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7年4月16日,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首次提出“冷战”一词之后的第46天,好像是为了迎接杜鲁门、丘吉尔的挑战,苏联首架实用型喷气式战斗机米格15成功首飞。伴随着10月1日美国F-86“佩刀”的出鞘,美、苏在40多年中的喷气发动机的咆哮声开始角逐平静的天空。
40年代,米格-15/17对F-86红星闪耀
二战结束后,苏联与美国在分享了德国的超音速战斗机技术后,开始以此为基础发展适合本国需要的新一代战斗机。1947年以后出现的喷气式飞机基本上摆脱早期的试验特色,具备了现代喷气式飞机的基本特征。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发展,性能已经较母版德国的Me-262有了质的提高。而航空技术的革命,却成为美国与苏联空中冷战对抗的共同基础。
米格-15是一种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是苏联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的代表。1946年开始设计的米格-15采用机头进气,水泡形座舱盖,内置弹射座椅。机翼位于机身中部靠前,后掠角35°,已初具现代喷气式飞机的雏形。该机最大平飞速度1076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5500米。飞机的火力极为强悍,配备1门H-37型37毫米航炮和2门HC-23KM型23毫米航炮。F-86是美国研制的第一种后掠翼喷气式战斗机,也是美国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的代表机型。F-86最大水平空速和最大升限较低,中低空爬升率较低,但是高速飞行时敏捷性好,配备6挺M2HB“勃朗宁”12.7毫米机枪,还可以携带908千克炸弹或8枚无制导火箭。
通过朝鲜战场上两种喷气式战斗机空战时的比较,米格-15在快速拉升能力和火力两项指标上强过对手。米格-15的3门23毫米口径以上的航炮,火力远强于F-86的6挺12.7毫米机枪。空战中曾有米格-15被200余发12.7毫米枪弹命中而安全返航,而被米格-15的23或者37毫米炮击中的F-86几乎难逃重伤或者被击落的厄运。此外,米格-15在最高速度、中高空爬升率、翼载荷、加速率以及最大升限等性能方面优于F-86,而盘旋性能、续航能力和高速飞行的稳定性不如F-86。
米格-17是在米格-15“比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座高亚音速歼击机,1952年进入苏联空军服役。米格-17的高速机动性大大改善,是亚音速战斗机中的佼佼者,在越南战场上,曾使速度快得多的美军战斗机十分头痛。中国以米格-17为基础仿制的歼-5战斗机的实战表现远超出原型机。歼-5与美制先进战机进行了多次对抗并取得优异战绩。1958年7月至10月,歼-5击落了2架F-84G和6架F-86F;1956年4月,中国空军歼-5拦截入侵我海南岛的4架美制F-4战斗机,17-4依仗技术优势发射AIM-7“麻雀”导弹攻击歼-5,而歼-5凭借小转弯半径成功规避,脱靶的“麻雀”导弹击落了另一架F-4。
这一时期的对抗中,苏联的米格-15在与美国的第一次较量中旗开得胜,这让美国空军陷入焦虑之中。一位美国军官甚至在写给上级的报告中说:“苏联人的米格-15参与进来了,我们的空军已经无法像以前那样战无不胜了,飞行员的士气空前低落,似乎即使是F-86‘佩刀’都无法战胜米格-15。”米格由于强调进攻而优势十分明显,以至于亚音速的米格-15/17在高出一代的美国战斗机面前,竟然没有半分怯懦。
1950~1955年,米格-19对F-100米格优势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米格设计局开始向音障发起挑战。米格-19于1952年5月24日首飞成功,最初只能在俯冲中达到音速。换装了推力更大的发动机和面积更大的全动式平尾后,米格-19的原型机速度超过了1.3马赫,改型原型机更达到1.46马赫,而当时美国的“超佩刀”F-100只达到了1.09马赫。米格-19的气动外形和米格-15/17一脉相承,爬升快,加速性和机动性好,火力强,能全天候作战,主要用于争夺制空权,也可实施对地攻击。主要武器是2门30毫米机炮,备弹140发,可挂载4枚空空导弹或8枚火箭弹及炸弹。
F-100是美国研制的具有超音速平飞能力的喷气式战斗机,也是首型广泛利用钛合金制造的战机,主要作为战斗轰炸机使用。F-100曾在越南战争中执行战斗轰炸任务,是美国空军在越战中使用的主要机型之一。为了抵御超音速飞行时的气动加热,每架F-100采用的钛合金重量接近300千克。在1952-1954年间,北美为了生产F-100而消耗了全美钛总产量的80%,单机造价达到66.4万美元。为弥补F-86火力的不足,F-100的机载武器换成了4门20毫米M39机炮。
F-104是100系列中比较典型的战斗机,为了追求速度,翼根和翼尖的厚度非常小。由于机翼弦长小,翼根绝对厚度只有0.105米,机翼前缘厚度更小到了令人瞠目的0.41毫米!该机被美国人戏称为“空中菜刀”,以至于试飞员第一次见到F-104样机时,竟然问:“机翼在哪儿?”F-104最大起飞重量13050千克,最大飞行速度2.2马赫,最大航程3150千米,续航时间3小时。机上配备1门20毫米航炮,备弹750发,还可以携带“麻雀”和“响尾蛇”空空导弹、“小斗犬”空地导弹,最大载弹量1.8吨。F-104气动外形十分独特,就像“一个飞行员骑着一枚火箭弹”。由于在稳定性上存在致命缺点,它被德国人称为“飞行棺材”。它机身长、机翼短小,升力自然受限制,遇到发动机熄火,就会像一块废铁一样从空中掉下来。由于西德山区气流不稳,F-104曾创造在1天内4架撞毁的纪录,西德国会群起反对军方再使用F-104战机。另外,J-79发动机全速运转时的嗥叫之音加上音爆让人毛骨悚然。据说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空军的F-104在城市上空飞过,强烈的轰鸣声在瞬间让一个农场的1万只鸡死了6 000只。
在与米格-19及其中国版歼-6的对抗中,F-100系列处于下风状态,甚至在与米格-17交手时也没有任何优势。1965年4月4日,F-100D掩护F-105攻击清化大桥时,与北越米格-17遭遇并爆发越南战争中第一场空战,混战中两架美机被击落,F-100系列在与米格机的较量中没有获得一个战果。上世纪60年代后期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的歼-6在印巴战争中表现出色。巴军方认为歼-6比“幻影”3和F-104的机动性好,爬升率相当,而且出动率好,双发的可靠性高。1965年9月20日,1架美军F-104C侵入我国海南岛上空,我海航4师10团大队长高翔驾驶歼-6在距离敌机291米处开炮将其击落,这是世界上第一架在空战中被击落的F-104。1967年1月13日,台湾空军的1架RF-104战术侦察机在4架F-104G战斗机的掩护下,对福建晋江一带实施侦察,我空军先后起飞歼-6飞机2批8架拦截,驻福州、漳州的航空兵部队起飞歼-5飞机3批12架配合作战。在2架歼-5与4架F-104G交战中,1架F-104G被击落,F-104G发射多枚“响尾蛇”空空导弹无一命中目标。歼-6在 中国人手中,共击落击伤F-104C/G、RF-101、A-6、RA-3D、A-4B入侵战机23架,自己无一损失。
这一时期的对抗中,实用的米格-19在机载武器上没有出现质的变化,而F-100系列的雷达与空空导弹技术实用化水平有限。所以在以近距格斗为主的空战中,苏制战斗机仍然占据优势地位。
1955~1960年,米格-21对F-4 垂头丧气的“鬼怪”
在代次划分上,米格21与F-4属于同一代,但这是两种综合性能存在较大差异的战斗机。在以格斗型空战为主的对抗中,拥有下八字水平尾翼的F-4被美国飞行员嘲笑为“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
米格-21是苏联第一种2马赫速度的战斗机,1955年原型机首次试飞,1958年开始装备部队,自上世纪60年代起出口至世界37个国家和地区,是二战以后全球生产最多的一种飞机。作为国土防空截击机,米格-21具有高空、高速、轻巧、爬升快的特点,能截击入侵的敌轰炸机和高速目标。米格-21采用了很薄的大后掠角三角翼、细长机身和带进气锥的头部进气道,使得跨、超音速阻力小,高空高速时发动机推力较大,因而获得很大的平飞速度。米格-21最大平飞速度2.1马赫,实用升限18400米,机内燃油航程1300千米。机载设备较简单,中、后期改型加装了小直径天线火控雷达和自动驾驶仪。主要武器是1门23毫米双管机炮,备弹200发,有4个外部挂架,可携带红外制导或雷达制导的近距空空导弹或对空、对地火箭和炸弹。
F-4是美国第二代战斗机的典型代表,是美国二战后最成功的战斗机之一,占据了美国空、海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主力战斗机位置。由于F-4是第一种不依赖地面引导就能够使用机载雷达对目标进行搜索、识别、拦截和攻击的战斗机,因此得到了美国空、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一致认可。F-4为两侧进气气动布局,采用了带附面层控制板的进气口,发动机为两台J79-GB-17涡喷发动机。F-4的设计目标是多用途战斗机,要求飞机兼有空战和对地攻击能力。但在发动机推力有限、气动设计未尽完美的前提下,过分强调对地攻击能力反而拖累了飞行性能。另外,F-4的先进火控系统操作较为复杂,因此必须配备双人机组,造成F-4的体积、重量的增长幅度明显大于气动、飞控和发动机技术的进步水平。在F-4的研制过程中,还首次以“空空导弹决定空战结果”为由取消了航炮,实战证明这是极为错误的。因为F-4在越战时大量使用的“麻雀”空空导弹命中率只有9%,在20千米的距离上只击落了极少量的敌机,因此后期的F-4E又把M61A1型20毫米加特林炮和供弹系统固定在机身中心线的炮架上。越南战争中,经过大幅度改进的F-4B/C/D三型战斗机都参加了空战,美方统计总共击落107架米格战斗机,包括33架米格-17、8架米格-19和66架米格-21。越方飞行员也曾击落过多架美军F-4战斗机。
这一时期,米格-21以空战为主的设计思想相对单一。而F-4开始注重向多用途转型,虽然在初期由于机载武器和电子系统的滞后造成了短时的垂头丧气,但技术的进步又为“鬼怪”增加了魔力。美苏空中冷战的历史天平,正悄然转向美国。
1960~1970年,米格-23/25对F-111 没有形成的对抗
米格-23是苏联1964年开始研制的变后掠翼超音速战斗机,1967年5月26日原型机首飞。米格-23采用16°、45°、72°三级变动的可变后掠翼,将传统的机头进气布局首次调整为两侧进气,机头为安装新型火控雷达让出了空间。米格-23突破了米格系列飞机的重量轻、体积小、机动性能好的传统设计,开创了苏联重型战斗机的先河。米格-23突出的性能是平飞速度大,高空时达2.35马赫,低空表速达1350千米/小时,且水平加速性好,利于低空突防、高速拦截和攻击后脱离。对地攻击型由于武器挂载量较大,航程较远,低空突防速度大,装甲防护较好,不失为一种对地攻击能力较强的战斗机。但该机高空性能不突出,中低空机动性较差,如在5000米高度、0.9马赫时的最小盘旋半径为2200米。另外该机的武器系统操作过于复杂,容易遗漏战机,在西方下视下射技术出现之后,米格-23的武器系统迅速落后。米格-23的变后掠翼技术也不够成熟,不具备无级后掠角调节能力。很多西方评论家认为它的性能介于F-104和F-4之间,而后者是它的主要假想敌。
米格-25是苏联研制的高空高速截击歼击机,是世界上第一种速度超过3马赫的战斗机,1964年首次试飞,1969年开始装备部队。该机在设计上强调高空高速性能,曾打破多项飞行速度和飞行高度世界纪录,可在24000米高度上以M2.8的速度持续飞行。1976年9月6日苏军飞行员别连科中尉驾驶米格-25叛逃日本,西方世界才真正揭开了米格-25的神秘面纱。美日的技术专家把米格-25完全拆解后,发现机体70%的材料竟是不锈钢,落后的电子管技术更让西方深刻了解了苏联的电子技术水平。米格-25的技术性能远没有想像中那么可怕,整体性能上仅仅相当于F-4“鬼怪”战斗机,和美国正在研制的F-15“鹰”和F-16“战隼”战斗机相距甚远。1971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前夕,4架苏联米格-25R侦察型进驻埃及,不时前往以色列上空侦察。以色列空军派出了当时西方最好的战斗机——美国研制的F-4“鬼怪”拦截。米格-25P打开了加力燃烧室,一会儿就甩开了尾追的F-4。F-4发射AIM-9“响尾蛇”近距空空导弹攻击米格-25,而米格-25竟然以3.2马赫的速度摆脱了导弹的追击!米格-25体现的是高空、高速。
F-111是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研制的超音速战斗轰炸机,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实用型变后掠翼飞机。1964年12月第一架原型机试飞,1967年10月首批生产型交付使用。该机主要优点是航程远、载弹量大、能全天候作战。其中大多数为以对地攻击为主的战斗轰炸机或改进型飞机,主要用于在夜间和不利气象条件下执行常规和核攻击任务,空战能力并不突出,因此,虽然与米格-23/25属于同一时代,但基本不构成对抗关系。这种机型对于改善美国空军的对地攻击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F-111的出现,使以空制地的概念得到了实质性推进。而此时的苏联空军,除少数机型具备对地能力外,还在高空高速的道路上狂奔。
这一时期,苏联与美国战斗机开始沿着不同的路线前进。苏联战斗机在制空为主的道路上前行,而美国战斗机选择了多用途,甚至是沿战斗轰炸机路线前进。喷气式飞机问世以来以空战格斗为主的格调正悄然变化,独霸天空与空地一体两种不同的理念,正在分道扬镳。
1970~1980年,米格-27/29/31对F-14/15/16/18开始滑落的红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冷战达到了高潮,而航空竞赛对苏联却出现了致命倾斜。在美国以F-14/15/16/18为代表的第三代战机大量出现时,苏联只有米格-29轻型战斗机在F-15服役9 年后才加入红星集团。对抗不仅出现时间差,在10年的时间内还有代差。
米格-27是米格-23的对地型,作战能力并没有质的提升,与苏-22/24一样,实际上是在追随F-111的足迹,最大载弹量4吨,只勉强达到了F-111的一半,作战半径也只有225-500千米。米格-31是米格-25的改进型,是世界上第一架装备相控阵雷达的战斗机。与米格-25相比,其机体材料、动力装置、机载设备和机载武器有了较大变化,具有高空、高速、远程的特点,出色的下视下射能力对低空小目标有较大威胁。
米格-29是苏联第一架三代战机,在设计中不再单纯强调高速而是强调中低空机动性和格斗性能。米格-29集苏联航空技术大成,1977年首飞,1983年装备部队。除了优异的飞行性能,米格-29的火控系统一改西方战机完全依靠雷达的模式,集成了雷达、红外搜索跟踪系统和头盔目标指示三套不同的系统,一般情况下很难同时干扰这三种系统,使米格-29具备了很强的抗干扰能力。西方情报也显示,米格-29有良好的机动性能,多种探测手段,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及火控系统,总体作战性能比F-16好,某些方面也比F-15好。但最大缺点是作战半径偏短,仍是苏联“前线歼击机”的概念,带4枚空空导弹时机内载油系数22.8%,只相当于米格-19时代的水平。
F-15是美国空海军同一时期四种三代战机的代表,是美国第三代战斗机的巅峰之作。该机1974年装备部队,除美国空军外,还装备日本、韩国、新加坡、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空军,目前仍是美国空军现役的主力战机之一。该机自1974年开始服役30多年来,至今没有在空战中被击落过的记录。F-15的四大特点,足以让它傲视群鹰。一是空战能力优异。F-15设计之初,以“没有一磅重量用于对地攻击”为口号,可见美国对于空中优势的极度渴望和对F-15战斗机的期待。F-15能够携带AIM-7“麻雀”空空导弹、AIM-9“响尾蛇”空空导弹、AIM-120先进中程空空导弹,形成了近距格斗与超视距空战一体的空中作战能力。二是技术先进。F-15采用了先进的气动外形,空中机动性能十分优异。先进的雷达与机载火控系统,使F-15能够使用美国空军所有标准武器,并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再加之机载雷达探测距离优势,使F-15成为当时唯一具备超视距攻击能力的空中平台。三是载弹量大。F-15不同改型机的载弹量为7.3-10吨,这一指标相当于二战期间重型轰炸机的载弹量。1945年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的B-29战略轰炸机的最大载弹量只有9吨,二战后中型轰炸机的载弹量也只有5~10吨,苏联研制的图-16中程战略轰炸机载弹量最初型号仅3吨,后期改进型号才达到9吨。凭借这一指标,F-15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战斗机中的轰炸机。四是作战半径大。F-15的航程远达4600千米,作战半径1200千米。在不进行空中加油的情况下,续航时间5.25小时,进行空中加油可长达15小时。难怪韩国空军在获得F-15K战斗机后声称,韩国空军的打击能力将覆盖“从东京到北京”的广大区域。
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军出动6架F-15和8架F-16战斗机,对伊拉克位于巴格达以西20千米的核反应堆进行空袭,代号“巴比伦”行动。机群经过1000多千米超低空飞行,成功飞越3国领空,彻底摧毁了伊拉克核反应堆,消除了阿拉伯世界对以色列的重大安全威胁。1985年10月1日,以色列出动8架F-15,在2架KC-135加油机和1架RC-707电子干扰机支援下,长途飞行2400千米,袭击了设在突尼斯境内的巴解总部通信中心、阿拉法特住处等目标,整个空袭行动历时3分钟,6小时后,全部战机安全返回基地。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有120架各型F-15参加作战,共击落伊拉克战机34架,占击落敌机总数的87%,是多国部队所有参战飞机中战果最为显著的机型。
这一时期,米格的优势不在,劣势当头。美国战斗机发力超越,F开头的战斗机无论型号和服役时间,都比苏联战斗机既多又早。美国身后的红星已经滑落,再加上米格战机在不争气盟国手中的拙劣表现,美国在冷战中取得了压倒优势。
1980~1990年,苏-27对F-22 完全倾斜的天平
苏-27是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单座双发全天候空中优势重型战斗机,也是苏联战斗机的绝唱。苏-27于1977年5月20日首飞,1985年服役。就气动设计而言,苏-27并不亚于美国同期产品,它采用翼身融合技术,悬臂式中单翼,翼根外有光滑弯曲前伸的边条翼,双垂尾布局,楔型进气道位于翼身融合体的前下方,有优异的气动性能。但由于该机航电水平只相当于美国上世纪70年代初的水平,严重限制了其作战能力的发挥。尽管如此,苏-27首次摆脱了苏制战机腿短、肩膀软的问题,作战半径首次突破了1000千米,载弹量也首次达到了6~8吨水平。主设计师西蒙诺夫感叹到:“这架飞机对我们的意义如同卫国战争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一样。”至此,苏联首次拥有了抗衡美国三代战机的王牌。
苏-27的服役,比F-15晚了11年,比与F-15高低搭配的低端战机F-16晚了7年,甚至比F-15E只早了3年。当苏-27的多用途型苏-30于1992年服役时,美国的四代战机F-22已经在2年前完成了首飞。在美国与苏联的跑道上,试验和起飞的已经是不同代次的战斗机。在F-22频繁试飞的同时,在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的跑道上,起降的是米格-29和苏-27的改进型战机。美国与苏联的冷战结束后,领先的苏联已经彻底沦为第二集团,空中已经很难听到苏制战机高傲的啸声。“秦琼卖马,杨志卖刀”,俄罗斯只能出售还有一席市场的战斗机,为日后T-50艰难地起飞积攒宝贵的卢布。
40年代,米格-15/17对F-86红星闪耀
二战结束后,苏联与美国在分享了德国的超音速战斗机技术后,开始以此为基础发展适合本国需要的新一代战斗机。1947年以后出现的喷气式飞机基本上摆脱早期的试验特色,具备了现代喷气式飞机的基本特征。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发展,性能已经较母版德国的Me-262有了质的提高。而航空技术的革命,却成为美国与苏联空中冷战对抗的共同基础。
米格-15是一种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是苏联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的代表。1946年开始设计的米格-15采用机头进气,水泡形座舱盖,内置弹射座椅。机翼位于机身中部靠前,后掠角35°,已初具现代喷气式飞机的雏形。该机最大平飞速度1076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5500米。飞机的火力极为强悍,配备1门H-37型37毫米航炮和2门HC-23KM型23毫米航炮。F-86是美国研制的第一种后掠翼喷气式战斗机,也是美国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的代表机型。F-86最大水平空速和最大升限较低,中低空爬升率较低,但是高速飞行时敏捷性好,配备6挺M2HB“勃朗宁”12.7毫米机枪,还可以携带908千克炸弹或8枚无制导火箭。
通过朝鲜战场上两种喷气式战斗机空战时的比较,米格-15在快速拉升能力和火力两项指标上强过对手。米格-15的3门23毫米口径以上的航炮,火力远强于F-86的6挺12.7毫米机枪。空战中曾有米格-15被200余发12.7毫米枪弹命中而安全返航,而被米格-15的23或者37毫米炮击中的F-86几乎难逃重伤或者被击落的厄运。此外,米格-15在最高速度、中高空爬升率、翼载荷、加速率以及最大升限等性能方面优于F-86,而盘旋性能、续航能力和高速飞行的稳定性不如F-86。
米格-17是在米格-15“比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座高亚音速歼击机,1952年进入苏联空军服役。米格-17的高速机动性大大改善,是亚音速战斗机中的佼佼者,在越南战场上,曾使速度快得多的美军战斗机十分头痛。中国以米格-17为基础仿制的歼-5战斗机的实战表现远超出原型机。歼-5与美制先进战机进行了多次对抗并取得优异战绩。1958年7月至10月,歼-5击落了2架F-84G和6架F-86F;1956年4月,中国空军歼-5拦截入侵我海南岛的4架美制F-4战斗机,17-4依仗技术优势发射AIM-7“麻雀”导弹攻击歼-5,而歼-5凭借小转弯半径成功规避,脱靶的“麻雀”导弹击落了另一架F-4。
这一时期的对抗中,苏联的米格-15在与美国的第一次较量中旗开得胜,这让美国空军陷入焦虑之中。一位美国军官甚至在写给上级的报告中说:“苏联人的米格-15参与进来了,我们的空军已经无法像以前那样战无不胜了,飞行员的士气空前低落,似乎即使是F-86‘佩刀’都无法战胜米格-15。”米格由于强调进攻而优势十分明显,以至于亚音速的米格-15/17在高出一代的美国战斗机面前,竟然没有半分怯懦。
1950~1955年,米格-19对F-100米格优势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米格设计局开始向音障发起挑战。米格-19于1952年5月24日首飞成功,最初只能在俯冲中达到音速。换装了推力更大的发动机和面积更大的全动式平尾后,米格-19的原型机速度超过了1.3马赫,改型原型机更达到1.46马赫,而当时美国的“超佩刀”F-100只达到了1.09马赫。米格-19的气动外形和米格-15/17一脉相承,爬升快,加速性和机动性好,火力强,能全天候作战,主要用于争夺制空权,也可实施对地攻击。主要武器是2门30毫米机炮,备弹140发,可挂载4枚空空导弹或8枚火箭弹及炸弹。
F-100是美国研制的具有超音速平飞能力的喷气式战斗机,也是首型广泛利用钛合金制造的战机,主要作为战斗轰炸机使用。F-100曾在越南战争中执行战斗轰炸任务,是美国空军在越战中使用的主要机型之一。为了抵御超音速飞行时的气动加热,每架F-100采用的钛合金重量接近300千克。在1952-1954年间,北美为了生产F-100而消耗了全美钛总产量的80%,单机造价达到66.4万美元。为弥补F-86火力的不足,F-100的机载武器换成了4门20毫米M39机炮。
F-104是100系列中比较典型的战斗机,为了追求速度,翼根和翼尖的厚度非常小。由于机翼弦长小,翼根绝对厚度只有0.105米,机翼前缘厚度更小到了令人瞠目的0.41毫米!该机被美国人戏称为“空中菜刀”,以至于试飞员第一次见到F-104样机时,竟然问:“机翼在哪儿?”F-104最大起飞重量13050千克,最大飞行速度2.2马赫,最大航程3150千米,续航时间3小时。机上配备1门20毫米航炮,备弹750发,还可以携带“麻雀”和“响尾蛇”空空导弹、“小斗犬”空地导弹,最大载弹量1.8吨。F-104气动外形十分独特,就像“一个飞行员骑着一枚火箭弹”。由于在稳定性上存在致命缺点,它被德国人称为“飞行棺材”。它机身长、机翼短小,升力自然受限制,遇到发动机熄火,就会像一块废铁一样从空中掉下来。由于西德山区气流不稳,F-104曾创造在1天内4架撞毁的纪录,西德国会群起反对军方再使用F-104战机。另外,J-79发动机全速运转时的嗥叫之音加上音爆让人毛骨悚然。据说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空军的F-104在城市上空飞过,强烈的轰鸣声在瞬间让一个农场的1万只鸡死了6 000只。
在与米格-19及其中国版歼-6的对抗中,F-100系列处于下风状态,甚至在与米格-17交手时也没有任何优势。1965年4月4日,F-100D掩护F-105攻击清化大桥时,与北越米格-17遭遇并爆发越南战争中第一场空战,混战中两架美机被击落,F-100系列在与米格机的较量中没有获得一个战果。上世纪60年代后期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的歼-6在印巴战争中表现出色。巴军方认为歼-6比“幻影”3和F-104的机动性好,爬升率相当,而且出动率好,双发的可靠性高。1965年9月20日,1架美军F-104C侵入我国海南岛上空,我海航4师10团大队长高翔驾驶歼-6在距离敌机291米处开炮将其击落,这是世界上第一架在空战中被击落的F-104。1967年1月13日,台湾空军的1架RF-104战术侦察机在4架F-104G战斗机的掩护下,对福建晋江一带实施侦察,我空军先后起飞歼-6飞机2批8架拦截,驻福州、漳州的航空兵部队起飞歼-5飞机3批12架配合作战。在2架歼-5与4架F-104G交战中,1架F-104G被击落,F-104G发射多枚“响尾蛇”空空导弹无一命中目标。歼-6在 中国人手中,共击落击伤F-104C/G、RF-101、A-6、RA-3D、A-4B入侵战机23架,自己无一损失。
这一时期的对抗中,实用的米格-19在机载武器上没有出现质的变化,而F-100系列的雷达与空空导弹技术实用化水平有限。所以在以近距格斗为主的空战中,苏制战斗机仍然占据优势地位。
1955~1960年,米格-21对F-4 垂头丧气的“鬼怪”
在代次划分上,米格21与F-4属于同一代,但这是两种综合性能存在较大差异的战斗机。在以格斗型空战为主的对抗中,拥有下八字水平尾翼的F-4被美国飞行员嘲笑为“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
米格-21是苏联第一种2马赫速度的战斗机,1955年原型机首次试飞,1958年开始装备部队,自上世纪60年代起出口至世界37个国家和地区,是二战以后全球生产最多的一种飞机。作为国土防空截击机,米格-21具有高空、高速、轻巧、爬升快的特点,能截击入侵的敌轰炸机和高速目标。米格-21采用了很薄的大后掠角三角翼、细长机身和带进气锥的头部进气道,使得跨、超音速阻力小,高空高速时发动机推力较大,因而获得很大的平飞速度。米格-21最大平飞速度2.1马赫,实用升限18400米,机内燃油航程1300千米。机载设备较简单,中、后期改型加装了小直径天线火控雷达和自动驾驶仪。主要武器是1门23毫米双管机炮,备弹200发,有4个外部挂架,可携带红外制导或雷达制导的近距空空导弹或对空、对地火箭和炸弹。
F-4是美国第二代战斗机的典型代表,是美国二战后最成功的战斗机之一,占据了美国空、海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主力战斗机位置。由于F-4是第一种不依赖地面引导就能够使用机载雷达对目标进行搜索、识别、拦截和攻击的战斗机,因此得到了美国空、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一致认可。F-4为两侧进气气动布局,采用了带附面层控制板的进气口,发动机为两台J79-GB-17涡喷发动机。F-4的设计目标是多用途战斗机,要求飞机兼有空战和对地攻击能力。但在发动机推力有限、气动设计未尽完美的前提下,过分强调对地攻击能力反而拖累了飞行性能。另外,F-4的先进火控系统操作较为复杂,因此必须配备双人机组,造成F-4的体积、重量的增长幅度明显大于气动、飞控和发动机技术的进步水平。在F-4的研制过程中,还首次以“空空导弹决定空战结果”为由取消了航炮,实战证明这是极为错误的。因为F-4在越战时大量使用的“麻雀”空空导弹命中率只有9%,在20千米的距离上只击落了极少量的敌机,因此后期的F-4E又把M61A1型20毫米加特林炮和供弹系统固定在机身中心线的炮架上。越南战争中,经过大幅度改进的F-4B/C/D三型战斗机都参加了空战,美方统计总共击落107架米格战斗机,包括33架米格-17、8架米格-19和66架米格-21。越方飞行员也曾击落过多架美军F-4战斗机。
这一时期,米格-21以空战为主的设计思想相对单一。而F-4开始注重向多用途转型,虽然在初期由于机载武器和电子系统的滞后造成了短时的垂头丧气,但技术的进步又为“鬼怪”增加了魔力。美苏空中冷战的历史天平,正悄然转向美国。
1960~1970年,米格-23/25对F-111 没有形成的对抗
米格-23是苏联1964年开始研制的变后掠翼超音速战斗机,1967年5月26日原型机首飞。米格-23采用16°、45°、72°三级变动的可变后掠翼,将传统的机头进气布局首次调整为两侧进气,机头为安装新型火控雷达让出了空间。米格-23突破了米格系列飞机的重量轻、体积小、机动性能好的传统设计,开创了苏联重型战斗机的先河。米格-23突出的性能是平飞速度大,高空时达2.35马赫,低空表速达1350千米/小时,且水平加速性好,利于低空突防、高速拦截和攻击后脱离。对地攻击型由于武器挂载量较大,航程较远,低空突防速度大,装甲防护较好,不失为一种对地攻击能力较强的战斗机。但该机高空性能不突出,中低空机动性较差,如在5000米高度、0.9马赫时的最小盘旋半径为2200米。另外该机的武器系统操作过于复杂,容易遗漏战机,在西方下视下射技术出现之后,米格-23的武器系统迅速落后。米格-23的变后掠翼技术也不够成熟,不具备无级后掠角调节能力。很多西方评论家认为它的性能介于F-104和F-4之间,而后者是它的主要假想敌。
米格-25是苏联研制的高空高速截击歼击机,是世界上第一种速度超过3马赫的战斗机,1964年首次试飞,1969年开始装备部队。该机在设计上强调高空高速性能,曾打破多项飞行速度和飞行高度世界纪录,可在24000米高度上以M2.8的速度持续飞行。1976年9月6日苏军飞行员别连科中尉驾驶米格-25叛逃日本,西方世界才真正揭开了米格-25的神秘面纱。美日的技术专家把米格-25完全拆解后,发现机体70%的材料竟是不锈钢,落后的电子管技术更让西方深刻了解了苏联的电子技术水平。米格-25的技术性能远没有想像中那么可怕,整体性能上仅仅相当于F-4“鬼怪”战斗机,和美国正在研制的F-15“鹰”和F-16“战隼”战斗机相距甚远。1971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前夕,4架苏联米格-25R侦察型进驻埃及,不时前往以色列上空侦察。以色列空军派出了当时西方最好的战斗机——美国研制的F-4“鬼怪”拦截。米格-25P打开了加力燃烧室,一会儿就甩开了尾追的F-4。F-4发射AIM-9“响尾蛇”近距空空导弹攻击米格-25,而米格-25竟然以3.2马赫的速度摆脱了导弹的追击!米格-25体现的是高空、高速。
F-111是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研制的超音速战斗轰炸机,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实用型变后掠翼飞机。1964年12月第一架原型机试飞,1967年10月首批生产型交付使用。该机主要优点是航程远、载弹量大、能全天候作战。其中大多数为以对地攻击为主的战斗轰炸机或改进型飞机,主要用于在夜间和不利气象条件下执行常规和核攻击任务,空战能力并不突出,因此,虽然与米格-23/25属于同一时代,但基本不构成对抗关系。这种机型对于改善美国空军的对地攻击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F-111的出现,使以空制地的概念得到了实质性推进。而此时的苏联空军,除少数机型具备对地能力外,还在高空高速的道路上狂奔。
这一时期,苏联与美国战斗机开始沿着不同的路线前进。苏联战斗机在制空为主的道路上前行,而美国战斗机选择了多用途,甚至是沿战斗轰炸机路线前进。喷气式飞机问世以来以空战格斗为主的格调正悄然变化,独霸天空与空地一体两种不同的理念,正在分道扬镳。
1970~1980年,米格-27/29/31对F-14/15/16/18开始滑落的红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冷战达到了高潮,而航空竞赛对苏联却出现了致命倾斜。在美国以F-14/15/16/18为代表的第三代战机大量出现时,苏联只有米格-29轻型战斗机在F-15服役9 年后才加入红星集团。对抗不仅出现时间差,在10年的时间内还有代差。
米格-27是米格-23的对地型,作战能力并没有质的提升,与苏-22/24一样,实际上是在追随F-111的足迹,最大载弹量4吨,只勉强达到了F-111的一半,作战半径也只有225-500千米。米格-31是米格-25的改进型,是世界上第一架装备相控阵雷达的战斗机。与米格-25相比,其机体材料、动力装置、机载设备和机载武器有了较大变化,具有高空、高速、远程的特点,出色的下视下射能力对低空小目标有较大威胁。
米格-29是苏联第一架三代战机,在设计中不再单纯强调高速而是强调中低空机动性和格斗性能。米格-29集苏联航空技术大成,1977年首飞,1983年装备部队。除了优异的飞行性能,米格-29的火控系统一改西方战机完全依靠雷达的模式,集成了雷达、红外搜索跟踪系统和头盔目标指示三套不同的系统,一般情况下很难同时干扰这三种系统,使米格-29具备了很强的抗干扰能力。西方情报也显示,米格-29有良好的机动性能,多种探测手段,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及火控系统,总体作战性能比F-16好,某些方面也比F-15好。但最大缺点是作战半径偏短,仍是苏联“前线歼击机”的概念,带4枚空空导弹时机内载油系数22.8%,只相当于米格-19时代的水平。
F-15是美国空海军同一时期四种三代战机的代表,是美国第三代战斗机的巅峰之作。该机1974年装备部队,除美国空军外,还装备日本、韩国、新加坡、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空军,目前仍是美国空军现役的主力战机之一。该机自1974年开始服役30多年来,至今没有在空战中被击落过的记录。F-15的四大特点,足以让它傲视群鹰。一是空战能力优异。F-15设计之初,以“没有一磅重量用于对地攻击”为口号,可见美国对于空中优势的极度渴望和对F-15战斗机的期待。F-15能够携带AIM-7“麻雀”空空导弹、AIM-9“响尾蛇”空空导弹、AIM-120先进中程空空导弹,形成了近距格斗与超视距空战一体的空中作战能力。二是技术先进。F-15采用了先进的气动外形,空中机动性能十分优异。先进的雷达与机载火控系统,使F-15能够使用美国空军所有标准武器,并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再加之机载雷达探测距离优势,使F-15成为当时唯一具备超视距攻击能力的空中平台。三是载弹量大。F-15不同改型机的载弹量为7.3-10吨,这一指标相当于二战期间重型轰炸机的载弹量。1945年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的B-29战略轰炸机的最大载弹量只有9吨,二战后中型轰炸机的载弹量也只有5~10吨,苏联研制的图-16中程战略轰炸机载弹量最初型号仅3吨,后期改进型号才达到9吨。凭借这一指标,F-15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战斗机中的轰炸机。四是作战半径大。F-15的航程远达4600千米,作战半径1200千米。在不进行空中加油的情况下,续航时间5.25小时,进行空中加油可长达15小时。难怪韩国空军在获得F-15K战斗机后声称,韩国空军的打击能力将覆盖“从东京到北京”的广大区域。
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军出动6架F-15和8架F-16战斗机,对伊拉克位于巴格达以西20千米的核反应堆进行空袭,代号“巴比伦”行动。机群经过1000多千米超低空飞行,成功飞越3国领空,彻底摧毁了伊拉克核反应堆,消除了阿拉伯世界对以色列的重大安全威胁。1985年10月1日,以色列出动8架F-15,在2架KC-135加油机和1架RC-707电子干扰机支援下,长途飞行2400千米,袭击了设在突尼斯境内的巴解总部通信中心、阿拉法特住处等目标,整个空袭行动历时3分钟,6小时后,全部战机安全返回基地。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有120架各型F-15参加作战,共击落伊拉克战机34架,占击落敌机总数的87%,是多国部队所有参战飞机中战果最为显著的机型。
这一时期,米格的优势不在,劣势当头。美国战斗机发力超越,F开头的战斗机无论型号和服役时间,都比苏联战斗机既多又早。美国身后的红星已经滑落,再加上米格战机在不争气盟国手中的拙劣表现,美国在冷战中取得了压倒优势。
1980~1990年,苏-27对F-22 完全倾斜的天平
苏-27是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单座双发全天候空中优势重型战斗机,也是苏联战斗机的绝唱。苏-27于1977年5月20日首飞,1985年服役。就气动设计而言,苏-27并不亚于美国同期产品,它采用翼身融合技术,悬臂式中单翼,翼根外有光滑弯曲前伸的边条翼,双垂尾布局,楔型进气道位于翼身融合体的前下方,有优异的气动性能。但由于该机航电水平只相当于美国上世纪70年代初的水平,严重限制了其作战能力的发挥。尽管如此,苏-27首次摆脱了苏制战机腿短、肩膀软的问题,作战半径首次突破了1000千米,载弹量也首次达到了6~8吨水平。主设计师西蒙诺夫感叹到:“这架飞机对我们的意义如同卫国战争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一样。”至此,苏联首次拥有了抗衡美国三代战机的王牌。
苏-27的服役,比F-15晚了11年,比与F-15高低搭配的低端战机F-16晚了7年,甚至比F-15E只早了3年。当苏-27的多用途型苏-30于1992年服役时,美国的四代战机F-22已经在2年前完成了首飞。在美国与苏联的跑道上,试验和起飞的已经是不同代次的战斗机。在F-22频繁试飞的同时,在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的跑道上,起降的是米格-29和苏-27的改进型战机。美国与苏联的冷战结束后,领先的苏联已经彻底沦为第二集团,空中已经很难听到苏制战机高傲的啸声。“秦琼卖马,杨志卖刀”,俄罗斯只能出售还有一席市场的战斗机,为日后T-50艰难地起飞积攒宝贵的卢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