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视艺术生产战略与创新之路——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杨伟光教授

来源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2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八。杨伟光教授从世界电视发展的前沿入手,分析了中国电视与世界一流大台的现实差距,确立了经典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意义,并就此展开了对中国电视艺术价值实现和内容生产的理论考察,着重分析了中国电视艺术生产战略中的优秀节目为王、精品意识、大制作等一系列论题,进而建设性地提出了中国电视在理论、机制、组织等多个层面的创新之路。
其他文献
一,传媒的双重属性与结构性管制 在资本主义社会,传媒活动是一种商业活动,大部分传媒机构都是为大众提供信息和娱乐,从而获取商业利润的企业。从这一角度看,传媒机构提供的信息或娱乐,满足了人的知晓权,为社会大众进行合理判断提供了信息,这与其说是体现了民主的公共制度,倒不如说是传媒企业为创造利润而出售的一种商品。
苏珊·沃尔夫认为道德圣人,如果真的存在,也是有着严重的性格缺陷。他们无趣,缺少魅力,因为他们缺少非道德的美德。而亚当斯则认为圣人的概念仅适用于宗教人士。但他们都有错误。亚当斯缺少支持其论点的证据。有三点理由证明沃尔夫的论点不成立:(1)道德是否有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判断者的主观因素的问题;(2)我们有放弃一些有趣事情的无趣的义务;(3)康德主义和功利主义理论都可以用来抵消沃尔夫的批评。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九。立足于国际电视业专业化频道发展的整体趋势,彭吉象教授系统分析了专业化频道兴起的多重背景,并就发展历程、运作体制等问题展开深入论述。针对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整合了国内外相关专项研究的最新资料,对专业化频道的生产模式、评价标准、节目分销系统、营销策略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理论构想。
2006年5月25日-28日,“首届中国(北京)国际大学生动画节”(CISAF)在中国传媒大学隆重举办。中国(北京)国际大学生动画节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设立,世界动画协会(ASIFA)、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和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共同指导,中国动画学会和中国传媒大学共同主办,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承办。
2006年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开播十周年。5月17-19日,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评论节目研究委员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的相关院系协办,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承办的“《新闻调查》十年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共有来自全国新闻界、学术界的200多人参加了此次论坛。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罗明、副总编辑孙冰川、新闻中心主任梁晓涛和新闻评论部的部分领导出席了论坛的开幕式。胡智锋、于丹、徐航州、吕新雨、王甫、俞虹、欧阳宏生、吴郁、李幸、展江、郭镇之等专家学者
期刊
作为党报排头兵,《人民日报》是我国主流媒体中的核心力量,也是传播和建设先进文化的主力军。本文从《人民日报》评论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方面入手,研究《人民日报》评论在传播和建设先进文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4月12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展改革研究中心在北京举行《2006年中国广播影视发展报告》(广电蓝皮书)的首发式。
龙耘(以下简称“龙”):关于韩国1970年代的传播学,您曾经在1994年的一篇文章里提出这样的观点:它不是初创阶段新闻教育和研究的拓展,而是新闻业务教育的学术传统的断代、遗失。甚至是被西方大众传媒研究吞并。您提出这一看法主要是针对哪些问题呢?在韩国,传统的新闻学与目前的传播学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由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山东电视台《天下父母》栏目座谈会”4月8日在京举行,中国电视艺委会副主任、秘书长李春武主持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