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与旧的对抗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xiao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蘑菇圈》是少数民族作家阿来创作的“生态三部曲”之一。小说以清新、质朴的笔触,围绕着“机村”和“蘑菇圈”展开铺叙,透过机村几十年间的“改造”过程,反思这种变化背后的生态与社会文化的“异化”。在愈发重视环境保护的当代,这种反思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同时作为一位藏族作家,阿来笔下的人物具有独特的宗教色彩,对于物质社会中被异化的“我们”,始终保持着一份神性的悲悯与关怀。本文从文本出发,通过分析小说中蕴合的几层冲突,发掘阿来在这本小说中表达的对生态与社会文化的反思,共同思考人类的命运。
  关键词:阿来《蘑菇圈》 生态
  阿来是一位用汉语写作的藏族作家,他的作品多取景于他的故乡——嘉绒地区,书写中原与西藏过渡地带的生活与文化。《蘑菇圈》中故事的发生地,机村,就是这样一个原始、自然的村落。小说以时间顺序,将机村放置于由三大改造、饥荒……改革开放等一系列事件穿起来的“现代化”道路上,借阿妈斯炯的目光,观察和记录着机村被现代物质文明改造和吞噬的全过程。阿来试图以母性和神性的注视,唤醒沉溺于物欲的人类,感召人类守护自然和精神的“蘑菇圈”。
  一、初见机村
  阿来笔下的机村,同沈从文的边城一样,毫无疑问是美的。它的美带有原始、自然的张力,包容一切,静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生灵。它的存在仿佛镀了一层光,明亮又梦幻,又像雨后湿润空气中的鸟鸣,充满生机。阿来用大量的笔墨记录下机村山上的蘑菇雨后破土而出,在风与鸟鸣中张开菌伞的过程,而且写到了蘑菇圈这种围成一圈环形分布的神奇现象。从科学上说,这是因为蘑菇的菌丝呈辐射生长,由内到外,延展成一个菌丝体环。但是在草原人民眼中,蘑菇圈是神的恩赐。尤其是在阿妈斯炯眼中,蘑菇圈就是她要守护的神迹。机村人在第一批蘑菇成熟时,将它采下,用自家挤的牛奶烹煮。品尝“这超凡的美昧”,但它们烹饪这一顿新鲜蘑菇的意义,更像是赞叹与感激自然之神的赏赐。在吃了这一顿之后,机村人又回到浓茶粗食的日子中去,剩下大片大片的蘑菇萎軟腐烂,被遗忘在山上,化为年复一年的养料,滋养着整座山林的生灵。
  此时的机村纯洁自然,人们依赖原始的农耕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与人之间保持着亲切热情的关系,且由于藏族保留了许多母系社会的特征,机村对女主人公斯炯这样一个不知道父亲是谁的非婚生子,并没有报以恶意,而是看着她像山上的野蘑菇一样,长成一个美丽、勤劳的姑娘。
  二、“新”的改造
  一切变化开始于“工作组”进村了。那大概是1955年前后,“三大改造”正在中国轰轰烈烈地进行着。随着国家机构的进入,封闭的藏区被纳入现代化进程中,参与到困家建设中来。工作组为机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十年间,机村受到了一波又一波“新”观念的改造,经历了大跃进,饥荒……改革开放。和中目的无数乡村一样,机村逐渐与现代物质文明对接。在这几十年中,机村受到的冲击仿佛是农业文明与现代文明碰撞的缩影。这其中饱含了多方面的冲突、对抗和吞噬。阿来正是站在这样一个结果上,对特殊年代里那个“新,就是先进;旧,就是落后”①的观念提出质疑。
  在阿来的描写中,新与旧的冲突体现在许多方面。第一层对抗简单又直接,由工作组带来。工作组与机村原住民在一些观念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对峙,但机村人并未被这种反抗压倒。
  首先是生态观念上的对峙,从吃蘑菇的方式就能体现出他们不同的对待自然的态度:一个是共生与感激,一个却是要不断索取,“物尽其用”。在工作组到来之前,机村人把漫山的蘑菇只叫作蘑菇,这是因为藏族对自然有着近乎“无为”的改造冲动,这不仅体现在对自然物种的命名上,亦表现在饮食文化中。机村人只会用牛奶煮蘑菇吃,日常饮食也极其单调,他们不重口腹之欲,吃蘑菇的意义在于“赞叹与感激自然之神丰厚的赏赐”。感激完这顿之后,就将这美昧遗忘在了山间。而工作组进村之后,他们将不同的蘑菇按自己的想法命名,用牛奶煮,用猪肉罐头烩,用酥油煎,和山里的蔬菜一起煮,在蘑菇季节要吃几十回蘑菇,说这叫物尽其用。机村人震惊于这样的“饮食文明”,但也无法干涉。
  耕种方法上则能看出他们改造自然的不同态度。工作组无视自然规律,提出要将产量翻倍,机村人认为上天不会让土地长出这么多粮食,工作组说“人定胜天”,要用新思想、新武器解决问题,机村人并不认可“新思想”能对“土地”和“产量”产生影响,但最后仍被r兑服,用上了机村数年来贮存的所有肥料。不出意外的,这年的麦子直到冬天都在疯长,不肯熟黄,最后不仅粮食冻坏绝收,来年也再无肥料可用,导致机村“要跟传说中的内地一样饿死人了”。社长因此觉得罪孽深重,上吊自尽。
  可见,在生态观念上,机村人对自然敬畏而克制,工作组则信奉人定胜天。这其实也是现代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巨大差距。我们必须承认,现代化的生产理念和生产方式是先进的、硕果累累的,但早期这种失败的探索也是不可回避的。人类曾无数次摈弃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而今我们已初尝环境恶化的恶果,开始逐渐反思过去的盲目与急功近利,或许这也是反思的意义。
  在社会观念与政治结构上,新与旧也存在着冲突。斯炯和斯炯的母亲都是未婚生子,在藏区这片土地上,这并不意味着什么,也不会有人借此追问。但“四清工作组”来到斯炯家,第一件事就是问她孩子的父亲是谁,并质疑斯炯是否有许多男人,才会不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这种质问和怜悯让斯炯觉得深受冒犯。她并不觉得独自养大一个孩子是多么可怜,不幸。机村人也不会因此嘲笑她或是同情她。在藏区的母系社会下,母亲是伟大的,一个生命降临在这里,就是合理的,就是幸运的,值得感激的。
  政治理念上,工作组的到来,使机村从蛮子地区变为“少数民族地区”,并成立了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有社长、副社长、组长、副组长……但在机村人眼中,这样的政治机构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藏族文化崇尚自由,只有宗教贯穿他们由生到死的一生。所以除了斯炯,他们无人自愿参与这种活动,相比于汉族千年来的“官本位”文化,藏族呈现出的是单纯的服从与游离。
其他文献
摘 要: 作家王程强以传记书写走进王阳明的生命,以细节的考证和独特的切入角度塑造出王阳明历史形象这一骨架,又以文学的手法丰满王阳明艺术形象的血肉,最终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对王阳明心学的内涵进行了艺术阐释,最终呈现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王阳明形象。  关键词:王程强 王阳明 传记书写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不朽者。新世纪以来,王阳明题材的文学创作迎来一股热潮,许多作家聚焦王阳明题材的文学创作,河南作家王
摘 要: 瞿秋白汉语规划建设的基本特征是人民本位。变革汉语“书写技术”,创造全体人民共享的 “新型中国文化”,是瞿秋白汉语规划的“根本出发点”;倡导“文腔革命”,切实地改造和提升几万万“中国基层百姓”的语文生活,是瞿秋白汉语规划的中心任务;保证最广泛基层群众的积极参与,是瞿秋白汉语规划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人民本位 瞿秋白 汉语规划 基本特征  语言规划虽然可以有个人的作为,有研究团
推荐语  绍兴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建城史,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绍兴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名人辈出。被毛泽东主席誉为“鉴湖越台名士乡”。作为绍兴的最高学府.绍兴文理学院一直在积极探索利用绍兴丰厚的文化资源来推进人才培养实践.以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模式。特别是鲁迅先生曾担任我校前身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的监督(校长).我校也一直非常重视发挥鲁迅精神思想的育人功能。不仅开设了多门鲁迅研究课程.还先后成立了鲁迅研
摘 要:在德国表现主义经典电影《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中,“市集”这一场景设置蕴含着深刻寓意。运用电影心理学解析“市集”,以影片细节、整体文本、精神分析、系列作品和历史背景这四个不同维度的坐标系为基准,本文得出结论:“市集”折射出德国民众的战后矛盾心理——既希冀自由,又依赖威权;既封锁外界,执着内心,又曲折表达对现实的观照;既有自卑的民族情结,又深埋征服万物的野心。在此基础上,试图揭示电影心理学的重
摘 要: 李煜的作品中常表现出避世隐逸的思想。纵观李煜生平经历,可见他一生各个时期表现出的避世思想有着不同的意图:早期其避世是为躲避猜忌与斗争,专心于艺术创作;为帝时他面对焦灼痛苦的局面,便以抽离逃避的方式寻求内心安宁;被俘后他则是通过抒写避世归去之意来向往自由,并希望以此保全自身。此外,避世更是他追求自由清静本性与佛家遁世思想的体现。  关键词:李煜 避世思想 隐逸  南唐后主李煜,人生颇为坎坷
摘 要: 《樱桃之远》 《水仙已乘鲤鱼去》 《茧》作为张悦然不同时期的三部作品,均体现了弗洛伊德所谓“恋父情结”。本文旨在通过文本细读和文本分析,揭示张悦然小说中“恋父情结”的体现;并分析此一“恋父”模式背后展现的作者意图以及张悦然笔下“恋父情结”的特征所在;最后通过与现代作家张爱玲《心经》此一文本的比较,阐释张悦然小说中“恋父情结”背后的“成长”主题。  关键词:张悦然 恋父情结 成长叙事  “
抹不掉的一些画面,如云似雾。   潮湿的风从海边吹来,掠过被磨砺了千万年的砂粒,跃过海岸上新生或老去的花纹贝壳,飘过散发着乌黑机油气味的岸边旧船舶。穿过大片大片黑黝黝的密林,被大群胖鸭子的白羽毛抖落,与打滚的肥猪碰个面,小村子被雾笼罩了,池塘里总是泛着白色泡沫,孩子与成熟的椰子一同跳进水里溅起水花,劳作不息的南方女人抬起又低下隐忍困惑的脸,再穿过一条路边开满含羞草的石子路,路边大朵大朵的花开
摘 要: 《段太尉逸事状》中,柳宗元从三件逸事刻画了段太尉的人物形象,突显了段太尉的“仁义爱民”“聪明睿智”“勇毅笃行”“廉洁奉公”等性格特点。段太尉的性格特征和柳宗元的写作目的,都对如今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仁爱 睿智 勇毅 廉洁 现实意义  《段太尉逸事状》是柳宗元艺术成就极高的一篇散文,用客观写实的态度、对比烘托的手法、丰富的语言刻画了生动的人物形象,段
摘 要: 传统神话题材一直是网络文学创作的热点,在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和程式化愈发明显的今天,网络人气作家尾鱼以其别出机杼的“神话书写”在海量网络文学作品中独树一帜。对我国神话的利用与转化成为其叙事的重要手法,也成为吸引读者的关键要素。本文分析我国传统神话在尾鱼小说叙事中的投射与架构,探讨其独特的“神话书写”模式,进而阐释其在网络文学发展中连接文学传统与当代文学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 :网络文学 叙事
摘要:20世纪20年代初的歌谣界,婚礼歌谣还未获得真正独立的学术地位:婚礼歌谣界的一批研究者,还暂未获得民间文化批评界的关注,直到《歌谣婚姻专号》的创立,使得婚礼歌谣研究作為一个独立的歌谣门类,有了真正发展的学术平台。《歌谣·婚姻专号》聚集了一批民俗学家,开启了学人办刊的新思路,有力地推进了婚礼歌谣研究的发展,也为新式婚姻观的现代启蒙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学人办刊 《歌谣·婚姻专号》婚礼歌谣 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