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的语言艺术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ouan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艺术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成功的教学离不开出色的语言魅力,在数学教学中,本身内容比较单调,枯燥乏味,教师的语言艺术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试想,小学生又好动、好玩、好奇,那种程式化、机械化的语言势必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反感、厌恶。心理学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向导,情感是最好的学习催化剂。学生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课堂上处理的是“小”数学,折射出来的是“大”道理,如果再加上精彩语言的点缀就更能“迷”倒学生。
   下面列举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几个片断:
   片断一:
   在教学《时分秒》时,我是这样引导的:“这样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同学们……讲完后,我问:“上次兔子输了不服气,今天要比赛,请你当好裁判(多媒体动画演示,龟兔同时从一点出发沿圆周赛跑,圆周上等距离分布着12棵树),结果是,兔子跑了一圈,乌龟跑了一格)全体学生:这次兔子不敢睡觉,赢了。就这样老师抓住了学生对故事,动画感兴趣的特点,用精彩的语言 在上“10的组成”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我安排了两个重要环节,
   1、认识10的分成。
   把10个点子,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后得出9种分的结果,为了便于学生认识,便于学生掌握,我想一个办法。
   我是这样提醒学生的:10可以分成1和9,9和1(我们把这种排法叫做“一箭双雕”),所谓“一箭双雕”就是一个人的射技很高,发出一支箭射中了两只鹰。你想学这种高超的本领吗?请你用这种方法有序地罗列10的分成吧!
   学生不仅能很快地罗列出10的所有分法,而且也认识了这个词语……
   2、师:这种“一箭双雕”的技巧掌握得很好。接着我们念一首“凑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这样班级的大多学生都能当堂记住。在这节课里学生学习兴趣高潮,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片断二:(听课所感):
   我听了一位老师上的人教版第三册“数学广角”这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
   师:猜一猜,用1、2、3这三个数字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生1:12、21、13、23、31……
   生2:12 21 31
   13 23 32
   生3:12——21 23——32 31——13 ……
   从以上几位学生的知识生成来看,(生1)的思维是比较零乱的,(生2)和(生3)的思维是比较有序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比较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体验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规律。况且这也是本节课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听完课后,我发现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这样有序的思考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
   课余我在思考:如果将知识生成过程中(生2)和(生3)这两种排列方法稍作“修饰”,或许学生就会记忆犹深。
   “修饰”上面的片断:
   教师一边板书学生回答的内容,一边说:小朋友,你们喜欢哪一种排法?并说明理由。
   学生就展开积极地讨论,找出各种排法的优势……
   此时,我们教师应适时地加以引导:(生2)和(生3)的这两种方法大部分小朋友喜欢 ,那我们就来取两个“经典”的名字。(学生就纷纷动脑筋)
   师:(生2)这一种方法叫“以静制动”。
   (生3)这一种方法叫“对对碰”。
   这样,学生在后面学习中,这两种方法认识得比较透彻、运用起来比较得心应手。
   片断三:
   在教学一册的《认识钟表》时,为了让学生能巧妙而快速地分清钟面上的三根针,我把它们编成了儿歌:矮个子大哥叫――时针;高个子弟弟叫――分针;细腰妹妹叫――秒针。然后我请小朋友们边观察边领悟:老师为什么会这样编?先请一、三、五、七组的小朋友观察时针是怎么转的?请二、四、六、八组的小朋友观察分针怎么转?学生发现:时针走1大格,分针要走1圈,即:60分。再请他们交换观察。此时,有个小朋友已经忍不住了,说道:时针大哥平时不爱运动,所以长得又矮又胖。用同样的方法,请他们分别观察分针和秒针的转动情况:分针走1小格,秒针要走1圈;分针走1大格,秒针要走5圈。A学生说道:“秒针平时最注意锻炼身体,而且最为勤快,所以她长得最苗条,我们可以叫她细腰妹妹。”通过这样形象生动的比喻,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同学们一下子就把时针、分针、秒针给区分开来了。 同时,因为幽默的语言,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学生的思维不由自主地往上、往前、往外冲出来,这是一种理想的学习状态,处于思维的“风口浪尖”,激发了他们参与的热情,焕发了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
   通过以上实践,我总结了关于教学语言艺术的几点心得:
   一、变“直叙”为“描述”。
   我们要了解学生实际,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选择恰当的教学语言。一般来说,在低年级由于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思维比较具体形象,我们应该注意教学语言的儿童化、情景化、形象化、感情化。教师备课时,要重视教学的引入语言、过渡语言,启发讲解和启发谈话以及小结、总结语言的设计,以改直白为描述。精心锤炼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如果能出现几句诗情画意的语言,效果更是不同凡响。
   二、变“抽象”为“生动”。
   教材中的有些概念抽象、深奥,难以理解,而教师则必须先弄懂、吃透、化为己有,并把握清重、难点,注意从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和教材内容出发,用生动浅显的语言分析、用学生最容易理解、最熟悉的事物来说明,才能在教学中把知识准确地用生动有趣地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将枯燥的抽象的概念生动化、具体化,将深奥的知识明朗化,这样才能引人入胜,才能在课堂上“拴”住学生,“迷”住学生,从而把学生带进有趣的数学王国。
   三、深思后行
   精彩的教学语言可使我们的数学教学锦上添花,耐人寻味,但要准确地把握,要适时、适量、恰如其分地运用,
   总之,“看似寻常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数学教师要过好“语言”这一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日积月累之功,我们都应该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只要持之以恒,我们的教学语言水平就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就一定能使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达到最优化。
其他文献
背景:人口老龄化问题、疾病谱朝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转变、亚健康问题、营养相关健康问题等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而我国幅员广阔,医疗资源相对短缺,医疗费用螺旋上升,不连续医疗
人格是什么?人格是学生素质的核心, 人格是与他人相区别的个人特征。人格是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人独特而稳定的全部心理特征的综合。所以”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语文教学,因其思想性强的学科特点,在塑造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如果离开了人的人格发展,语文能力的培养就不能真正体现。  七、八、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注意研究课堂提问的艺术,教师要做到善于提问,艺术施问,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个人的思考或集体的讨论不断引向深入,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样性 适度性 针对性 保护性 双向性  课堂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
一、基本说明  在苏教版教材必修二专题三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中,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葡萄糖”,并且知道,葡萄糖可以和新制的的银氨溶液以及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但是学生对葡萄糖的结构以及为什么能发生此类反应,不甚了解。在苏教版选修教材《有机化学基础》中,学生在系统学习完“有机物的研究方法”和“烃的衍生物”之后,又讨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葡萄糖”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学习“葡萄糖”,不仅对
通过修建川藏线的铁路站房绿色建筑项目,以高寒地区铁路站房设计中的雨水利用技术为研究对象,将川藏铁路林芝站作为实证案例开展研究.在分析林芝地区降雨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川
内容摘要: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幼儿在活动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孩子善于发现问题,激发孩子积极探索问题,教会孩子展现美术内涵,利用机会综合教育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就是要激发幼儿的情趣,引导幼儿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为此我们要经常给幼儿预留一些创造空间,让幼儿尝试改变绘画对象的形状、颜色、质地、功能等,满足自我表现和创造的需要,培养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学习的愿望,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课程中所包含的任何知识,只有与学生的体验融化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活知识,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在体验中,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进行直接的、直观地感受,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激发了创新思维,在体验中思索,在体验中创造。  如何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呢?教师要切实重视学习活动的自主参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致力于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构建高效的物理课堂是每一个教师所要努力的方向,这就需要老师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和总结,根据实际情况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坚持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保证我们有工作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益的保证。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性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