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兰巴雷综合征及其谱系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分析

来源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game12093272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GBS)及GBS谱系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

方法

收集诊断明确的GBS患者116例,根据Hadden电生理分型标准将其分为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AIDP)、急性运动轴索神经病(AMAN)、急性运动感觉轴索神经病(AMSAN)、不能分型和正常患者。收集患者电生理参数,包括末端潜伏期(DML)、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dCMAP)波幅、传导阻滞(CB)、运动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感觉传导速度(SCV)、感觉分离、F波潜伏期和出现率、自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MEP)、体感诱发电位(SSEP)等;并根据发病至电生理检查时间分为不同时间段:1~7 d,8~14 d、15~21 d、22~28 d和大于28 d,统计不同时间段电生理分型特点,并对比不同时间段内AIDP和AMAN患者各项电生理参数异常率差异;比较AIDP和AMAN患者前驱感染史、肢体无力、感觉异常、颅神经异常、共济失调、机械通气症状和脑脊液蛋白水平差异;依据最新GBS谱系病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经典GBS和MFS及其亚型,分析GBS谱系病电生理特点。

结果

在各个时间段AIDP和AMAN均为主要的电生理分型,不能分型患者占比在发病3周内较高,3周后未见不能分型患者。AIDP患者发病1周后其电生理参数DML、MCV和F波潜伏期异常率均较AMAN高(P<0.05),且AIDP患者DML、MCV异常率较F波潜伏期异常率高(P<0.05)。AIDP患者前驱呼吸道感染率、感觉异常比例、脑脊液蛋白水平均较AMAN高(P<0.05)。在GBS谱系病中经典型GBS和重叠型患者多呈脱髓鞘或轴索改变,截瘫型、面瘫伴感觉障碍型多呈脱髓鞘改变,MFS、咽颈臂型和多组颅神经型患者电生理检查多正常。

结论

AIDP和AMAN为GBS主要电生理分型,在早期通过电生理检查即可明确诊断,对于不能明确分型的患者可在发病3周后复查。AIDP和AMAN患者前驱感染史不同,并且AIDP患者脑脊液蛋白水平相对较高,电生理参数DML、MCV异常率较F波潜伏期对AIDP的诊断意义更大,同时结合早期电生理检查对GBS谱系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酸性肿瘤微环境对胶质瘤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1)采用酸碱滴定法调节培养基pH值,分别用pH值为6.4、7.4的培养基(酸性组、正常组)培养人胶质瘤细胞U87、U251,培养3 d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缺氧诱导因子-2α(HIF-2α)、CD44蛋白的表达。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CD44的表达。(2
Marchiafava-Bignami病(MBD)是一种罕见的、以胼胝体脱髓鞘和坏死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酒精中毒相关性疾病。早期识别和治疗有助于改善其预后。由于该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尤其在急性期易与某些疾病相混淆,确诊有赖于影像学检查。本文就近年来有关MRI在MBD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MBD的早期诊治提供指导和借鉴。
目的探讨RNF213基因rs6565666位点多态性与广东省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2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的250例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为试验组,同期250例经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DSA检查证实无颅内动脉瘤的住院患者或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口服氟康唑联合克霉唑阴道给药治疗念珠菌阴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氟康唑联合克霉唑为试验组,单用克霉唑为对照组。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Embase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并进一步对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扩大检索。对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研究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独立进行资料提取、质量评价并
目的观察个体化健康教育在精神科住院患者预防跌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舟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科住院部收治的精神科住院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其中80例患者实施传统健康教育,即对照组;另80例患者实施传统健康教育+个体化健康教育,即研究组。将以上两组患者对跌倒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跌倒发生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对跌倒的相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After a stroke, the contralesional cerebellum is implicated in functional reorganization of the motor network. In animal models, stimulation of the cerebellar-cortical networks
期刊
目的评价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及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8年12月31日。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项研究,130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治疗总有效率[相对危险度(RR)=1.29,95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The frequency and outcomes of neurologic deterioration early after stroke have not been well characterized.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predictors and outc
期刊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和对事件相关脑电位P300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康复期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5 Hz组、10 Hz组和15 Hz组,每组患者30例。3组患者分别给予对应的5 Hz、10 Hz和15 Hz的rTMS治疗,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5周(即25次)。3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治疗后)采用P300进行检测,并采用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VR)技术康复训练对帕金森病(PD)患者冻结步态(FOG)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83例PD伴FOG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3例)及对照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抗PD药物治疗及护理,同时给予6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干预基础上辅以VR技术康复训练。于训练前、训练6周后评估对比2组患者冻结步态严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