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本科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mbooa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普通高校本科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出发,提出建立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动员校内外一切可供利用资源,培养能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具备良好的职业心理和职业道德的专家型应用人才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在构建这一体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必要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段铷(1976-),女,山西太原人,河北金融学院保险系,讲师。(河北?保定?071000)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6-0101-02
  中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高层次人才资源,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保险专业本科教育不仅无法从数量上满足需求,在质量上距离行业的要求也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各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特色,课程教育体系不够完整,实践能力有待提高等。对此,不同类别的高校在注重凝练人才培养特点,完善课程体系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如何构建和实施本科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其既区别于高职高专的实践教学,又能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将其培养为勤于思考、善于动手,能够带动他人出色完成任务、满足保险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校本科保险专业教学的重要课题。由于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所区别,因此,本文仅探讨普通高校本科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一、普通高校本科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从内容看,本科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训课、实验课、毕业设计、校外实习等。该体系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发挥了良好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实践课与理论课的关系处理不当
  实践教学是基于理论教学基础之上而进行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做好实践教学的前提,而高水平的实践课又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论认知,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实验项目设计不合理,演示性实验比重过大,导致实践课的很大一部分时间用于重复理论课已经讲授过的内容,造成课时资源的浪费。此外,有些实践课的内容与理论课的内容脱节,教学内容和目标模糊不清,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2.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具有较高理论素质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活动的策划者、领导者和组织者。大部分的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于保险公司的工作环节、岗位职责、工作中迫切需要的职业技能没有切身体验,而具有实践经验的校外兼职教师由于时间、精力等原因较少深度介入到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和执行中,师资队伍水平严重影响到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
  3.实习基地建设速度落后,实践教学的社会环境缺失,实践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虽然很多开设保险专业的高校与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签订实习基地协议,但真正能够投入运营、接纳学生实习的基地数量偏少,尤其对于新设保险专业的本科院校;除此之外,随着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公司商业秘密日益增多,许多保险公司即便接纳学生实习,也主要让其接触非重要岗位,达不到实习应起到的效果。
  二、本科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目标
  针对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保险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本文提出建立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动员校内外一切可供利用资源,培养能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具备良好的职业心理和职业道德的专家型应用人才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1.能够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专家型应用人才
  与研究型本科院校保险专业学生不同,普通本科院校保险专业的毕业生较少进入科研院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绝大部分会进入保险公司、保险中介,从事与保险或风险管理相关的经营管理或专业技术工作。因此,普通本科院校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应过分注重理论的精深,并以此与研究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相区别,同时,在实践教学中也不应仅仅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并以此区别于普通高职高专院校,而应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通过压缩演示性、验证性实验,提高综合设计型、研究探索型实验,提高综合技能实训项目,以及毕业设计、校内外社会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能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专家型人才。
  2.具备良好的职业心理和职业道德的应用人才
  良好的职业心理和职业道德是每一个行业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但对于以“诚信为本”的保险行业的从业者而言,以诚信为核心的职业心理和职业道德培养显得尤其重要,这是保险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必须在实训、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校内外实践等各实践环节贯彻始终。
  通过构建一个多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保险行业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保险专业人才。
  三、普通高校本科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普通高校本科保险专业立体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二维系统构成: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平台,其结构如图2所示。
  实践教学内容分为保险实训、实验、实习、毕业设计和校外活动。实践教学平台根据培养目标,分为基础平台、专业平台和综合平台。基础平台注重计算机、英语等基本技能以及对保险公司各流程和岗位的功能性认知,不过分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平台注重对保险专业和保险相关职业所需基本技能的培养,其中,课程实习的目标是用实践的方式强化对所学理论课的理解和掌握。综合平台强调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实训、实验、毕业设计和校外活动,其实践内容都远远超出课堂内的知识,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实践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本科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重跨学科知识拓展
  本科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一般定位于培养保险和风险管理专业人才。而保险与风险管理涉及学科门类广,与其他学科交叉内容多,单一的保险学和风险管理已无法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无法保证研究型、探索型实验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因此,需要拓展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管理学等内容。例如,在探究性项目设计中,要求学生从寿险保险公司的面板数据探索影响寿险业务的发展因素的同时,也必然要求学生具备较高水平的统计和计量知识,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恰当的计量经济模型,从寿险公司的经营实践中探究影响因素究竟是什么,它们对寿险业务的发展有多大的影响。否则,此类实验难以完成,学生的探索精神、研究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也无法得到良好的训练。   2.加大研究型、探究型实验的比重
  既然将保险本科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专家型应用人才,因此,必须在实践教学中锻炼学生利用已学的概念原理及多课程知识解决问题、利用所学知识探索产生新知识、发现新问题的能力。简单的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及其着重培养的了解、理解知识和模仿能力远不能达到这一要求。为此,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研究型和探究型实验的课时予以明确规定。
  3.采取多种途径和手段提高实践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实践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是实践教学效果的保证。可以以实践课程为基础,组建“教学团队”,聘请保险业管理和销售精英,根据其特长,承担该实践课程的部分教学任务。采用这种方式组建教学团队,一方面可以克服保险业内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独立承担整门课的实践教学任务,另一方面本校教师和外聘人员在教学团队中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和提高。采取“送出去”的方式选派教师到保险公司挂职锻炼;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引进行业精英,开设大量培训性专题讲座、基本职业道德与素质讲座、销售团队管理讲座等,帮助学生深化保险行业的性质和意义,调整从业心态,提高个人财商与情商,更新职业观念,最大程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成长,从职业品德、心理、技能等方面为步入保险行业做准备。
  4.重视课外学术活动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
  以“挑战杯”系列科技创新竞赛、“数学建模”、“ERP沙盘”等校外竞赛带动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设立保险学术社团、提供专项科研活动经费、鼓励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型研究能力,并将研究型、探究型实验项目的开设与科技创新竞赛相结合,激发学生完成实验的积极性。
  5.开展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综合能力,提升就业能力
  利用寒暑假,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深入农村和城市普及保险和社保知识、参与保险公司的宣传和市场调查,掌握保险市场发展的第一手资料,研究和发现保险市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搜集保险展业、理赔、市场营销、公司管理等方面的真实案例,通过师生间的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编写保险案例,既可以锻炼学生应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提供生动、详实的第一手案例。
  五、本科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度保障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需要学校、保险行业、保险监管部门的相互合作,更需要学校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将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疑难以制度的形式规定解决办法,为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1.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与理论课教学相比,实践教学过程灵活,学生参与程度高,形式多样,但如何评价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成为操作中的难点。没有一套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实践教学必然处于无监督、无标准状态,效果难以保证。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本着注重过程监控的原则,从师资水平、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建立多层次、多指标评价指标体系。
  2.建立开放的实验室运行机制,配备合格的实验室指导教师
  保险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训项目有时难以在专门的保险实训室完成,同时学生自主设计的创新性实验也需要开放的实验环境。因此,必须建立开放的实验室运行机制,以实验室为单位,配备专职指导教师,对每一位进入实验室的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帮助。为此,需要从经费投入、院系职责界定、实验教师激励机制等方面予以保障。
  3.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校外实习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学生真实接触和感受保险行业的窗口。实习基地的建设和长远发展关键在于校企双方之间的合作是否能够带来双赢局面。一方面,学校利用智力资源,承担保险公司的培训、项目开发,并为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对保险公司优秀的实习指导教师提供适当奖励。另一方面,聘请保险公司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等教学环节,使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更能体现行业需求。
  鉴于保险学的学科特点,本科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产学研政的多方面配合,更需要在实践过程中,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逐步摸索,不断完善,使实践教学在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就业能力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保险行业提供更多专业能力扎实、有创新意识、能解决实际问题、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瑾瑾.财经类高校实践教学问题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2]叶安照.高校保险本科专业立体教育教学系统研究[J].保险研究,
  2010,(6).
  [3]张宝义.财经类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大学教学,
  2010,(9).
  [4]陆国栋.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验分类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10,(9).
  [5]陈小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征及发展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10,(6).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有一个好的顶层设计,还需要落到学校发展的层面积极推动。做好推进工作自然会涉及课程改革的理念、方法和工具问题。这些年,我们确立了一个重要主题,即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构建学校课程体系。为便于实践操作,我概括为学校课程体系设计的“一二三”,表明我们在构建学校课程体系,乃至推动整个学校课程建设与改革时,要把握好六个关键方面。  “一”是建立一种信念  要将课程改革与整个基础教育改
期刊
2017年5月,山东省在青岛举行学校自主变革论坛,主题是“义务教育一体化课程与教学成果展示会”。旨在通过政策解读、专家引领、典型示范、“面对面”访谈、初中和小学各学科的课堂教学示范课、分学科报告执教学科典型经验、专家评课等环节,帮助教育行政领导、校长、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深入了解义务教育课改面临的新形势、新政策、新任务和新举措,对义务教育一体化课程改革实施高位引领指导。本次会议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
期刊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亟待实施的重要任务。分析卓越工程师对工程教育的特点和要求,结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教学特点和困难,力图探索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有效途径和实现条件,在培养模式、教学形式和实践类型等方面提出满足工程师要求的培养策略,突出知识点的综合、实践目标的工程导向和创新能力的强化,为课程建设明确方向。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培养模式  作者简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不感兴趣这一普遍现状,在实际教学中从精心设计第一堂课、灵活选择教学方法、适度延伸教材内容、积极增进师生情谊四个方面同时入手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些有益的尝试,在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兴趣;师生情谊  作者简介:王莉(1979-),女,山西朔州人,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内蒙古?包头?0
摘要:在对外汉语听力教学课上,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一个或者一组留学生听懂了对话或短文的字面意思,但却往往错选了答案,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不是学生不懂汉语的句法,而是他们在语义和语用方面的失误所致。以留学生在汉语听力课上的失误为梳理对象,分析其原因并探讨教学对策。  关键词:语用;语义;篇章;理解失误  作者简介:濮擎红(1967-),女,安徽芜湖人,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北京?102
摘要:工科大学物理实验是一门基础课程,其中大学物理演示实验的建立和发展在培养工科学生认知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着重探索了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在工科物理教学中的特点和注意事项,以及针对工科大学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探索。  关键词: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探索  作者简介:鲍志刚(1977-),男,蒙古族,黑龙江泰来人,洛阳理工学院数理部,助教;杨慧琴(1962-),女,河南洛阳人,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