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教育时机”教学例谈

来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yhexiao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初中学生心智发展的特点,学生不可能—节课四十五分钟都能集中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把握“最佳教育时机”进行教学。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三单元《元素》新授课教学为例,探讨了创设、捕捉、利用、升华“最佳教育时机”进行教学的有效做法。
  【关键词】最佳教育时机 创设 捕捉 利用 升华
  “最佳教育时机”是指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最佳效能的一段时间或某个契机。在课堂教学中,“最佳教育时机”需要教师精心创设,及时捕捉,灵活利用,积极升华。笔者以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三单元《元素》新授课教学为例,谈点做法和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创设“教”的最佳时机
  我将本节课分成知识回顾、问题引入、探讨与解决三个部分。
  在知识回顾方面,我带领学生重新阅读课本第3页第1自然段,认识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并及时抓住时机让学生写出他所知道的含氧元素的物质的化学符号。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元素这一概念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绪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所了解,世界万物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并通过书写含氧元素物质的化学符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
  在问题引入方面,我通过播放氢弹爆炸的视频,抓住时机提出问题:你知道制造氢弹的原料氘和氚也属于氢元素吗?回忆上一节课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的知识。你还记得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吗?即C-12原子(原子核中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其实自然界还有C-13、C-14原子。你是否知道它们也都属于碳元素?这既为学生枯燥无味的学习增添一些乐趣,也为元素概念的提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课的开始,通过上述一系列情境的创设,进一步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始终处在“基于问题”的氛围之中。
  探讨与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以一段优美的开场白开始:人类生活在变化万千的物质世界中,在与之打交道的过程中,认识物质世界并变革物质世界。古代实用化学的诞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和变革物质世界提供了实践基础,同时也牵动着人们经常围绕有关物质组成的问题思考,即物质既能相互转化,又有着相同的本源。那么,这个相同的本源是什么?利用这个时机提出问题:什么是元素?告诉学生本节课就是围绕元素及相关内容进行学习的。
  二、捕捉“教”的最佳时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最佳教育时机”出现时,教师要能迅速做出选择和决策。如在讲到认识几种氢原子——氕、氘、氚时,有几个学生轻声在下面讨论,这是不是就是同位素?此时,我恰巧从这几个学生身边走过,我就将其中一位学生喊了起来,请他将他们刚刚讨论的问题提出来。同时,我快步走到黑板前,在黑板较醒目的位置写上“同位素”这一概念,告诉学生:氕、氘、氚就称为氢的同位素。当然,此时我比较恰当地把握住了“度”,没有解释什么叫同位素(初中课程不作要求),仅是让学生知道化学上有同位素这一说法。我刚写完,就有学生提出:“老师,我在一些报道中看到利用某某元素的放射性治疗癌症和白血病,这是否就是这些元素的同位素?”接着又有学生提出:“老师,我看到测定文物、化石等的年代利用的是C-14,这也应该是碳的同位素吧?”下面有一学生说:“造原子弹的原料好像听老师讲过叫U-235,是不是也是铀的同位素?”学生用渴求知识的眼神注视着我,我感到由衷的欣慰。学生的知识面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他们已经懂得了很多,我在给学生稍加解释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指出:大家可以通过上网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作为我们元素知识的拓展。也许,只要我们在课堂上稍稍给予学生一个点,在全体学生的努力下就会很快连成线、形成面、织成网。虽然本节课并没有同位素这一内容,但恰当利用这一时机,稍加给学生介绍一些同位素的知识也未尝不可。这样既联系实际,同时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元素概念的理解。也许,这与我的课前预设有点相违背,但是我真正体会到课堂的主角是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才是最佳的问题。在课堂上更多地利用这些时机,对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很大的好处。
  三、利用“教”的最佳时机
  在讲到利用元素概念描述物质的组成时,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知道学生对于分子、原子、元素和物质的关系混淆不清,难以理顺这四者的关系。我设计了几个简单的判断题,其中之一是:通过电解水实验可知,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这种说法不妥当,但又无法准确地说明。这时,有学生举手说:“水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话音刚落,立刻有学生反驳说:“元素不能讲个数,应该讲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此时,学生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各抒己见。我不动声色地将刚才两位学生的典型说法写在黑板上,并没有立即给出正确的说法。素材来自学生自身,还应该从学生的切身问题入手,抓住这难得的时机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时学生对于分子、原子、元素和物质这些概念存在模糊的认识是一种正常现象,如果轻易地就将正确的答案和盘托出,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学生下次还会出错。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已逐渐能够理清思路,找到上述错误说法的脉络。此时我及时地提出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应该从理顺四者的关系开始。请大家结合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相关知识来认识它们的关系。经过大家的努力,在理顺上述关系的基础上,学生逐渐认识到上述说法的错误所在。最终形成了统一的认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学生逐步认识到如何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加深了对元素的理解。
  四、升华“教”的最佳时机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提出既然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那么就让我们共同认识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带领学生从地壳、海水、生物体细胞、农作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及日常生活中的保健食品、调味品等多角度认识元素,使学生在《元素》这种较为枯燥、抽象的课中体会到元素就在身边,离我们很近。化学从生活中来,化学也会到生活中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实用性及有效性。这样的教学处理,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升华。学生在这种教育氛围中进行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更能让学生养成从我做起、认识身边的化学的意识。
  在这节课堂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几个最佳教育时机,通过课件展示了一些相关资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一直处于高昂状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质疑,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众所周知,在教学中注意提高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效率是极为重要的,一节课上学生最疲劳时往往也是这节课的关键处,由于学习内容的抽象性而使学生感到乏味时更是关键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把握最佳教育时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质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式的选择受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理念、教学风格,学生的整体素质,学校的教学条件,甚至与学校的学风、班级的班风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但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应该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林文兴,胡志刚.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相机诱导[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9).
  [2]张慧.教育素材与教育时机的把握[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0(7).
  [3]胡志刚.教育时机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4]李仙隐.把握最佳教育时机[J].科技创新导报,2009(34).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区第一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50例卵巢癌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进行手术治疗确诊为单纯良性卵巢囊肿50例患者为良性肿瘤组,选择同期进行体检的正常50例女性为对照组,对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CA199、CEA、CA153、AFP和β-HCG)进行检测,判断诊断效果。 结果 观察组的CA125、CA199、CE
[摘要] 目的 探討超声药物透入治疗联合穴位按摩对肝郁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科收治的肝郁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1组、试验2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试验1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超声药物透入治疗,试验2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超声药物透入治疗联合穴位按摩。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5 d采用《胃肠疾病中医症状
[摘要] 目的 探討早发性羊水过少与妊娠并发症的关系及对围生儿的影响。 方法 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进行定期产检并在我院分娩的60例孕产妇纳入本研究。按照孕产妇羊水情况分为羊水过少组(9例)、羊水偏少组(14例)和羊水正常组(37例)。对于所有羊水减少的患者予饮水疗法及静脉补液法。观察阴道分娩、剖宫产、产后出血、围生儿羊水粪染、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出生低体重儿、羊水指数和脐血
[摘要] 目的 研究側脑室内注射神经肽S对瑞芬太尼痛觉过敏小鼠镇痛效果的影响。 方法 将雌性SPF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切口痛组、瑞芬太尼组和切口痛-瑞芬太尼组。待切口痛-瑞芬太尼组小鼠造模成功后侧脑室注射给药,分为NS(生理盐水)组和2 nmol/L NPS组(神经肽S)、4 nmol/L NPS组、6 nmol/L NPS组、8 nmol/L NPS组。通过侧脑室注射不同剂量NPS
[摘要] 目的 探討退变性腰椎滑脱临床与影像学(CARDS)分型中各亚组患者在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上的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8年1月至 2019 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 L4~5单阶段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腰椎正侧位X线或动力位腰椎 X 线正侧位上滑脱节段椎间隙是否后凸成角分为D 型滑脱组和非 D 型滑脱组(即A、B、C三型)。术前、术后均测量入组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同
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如此重要,被尊为“物理学的基石”,甚至再给它冠上更多的溢美之词仍觉不够。实验是物理人的情结,是物理人心中的理想之舟。然而,爱之深,责之切,对高中物理实验的批评已久,小到教学,大到教育,各种林林总总的论调也是众所周知的。本文无意有所褒贬,更不想怨天尤人,而是回到现实,从几个具体问题着眼,通过对一些事的思考,试着和同行们一起为高中物理实验这艘理想之舟找到现实的航道。  就物理实验自
【摘 要】本文通过一则教学实例,反思了Task板块教学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优化该板块教学的途径,即以核心任务引领教学活动、以认知规律整合教学内容、以学生主体促进交流合作,并结合教学实例进行了深入评析,总结这三个途径在Task板块教学中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Task板块 核心任务 认知规律 学生主体  一、引言  《牛津高中英语》Task板块以单元话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用英语完成开放式任务型活动,培
[摘要] 目的 探討全程护理管理模式在钆塞酸二钠增强MRI检查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中的护理效果。 方法 将2016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8例因肝脏肿瘤性病变行Gd-EOB-DTPA增强MRI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观察组患者在钆塞酸二钠增强MRI检查前后接受全程护理管理模式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主要观察两组患者的重复扫描率、检查完成所需时间、图像优质率、不
进入高中之后,学生的理性思维越来越发达,具备揭示生活内涵和本质功能的议论文就成了高中作文训练的必然选择。然而,目前的高中议论文训练陷入了无文可仿、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翻遍整个高中语文教材,我们竟找不到一篇中规中矩的可供高中生模仿学习的议论文范文,也找不到一篇关于议论文写作的指导文字。教师窘迫,学生困惑。黄立婷老师的“议论文事例段落升格指导”一课算是给我们的议论文教学提供了一个范例,而且是一个成功的
[摘要] 目的 观察单侧骨水泥靶向推注装置在离体椎体内多方向扩增效果,在水平位上头端过椎体中线的有效性,骨水泥弥散效果。 方法 选取35个成人胸腰段椎骨样本,通过 0.595 mol/L的EDTA-NA2脱钙法浸泡15 d脱钙处理,所有椎体经脱钙后均应用靶向骨水泥推注装置器械进行单侧穿刺,不同方向扩孔;应用C臂机透视确认其不同方向扩孔有效性及水平位扩孔时头端过中线有效率,并在行骨水泥推注后C臂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