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香菇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香菇产品的加工出口以及农村电子商务的异军突起,并且好多地方将香菇种植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这就给香菇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模化、工厂化、标准化生产势在必行,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必须跟得上。本文阐述了当前本地香菇生产的现状,在发展当中遇到的困难,找出了香菇产业发展碰到瓶颈期的关键问题,论述了香菇生产过程中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所起到的作用,并就快速发展本地香菇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香菇生产;新技术新设备;流水线生产;推动效果
一、基本情况
孛畈镇是位于安陆市西北部的一个山区乡镇,地处大洪山余脉延伸的低山丘陵地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山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香菇种植早在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起步,经历了30多年的缓慢发展过程,在近两年,通过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使得香菇种植规模、种植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018年全镇生产香菇120万袋,年产鲜香菇1000余吨,年产值1000万元,创利润480万元,辐射带动贫困人口150余人,人均增收收益1.5万元。
二、几年前香菇生产现状
1.种植大户发展缓慢。过去好多年,香菇的种植主要靠十几个固定的种植大户主导经营,零散种植,规模小,新加入农户很少。
2.效益不很明显。香菇种植效益一直处于稳定状态,上升趋势不明显,相对于打工经济来说,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以1万袋香菇的规模来核算经济效益:生产1袋香菇成本3元。其中菌种0.3元,木屑1.0元,麸皮0.5元,塑料袋0.2元,消毒用电、柴草等费用0.1元,人工费0.5元,养菌管理0.4元。每袋香菇产鲜菇平均1.8斤,市场平均价格4.5元/斤,每袋可创产值8.1元,平均每袋获纯利5.1元。1个劳动力可生产1万袋香菇,创产值8.1万元,除去成本3万元,可获利5.1万元,去除大棚内管理和采摘成本0.5万元,劳平创利4.6万元,扣除生产设备等,实际可获利3万余元。
3.经营成本逐年上涨。由于本地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劳动力成本上升势头较猛,同时出现了劳动力极其短缺的现象,这无形加大了经营成本。由于香菇生产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雇工成本的增加,必然引起经营成本的大幅上升,相对效益就大幅减少。
4.种植模式单一。过去一直是以秋栽模式为主,春栽模式很少,导致出菇迟,季节性供应能力不足,效益差。在销售方面,一部分菇农在家种植,还有一批菇农养好菌后到武汉武太闸租地种植,都面临销售渠道不畅通的问题。一直没有形成本地市场,无价格优势,无影响力。
三、当前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1.劳动力短缺导致生产管理和采摘成本居高不下。受到当前打工经济的影响,绝大多数劳动力外出,在家雇请劳力难度大,而且劳力成本过高。
2.设备简陋,生产效率低下。由于多数种植户还在使用自制的“土蒸锅”、小粉碎机、人工套袋卡口,既影响了效率也影响了质量。
3.保鲜问题还得不到很好解决。在香菇出菇高峰时,因条件限制,不能及时进入冷库,而出现贱卖的现象,大大降低了菇农效益。
4.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销售受到制约。随州三里岗地区是大户带车抢购,销售价格要比我市本地农户直接销价格每斤高出1元左右。
5.品种和种植模式老套不能满足市场新要求。如菌袋规格太小、花菇栽培过少、品种没有根据市场及时更新栽培模式单一等等。
四、大力推广新技术新设备对香菇产业快速发展的推动效果
1.推广应用香菇菌袋生产流水线设备,彻底解决劳力短缺问题。原来的香菇种植模式,完全是依靠大批劳动力手工生产。生产效率极低,也不能保证产品质量,最为关键的是用工矛盾极其尖锐。一个普通的种植户,按3万袋规模计算,在生产菌袋期间,每天就要雇请到18—20个劳动力。近两年来,就有很多种植户因为无法雇请到劳动力而放弃种植意愿。就目前来看,在香菇效益不算很高的情况下,劳动力的短缺是制约香菇生产的最大因素。香菇生产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而且季节性很强,种植户无法雇请到合适的短工、散工,也没有能力高薪到外村和外镇去雇请,因此直到目前,我镇香菇生产在规模上一直没有大的突破,这也是香菇发展的一大瓶颈。
食用菌合作社技术组人员通过调查研究和外地借鉴学习,决定应用香菇工厂化生产模式,主要做法就是“以设备换劳力”。现以一条香菇菌袋生产流水线为例,设备成本价18万元左右,每天的生产量相当于12个劳动力全天不停歇的生产量,意味着每天可节约劳动力成本1200元,按照每年生产春栽和秋栽两季,共生产3个月,每年可节约劳力成本10万余元。这样,不仅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劳务用工矛盾。目前新购进的两条新式流水线设备已投入使用,菌袋生产的降本增效立竿见影。
2.配备高压灭菌锅炉、大型粉碎机和無菌操作台。一台高压灭菌锅炉成本价8万元,一天的消毒菌袋数相当于3个劳力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三天三夜的工作量,而且人工消毒的还无法保证煮熟煮透,将直接影响到后期菌丝的生长,一旦污染率过高,将会前功尽弃。大型粉碎机和无菌操作台更是为了保证木屑制作效率和点菌种时防止污染的产生。
3.强化技术措施确保点菌种和养菌袋这两个关键环节。香菇生产成败的关键在于控制杂菌污染,控制杂菌污染的关键环节在点菌种和养菌两个环节。总体来说低温接种成功率高,一般在点菌种时,要提前一天用多菌灵对接种场所(大棚内)进行喷雾,结合地面撒施生石灰粉。用气雾消毒粉(氯粉)在菌堆周围点燃熏蒸,再用薄膜焐住整个菌袋堆,保证密闭效果,第二天上午揭开焐在菌堆上的薄膜开始点种。(秋栽模式如遇气温较高时需在晚上接种) 所有菌袋用“一擦灵”(酒精类消毒剂)涂擦,然后用打磨机钻孔,点入菌种后继续焐住薄膜。在养菌期内要保证翻堆两次,第一次一般在接种一个月以后,第二次翻堆一般在菌袋菌丝刚好长满,同时要用机械刺孔,主要增加菌袋内空气流通,刺激转色,促使出菇。养菌期内还要注意温度调节,当棚内温度达到30度时必须喷水降温,同时要开门通风。注意及时清除污染菌袋 。实践证明,工厂化生产能大大降低杂菌污染的风险。
4.建造食用菌保鲜库来解决季节销售矛盾和市场价格变化风险。本地香菇的销售90%以鲜销为主,但市场价格受季节性淡、旺季影响很大。建一个120立方米冻库成本价10万元,可以存放25吨的鲜菇,在价格市场波动频繁的年份,冻库的作用就会大大体现出来。
5.丰富香菇品种优化种植模式(春栽、夏栽、秋栽)
根据市场需求,现在品种更新为“808”、“16”、“19”,还有高品质花菇,主要是提高本地产品竞争力,提升产品品质。过去的种植模式是单一的秋栽模式,出菇迟,出菇不整齐。不能够抢先占领市场,也没有好的价格行情,大部分集中在年后出菇,那时价格下滑,效益明显降低。现在春栽和秋栽模式(正在试验香菇的夏栽模式,主要利用物理降温和综合技术措施),就相当于两条腿走路,既堵住了市场旺季,也拉长了销售季节,再加上冻库的作用,逐步可以做到一年四季都有鲜菇销售。
作者简介:汪建权(1973-01-)男,农艺师,湖北省安陆市孛畈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长期从事食用菌相关技术推广工作研究。
关键词:香菇生产;新技术新设备;流水线生产;推动效果
一、基本情况
孛畈镇是位于安陆市西北部的一个山区乡镇,地处大洪山余脉延伸的低山丘陵地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山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香菇种植早在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起步,经历了30多年的缓慢发展过程,在近两年,通过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使得香菇种植规模、种植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018年全镇生产香菇120万袋,年产鲜香菇1000余吨,年产值1000万元,创利润480万元,辐射带动贫困人口150余人,人均增收收益1.5万元。
二、几年前香菇生产现状
1.种植大户发展缓慢。过去好多年,香菇的种植主要靠十几个固定的种植大户主导经营,零散种植,规模小,新加入农户很少。
2.效益不很明显。香菇种植效益一直处于稳定状态,上升趋势不明显,相对于打工经济来说,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以1万袋香菇的规模来核算经济效益:生产1袋香菇成本3元。其中菌种0.3元,木屑1.0元,麸皮0.5元,塑料袋0.2元,消毒用电、柴草等费用0.1元,人工费0.5元,养菌管理0.4元。每袋香菇产鲜菇平均1.8斤,市场平均价格4.5元/斤,每袋可创产值8.1元,平均每袋获纯利5.1元。1个劳动力可生产1万袋香菇,创产值8.1万元,除去成本3万元,可获利5.1万元,去除大棚内管理和采摘成本0.5万元,劳平创利4.6万元,扣除生产设备等,实际可获利3万余元。
3.经营成本逐年上涨。由于本地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劳动力成本上升势头较猛,同时出现了劳动力极其短缺的现象,这无形加大了经营成本。由于香菇生产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雇工成本的增加,必然引起经营成本的大幅上升,相对效益就大幅减少。
4.种植模式单一。过去一直是以秋栽模式为主,春栽模式很少,导致出菇迟,季节性供应能力不足,效益差。在销售方面,一部分菇农在家种植,还有一批菇农养好菌后到武汉武太闸租地种植,都面临销售渠道不畅通的问题。一直没有形成本地市场,无价格优势,无影响力。
三、当前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1.劳动力短缺导致生产管理和采摘成本居高不下。受到当前打工经济的影响,绝大多数劳动力外出,在家雇请劳力难度大,而且劳力成本过高。
2.设备简陋,生产效率低下。由于多数种植户还在使用自制的“土蒸锅”、小粉碎机、人工套袋卡口,既影响了效率也影响了质量。
3.保鲜问题还得不到很好解决。在香菇出菇高峰时,因条件限制,不能及时进入冷库,而出现贱卖的现象,大大降低了菇农效益。
4.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销售受到制约。随州三里岗地区是大户带车抢购,销售价格要比我市本地农户直接销价格每斤高出1元左右。
5.品种和种植模式老套不能满足市场新要求。如菌袋规格太小、花菇栽培过少、品种没有根据市场及时更新栽培模式单一等等。
四、大力推广新技术新设备对香菇产业快速发展的推动效果
1.推广应用香菇菌袋生产流水线设备,彻底解决劳力短缺问题。原来的香菇种植模式,完全是依靠大批劳动力手工生产。生产效率极低,也不能保证产品质量,最为关键的是用工矛盾极其尖锐。一个普通的种植户,按3万袋规模计算,在生产菌袋期间,每天就要雇请到18—20个劳动力。近两年来,就有很多种植户因为无法雇请到劳动力而放弃种植意愿。就目前来看,在香菇效益不算很高的情况下,劳动力的短缺是制约香菇生产的最大因素。香菇生产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而且季节性很强,种植户无法雇请到合适的短工、散工,也没有能力高薪到外村和外镇去雇请,因此直到目前,我镇香菇生产在规模上一直没有大的突破,这也是香菇发展的一大瓶颈。
食用菌合作社技术组人员通过调查研究和外地借鉴学习,决定应用香菇工厂化生产模式,主要做法就是“以设备换劳力”。现以一条香菇菌袋生产流水线为例,设备成本价18万元左右,每天的生产量相当于12个劳动力全天不停歇的生产量,意味着每天可节约劳动力成本1200元,按照每年生产春栽和秋栽两季,共生产3个月,每年可节约劳力成本10万余元。这样,不仅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劳务用工矛盾。目前新购进的两条新式流水线设备已投入使用,菌袋生产的降本增效立竿见影。
2.配备高压灭菌锅炉、大型粉碎机和無菌操作台。一台高压灭菌锅炉成本价8万元,一天的消毒菌袋数相当于3个劳力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三天三夜的工作量,而且人工消毒的还无法保证煮熟煮透,将直接影响到后期菌丝的生长,一旦污染率过高,将会前功尽弃。大型粉碎机和无菌操作台更是为了保证木屑制作效率和点菌种时防止污染的产生。
3.强化技术措施确保点菌种和养菌袋这两个关键环节。香菇生产成败的关键在于控制杂菌污染,控制杂菌污染的关键环节在点菌种和养菌两个环节。总体来说低温接种成功率高,一般在点菌种时,要提前一天用多菌灵对接种场所(大棚内)进行喷雾,结合地面撒施生石灰粉。用气雾消毒粉(氯粉)在菌堆周围点燃熏蒸,再用薄膜焐住整个菌袋堆,保证密闭效果,第二天上午揭开焐在菌堆上的薄膜开始点种。(秋栽模式如遇气温较高时需在晚上接种) 所有菌袋用“一擦灵”(酒精类消毒剂)涂擦,然后用打磨机钻孔,点入菌种后继续焐住薄膜。在养菌期内要保证翻堆两次,第一次一般在接种一个月以后,第二次翻堆一般在菌袋菌丝刚好长满,同时要用机械刺孔,主要增加菌袋内空气流通,刺激转色,促使出菇。养菌期内还要注意温度调节,当棚内温度达到30度时必须喷水降温,同时要开门通风。注意及时清除污染菌袋 。实践证明,工厂化生产能大大降低杂菌污染的风险。
4.建造食用菌保鲜库来解决季节销售矛盾和市场价格变化风险。本地香菇的销售90%以鲜销为主,但市场价格受季节性淡、旺季影响很大。建一个120立方米冻库成本价10万元,可以存放25吨的鲜菇,在价格市场波动频繁的年份,冻库的作用就会大大体现出来。
5.丰富香菇品种优化种植模式(春栽、夏栽、秋栽)
根据市场需求,现在品种更新为“808”、“16”、“19”,还有高品质花菇,主要是提高本地产品竞争力,提升产品品质。过去的种植模式是单一的秋栽模式,出菇迟,出菇不整齐。不能够抢先占领市场,也没有好的价格行情,大部分集中在年后出菇,那时价格下滑,效益明显降低。现在春栽和秋栽模式(正在试验香菇的夏栽模式,主要利用物理降温和综合技术措施),就相当于两条腿走路,既堵住了市场旺季,也拉长了销售季节,再加上冻库的作用,逐步可以做到一年四季都有鲜菇销售。
作者简介:汪建权(1973-01-)男,农艺师,湖北省安陆市孛畈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长期从事食用菌相关技术推广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