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离开我们已经半个世纪了,但他时常还会出现存我的生活当中。当我信步于加州威尔逊山的时候,他会从曝晒漂白的岩石堆里走出来——在这里,埃德温一哈勃第一次实际观测到了宇宙膨胀的证据,从而他广义相对论真正成为解释宇宙起源、发展的基础理论。当我来到普林斯顿高级研究学会爱因斯坦档案馆的时候,他会从那泛白的影印文献中探出头来向我挥手,从他与给罗斯福、弗洛伊德、罗素,以及虔诚的孩子们,甚至那些想诋毁他的人的信里,我仿佛又听到了他亲切、充满活力的声音。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一次次神启般的造访,在我心中勾勒出了一个真实的爱因斯坦——或准确地说是三个“爱因斯坦”,相互联系但又截然不同的他:科学家,哲学家,以及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化偶像。作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其深奥、晦涩的公式和理论给予我巨大的震撼;作为哲人的爱因斯坦,其深邃的思想触及到了我灵魂的最深层,改变了我对精神世界的认识;作为时代的偶像,爱因斯坦对大众文化深刻而又久远的影响,至今意犹未尽。在爱因斯坦公开发表的科学理论和谈话当中,以及在他的宗教性思考里,我们都可以瞥见其投向现行陈规解剖刀似的冷峻目光;他似乎生来就排斥一切权威,像孩子搭积木似的重新定义整个世界——空间、时间、和平主义以及上帝,孜孜不倦地探寻宇宙的真意。
为惩罚我对权威的藐视,我注定被迫成为最大的权威
对于成千上万和我一样怀着远大学术抱负的年轻人来说,在过去的80年里,爱因斯坦已符号化成了一座无可企及的丰碑,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虔诚信徒。试问,有谁不知道他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呢?从一个略显“愚钝”的孩童,最终蜕变成一个改变整个世界的天才!他走在了那个时代的最前沿,在瑞士一个不起眼的专利局里搭建出了神秘而伟大的E=mc2公式。他一开始极力鼓励发展核武器,但随后又倾其一生宣扬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他那一头桀骜不驯的乱发,标注了其超凡脱俗的存在,但他却又经常毫不忌讳地提及那些醒世警句,“为惩罚我对权威的藐视,我注定被迫成为最大的权威。”
爱因斯坦让我们认识到,任何伟大成就的取得,都不可避免地得益于对主流信仰的藐视。在我眼里,爱因斯坦是一个科学嬉皮士,他非凡的创造力来源于对现行学术陈规的叛逆,以及善于吸收前人的成果。爱因斯坦完全可以很容易地向世俗妥协,从事应用物理方面的研究,或做一个默默无闻的教书匠,但他却固执地选择了一条可任其思想火花肆意流淌的蹊径,直至它们汇聚成了在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狭义相对论。
蜂拥而至的荣誉改变了爱因斯坦,但并不是朝负面的方向,而是使他变得更加冷静。他继续坚持在科学研究上的特立独行,潜心研究自己提出的统一场论。不过遗憾的是,他的这一观点并没有得到太多人的赞同;并且,他许多关于统一场论的假设最终都被证明是令人沮丧的死胡同。但爱因斯坦仍不为所动,据说他在自己临终之前还在身边放了一个笔记本,希望自己能在弥留之际灵光一闪,解决困扰自己长达三十多年的难题。
当爱因斯坦在科学探索领域的灵感逐渐枯竭的时候,他的伟大之光开始投向了新的方向:他认为,作为一个社会公众人物,就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已经担当起了科学界领袖的角色,但他对这样的身份却不以为然,甚至有些玩世不恭。亲切的“阿尔贝特大叔”完全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科学研究者冷淡无情的唯物主义者形象。爱因斯坦的不同寻常还反映在他时常对神学格言的引用,我理解,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信仰问题,也是一种象征性行为。他清楚地认识到,任何一门科学,如果忽视或者拒绝宗教性思考,它都不可能被大众完全接受——也包括他自己。
对于政治,爱因斯坦慎重地权衡了自己的巨大话语权与对强权藐视之间的微妙关系。他始终是一个虔诚的和平主义者和反国家主义者,曾措辞激烈地反对德国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对那些支持战争的德国同事感到羞耻。但同时他也认识到对意识形态盲目崇拜的危害性,即使是这样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和平主义意识形态。“我不仅是一个和平主义者,还是一个好战的和平主义者;我支持为和平而战……对于一个人来说,与其被迫屈服于自己不信仰的事业(比如战争),不如战死于自己信仰的事业中(比如和平)。”
当纳粹德国的核武威胁日渐显露的时候,爱因斯坦旗帜鲜明地支持美国研制原子弹,并在物理学家西拉德写给罗斯福总统的信里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以表明自己的立场。不过战后,爱因斯坦投身世界和平事业,积极敦促各国裁军与维护和平。
任何高深的物理理论——即便包括它的数学表达式——都应当以一种浅显、平易近人的方式表达出来,甚至连三岁小孩也能看懂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提出了相对论,还在于他独特的研究风格和对后世科学研究方式的巨大影响。物理学家班诺什一霍夫曼曾恰如其分把爱因斯坦形容成一个“创造与反叛”的结合体:他摧毁一切所谓的经典必然,在废墟上之上构建更深的必然。艾萨克一牛顿构想中的世界建立在一个绝对空间之上,通过无形的米制尺度,任何其中的运动都可以得以度量。而爱因斯坦用一个建立在绝对定律之上的新世界取代了它:也就是说包括光线速度在内的基本物理规则都将保持不变,只是在随观察者相对于某种不易察觉、不可知的参照系运动才时发生变化——这听起来似乎很荒诞。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提出,纯粹是出于他对当时物理理论中存在的逻辑错误重新思考的结果,而这些显而易见的错误是任何人都可以注意的。正如物理学家默里-吉曼最近在阿斯彭物理研究中心讲到,爱因斯坦对电磁学方程式的理解甚至比它的提出人麦克斯韦自己还透彻,并完全吸收了伽利略对相对运动的思考和牛顿提出的重力模型。客观地讲,对于自己的前辈,爱因斯坦是心存敬畏的;但不同的是,他始终坚持用一种比他们更苛刻的标准去审视整个宇宙的运转方式,直到他对自己构想的那一套科学体系完全确定为止。
爱因斯坦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做了某种全新的实验,而是因为他在大脑里所进行的严密的逻辑思考;并不是因为他解决了某些晦涩深奥的难题,而是因为他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基本问题的探讨。对此,他曾有过一个著名的论断:“任何高深的物理理论——即便包括它的数学表达式——都应当以一种浅显、平易近人的方式表达出来,甚至连三岁小孩也能看懂。”
通常,爱因斯坦的科学实验都是在大脑里完成的。据他自己后来回忆,他最重要的一次科学灵感闪现于1907年,“对于一个从屋顶自由坠落的观测者来说,这一刻并不存在重力场——至少在他的身体四周不存在。”也就是说,由重力引起的加速度正好抵消了观测者四周的重力场。爱因斯坦用另一个故事解释了这种现象:一个在被关在电梯里的人,原则上是判断不出自己是否相 对于地球表面处于静止状态并感觉到重力的作用,或者是空中保持一个与重力相同的加速度向上运动。这就是爱因斯坦后来提出的等价原则,即惯性质量同重力质量相等。
最终,爱因斯坦脑海里的这些思维片段演变成了伟大的广义相对论,一个涵盖并扩展了牛顿经典理论的重力学说。广义相对论在各个方面都远远超越了其前身——狭义相对论,尤其是充实了对空间和时间的定义。它不仅给出了度量时间、空间的方法,还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对现实世界的描述变得更清楚,更全面。
我相信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是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
相对论——尤其是广义相对论——不仅使爱因斯坦成为了改写人类历史的巨人,也深刻反映了其广博的哲学思想。自古希腊的智人贤哲起,人类就从未停止过对自然法则的探索与追求,而爱因斯坦用他的广义相对论完成了这个任务,并重新定义了人与宇宙的关系。在古希腊人眼里,现世跛足的自然法则与基本元素同神圣天界里的是不一样的,后者严格遵循着环行的运动轨迹,并包含有以太物质——也就是所谓的“第五元素”。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这种观念已经很难再让人们信服了,尤其是当牛顿提出绝对空间概念之后,以及19世纪人们对“以太”这种物质的重新认识。
而在爱因斯坦建立的宇宙体系里,并不存在所谓的“第五元素”,这完全是对当时主流科学的一种颠覆。在我看来,这是爱因斯坦整个叛逆形象中最突兀的一笔。在他完成广义相对论之后不久,他发表了一篇论文,严密地阐述了他自己的这些观点,并第一次提出了宇宙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即把有形的宇宙当做时空中的各种现象的总和来研究的科学。同时,他也为科学和宗教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新的联系。
把宇宙看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并由一整套统一的自然法则约束其运作秩序,这样大胆的想法的确让我感觉有些激动,眩晕,甚至是一个种充满神秘色彩的畏惧。倘若爱因斯坦知道我使用“神秘”这两个字,一定会大笑或皱眉,或者两者兼有。因为曾经有一次,当一个崇拜者称赞他的相对论极富神秘色彩时,爱因斯坦是这样回答的:“实际上,神秘主义是那些不能真正理解我的人的惟一托词。”
不过,历来自称无神论者的爱因斯坦,在此之后频繁地借用宗教领域的术语,这充分显示他对神秘主义的反击并不能反映其内心的真义。同以往他在政治、科学领域的做法一样,爱因斯坦通过重新赋予宗教术语新含义,扩大其含盖范围的方法,深入挖掘了神学的哲学意义。“我以为,大自然是神圣而伟大的,任何企图窥视其全部的尝试都是徒劳,凡人只能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仰望它,”他说,“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宗教情感,它和神秘主义没有任何联系。”
就这样,爱因斯坦又一次在宗教领域担当了改革者的角色,重新赋予宗教新的内涵。他曾含蓄地表示,科学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的程度,它不仅重新定义了人类与宇宙的联系,还揭示了人与神的联系。爱因斯坦完全抛弃了传统宗教的旧秩序,重新构建了一个新的、更深邃的秩序,并在布鲁克一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范围内,为自己的理论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我相信斯宾诺莎宣扬的来源于宇宙万物的神,而不是左右人类命运和行为的神。”他这样说。
在不同场合爱因斯坦频繁地使用“神”这个词,这不是他对自己的放任,也不是纯粹象征性的举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所表达出来的一个哲学姿态。爱因斯坦承认,一个真正具有普遍意义的物理理论,往往都蕴藏着某种宗教神学的暗示。爱因斯坦怀着极大的热情——甚至有些天真地相信,“当传教士们经过这种观念的洗礼之后,他们就会兴奋地发现,在科学知识的充实下,宗教将变得更加的神圣与厚重。”
为了阐明自己所说的“新宗教”,当爱因斯坦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向人们解释神与宗教真正意义的时候。他对美妙、严谨的科学理论的信仰,总是折射出一种孩子似的世界观,然而,他对神的信仰却是自己科学理论的最终映射,并暗示了一种唯心的观念:和神相比,人显得是如此的渺小,以至于任何对神的阐述都是不完整的。爱因斯坦花了很大的精力来宣扬自己的这些观点,反复向人们讲述他那伴随着无数伟大科学发现的“宇宙宗教情感”。
现代宇宙学的建立,几乎完全依赖于爱因斯坦早先提出的几个概念,包括时空扭曲、大规模同质物质以及参照系的等价原则。广义相对论为宇宙大爆炸设想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引入一个宇宙常量的概念——既“暗能量”模型,它可以解释宇宙加速膨胀的原因。但是,要想找到爱因斯坦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却又少之又少。
我实在想不出有哪个科学研究人员曾讨论过“宇宙宗教情感”,以至许多科学家和历史学家把爱因斯坦对“宗教”、“神”等字眼的使用,当做其出现在科学研究中的某种感触的非正式简称。他们很大程度地忽略了爱因斯坦的哲学语言,以及他表述自己观点时完全投入的动情的方式。这样的结果就是,当宇宙学研究范围越来越广的时候,它所蕴涵的神性美学却越来越少了,在某些领域甚至已经濒临枯竭。
但推翻权威与神圣永远不是一件受欢迎的事情。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科学理论之一,但它们也是经历了很长时间之后才得到了人们的承认,甚至永远也没有得到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的认可。宇宙宗教学充满了争议,并抽象晦涩,但我们和爱因斯坦一样坚信:理性质问是永远也不能满足人们对精神真理的渴望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一次次神启般的造访,在我心中勾勒出了一个真实的爱因斯坦——或准确地说是三个“爱因斯坦”,相互联系但又截然不同的他:科学家,哲学家,以及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化偶像。作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其深奥、晦涩的公式和理论给予我巨大的震撼;作为哲人的爱因斯坦,其深邃的思想触及到了我灵魂的最深层,改变了我对精神世界的认识;作为时代的偶像,爱因斯坦对大众文化深刻而又久远的影响,至今意犹未尽。在爱因斯坦公开发表的科学理论和谈话当中,以及在他的宗教性思考里,我们都可以瞥见其投向现行陈规解剖刀似的冷峻目光;他似乎生来就排斥一切权威,像孩子搭积木似的重新定义整个世界——空间、时间、和平主义以及上帝,孜孜不倦地探寻宇宙的真意。
为惩罚我对权威的藐视,我注定被迫成为最大的权威
对于成千上万和我一样怀着远大学术抱负的年轻人来说,在过去的80年里,爱因斯坦已符号化成了一座无可企及的丰碑,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虔诚信徒。试问,有谁不知道他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呢?从一个略显“愚钝”的孩童,最终蜕变成一个改变整个世界的天才!他走在了那个时代的最前沿,在瑞士一个不起眼的专利局里搭建出了神秘而伟大的E=mc2公式。他一开始极力鼓励发展核武器,但随后又倾其一生宣扬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他那一头桀骜不驯的乱发,标注了其超凡脱俗的存在,但他却又经常毫不忌讳地提及那些醒世警句,“为惩罚我对权威的藐视,我注定被迫成为最大的权威。”
爱因斯坦让我们认识到,任何伟大成就的取得,都不可避免地得益于对主流信仰的藐视。在我眼里,爱因斯坦是一个科学嬉皮士,他非凡的创造力来源于对现行学术陈规的叛逆,以及善于吸收前人的成果。爱因斯坦完全可以很容易地向世俗妥协,从事应用物理方面的研究,或做一个默默无闻的教书匠,但他却固执地选择了一条可任其思想火花肆意流淌的蹊径,直至它们汇聚成了在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狭义相对论。
蜂拥而至的荣誉改变了爱因斯坦,但并不是朝负面的方向,而是使他变得更加冷静。他继续坚持在科学研究上的特立独行,潜心研究自己提出的统一场论。不过遗憾的是,他的这一观点并没有得到太多人的赞同;并且,他许多关于统一场论的假设最终都被证明是令人沮丧的死胡同。但爱因斯坦仍不为所动,据说他在自己临终之前还在身边放了一个笔记本,希望自己能在弥留之际灵光一闪,解决困扰自己长达三十多年的难题。
当爱因斯坦在科学探索领域的灵感逐渐枯竭的时候,他的伟大之光开始投向了新的方向:他认为,作为一个社会公众人物,就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已经担当起了科学界领袖的角色,但他对这样的身份却不以为然,甚至有些玩世不恭。亲切的“阿尔贝特大叔”完全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科学研究者冷淡无情的唯物主义者形象。爱因斯坦的不同寻常还反映在他时常对神学格言的引用,我理解,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信仰问题,也是一种象征性行为。他清楚地认识到,任何一门科学,如果忽视或者拒绝宗教性思考,它都不可能被大众完全接受——也包括他自己。
对于政治,爱因斯坦慎重地权衡了自己的巨大话语权与对强权藐视之间的微妙关系。他始终是一个虔诚的和平主义者和反国家主义者,曾措辞激烈地反对德国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对那些支持战争的德国同事感到羞耻。但同时他也认识到对意识形态盲目崇拜的危害性,即使是这样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和平主义意识形态。“我不仅是一个和平主义者,还是一个好战的和平主义者;我支持为和平而战……对于一个人来说,与其被迫屈服于自己不信仰的事业(比如战争),不如战死于自己信仰的事业中(比如和平)。”
当纳粹德国的核武威胁日渐显露的时候,爱因斯坦旗帜鲜明地支持美国研制原子弹,并在物理学家西拉德写给罗斯福总统的信里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以表明自己的立场。不过战后,爱因斯坦投身世界和平事业,积极敦促各国裁军与维护和平。
任何高深的物理理论——即便包括它的数学表达式——都应当以一种浅显、平易近人的方式表达出来,甚至连三岁小孩也能看懂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提出了相对论,还在于他独特的研究风格和对后世科学研究方式的巨大影响。物理学家班诺什一霍夫曼曾恰如其分把爱因斯坦形容成一个“创造与反叛”的结合体:他摧毁一切所谓的经典必然,在废墟上之上构建更深的必然。艾萨克一牛顿构想中的世界建立在一个绝对空间之上,通过无形的米制尺度,任何其中的运动都可以得以度量。而爱因斯坦用一个建立在绝对定律之上的新世界取代了它:也就是说包括光线速度在内的基本物理规则都将保持不变,只是在随观察者相对于某种不易察觉、不可知的参照系运动才时发生变化——这听起来似乎很荒诞。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提出,纯粹是出于他对当时物理理论中存在的逻辑错误重新思考的结果,而这些显而易见的错误是任何人都可以注意的。正如物理学家默里-吉曼最近在阿斯彭物理研究中心讲到,爱因斯坦对电磁学方程式的理解甚至比它的提出人麦克斯韦自己还透彻,并完全吸收了伽利略对相对运动的思考和牛顿提出的重力模型。客观地讲,对于自己的前辈,爱因斯坦是心存敬畏的;但不同的是,他始终坚持用一种比他们更苛刻的标准去审视整个宇宙的运转方式,直到他对自己构想的那一套科学体系完全确定为止。
爱因斯坦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做了某种全新的实验,而是因为他在大脑里所进行的严密的逻辑思考;并不是因为他解决了某些晦涩深奥的难题,而是因为他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基本问题的探讨。对此,他曾有过一个著名的论断:“任何高深的物理理论——即便包括它的数学表达式——都应当以一种浅显、平易近人的方式表达出来,甚至连三岁小孩也能看懂。”
通常,爱因斯坦的科学实验都是在大脑里完成的。据他自己后来回忆,他最重要的一次科学灵感闪现于1907年,“对于一个从屋顶自由坠落的观测者来说,这一刻并不存在重力场——至少在他的身体四周不存在。”也就是说,由重力引起的加速度正好抵消了观测者四周的重力场。爱因斯坦用另一个故事解释了这种现象:一个在被关在电梯里的人,原则上是判断不出自己是否相 对于地球表面处于静止状态并感觉到重力的作用,或者是空中保持一个与重力相同的加速度向上运动。这就是爱因斯坦后来提出的等价原则,即惯性质量同重力质量相等。
最终,爱因斯坦脑海里的这些思维片段演变成了伟大的广义相对论,一个涵盖并扩展了牛顿经典理论的重力学说。广义相对论在各个方面都远远超越了其前身——狭义相对论,尤其是充实了对空间和时间的定义。它不仅给出了度量时间、空间的方法,还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对现实世界的描述变得更清楚,更全面。
我相信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是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
相对论——尤其是广义相对论——不仅使爱因斯坦成为了改写人类历史的巨人,也深刻反映了其广博的哲学思想。自古希腊的智人贤哲起,人类就从未停止过对自然法则的探索与追求,而爱因斯坦用他的广义相对论完成了这个任务,并重新定义了人与宇宙的关系。在古希腊人眼里,现世跛足的自然法则与基本元素同神圣天界里的是不一样的,后者严格遵循着环行的运动轨迹,并包含有以太物质——也就是所谓的“第五元素”。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这种观念已经很难再让人们信服了,尤其是当牛顿提出绝对空间概念之后,以及19世纪人们对“以太”这种物质的重新认识。
而在爱因斯坦建立的宇宙体系里,并不存在所谓的“第五元素”,这完全是对当时主流科学的一种颠覆。在我看来,这是爱因斯坦整个叛逆形象中最突兀的一笔。在他完成广义相对论之后不久,他发表了一篇论文,严密地阐述了他自己的这些观点,并第一次提出了宇宙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即把有形的宇宙当做时空中的各种现象的总和来研究的科学。同时,他也为科学和宗教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新的联系。
把宇宙看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并由一整套统一的自然法则约束其运作秩序,这样大胆的想法的确让我感觉有些激动,眩晕,甚至是一个种充满神秘色彩的畏惧。倘若爱因斯坦知道我使用“神秘”这两个字,一定会大笑或皱眉,或者两者兼有。因为曾经有一次,当一个崇拜者称赞他的相对论极富神秘色彩时,爱因斯坦是这样回答的:“实际上,神秘主义是那些不能真正理解我的人的惟一托词。”
不过,历来自称无神论者的爱因斯坦,在此之后频繁地借用宗教领域的术语,这充分显示他对神秘主义的反击并不能反映其内心的真义。同以往他在政治、科学领域的做法一样,爱因斯坦通过重新赋予宗教术语新含义,扩大其含盖范围的方法,深入挖掘了神学的哲学意义。“我以为,大自然是神圣而伟大的,任何企图窥视其全部的尝试都是徒劳,凡人只能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仰望它,”他说,“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宗教情感,它和神秘主义没有任何联系。”
就这样,爱因斯坦又一次在宗教领域担当了改革者的角色,重新赋予宗教新的内涵。他曾含蓄地表示,科学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的程度,它不仅重新定义了人类与宇宙的联系,还揭示了人与神的联系。爱因斯坦完全抛弃了传统宗教的旧秩序,重新构建了一个新的、更深邃的秩序,并在布鲁克一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范围内,为自己的理论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我相信斯宾诺莎宣扬的来源于宇宙万物的神,而不是左右人类命运和行为的神。”他这样说。
在不同场合爱因斯坦频繁地使用“神”这个词,这不是他对自己的放任,也不是纯粹象征性的举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所表达出来的一个哲学姿态。爱因斯坦承认,一个真正具有普遍意义的物理理论,往往都蕴藏着某种宗教神学的暗示。爱因斯坦怀着极大的热情——甚至有些天真地相信,“当传教士们经过这种观念的洗礼之后,他们就会兴奋地发现,在科学知识的充实下,宗教将变得更加的神圣与厚重。”
为了阐明自己所说的“新宗教”,当爱因斯坦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向人们解释神与宗教真正意义的时候。他对美妙、严谨的科学理论的信仰,总是折射出一种孩子似的世界观,然而,他对神的信仰却是自己科学理论的最终映射,并暗示了一种唯心的观念:和神相比,人显得是如此的渺小,以至于任何对神的阐述都是不完整的。爱因斯坦花了很大的精力来宣扬自己的这些观点,反复向人们讲述他那伴随着无数伟大科学发现的“宇宙宗教情感”。
现代宇宙学的建立,几乎完全依赖于爱因斯坦早先提出的几个概念,包括时空扭曲、大规模同质物质以及参照系的等价原则。广义相对论为宇宙大爆炸设想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引入一个宇宙常量的概念——既“暗能量”模型,它可以解释宇宙加速膨胀的原因。但是,要想找到爱因斯坦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却又少之又少。
我实在想不出有哪个科学研究人员曾讨论过“宇宙宗教情感”,以至许多科学家和历史学家把爱因斯坦对“宗教”、“神”等字眼的使用,当做其出现在科学研究中的某种感触的非正式简称。他们很大程度地忽略了爱因斯坦的哲学语言,以及他表述自己观点时完全投入的动情的方式。这样的结果就是,当宇宙学研究范围越来越广的时候,它所蕴涵的神性美学却越来越少了,在某些领域甚至已经濒临枯竭。
但推翻权威与神圣永远不是一件受欢迎的事情。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科学理论之一,但它们也是经历了很长时间之后才得到了人们的承认,甚至永远也没有得到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的认可。宇宙宗教学充满了争议,并抽象晦涩,但我们和爱因斯坦一样坚信:理性质问是永远也不能满足人们对精神真理的渴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