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基层官员的环境感知与地方治理——基于陕北黄土高原的考察

来源 :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ll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研究中“人(人群)”的社会属性需要重新审视和估量.应该在文献梳理的同时,结合田野调查,以此为基础去体察生态环境及在生态环境中繁衍生息的人类活动.因此,研究者需要切身感受这种接近当时生存环境的谋生方式,并以此来重新界定即将展开的研究.以基层官员的籍贯与履历作为考察清代陕北黄土高原基层官员的环境感知和地方治理的依据,对他们的环境认知和环境调适的过程进行相关研究,可以捕捉和体悟他们在常规和紧急行政事务中的举措与处置态度,以及行为过程中所凸显出来的人类智慧.
其他文献
作为虚体治理单元,中国自贸区形成决策—执行—协调功能分化与四级纵向赋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运用事权下放、组织位阶提升、组建高等级议事协调小组对管理主体赋权增能.自贸区政府管理从任务型转为“领导小组+科层化”体制,显示了特殊经济功能区制度创新的政治权威依赖和空间治权重叠特征.“领导小组+科层化”体制强化了纵向赋权与横向协同能力,但功能定位综合化削弱制度创新的专门性优势,人事“高配”转向“平配”降低了自贸区自主改革能力.自贸区政府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强化管理主体事权法定,实现自贸区与行政区、其他特殊经济功能区功能
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全球发展和全球治理的格局,因而从理论上系统阐释该理念也就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大理论任务.面对相关研究派别对这项任务的主观化牵引以及在传统唯物史观框架中整体安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公共性逻辑的理论困难,我们需要深度阐明“唯物史观何以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基础”“如何以唯物史观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重大基础性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所以在整体上与唯物史观相一致,是因为后者在批判形形色色的虚幻公共性的同时,
我国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现阶段已进入优化体制机制运行、推进执法权重心下沉的新阶段.就权限配置而言,横向上,单一机构体系虽实现了从分散设置到整体性治理的跃升,但内部运行仍存在碎片化问题,需要理顺内部协同机制以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探索综合执法部门与行业监管部门的协作机制也是其核心内容之一,其中平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监管-处罚权责清单”具有基础性地位.纵向上,基于市场监管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属地管理原则不应被绝对化,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在条块关系上应当寻找合理的平衡点.同时,还应处理好综合执法与专业
市场监管事权是指法律设定的、政府为履行市场监管事务所享有的权力.市场监管事权的纵向分配是指市场监管事权在不同层级政府之间所进行的分配,包括两方面的制度内容:一是市场监管事权在中央政府与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政府之间的分配;二是市场监管事权在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市场监管事权纵向分配的重点是市场监管事权在中央政府与省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分配.市场监管事权的纵向分配涉及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一是市场条件下政府应拥有哪些市场监管事权;二是政府所拥有的市场监管事权如何在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之间进行分配;三是应以什么手段
扩大地方性法规行政处罚设定权是行政处罚法修改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设定行政处罚本质上是立法活动,因此扩大地方性法规行政处罚设定权,不仅要考虑地方治理实践的需求,更要符合立法权配置的基本原则.《行政处罚法(2021)》因应行政处罚实践的需要,在适度增加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的行政处罚种类的同时,通过明确地方性法规在上位法对违法行为未规定行政处罚情况下可以补充设定行政处罚,一定程度地扩大了地方性法规设定行政处罚的范围.补充设定权条款的确定,在丰富《立法法》第73条规定的地方立法类型的同时,也意味着其所设定的行政处罚
在此次《行政处罚法》修改过程中,对于究竟要不要公开所有的行政处罚决定,争议较大,立法者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先前的“绝对公开”立场,最后调整为“相对公开”.从根本上来说,与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不同,行政处罚决定是一项否定性的个案评价,涉及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立法者在满足公民知情权的同时,必须保护公民隐私权.因此,立法必须很好地平衡二者之间的位阶关系.对此,新法第48条最终确立了“以不公开为原则,以公开为例外”的相对公开立场.该立场很好地平衡了公民知情权与个人隐私权之间的冲突,准确定位了公开行政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