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文字背后的情思——《指南录后序》教学片段及反思

来源 :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zenCis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省中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选录课文的教学要求是“根据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作者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怀”.教学中有一个较为严重的遗憾--我们常常忽视文字之间隐含着的思想情感,只是把这种理解建立在普通的模式之上,即把翻译、概括段意、得出情思这三步作为达成目标的手段.
其他文献
中鸿门宴一段,一向被誉为中最精彩的场面之一,语言运用趣味盎然,遣词用字独具匠心.因此,教师不仅可以在释词教学后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性的欣赏和品味,还可以在释词教学时
主题与背景:rn在诗歌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授课教师都把朗读作为贯穿课堂的线索,以期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诗情,感受诗美.确实,如果把诗歌条分缕析,诗味则会消失殆尽.把诗歌教学
雨过天晴,蘑菇从地里钻出来了,一朵朵蘑菇像一把把撑开的小伞,五颜六色,真漂亮!小白兔迫不及待地拉着妈妈到森林里采蘑菇.rn这是小白兔第一次来到森林.刚进森林,它就被美丽的
期刊
【摘 要】“经历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拥有更丰富、更美好并对未来成长与发展有奠基价值和启迪意义的经历,它需要仰赖各种资源的支持和支撑,而教师的人生经历,尤其是教育经历则是其中的一种重要资源;另一方面,学生自身曾经拥有的经历亦可起到一定作用。而要使这些资源真正产生应有的“经历教育”的价值,则需要从理论及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与运作。  【关键词】教育经历 经历教育 “带得走”的教育  教育经历
[案例背景]rn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的第一篇文章,编者以“对话”的形式在文本右边补充材料,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思考.这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里的另
一张触目惊心的旧照片,让我来到了那个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rn旧照片中,一个看上去不足四岁的孩子衣衫褴褛地坐在扭曲的铁轨上,他满脸惶恐,不知所措地号啕大哭,那撕心裂
期刊
一年一度的全球最大的农业、食品和园艺消费展——德国柏林国际绿色周1月15日拉开帷幕,人们不出柏林就可品味各国美食,感受世界文化。由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组织的中国展团继续以“一带一路”精神和理念为宗旨,以“品味中国”为主题,带来了近百种中国特色食品和农产品,受到欧洲消费者的青睐。中国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处牛盾大使与德国经济合作发展部部长米勒共同考察中国展台。  今年的柏林绿色周共吸引来自全球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将语言清淡质朴而又意蕴丰厚的作品分析出头绪来,或上出语文味来?有些教师光靠贴标签似的浅层分析,靠一味赞美,一味渲染代替分析,这显然是不行的.孙
第一部分临床研究 目的:以《内经》五脏主五时,及《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理论为依据,以胃脘痛病人为研究对象,在脾胃主时的上午10:00时,及《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中,阳明病欲解时
只听四号小牛皮邓宇轩欲哭无泪地吹道: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如今,已经有一个机器人老师给我们上课了!rn我们的机器人老师有一个正方形的脑袋,一双三角形的大眼睛,一张大嘴不停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