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以文证史的魅力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草船借箭”的故事进行史学事实之“真”与文学情感之“真”的学术梳理,管窥以文证史的魅力。以文证史,既要分别从史学或文学的角度进行解读,也要善于在文史融合视域下合理诠释,赋予其文史共情的双重魅力。中学历史教师宜积极而为,以切实的教学实践来打破学科之间的教学“壁垒”,以形成教学合力。
  关键词:草船借箭以文证史文史共情
  文学与史学本是一对“孪生兄弟”,然而,自从史学被划入科学的范畴,二者的关系就变得对立起来。有些历史学家认为文学是一门艺术,允许虚构和幻想;而史学作为一门科学,必须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容不得半点虚假。所以,他们在研究历史时总是尽量强调它与文学创作的不同,刻意回避与文学的关系,使得文学与史学这对“孪生兄弟”的关系愈来愈疏远。
  一、问题由来:一次以文证史的发问
  某天课间休息时,一位学生来到办公室,问道:“盛老师,《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能证明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吗?”
  该学生的问题颇有深度,用《三国演义》的故事证明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实质是对以文证史价值的思考。所谓以文证史,即以文学作品为史料,解读其中的时间、地域与人物等要素,与史籍相参证,从而更全面地透视历史真相。
  从史学视角看,三国时真正用船借箭的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据鱼豢《魏略》记载:“权乘大船来观军,(曹)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复,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明代通俗小说家罗贯中著《三国演义》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改造,将这一功劳记在诸葛亮的头上,使这一讹误流传至今。从文学视角看,鲁迅先生在评价《三国演义》时曾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说法也印证了罗贯中对该细节艺术加工的过激之处。
  由是观之,“草船借箭”的故事以文证史的价值似乎极其有限。
  然而,审视中学历史教学,以文证史的案例却又普遍存在。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附录2“教学与评价案例”,就引用李白的《少年行》和元稹的《法曲》两个作品来说明胡姬酒肆的流行情状与时人对胡乐的推崇,证明唐朝的繁荣以及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交往的频繁。再如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以孟郊《登科后》引入第一子目“选官制度”的学习。又如近年高考历史试题也频繁出现文学作品入题的情形,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I第42题引用了名著《鲁滨孙漂流记》,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Ⅲ引用了名著《汤姆叔叔的小屋》。
  那么,我们该如何充分发掘以文证史的价值,让文史良性互动呢?
  二、问题化解:一场文史共情的思索
  一般而言,根据呈现形式,史料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图像史料等类型;根据能否直接印证某一历史主题,史料可分为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根据作者是否带有预定的目的,是蓄意的还是无意的,史料可分为有意史料和无意史料。按照上述划分标准,我们既可以将文学作品划入文献史料的范畴,也可以将其界定为间接史料或者有意史料。对这种特殊的史料的流变过程进行“辨析”,是我们探寻某些历史“真实”的路径。
  “草船借箭”的故事在歌谣、小说等文学作品和正史中的表述截然不同,可以说呈现了两个不同的叙事系统。一是诸葛亮“草船借箭”,一是孙权“回船受箭”,不仅叙事中的主角不同,情节也有所出入,而且一为平民大众所接受,一为文人学者所接受,一虚一实,二水分流。但两者也有交汇之处——“存真”:一为史实存真,一为情感存真。就史实存真而言,《魏略》的作者鱼豢是曹魏时的郎中,他的记载是当时人记当时事,一般来说,可信度较高。该书属于断代分明、体例规范的纪传体史书,记事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主要记述关中及其周边地区史事,涉及魏末的百官制度和西域诸国史事等,是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解《三国志》的主要资料来源。宋代高似孙也说过:“魏氏别史五家,盖可与陈寿《志》参考而互见者,亦一时记载之隽也。而鱼豢典略,特为有笔力。”足见其史料价值之高。
  当然,我们对某一历史现象的释读,不能仅秉承一种近乎“简单粗暴”的理念,强行割裂文史的关系。我们对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也应抱有必要的温情与敬意。
  在《三国演义》“草船借箭”的故事中,罗贯中为什么要如此刻画诸葛亮?此中到底透露出什么樣的“情”呢?要解答这一疑问,必须联系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罗贯中是与朱元璋同时代的作家。元末,他主要活动在当时的文学中心——苏杭一带。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在宋、辽、金几个政权分立的基础上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繁荣,无疑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也必须看到元朝贵族对汉人、南人的阶级压迫,以及对当时文人的种种限禁和迫害。明灭元不久,又受到后金的威胁。这对当时持有民族主义观念的汉人来说,无疑是连续的、沉痛的心理打击,他们渴望有类似诸葛亮这样“近乎神明”的人物来恢复统治秩序。因此,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赋予诸葛亮以聪明才智、忠贞之心和神异本质。可见,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作品是一定时期的社会存在在人们思想层面的反映,这正是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直接阐释。
  从史书《魏略》到文学作品《三国演义》,“草船借箭”的史实历经从历史事件到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不但其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作用、性质和价值也发生了转变。诸葛亮确有其人,草船借箭也确有其事,这人与事的完美“错搭”,最终实现了文学的经典性和审美价值,巧妙地弥合了历史与文学之间的罅隙。我们在解读这一文学故事之时,既要学会分别从文学或史学的角度进行解读,更要善于在文史融合的视域下合理诠释,赋予其文史共情的双重魅力,让史实之“真”与情感之“真”水乳交融。我们既不能据史来否定《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也不能对文学创作中有违历史真实的细节视而不见,而是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文学式的“篡改”进行合情合理的解释。   三、问题延伸:一点文史关系的启示
  事实上,史学与文学无论古今中外都曾经存在同体共生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史不分”的说法和古希腊神话中作为文艺女神九位缪斯之一的克莱奥职掌历史,都是这种关系的注腳。文学文本中史学性叙事方式的存在,并不代表对文学艺术创造性的否定,对于求真我们应当有更为谨慎的领悟;史学文本中文学性叙事方式的存在,也并不意味着对史学认知合理性的颠覆,对于虚构我们也应当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历史研究必须以客观、可靠的史实为基础。虽然我们也会对暂时缺乏史料的历史问题,做出理想化的科学推断和预测,但这不是纯粹的虚构和幻想,而是以大量的史实为前提和条件的。如果舍弃了这一前提和条件,历史研究就不可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状况,也就不存在历史的真实。文学创作也讲求真实地反映社会的本来面貌,其艺术的夸张手法也并非纯属虚构和幻想,它必须以大量的生活原型为基础。“历史真实与文学真实是对立统一的”,“缺乏文采是历史著作不能普及的重要原因”。历史学家应该“积极参与历史文学的创作”,提升其文学素养以滋养史学园地。
  人文学科最高水平的创新就是思想的创新,每一个新见解、新判断、新观点都是新思想的萌芽,一系列新见解的形成就是思想的渊薮。人文学科要取得学术创新,就得反思我们如何走近科研的前沿,不仅要揭示人类高尚的生活方式和目的,而且要说明人类社会为什么能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社会不会因为缺少奇迹而枯萎,却会因为缺少创造奇迹的思想而失去生命力。
  鉴于基础教育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现实需求,中学历史教师宜积极而为,以切实的教学实践来打破学科之间的教学“壁垒”,以形成教学合力。
  参考文献:
  [1] 李桂海.历史学家不应该回避史学与文学的关系[J].学术研究,1987(3).
  [2] 杓进虎.历史志传记载的“草船借箭”辨析[J].黑龙江史志,2009(18).
  [3] 鲁迅.鲁迅全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 纪玲妹,陈书录.“草船借箭”的歌谣及小说与诗词文赋的互动[J].明清小说研究,2019(1).
  [5] 冯一下.试论历史解释的内容要点——“历史解释与历史教学”专题研究之二[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5).
  [6] 朱德印.从历史到小说——论“草船借箭”的文学经典化[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9(4).
  [7] 周建漳.虚实与真假之间:由史学与文学的关系说起[J].学术研究,2009(3).
  [8] 葛承雍.文物、史学、文学的互动:学术创新、争鸣与激情的思考[J].西部考古,2012(00).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实验的实践特征可归纳为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经验到方法。这不仅关系到深度学习的表现形式、思维方式和通用技术,更有助于学生数学“三大能力”(抽象力、推理力、模型力)的发展,有助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层级与缓存,能实现数学思考阶段性目标的定性发展。以《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一课的片段为例进行说明。  关键词:数学实验深度学习三视图  文献研究显示,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是
期刊
摘要:利用书信这一交流沟通和文化传递的微小载体,挖掘书信在文化传承、情感沟通和文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开发了富有特色的“书信+”语文校本课程。在教学实施中,发挥书信在实用和审美两方面的作用,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鉴赏品析能力、审美发现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进而丰富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书信+”语文校本课程核心素养  以纸为载体的传统书信曾经是人类社会交往史上重
期刊
摘要:英语阅读教学中,要以语篇为载体,在理解与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融合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具体过程为:利用和主题相关的问题导入,对主题形成初步感知;分析文本结构,掌握阅读策略;区分事实与观点,分析、推断信息逻辑关系;推理判断,创造性地表达观点;做出评价建议,培养批判性思维;通过成果分享,完成能力迁移。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核心素养思维品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期刊
摘要:增根是由于求解方法,即不同解变形而产生的,并不是方程的根,而且有很多种可能,因此,对于任何方程,我们更应该关注它的求解方法和解的情况,而不是增根。教学“分式方程”,可以在一般解法“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让学生了解利用除法的意义、换元、两边同除以最简公分子、利用合分比定理等更多的解法,從而基于同解原理,认识增根和“失根”,充分理解分式方程的根。  关键词:分式方程增根错题教材对
期刊
摘要:在《金属的性质和利用》一课中,以发展学生的“证据推理”素养为目标,以情境为载体,以问题驱动为路径展开教学。具体地,通过精选生活证据,锻炼分析能力;提炼史实证据,发展思辨能力;收集实验证据,培养实证精神。  关键词:证据推理生活史实实验《金属的性质和利用》  2018年12月4日,苏州市初中化学基地校教学研讨活动在南环中学举行,笔者上了一节《金属的性质和利用》展示课(使用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
期刊
摘要:文言文教学要立足文体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答司马谏议书》一文,立足本文的书信与驳论文体,统筹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加强文言诵读与体悟,丰实教学内容;关注历史与时代背景,借助知人论世和联系现实两种阅读方法,深化教学内容,力争将课堂教学内容挖掘得更为透彻。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文体意识教学内容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期刊
摘要:HPS视角下的物理教学,以科学家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使用的科学思维方法为基础,渗透有关科学家所处时代的历史、哲学、社会等方面的内容,重现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过程,将对物理知识的简单学习转变为对科学探究的充分体验,让学生了解物理概念、规律等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一课时,尝试从HPS视角审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流程。  关键词:HPS初中物理《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  HPS
期刊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句话的流行反映了人们对“有趣”的追求。课堂上有趣的内容能引发学生良好的情绪体验,长此以往,能培养学生积极、深刻、稳定的情感。而这样的情感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中学科学学科的课堂中,情感培养目标的落实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只重视知识目标,这与作为终端评价的中、高考采用纸笔测试的形式有关——纸笔测试的题目要有一个“标准答案”,因此考查显性、确
期刊
摘 要:“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要引导学生对媒介有理性的认知,确立科学目标,聚焦媒介素养;要紧扣媒介本体元素,着力媒介的建构转换,跨界求“真”;要立足批判性思维,精当把握,融为一体。  关键词:认知媒介 跨界求“真” 融为一体  随着数字技术发展越来越迅速,特别是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大多数人生活中的阅读已经是多种媒介的融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规定开展“跨媒介阅
期刊
摘 要:高中阶段的语文训练,应当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汉字的特质,能够辨识基本的文字构件,从造字的创意中透视古代的生活与文化。随着汉字俨然成为普及的学术知识,也有必要思考将它纳入正式的语文教学当中,提纲挈领地介绍汉字特色。  关键词:文字学教学 汉字教学 钩字创意  本文,想要分享高中国文课堂上的文字学教学。  一、导言:汉字作为思想的载体  初中阶段的国文课程,已经从汉字构造(而非造字法则)的角度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