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税降费、企业进入退出和全要素生产率

来源 :管理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mit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构建嵌入进入退出机制的异质性企业动态一般均衡模型,量化研究削减在位企业税费(“减税”)、降低潜在进入企业市场进入费用(“降费”)对全要素生产率、企业动态等宏观经济变量的长期影响.本文发现:(1)减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和总产出,但会抑制企业动态(企业退出率降低);降费能够有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和总产出,活跃企业动态;(2)在实施减税降费政策时,适度增加与居民消费呈互补关系的政府消费的份额能够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和总产出的提升.主要政策启示:减税和降费应协调推进,不可偏废,既要通过减税增大在位企业的继续经营价值,又要通过降费保持市场竞争压力,两者共同促使企业不断进化,提高效率,进而实现宏观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其他文献
畅通有序的社会流动渠道,通过作用于驱动员工努力的激励机制,进而对微观企业产生影响.本文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和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社会流动性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区社会流动性越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亦越高.上述结论在考虑多种稳健性测试的情况下仍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薪酬激励和晋升激励是社会流动性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的作用渠道.此外,异质性分析的结果显示,社会流动性对企业生产效率的正向影响主要体现在户籍开放度较高、竞争性行业、非国有企业和人力资本质量较高的样本中.最后,本文发现社会流动性通过改善
本文从经济循环的概念逻辑视角阐述“新发展格局”,进而构建了基于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国际国内循环测度指标和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内国际循环GDP分解新方法,并利用WIOD数据进行了实证测算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无论是从最终品的国内最终需求率和中间品的本国供给率看,还是从全球价值链GDP分解来看,各方面指标都表明中国国内经济循环的依赖程度在90%上下.从国际比较角度看,依赖于国内循环的GDP占比中国排在第5位,这些都说明了如果单纯基于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的新增经济流量
本文基于1995~2016年的全国微观农户数据,从要素投入视角来考察农户生产方式的变化情况,测算并比较了土地、劳动力、化肥、农药、地膜、种苗、机械等各主要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及产出增长贡献.研究发现,在时间序列上中国农户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历了由主要依靠劳动力等传统农资演变为主要依赖化肥等化学农资的替代和转变过程.但目前,各类化学农资对产出的增长动力已开始减弱.即使不考虑其负外部性导致的环境成本,单纯在经济意义上,当前主要化学农资的施用成本也已超过其可带来的产出收益.因此,新的生产方式转变节点已出现.在保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