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与传统的融合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IAN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藏服作为西藏传统民俗文化重要内涵的表达方式,其在我国传统民族服饰文化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从藏族传统服饰的历史发展情况、探索藏服创新途径、时尚藏服的价值意义三个方面浅析藏服时尚与传统的融合过程,希望可以给藏服在文化传承保护方面提供一些参考价值,为特色民族服饰产业升级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西藏;民族服饰;创新途径;时尚价值;产业价值
  【中图分类号】TS94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2016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突出了我国政府在国家顶层设计上对文化软实力的高度重视,在众多文化组成中,多样的民族服饰文化资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主要代表之一的藏族,其民族文化非常有特色,传统民族服饰作为藏族文化的一部分,服饰样式和象征含义也别具特色,因其悠久的历史,一直散发着濃郁的地域和民俗魅力。但藏族传统服饰由于藏族的地缘限制和较少的人口数量,难以进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流行服饰行列里,甚至现在西藏阿里地区的普兰服饰传承只能依靠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实现。目前,大家对西藏民族服饰的认识很匮乏,我国对传统民族文化保护也没有深入到民族传统服饰层面上。对于这样民族特色明显的传统服饰,真正的保护办法就是让其成为时尚服装的一种,继续承载着藏族文化和历史,一直流传下去。
  一、传统西藏民族服饰概述
  (一)传统藏装的变革历史
  西藏传统民族服饰本质上就是西藏民族历史文化和人文宗教的折射,也反映出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伦理观和世界观。同西藏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一样,藏族民族服饰分别在吐蕃、蒙元、满清和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发生过鲜明的服饰文化融合过程,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形成我们如今看到的传统藏族服饰。例如:吐蕃时期,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带来汉藏服饰文化深度的交融;蒙元时期,汉族服饰文化、纳西服饰文化、羌族服饰文化和回族服饰文化与藏族服饰文化多民族融合,从而形成特色的康巴服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多民族大融合进程加快,藏族同胞日常着装已经逐渐汉化。
  (二)藏族服饰的地域特征
  由于青藏高原地理位置特殊、环境多样,虽然整个藏区地域广阔,但地形相对封闭、交通不便,形成了以藏族文化为主要核心的多民族文化共存的状态。故而,今天大家看到的藏族服饰在样式、色彩和材料配饰上都各具特色,有着鲜明的地域色彩,具有很强的辨识度。比如,拉萨地区服饰主要以无袖长袍为主,配饰精致色调淡雅,显现典雅大方之态。林芝地区主要以森林河谷为主,当地服饰花色更为艳丽轻薄,款式特别,男女都穿古体,腰间配饰更为实用。山南地区妇女发型中的三角形翅扇转向角度有明确涵义,服饰的坎肩在细节上富有变化。
  (三)藏族服饰的文化美学
  藏族传统服饰由于藏民族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深刻影响,传统藏族服饰有很好的环境适应性和自然选择性,逐渐形成了一种朴素的自然风格和雄厚的阳刚之美。因此,传统藏族服饰在色彩和配饰等各方面都蕴藏着文化美学。其中色彩浓厚的选择是藏族人民热爱生活和大自然感情强烈的表现,配饰则是构成传统藏民族服饰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藏族传统服饰最具特色的方面,强烈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宗教信仰的精神追求。
  二、西藏民族服饰的创新探索
  (一)传播媒介创新
  传统藏服的服饰符号是藏族历史、文化、经济、宗教等多种文化体综合的体现,藏族服饰传统与时尚融合有利于民族形象的提升和民俗文化的保护。传统服饰媒介广泛传播需要通过现实生活中穿戴来体现,设计时尚的藏服来传递藏族服饰媒介功能,表现民族文化张力和生命力。因此,藏服传播媒介的创新工作是值得关注研究的。在互联网 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我们应借助多样化的媒体营销途径,培养热爱藏文化的群体,构建藏服品牌概念和品牌形象,打通消费者与时尚藏服的交流壁垒,通过电商平台可定制化的功能实现传统藏服设计时尚化和流行化。
  (二)传统与时尚结合方式创新
  藏族传统服饰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藏文化的软硬件元素,其中藏服视觉形象(如式样、配饰、色彩等)就是硬件元素,服饰中符号美学内涵就是软件元素,也是藏族在特定历史环境中逐渐沉淀下来的认知。挖掘藏族传统服饰文化因素,在现代时装设计中应用展现,让传统与时尚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第一,深入藏族文化传统,寻找藏服背后的精神元素,把优秀的藏族文化统一根植于藏服品牌的风尚中;第二,要把握传统藏服造型特色点,在时尚藏服设计过程中突出创新;第三,要以传统藏服制作工艺为依托,在时尚藏服现代制作工艺的大道上进行创新融合。
  (三)藏服产业创新
  传统藏服的创新需要通过文化产业创新来实现,藏族传统服饰是属于藏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以藏族服饰内涵精神元素为创新基础,通过对藏服文化进行资本引导进行政策产业转化,结合市场需求,最后形成具有品牌竞争力的民族文化商品。具体分析可以看到藏服产业创新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传统藏服产业具有特色民族风、文化传播性和服饰独创性。其次,传统藏服产业创新具有吸引资本转化能力。最后,传统藏服产业化创新可以集技术创新、服饰时尚创新和经济效益为一体,具有高度的融合性。
  三、时尚藏服的价值意义
  (一)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的历史意义
  传统藏服的传承不能只靠政府的行政和政策手段来实现,单纯地将民族特色文化放在博物馆文化展出和介绍,通过非物质遗传保护,最终的结果只会让传统藏服消亡。将传统藏服内涵的精神文化根植于时尚服饰的需求,形成产业化发展,不仅有利于中国民族服饰多样化,构建符合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时装设计地位、而且是当下我国文化自信的需要,输出更多中国优秀服饰文化理念,影响世界时装设计的潮流。   (二)重新構建藏服形象
  对藏服内在美学符号的解析,突破传统藏服地域限制和形象局限性,进行传统民族服饰与时尚设计理念创新相结合。一方面,改良传统藏服样式上拘泥于特定场合的限制,变换服饰符号美学功能和意境,拓展其外延层次内涵。另一方面,传统藏服一直都是广大西藏同胞们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诉求载体和寄托,时尚藏服的设计与创作中,吸收传统藏服的文化内涵,更能增强藏族同胞的民族认同感,利于时尚藏服的快速流行和文化内涵的传播。再者,具有民族文化精髓的时尚藏服的出现,有利于将民族文化推广至世界范围,实现藏服实用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三)有利于藏服的产业发展
  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主体之一,曾经为我国出口创汇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虽然我国是世界服装产业大国,但服装品牌美誉度不高,制造低端,没有形成特色服饰产业和高端化产品。引入时尚元素的藏服,将传统藏文化进行商业化模式的转化,形成我国特色服饰文化产业,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我国纺织产业升级转型,另一方面,时尚藏服的设计与制作需要更多懂得藏服制作工艺的人力资源,在国家精准扶贫的层面上,藏服的产业升级发展给贫困藏区人民的就业提供了渠道,为藏区人民增加收入提供了机会,因此,藏服产业的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政治效益更加明显。
  四、结语
  传统藏族服饰在我国众多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中独具风格,凸显藏族人民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特色民族服饰的传承与发扬,需要紧跟时代的需要,结合优秀传统藏服文化内涵,进行多样化时尚藏族的创新设计是传统藏服的革新之路,也是发展之路,更能获得藏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重构藏服新形象。推进时尚藏服的产业创新发展有利于民族特色服饰行业的升级转型,更是我国少数民族政策精准扶贫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何佳玲.时尚藏装产业化的价值及路径探析[D].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4.
  [2]高燕.服装设计的时尚创新与中国传统文化[J].包装世界,2013(3):28-29.
  [3]张立川.解构与重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元素的服装设计创新[J].美术观察,2017(4):96-99.
  [4]邵卉芳,周铁锤.简论西藏藏族服饰的变迁[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3):54-59,63.
  [5]张振华.浅析藏族服饰元素在当今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3(5):84,83.
  作者简介:刘万昱(1981-),男,本科,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设计。
其他文献
【摘要】中华民族以重要的姿态存在于世界之中,并非单单因为它拥有了上下五千年的丰富历史,更是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博大精深的文化,这种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尤为突出,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聚,也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而鹤峰满堂音,作为曲艺类的文化遗产,凭借着悠久的历史存在和独具特色的演奏方式,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关键词】少数民族;艺术
【摘要】张爱玲不畏世俗,敢爱敢恨,也正因她的骄傲不逊,让后世人对她褒贬不一,而我却恍若被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女子吸了灵魂,在她的文章中感受来自她的喜怒哀乐。  【关键词】张爱玲;风华绝代;敢爱敢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一、有多悲凉,就有多繁华  你如梦般向我缓缓走来,挽着发髻,穿着深色旗袍,你的眼神充满淡漠,如莲花一般,不被尘世所染,又如红玫瑰一般,热烈而高傲,仿佛要将自己
【摘要】在我国,节事活动已经成为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全球经济大都市,其节事活动也成为了全国城市的标杆。本文以北京市新年庙会为例,探讨北京庙会节事活动对北京城市形象的影响。  【关键词】疫情;节事活动;庙会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节事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英文“event”,包括了各类节日、活动、庆典等。在我国,研究者们首先是通过旅游节日中的节事活动展现
【摘要】本文以大理州下关镇龙泉村为田野调查点,对现今流传在此的洞经“乐”组织及其在当地民众人生礼俗中的斋醮仪式活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旨在对今后大理地区洞经乐的挖掘、整理、传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促进大理洞经乐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洞经“乐”;大理地区;人生礼俗;现状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大理洞经古乐原为一种道教音乐,为道教进行各种传统仪式时所演奏
【摘要】法国戏剧家安托南·阿尔托(Antonin Artaud, 1896-1948)被公认为后现代主义戏剧的先驱,而后的荒诞派戏剧以及其他先锋类戏剧,深受其“残酷戏剧”理论的影响。他所认为的戏剧如瘟疫一般都是一场疾病,而且是集体性的疾病,都具有使人们从事物或是生活的反面(人性的阴暗面)认识真实的自我,激励人类集体的勇敢面对命运。  【关键词】安托南·阿尔托;“残酷戏剧”;戏剧与瘟疫;东方文化  
【摘 要】危机干预重在预防,其中,宣传普及是基础工作。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中学面向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分阶段、有主题、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危机宣传普及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宣传普及;途径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56-0020-03  【作者简介】郭永芬,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中学(上海
蔡元培和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具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是中国现代美育学的首创人。自1912年蔡元培邀请鲁迅来教育部工作起至1936年鲁迅逝世,他们共同交往了24个春秋。时间虽然不短,但双方的往来信件却不多。从鲁迅日记中我们能检索出他们各自寄出的书信只有十余封,原信保存下来的就更不多了。特别是蔡元培写给鲁迅的信件,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只有1934年7月4日这一封信,鲁迅生前一直珍藏着它。鲁迅去世后,许广平又
【摘要】在红色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互溶互渗的今天,特别是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印发之后,红色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机遇。然而,全面铺开、快速发展的背后,仍潜藏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结合革命纪念馆,以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罗炳辉将军纪念馆有关红色文化的开发、建设、宣传和庄严定位工作的开展情况,反观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容易陷入的“四化”倾向的问题
【摘要】文章对苏南地区传统农耕文化资源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苏南地区农耕文化遗产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经济价值、旅游价值,得出了苏南农耕文化遗产具有独具特色、不可或缺、内容多样、传承悠久等重大特点。通过调研发现苏南地区农耕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常州青松共享农场为例,尝试探索苏南地区共享农场模式开发建设的可行性。  【关键词】农耕文化资源;苏南传统墟落;共享农场模式;保护
【摘要】《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的诊断、激励与改善的功能。笔者认为,巧妙的课堂语言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从而也让我们的音乐课堂充满生机,到处沉浸在音乐花的海洋。本文从音乐课堂评价语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探索了以语言为基、以机智为本、以尺度为体、以多元为弦、以综合为源的五条有效策略,使学生在灵动的音乐课堂评价中体会音乐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