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O2O,一种让人眼红的蓝海
让我们把时间回溯到几年前,那个时候,移动互联行业方兴未艾,地图导航类软件还是互联网新人和传统公司的创业蓝海。其时,这个行业活跃的几乎都是传统导航企业和新晋的地图品牌,比较著名的有高德、凯立德和四维图新等。不过,这时候的导航应用还集中在推出GPS导航设备等硬件上,互联网上的大佬们还没有注意到这个“不起眼”的角落。
除了成为开放性平台之外,位置信息也是移动互联网社交关系的核心,手机地图将衍生成新的社交方式。随着互联网逐步移动化和社交化,手机地图融合社交元素的趋势将会更加明显。社交关系也会因地理位置而变得更加真实和丰富,使用户之间、用户与线下厂商、互联网企业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深化,手机地图社交也将出现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实,《微信》里面的“附近的人”功能,以及新浪微博的地理位置分享功能,都是借助地图信息作为底层加以实现的。仅从这两点就可以看出,地图社交发展的潜力何其庞大。这样的潜力,又让地图类App在具备O2O平台特质的同时拥有了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属性。
于是,当处于搭建O2O闭环,争夺移动互联网入口的互联网大佬们发现地图类App这些特质的时候,自然纷纷杀入这片市场。一时之间,蓝海变成了红海。
抢地盘,大佬们不遗余力
在传统互联网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巨头中,百度最先看到了地图类App蕴含的价值,于是抢先开始布局。
首先,百度推出了自有的地图类App《百度地图》。其次,它利用强大的流量和基于信息获取的特质,让用户接受了它与地图的天然联系。最后,百度祭起了免费的大旗,大家还记得2013年年中百度与高德的免费导航大战么?由于这些和那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以及百度自身巨大的品牌效应,《百度地图》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累计用户超过2.46亿,市场份额接近50%。
除了百度,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霸主之一,腾讯背靠《微信》这座大山,布局也完成得比较顺利。首先,腾讯将《SOSO地图》更名为《腾讯地图》。其次,将腾讯地图接入了《微信》,为微信第三方公众账号提供包括录入网点位置、向用户发送位置、帮助用户计算到达路线和查看街景等在内的一套基于地理位置的综合解决方案,并且还收购了一家拥有甲级测绘资质的地图公司增强其技术储备。最后,腾讯最新的地图类App《腾讯路宝》也已经上线测试。
而后的阿里巴巴,在布局上就走得比之前两位更加吃力一些。相比于百度和腾讯,主营电商业务的阿里巴巴似乎在这样面存在先天的不足。不过,在阿里巴巴这样的土豪面前,解决这样的先天不足并没有太大的困难。在宁投错不放过的土豪打法指引下,高德软件这样在地图行业深耕多年,无论技术、资源都十分深厚的公司就成了阿里巴巴盘中餐。拥有巨大资金存量的阿里巴巴先是投资高德并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而后更是全资收购,从而使自己在这片市场上迅速站稳了脚跟,并百度、腾讯有了一拼之力。 自此,手机地图业界形成了BAT三国争霸的局面。
解决好前面的问题,可以说地图类App的成功之路就已经开了个好头。但是作为一种商业化产品,这些App想要活下去,盈利就必然是其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而地图的O2O属性又是一种极好的盈利模式。可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类O2O尚未成熟,一定不能操之过急。
从目前的使用习惯来看,用户使用地图类App的过程中通常只关注几个方面:交通状况,堵车与否;目的地停车场的实时状况;路上可能需要加油,加油站的相关信息可以选择推荐。其他的,诸如餐馆推荐和打折信息的优惠并不需要,这类推送反而会伤害用户体验。我们可以这样试想一下,用户打开地图本来是要知道如何到达目的地,但App却推送了几张附近商家的优惠券信息,并提示你,有家店有你最喜欢吃的牛排,这样“耍流氓”的App你会喜欢么?
而在移动互联时代,真正的好App应该十分简单,但却切中用户的刚性需求。比如,面对一名吃货,地图上就只应该推送餐馆的信息;面对一名驾驶员,或许就应该更多的推送目的地附近实时的停车场信息……。不过,现在的地图往往是什么功能跟O2O有关,就往其中疯狂添加。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如今的地图类App上接入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比如餐馆、SPA、银行、加油站、团购、酒店、打车和优惠券等。但是用户真正想要的,或许只是一张简简单单,能方便出行的“图”而已。而当用户打开地图时看到的不只是一张“图”,而是根据自身需求功能定义的产品,并且还愿意持续使用时,地图就完成了从“图”到生活服务的转换,地图类App的O2O生态圈才算是最终成熟了。现在嘛……,还不是时候。
但是,不管怎么说,在争夺移动互联网入口的波澜壮阔的战役中,地图类App的地位至关重要。先抢到了入口,再集中力量慢慢去做好用户体验,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促进O2O生态圈的建立与不断成熟。BAT三巨头不都是这么做的么?
让我们把时间回溯到几年前,那个时候,移动互联行业方兴未艾,地图导航类软件还是互联网新人和传统公司的创业蓝海。其时,这个行业活跃的几乎都是传统导航企业和新晋的地图品牌,比较著名的有高德、凯立德和四维图新等。不过,这时候的导航应用还集中在推出GPS导航设备等硬件上,互联网上的大佬们还没有注意到这个“不起眼”的角落。

除了成为开放性平台之外,位置信息也是移动互联网社交关系的核心,手机地图将衍生成新的社交方式。随着互联网逐步移动化和社交化,手机地图融合社交元素的趋势将会更加明显。社交关系也会因地理位置而变得更加真实和丰富,使用户之间、用户与线下厂商、互联网企业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深化,手机地图社交也将出现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实,《微信》里面的“附近的人”功能,以及新浪微博的地理位置分享功能,都是借助地图信息作为底层加以实现的。仅从这两点就可以看出,地图社交发展的潜力何其庞大。这样的潜力,又让地图类App在具备O2O平台特质的同时拥有了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属性。
于是,当处于搭建O2O闭环,争夺移动互联网入口的互联网大佬们发现地图类App这些特质的时候,自然纷纷杀入这片市场。一时之间,蓝海变成了红海。
抢地盘,大佬们不遗余力
在传统互联网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巨头中,百度最先看到了地图类App蕴含的价值,于是抢先开始布局。
首先,百度推出了自有的地图类App《百度地图》。其次,它利用强大的流量和基于信息获取的特质,让用户接受了它与地图的天然联系。最后,百度祭起了免费的大旗,大家还记得2013年年中百度与高德的免费导航大战么?由于这些和那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以及百度自身巨大的品牌效应,《百度地图》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累计用户超过2.46亿,市场份额接近50%。
除了百度,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霸主之一,腾讯背靠《微信》这座大山,布局也完成得比较顺利。首先,腾讯将《SOSO地图》更名为《腾讯地图》。其次,将腾讯地图接入了《微信》,为微信第三方公众账号提供包括录入网点位置、向用户发送位置、帮助用户计算到达路线和查看街景等在内的一套基于地理位置的综合解决方案,并且还收购了一家拥有甲级测绘资质的地图公司增强其技术储备。最后,腾讯最新的地图类App《腾讯路宝》也已经上线测试。
而后的阿里巴巴,在布局上就走得比之前两位更加吃力一些。相比于百度和腾讯,主营电商业务的阿里巴巴似乎在这样面存在先天的不足。不过,在阿里巴巴这样的土豪面前,解决这样的先天不足并没有太大的困难。在宁投错不放过的土豪打法指引下,高德软件这样在地图行业深耕多年,无论技术、资源都十分深厚的公司就成了阿里巴巴盘中餐。拥有巨大资金存量的阿里巴巴先是投资高德并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而后更是全资收购,从而使自己在这片市场上迅速站稳了脚跟,并百度、腾讯有了一拼之力。 自此,手机地图业界形成了BAT三国争霸的局面。

解决好前面的问题,可以说地图类App的成功之路就已经开了个好头。但是作为一种商业化产品,这些App想要活下去,盈利就必然是其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而地图的O2O属性又是一种极好的盈利模式。可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类O2O尚未成熟,一定不能操之过急。
从目前的使用习惯来看,用户使用地图类App的过程中通常只关注几个方面:交通状况,堵车与否;目的地停车场的实时状况;路上可能需要加油,加油站的相关信息可以选择推荐。其他的,诸如餐馆推荐和打折信息的优惠并不需要,这类推送反而会伤害用户体验。我们可以这样试想一下,用户打开地图本来是要知道如何到达目的地,但App却推送了几张附近商家的优惠券信息,并提示你,有家店有你最喜欢吃的牛排,这样“耍流氓”的App你会喜欢么?
而在移动互联时代,真正的好App应该十分简单,但却切中用户的刚性需求。比如,面对一名吃货,地图上就只应该推送餐馆的信息;面对一名驾驶员,或许就应该更多的推送目的地附近实时的停车场信息……。不过,现在的地图往往是什么功能跟O2O有关,就往其中疯狂添加。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如今的地图类App上接入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比如餐馆、SPA、银行、加油站、团购、酒店、打车和优惠券等。但是用户真正想要的,或许只是一张简简单单,能方便出行的“图”而已。而当用户打开地图时看到的不只是一张“图”,而是根据自身需求功能定义的产品,并且还愿意持续使用时,地图就完成了从“图”到生活服务的转换,地图类App的O2O生态圈才算是最终成熟了。现在嘛……,还不是时候。
但是,不管怎么说,在争夺移动互联网入口的波澜壮阔的战役中,地图类App的地位至关重要。先抢到了入口,再集中力量慢慢去做好用户体验,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促进O2O生态圈的建立与不断成熟。BAT三巨头不都是这么做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