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艺术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成功的教学离不开出色的语言魅力,在数学教学中,本身内容比较单调,枯燥乏味,教师的语言艺术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试想,小学生又好动、好玩、好奇,那种程式化、机械化的语言势必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反感、厌恶。心理学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向导,情感是最好的学习催化剂。学生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课堂上处理的是“小”数学,折射出来的是“大”道理,如果再加上精彩语言的点缀就更能“迷”倒学生。
下面列举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几个片断:
片断一:
在教学《时分秒》时,我是这样引导的:“这样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同学们……讲完后,我问:“上次兔子输了不服气,今天要比赛,请你当好裁判(多媒体动画演示,龟兔同时从一点出发沿圆周赛跑,圆周上等距离分布着12棵树),结果是,兔子跑了一圈,乌龟跑了一格)全体学生:这次兔子不敢睡觉,赢了。就这样老师抓住了学生对故事,动画感兴趣的特点,用精彩的语言 在上“10的组成”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我安排了两个重要环节,
1、认识10的分成。
把10个点子,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后得出9种分的结果,为了便于学生认识,便于学生掌握,我想一个办法。
我是这样提醒学生的:10可以分成1和9,9和1(我们把这种排法叫做“一箭双雕”),所谓“一箭双雕”就是一个人的射技很高,发出一支箭射中了两只鹰。你想学这种高超的本领吗?请你用这种方法有序地罗列10的分成吧!
学生不仅能很快地罗列出10的所有分法,而且也认识了这个词语……
2、师:这种“一箭双雕”的技巧掌握得很好。接着我们念一首“凑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这样班级的大多学生都能当堂记住。在这节课里学生学习兴趣高潮,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片断二:(听课所感):
我听了一位老师上的人教版第三册“数学广角”这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
师:猜一猜,用1、2、3这三个数字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生1:12、21、13、23、31……
生2:12 21 31
13 23 32
生3:12——21 23——32 31——13 ……
从以上几位学生的知识生成来看,(生1)的思维是比较零乱的,(生2)和(生3)的思维是比较有序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比较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体验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规律。况且这也是本节课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听完课后,我发现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这样有序的思考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
课余我在思考:如果将知识生成过程中(生2)和(生3)这两种排列方法稍作“修饰”,或许学生就会记忆犹深。
“修饰”上面的片断:
教师一边板书学生回答的内容,一边说:小朋友,你们喜欢哪一种排法?并说明理由。
学生就展开积极地讨论,找出各种排法的优势……
此时,我们教师应适时地加以引导:(生2)和(生3)的这两种方法大部分小朋友喜欢 ,那我们就来取两个“经典”的名字。(学生就纷纷动脑筋)
师:(生2)这一种方法叫“以静制动”。
(生3)这一种方法叫“对对碰”。
这样,学生在后面学习中,这两种方法认识得比较透彻、运用起来比较得心应手。
片断三:
在教学一册的《认识钟表》时,为了让学生能巧妙而快速地分清钟面上的三根针,我把它们编成了儿歌:矮个子大哥叫――时针;高个子弟弟叫――分针;细腰妹妹叫――秒针。然后我请小朋友们边观察边领悟:老师为什么会这样编?先请一、三、五、七组的小朋友观察时针是怎么转的?请二、四、六、八组的小朋友观察分针怎么转?学生发现:时针走1大格,分针要走1圈,即:60分。再请他们交换观察。此时,有个小朋友已经忍不住了,说道:时针大哥平时不爱运动,所以长得又矮又胖。用同样的方法,请他们分别观察分针和秒针的转动情况:分针走1小格,秒针要走1圈;分针走1大格,秒针要走5圈。A学生说道:“秒针平时最注意锻炼身体,而且最为勤快,所以她长得最苗条,我们可以叫她细腰妹妹。”通过这样形象生动的比喻,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同学们一下子就把时针、分针、秒针给区分开来了。 同时,因为幽默的语言,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学生的思维不由自主地往上、往前、往外冲出来,这是一种理想的学习状态,处于思维的“风口浪尖”,激发了他们参与的热情,焕发了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
通过以上实践,我总结了关于教学语言艺术的几点心得:
一、变“直叙”为“描述”。
我们要了解学生实际,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选择恰当的教学语言。一般来说,在低年级由于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思维比较具体形象,我们应该注意教学语言的儿童化、情景化、形象化、感情化。教师备课时,要重视教学的引入语言、过渡语言,启发讲解和启发谈话以及小结、总结语言的设计,以改直白为描述。精心锤炼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如果能出现几句诗情画意的语言,效果更是不同凡响。
二、变“抽象”为“生动”。
教材中的有些概念抽象、深奥,难以理解,而教师则必须先弄懂、吃透、化为己有,并把握清重、难点,注意从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和教材内容出发,用生动浅显的语言分析、用学生最容易理解、最熟悉的事物来说明,才能在教学中把知识准确地用生动有趣地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将枯燥的抽象的概念生动化、具体化,将深奥的知识明朗化,这样才能引人入胜,才能在课堂上“拴”住学生,“迷”住学生,从而把学生带进有趣的数学王国。
三、深思后行
精彩的教学语言可使我们的数学教学锦上添花,耐人寻味,但要准确地把握,要适时、适量、恰如其分地运用,
总之,“看似寻常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数学教师要过好“语言”这一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日积月累之功,我们都应该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只要持之以恒,我们的教学语言水平就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就一定能使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达到最优化。
下面列举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几个片断:
片断一:
在教学《时分秒》时,我是这样引导的:“这样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同学们……讲完后,我问:“上次兔子输了不服气,今天要比赛,请你当好裁判(多媒体动画演示,龟兔同时从一点出发沿圆周赛跑,圆周上等距离分布着12棵树),结果是,兔子跑了一圈,乌龟跑了一格)全体学生:这次兔子不敢睡觉,赢了。就这样老师抓住了学生对故事,动画感兴趣的特点,用精彩的语言 在上“10的组成”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我安排了两个重要环节,
1、认识10的分成。
把10个点子,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后得出9种分的结果,为了便于学生认识,便于学生掌握,我想一个办法。
我是这样提醒学生的:10可以分成1和9,9和1(我们把这种排法叫做“一箭双雕”),所谓“一箭双雕”就是一个人的射技很高,发出一支箭射中了两只鹰。你想学这种高超的本领吗?请你用这种方法有序地罗列10的分成吧!
学生不仅能很快地罗列出10的所有分法,而且也认识了这个词语……
2、师:这种“一箭双雕”的技巧掌握得很好。接着我们念一首“凑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这样班级的大多学生都能当堂记住。在这节课里学生学习兴趣高潮,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片断二:(听课所感):
我听了一位老师上的人教版第三册“数学广角”这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
师:猜一猜,用1、2、3这三个数字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生1:12、21、13、23、31……
生2:12 21 31
13 23 32
生3:12——21 23——32 31——13 ……
从以上几位学生的知识生成来看,(生1)的思维是比较零乱的,(生2)和(生3)的思维是比较有序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比较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体验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规律。况且这也是本节课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听完课后,我发现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这样有序的思考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
课余我在思考:如果将知识生成过程中(生2)和(生3)这两种排列方法稍作“修饰”,或许学生就会记忆犹深。
“修饰”上面的片断:
教师一边板书学生回答的内容,一边说:小朋友,你们喜欢哪一种排法?并说明理由。
学生就展开积极地讨论,找出各种排法的优势……
此时,我们教师应适时地加以引导:(生2)和(生3)的这两种方法大部分小朋友喜欢 ,那我们就来取两个“经典”的名字。(学生就纷纷动脑筋)
师:(生2)这一种方法叫“以静制动”。
(生3)这一种方法叫“对对碰”。
这样,学生在后面学习中,这两种方法认识得比较透彻、运用起来比较得心应手。
片断三:
在教学一册的《认识钟表》时,为了让学生能巧妙而快速地分清钟面上的三根针,我把它们编成了儿歌:矮个子大哥叫――时针;高个子弟弟叫――分针;细腰妹妹叫――秒针。然后我请小朋友们边观察边领悟:老师为什么会这样编?先请一、三、五、七组的小朋友观察时针是怎么转的?请二、四、六、八组的小朋友观察分针怎么转?学生发现:时针走1大格,分针要走1圈,即:60分。再请他们交换观察。此时,有个小朋友已经忍不住了,说道:时针大哥平时不爱运动,所以长得又矮又胖。用同样的方法,请他们分别观察分针和秒针的转动情况:分针走1小格,秒针要走1圈;分针走1大格,秒针要走5圈。A学生说道:“秒针平时最注意锻炼身体,而且最为勤快,所以她长得最苗条,我们可以叫她细腰妹妹。”通过这样形象生动的比喻,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同学们一下子就把时针、分针、秒针给区分开来了。 同时,因为幽默的语言,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学生的思维不由自主地往上、往前、往外冲出来,这是一种理想的学习状态,处于思维的“风口浪尖”,激发了他们参与的热情,焕发了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
通过以上实践,我总结了关于教学语言艺术的几点心得:
一、变“直叙”为“描述”。
我们要了解学生实际,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选择恰当的教学语言。一般来说,在低年级由于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思维比较具体形象,我们应该注意教学语言的儿童化、情景化、形象化、感情化。教师备课时,要重视教学的引入语言、过渡语言,启发讲解和启发谈话以及小结、总结语言的设计,以改直白为描述。精心锤炼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如果能出现几句诗情画意的语言,效果更是不同凡响。
二、变“抽象”为“生动”。
教材中的有些概念抽象、深奥,难以理解,而教师则必须先弄懂、吃透、化为己有,并把握清重、难点,注意从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和教材内容出发,用生动浅显的语言分析、用学生最容易理解、最熟悉的事物来说明,才能在教学中把知识准确地用生动有趣地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将枯燥的抽象的概念生动化、具体化,将深奥的知识明朗化,这样才能引人入胜,才能在课堂上“拴”住学生,“迷”住学生,从而把学生带进有趣的数学王国。
三、深思后行
精彩的教学语言可使我们的数学教学锦上添花,耐人寻味,但要准确地把握,要适时、适量、恰如其分地运用,
总之,“看似寻常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数学教师要过好“语言”这一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日积月累之功,我们都应该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只要持之以恒,我们的教学语言水平就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就一定能使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达到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