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针在儿科应用的临床体会

来源 :药物与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ebi3807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为了顺应护理要求,广泛开展小儿静脉留置针,和谐护患关系,通过对我科2012年11月~2013年11月留置针的使用率,患者满意度,投诉进行分析,小儿留置针应作为一门新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保证留置针在儿科安全有效地使用。
  关键词:儿科;留置针;应用;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
  R24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5-0084-01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它作为一种先进的输液器材,广泛用于儿科临床,特别是新生儿、危重患儿的抢救,小婴儿按疗程特殊用药者,它不仅减轻了患儿长时间输液每天穿刺带来的痛苦,保护了血管,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满意度,和谐了护患关系。我科自2012年11月~2013年11月采用BD公司的小儿留置针,受到了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的好评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自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护理部对我科静脉穿刺成功率,留置针使用率,患者满意度的调查,其中早产儿共50例,婴幼儿约370例,住院期间其中99.5%每日都要输液治疗。
  1.2 调查结果:留置针使用率由2012年的30%上升为98%,特别是在夏季和冬季;护理满意度由2009年的93.33%上升为99.7%,有时达100%;与液体外渗有关的患者投诉由2012年前的6件/年下降到2013年上半年的零投诉,提高了科室的护理品质。
  2 操作方法
  2.1 良好的心理状态,沉着冷静,忙而不乱,有条不紊。
  2.2 用物的准备及操作地点光线充足。
  2.3 头皮静脉选择:了解小儿头皮静脉的解剖特点,是正确选择头皮静脉,置针穿刺成功,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常选择颞浅静脉,前额静脉、耳后静脉与顶骨结节处颞静脉等,应了解头皮静脉呈网状结构分布,无静脉瓣,分支和交叉丰富,不受穿刺方向限制等特点。颞浅静脉位于两侧颞部,细长、浅直、清楚、便于固定;前额静脉位于前额正中,呈“Y” 型,分叉于近发际之处,皮表显露部分粗针而直深、易固定,经临床观察,建议采取向头顶方向穿刺,使液体汇入颞浅静脉总支,避免了向面部方向穿刺时因静脉延伸到眉间部分枝细、多的小静脉绕双眼向心回流,造成液体汇流速度减慢,逐渐淤积由血管壁渗出到皮下组织内,容易形成局部皮下水肿等现象。耳后静脉,顶骨结节处颞静脉,这两条静脉显露较清楚,粗长而直浅,但位于皮下、脂肪层之间,不易掌握深浅度,且应进行动脉和静脉鉴别。
  2.4 穿刺置管:患儿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将铺好治疗巾的软枕稍垫起头部,约束固定好头部,剃去局部毛发,耐心、细致的选择适当静脉,常规消毒皮肤2遍,直径6-8cm待干,直接连接固定好输液管头皮针、肝素帽及头皮静脉留置针待用,用左手拇指与食指绷紧穿刺部位头皮,右手母指和食指握住留置针软管座和鳍状针座,与头皮成15℃-30°角刺入头皮,缓慢直刺入静脉血管,见回流至软管后,压低角度,将穿刺针沿静脉走行推进1——2mm后,右手拇指向前推送套针的针翼,无名指或食指向后拔退针芯针柄,沿血管走向缓慢推进至距针根部0.5cm处拔出针芯(具体操作技术手法见后附临床操作拍摄图片),用无菌透明敷贴覆盖固定针眼、针体,注明穿刺时间,调节滴速,撤去治疗巾,置患儿舒适卧位,整理床單位和用物。
  2.5 封管方法: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选用稀释的肝素盐水封管,剂量以2ml为宜,但对于凝血机制障碍,有肝素钠禁忌症病人,则以选择生理盐水为佳;封管应采用连续、不间断、边推注、边旋转式退出针头的正压封管方法,封管液推注速度宜缓慢,使其充满整个导管腔。
  3 健康教育
  1)告之留置针使用的优点,取得家长的配合。留置针具有柔软而有弹性的特点,可以随血管形状而弯曲,不易穿破血管,且留置时间可达3~4天,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痛苦。(2)使用前应向患儿及家长说明使用留置针对血管的要求很强,尽量要选择粗直的血管,而小儿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不配合及血管的细小容易造成穿刺的失败,希望家长理解。(3)小儿易动﹑不配合﹑血管细等原因,使留置针较成人容易失败,且留置时间较成人短,除了一些合理的固定﹑正压封管等专业因素外,患儿家长的正确看护也是确保留置针成功留置非常重要的部分[3].因此要反复向家长交代注意对患儿的看护,特别是对于头部的留置针,有些患儿在家长睡觉时或不在身边时将留置针有意或无意拔出。(4)使用留置针的手不能提重物防回血,尽量减少肢体活动;不能打湿,以防感染,如需洗澡应用塑料袋将有留置针的一侧包好;下肢的留置针尽量让患儿保持水平位或斜坡位减少重力回血;尽量让患儿保持安静,少哭闹。
  4 注意事项
  (2)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为长时间输液患儿建立了保持时间较长的静脉通道,保证了患儿在治疗上药物的及时应用,减轻了反复静脉穿刺为患儿带来的痛苦,但是留置期间护理人员必须经常观察穿刺部位的情况,注意有无脱落、有无液体渗出及局部皮肤的情况,特别是在输入刺激性药物时必须加强管理,并在记录上反映皮肤情况。另外,留置针留置时间不能超过72h,以防静脉炎的发生。(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微生物污染及微粒污染。(4)防止栓塞的发生,每次经留置针重新输液或给药时,要检查确认留置针内无血凝块堵塞后再连接液体,不能用注射器用力将血凝块推入血管内,以防引起栓塞。(5)输入有刺激性药物前必须确保留置针在血管内,输液期间密切巡视观察,一旦发现输液部位有异常必须更换输液部位并采取相应的对症措施
  5 应用留置针可能引起的并发症
  5.1感染: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进行穿刺或保留留置针的时候,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致感染,为最常见情况。另外,在保留留置针的时候,患者没有按照医嘱,洗澡或平时活动时没有做好防护措施,都有可能导致感染。使用留置针的患者,大部分都是长期慢性疾病,患者自身的防御功能比较低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这类患者也特别容易发生感染。[4]
  5.2堵管: 由于在保留留置针的同时,没有做好相应的保留措施,导致留置针管被血液凝固所堵塞,致使药物无法成功注入血管内。另外,肌肉或静脉痉挛,也有可能导致堵管。[5]
  5.3静脉炎: 静脉炎是静脉留置针中常见的并发症,静脉炎的发生是由于长期在一个部位静滴药物,使该处血管脆性、通透性增强,引起红、肿、热、痛。一般认为引起静脉炎的机制有化学性、机械性和细菌性.
  6 小结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的广泛应用,减轻患儿痛苦的同时也节省了人力资源和医院的成本,有效缓解了护士因反复给患儿穿刺所致的与家长的冲突,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同病人交流,应该大力推广。同时,今年,在我院护理部及院领导“打针不痛,一针见血”要求下加强管理、细化培训,提高护理技术,和谐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王敬铭,高秀珍,赵玺殷.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体会通[J].河北医药,2001,23(8):638
  [2] 计惠民.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中国应用护理杂志,2003,19(11):75-76
  [3]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中华医学编著(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46-47
  [4] 吴青霞.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广西医科大学报,2002,35(5):216-217
  [5] 董淑华.王建荣.潘庆联等.静脉输液相关技术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3,36(9):719
其他文献
解热镇痛药    代表药物: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和双氯芬酸等。  错误现象:骨折痛、胆绞痛和肾绞痛时用来止痛。这样做当然无效,但患者误以为是剂量不够而盲目加大用药量。  导致后果:久用后导致多种不良反应,更为严重的是造成解热镇痛药成瘾,不但浪费金钱、延误病情,而且使患者遭受精神上的折磨(因其成瘾后戒断很困难)。  提醒:解热镇痛药只是对症治疗,而不能解除疾病的致病原因,也不能防止疾病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生态关学资源。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从生态美学原则、生态和谐思想以及生态循环意识等方面表达了对生态问题的深刻见解。先秦道家所蕴含的朴素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的实现可以通过多种联系因素即“篇章纽带”,修辞便是多种因素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本文以英汉语中的排比、反复、省略为例作了初步论析,发现英汉语中的这部分
目的研究特勤疗养人员体适能评估与训练相关性分析情况。方法选择在临潼疗养院疗养的特勤疗养官兵98名,其中海潜人员35名,涉核人员25名,海拔4 000 m以上高原人员38名,分别于
目的:探讨对大咯血患者实施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76例大咯血患者被选入本组研究,病例资料选择时间为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入组患者均为本院收治的住
本文从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角度出发,针对中国人在英语学习方面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结合国内外二语习得的最新理论以及外语专家在学习、教授英语的成功方法和经验,联系
摘要:目的:了解我市学龄前儿童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评价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为我国乙肝防治示范区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我市村0~6岁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检测所有儿童血清抗-HBs,并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结果: 我市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9.11%,抗-HBs阳性率为49.19%。各个年龄组间抗-HBs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73,P<0.001),且抗-
目的探讨骨肉瘤组织中P—AKT及FASN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Westernblot法检测P—AKT、FASN在50例骨巨细胞瘤组织及50例骨肉瘤组织中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