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项链》是高中语文中经典的传统课文,它是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它塑造了一个爱慕虚荣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典型形象,在玛蒂尔德生动形象和精彩故事的背后,丈夫路瓦栽对她形象的塑造与故事情节的发展,都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项链》 路瓦栽 形象塑造 情节发展
《项链》是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它塑造了一个爱慕虚荣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典型形象,给读者展示出一个引人入胜、波澜起伏的虚构故事。在玛蒂尔德生动形象和精彩故事的背后,丈夫路瓦栽对她形象的塑造与故事情节的发展,都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路瓦栽在玛蒂尔德形象中的作用及意义
平民出生的玛蒂尔德虽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但因父母无法给她准备丰厚的陪嫁金,就不能像她梦想的那样嫁给一个有钱的体面的男子,于是只能委屈自己跟“一个小书记结了婚”。可她羡慕上流社会贵妇人的生活,总时时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中,常为其不幸命运苦恼伤心。而路瓦栽为人小心谨慎,自然非常了解妻子,常为自己的无能而内疚自责,感到对不起她,总想竭力讨好、满足妻子,这就无意地助长了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性格。试想,如果路瓦栽能够现实地对待、劝慰妻子,那么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也就不会急剧膨胀了。
1.性格特点 路瓦栽生性懦弱,不具备男子汉拿得起放得下的气魄,看到妻子流泪就不知所措;妻子一旦提出要求就只会接受,即使是好不容易攒下来准备买猎枪的钱,也只得拿出来给妻子买礼服,这就直接助长了玛蒂尔德的虚荣心。
2.心理特点 只要稍微思考就会发现,小说中的路瓦栽其实也很爱慕虚荣。例如,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他费尽心思搞到了本属于上流社会的舞会入场券,表面上是为了满足妻子的虚荣心,实则也是为了满足他的虚荣心;玛蒂尔德因无首饰本不想参加舞会,路瓦栽却怂恿妻子去借朋友的首饰来打扮;等到妻子弄丢项链,路瓦栽宁愿说谎并花光父亲的遗产,搭上十年的辛劳,也不愿公开事情真相,更不愿让妻子在朋友面前表现出一点可怜相,这也是虚荣心在做怪。
据此可知,小说中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性格,固然是因特定的社会环境造成的,但她在婚后这种虚荣心有增无减,不能不说是与路瓦栽的性格、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路瓦栽在小说情节结构中所起的作用
《项链》的情节结构精巧、缜密、严谨,其布局具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特点。尤其是末尾,小说借玛蒂尔德女友佛莱思节夫人之口,说出事情的真相:“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小说就是这样,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出乎意料。这其中,路瓦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1.路瓦栽身世卑微、家境窘迫,使悲剧发生成为可能 因路瓦栽出身低下、身份卑微,故只能做小职员;婚后又无多余钱财给妻子花,于是玛蒂尔德“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也就只能是梦想,这为他们夫妻后来借项链参加宴会做了铺垫,成为故事发生的可能。
2.路瓦栽想法弄到教育部长的请柬,为悲剧发生埋下隐患 路瓦栽非常了解妻子,不忍看着她埋怨、痛苦,于是为了讨好妻子,使出浑身解数才搞到舞会请柬,为玛蒂尔德创造了一个能参加舞会的机会,从而引出下文的借项链情节。
3.路瓦栽同意花钱为妻子做礼服,推动悲剧发展 为了不让妻子没有礼服而不能参加舞会,路瓦栽忍痛拿出辛辛苦苦才攒下的准备买猎枪的400法郎给妻子做礼服。这是参加舞会准备工作中的第一步,正是这一步,才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4.路瓦栽建议妻子借项链,再次促成悲剧向前发展 本来,玛蒂尔德的舞会礼服虽然做好了,但因没有珠宝首饰便不想参加舞会,且此时路瓦栽再也拿不出钱来买首饰了,此事本可就此打住,可“聪明”的路瓦栽却建议妻子去“借”首饰来参加舞会,以满足夫妻二人的虚荣心。正是这貌似高明的一招,却给他们夫妻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使得小说情节进一步发展下去。
5.路瓦栽在舞会结束后对妻子的关心,成为悲剧发生——项链丢失的关键 在舞会结束、妻子出尽风头、夫妻准备回家时,路瓦栽出于关心、心疼地把从家里带来的朴素衣服披在妻子肩上,而其妻因怕丢脸,只好赶紧慌忙回家。殊不知乱中出错,玛蒂尔德竟然会在慌乱中弄丢了那挂“珍贵”的“钻石”项链,且事后再怎么找也无法找到,这是小说情节的关键。
6.路瓦栽夫妻决定隐瞒项链丢失真相,使悲剧由可能变成现实 玛蒂尔德与项链主人佛莱思节夫人本是好友,如在丢失项链后实言相告,朋友一定会告知项链是赝品的事实,然而路瓦栽却觉得这样丢了面子,于是谎说延期归还、四处举债来赔付项链,这不仅使朋友满不高兴,更重要的是把他们夫妻拖入了举债度日达十年之久的悲苦境地。
7.路瓦栽夫妻苦熬苦撑整十年还清债务,小说情节发展到高潮,使悲剧回味无穷 路瓦栽在还债的十年里苦苦支撑,除正常上班外,他“一到晚上就给商人誊写帐目,常常到了深夜还在抄写五个铜子一页的书稿”来还账。他这样深深地影响了妻子,使妻子决定过穷人的生活,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省钱还债。假如没有丈夫的苦苦支撑,玛蒂尔德绝对不会坚持到最终还清债务的;也正是把债还清了,她才会在偶然碰到佛莱思节夫人时“天真”“得意”地讲述事情经过,也才会突然发现十年的艰辛竟是为了偿还一条“至多值五百法郎”的假项链,从而形成激烈冲突,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使悲剧发人深思。
综上所述,《项链》中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性格,确实是由她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造成,但这种虚荣心在小说中有增无减、最终酿成悲剧性结局,不能不说是她丈夫路瓦栽的性格及其推波助澜所造成的。
作者单位:贵州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第一中学。
【关键词】《项链》 路瓦栽 形象塑造 情节发展
《项链》是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它塑造了一个爱慕虚荣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典型形象,给读者展示出一个引人入胜、波澜起伏的虚构故事。在玛蒂尔德生动形象和精彩故事的背后,丈夫路瓦栽对她形象的塑造与故事情节的发展,都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路瓦栽在玛蒂尔德形象中的作用及意义
平民出生的玛蒂尔德虽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但因父母无法给她准备丰厚的陪嫁金,就不能像她梦想的那样嫁给一个有钱的体面的男子,于是只能委屈自己跟“一个小书记结了婚”。可她羡慕上流社会贵妇人的生活,总时时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中,常为其不幸命运苦恼伤心。而路瓦栽为人小心谨慎,自然非常了解妻子,常为自己的无能而内疚自责,感到对不起她,总想竭力讨好、满足妻子,这就无意地助长了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性格。试想,如果路瓦栽能够现实地对待、劝慰妻子,那么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也就不会急剧膨胀了。
1.性格特点 路瓦栽生性懦弱,不具备男子汉拿得起放得下的气魄,看到妻子流泪就不知所措;妻子一旦提出要求就只会接受,即使是好不容易攒下来准备买猎枪的钱,也只得拿出来给妻子买礼服,这就直接助长了玛蒂尔德的虚荣心。
2.心理特点 只要稍微思考就会发现,小说中的路瓦栽其实也很爱慕虚荣。例如,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他费尽心思搞到了本属于上流社会的舞会入场券,表面上是为了满足妻子的虚荣心,实则也是为了满足他的虚荣心;玛蒂尔德因无首饰本不想参加舞会,路瓦栽却怂恿妻子去借朋友的首饰来打扮;等到妻子弄丢项链,路瓦栽宁愿说谎并花光父亲的遗产,搭上十年的辛劳,也不愿公开事情真相,更不愿让妻子在朋友面前表现出一点可怜相,这也是虚荣心在做怪。
据此可知,小说中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性格,固然是因特定的社会环境造成的,但她在婚后这种虚荣心有增无减,不能不说是与路瓦栽的性格、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路瓦栽在小说情节结构中所起的作用
《项链》的情节结构精巧、缜密、严谨,其布局具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特点。尤其是末尾,小说借玛蒂尔德女友佛莱思节夫人之口,说出事情的真相:“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小说就是这样,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出乎意料。这其中,路瓦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1.路瓦栽身世卑微、家境窘迫,使悲剧发生成为可能 因路瓦栽出身低下、身份卑微,故只能做小职员;婚后又无多余钱财给妻子花,于是玛蒂尔德“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也就只能是梦想,这为他们夫妻后来借项链参加宴会做了铺垫,成为故事发生的可能。
2.路瓦栽想法弄到教育部长的请柬,为悲剧发生埋下隐患 路瓦栽非常了解妻子,不忍看着她埋怨、痛苦,于是为了讨好妻子,使出浑身解数才搞到舞会请柬,为玛蒂尔德创造了一个能参加舞会的机会,从而引出下文的借项链情节。
3.路瓦栽同意花钱为妻子做礼服,推动悲剧发展 为了不让妻子没有礼服而不能参加舞会,路瓦栽忍痛拿出辛辛苦苦才攒下的准备买猎枪的400法郎给妻子做礼服。这是参加舞会准备工作中的第一步,正是这一步,才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4.路瓦栽建议妻子借项链,再次促成悲剧向前发展 本来,玛蒂尔德的舞会礼服虽然做好了,但因没有珠宝首饰便不想参加舞会,且此时路瓦栽再也拿不出钱来买首饰了,此事本可就此打住,可“聪明”的路瓦栽却建议妻子去“借”首饰来参加舞会,以满足夫妻二人的虚荣心。正是这貌似高明的一招,却给他们夫妻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使得小说情节进一步发展下去。
5.路瓦栽在舞会结束后对妻子的关心,成为悲剧发生——项链丢失的关键 在舞会结束、妻子出尽风头、夫妻准备回家时,路瓦栽出于关心、心疼地把从家里带来的朴素衣服披在妻子肩上,而其妻因怕丢脸,只好赶紧慌忙回家。殊不知乱中出错,玛蒂尔德竟然会在慌乱中弄丢了那挂“珍贵”的“钻石”项链,且事后再怎么找也无法找到,这是小说情节的关键。
6.路瓦栽夫妻决定隐瞒项链丢失真相,使悲剧由可能变成现实 玛蒂尔德与项链主人佛莱思节夫人本是好友,如在丢失项链后实言相告,朋友一定会告知项链是赝品的事实,然而路瓦栽却觉得这样丢了面子,于是谎说延期归还、四处举债来赔付项链,这不仅使朋友满不高兴,更重要的是把他们夫妻拖入了举债度日达十年之久的悲苦境地。
7.路瓦栽夫妻苦熬苦撑整十年还清债务,小说情节发展到高潮,使悲剧回味无穷 路瓦栽在还债的十年里苦苦支撑,除正常上班外,他“一到晚上就给商人誊写帐目,常常到了深夜还在抄写五个铜子一页的书稿”来还账。他这样深深地影响了妻子,使妻子决定过穷人的生活,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省钱还债。假如没有丈夫的苦苦支撑,玛蒂尔德绝对不会坚持到最终还清债务的;也正是把债还清了,她才会在偶然碰到佛莱思节夫人时“天真”“得意”地讲述事情经过,也才会突然发现十年的艰辛竟是为了偿还一条“至多值五百法郎”的假项链,从而形成激烈冲突,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使悲剧发人深思。
综上所述,《项链》中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性格,确实是由她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造成,但这种虚荣心在小说中有增无减、最终酿成悲剧性结局,不能不说是她丈夫路瓦栽的性格及其推波助澜所造成的。
作者单位:贵州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