多年的十字绣,啊呀,这不是女红吗,简直是淑女学堂。不要小看,有的男孩子针脚比女生还细密呢。看着孩子们出门玩的时候,几乎人人都背着自己做的小包,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在我们的学校里,强调为生活服务,让学生拥有生活的能力和基本技巧,让他们生活得更舒适更幸福更有美感。如果教育不能使学生热爱生活,那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当然,我们不是把生活捧给他们,而是教他们DIY(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谈到我的语文课,我们的教材是完全的校本教材,其间没有华丽堆砌的辞藻,没有自恋式的喃喃自语和铺天盖地的情感泛滥,也没有抽象崇高的政治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说、写、做。具体说来,它强调语言和文字两种能力,而且都是在许多动手制作及表演的内容中体现出来的,在二者结合的方式中又塑造了群体意识、合作意识,一举多得。
我时刻提醒自己,语文教育是语言和文字的教育,是要教会孩子们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会让他们受益终身。在我的课堂上,学一篇课文,可以用各种形式——可以做纸玩具、做文字游戏卡片、做相册,可以编报纸,可以开朗诵会,可以画漫画,可以演话剧、音乐剧、木偶戏。六年级时,我甚至半本语文教材都是用戏剧表演的形式上完的,孩子们非常开心,他们自己动手做道具,包括一些古装的道具。全是他们生活课上的手工作品,用硬纸和废报纸做成的。
当然,我们还要看看月亮的背面。幸福的阳光并没有慈悲到普照众生。
“我觉得我现在的生活真是日光倾城,光芒万丈。”2020年9月的一次同学聚会上,我抒发着我的幸福感。
“可惜,你的阳光太高太远,永远照不到我的头上。”一个大学同学几乎万念俱灰地说,她是一个高三毕业班老师。
“我们天天晕头转向,政策时时变,真不知道风到底在向哪个方向吹,措手不及啊!”大学同学连声哀叹,样子有些抓狂。
“没有关系,一步步来嘛,义务教育现在很幸福了,高中的幸福也不再遥远了。我的今天就是阁下的明天。”我如斯安慰她,呵呵。
浅浅的晨光,微微的风,新的一天,我的世界日光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