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的非病毒性肝炎

来源 :家庭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ang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一听到肝炎都谈虎色变,殊不知肝炎分为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和非病毒引起的非病毒性肝炎。两者有许多相似特点,但最大区别是后者肝炎病毒学指标阴性,无传染性。现将常见的非病毒性肝炎介绍如下。
  
  酒精性肝炎
  
  在已知肝炎发病中仅次于病毒性肝炎,位居第二位。酒精饮入后经胃、肠吸收,90%以上在肝脏氧化代谢。最终形成二氧化碳和水,极少量由肺、肾和汗以原形排出。酒精在肝细胞内经乙醇脱氢酶转化为乙醛,又在乙醛脱氢酶作用下生成乙酸。乙醛对肝有直接毒性。酒精还能使肝脏代谢紊乱,导致脂肪肝,引起肝功能异常。随着饮酒量的增加和酒龄延长。酒精性肝炎会演变成肝硬化。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这种病人无饮酒史或饮酒含乙醇量每周不超40克,血清ALT升高为正常上限2倍,持续4周,常伴有γ-谷胺酰转肽酶、三酰甘油升高等。肝脏有500多种功能,能合成并降解5 000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若长期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及高糖食物,会导致肝内脂肪大量增加,发生肥胖。糖尿病、高血脂、营养不良、内分泌障碍、长期应用激素等,也会引起肝脏炎症。
   
  药物性肝炎
  
  随着大批新药不断涌现及滥用,药物引起的肝炎日趋增多。据报道,引起药物性肝炎前六位的药物为:抗生素类、解热镇痛类、抗结核药、神经系统药物、消化系统及麻醉药物,还有许多中药。一般用药1~4周出现转氨酶升高,停药一周下降,并在一个月后不再升高。若再用此药,可使病变复燃。
  
  自身免疫性肝炎
  
  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实验诊断技术的进步,我国发现这种疾病逐渐增多。发病机制目前不清,可能与肝细胞膜成分有关。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蛋白具有耐受性(即不排斥性)。如果某些因素破坏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蛋白的耐受性,经过一系列反应产生大量自身抗体,攻击肝细胞而引起病理改变。目前认为遗传是主要因素,病毒感染、药物和环境等是诱因。发病以女性多见。预后与炎症活动和治疗有关。
  
  中毒性肝炎
  
  是接触、吸入或口服某些对肝有毒性作用的物质引起的肝炎。常见如有机溶剂类:苯、二甲苯、氯烷、氟烷等;酚类:苯酚、硝基酚、五氯酚钠;金属类:铝、镉、镍等;有毒植物:白毒伞、毒伞、棉子酚、生鱼胆等。一般在中毒后24-48小时内出现症状,病情轻重与中毒量有关,严重者会引起死亡。
  
  反应性肝炎
  
  由全身性各种疾病引起肝脏缺血、缺氧,加之毒性及免疫损伤导致肝损害。如伤寒性肝炎、疟疾性肝炎、败血性肝炎等。另外,一些遗传性疾病,休克、长期心衰引起肝缺血,都可引起反应性肝炎。
其他文献
“B超”是人们十分熟悉的一种超声检查,是向人体内部发射超声波,并接受其回声信号,利用其所显示的波型(回声图)、图像(声像图)和信号音(多普勒)进行疾病检查的方法。
本文主要综述了植物血红蛋白的发现历史、分类、功能和进化以及今后的研究趋势。
患者,女,78岁,突发心悸于2005年9月来诊。既往高血压病史30年,最高血压180/100mmHg,一直服用倍他洛克、拜心同,血压维持在135/80mmHg。冠心病史、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10余年,在北京医科
战后20年台湾文化场域是一个庞大而繁复的动力网络。论文从左翼文艺思潮与战后初期的台湾文艺期刊、三民主义文艺思潮和《文艺创作》、倾向自由主义文艺思潮的文艺期刊、现代
在制作生物学课件时,有时会遇到大段的文字,由于文字太多,即使用整个屏幕也显示不完整,而文本又必须放在一起,这时为了便于浏览,就需要使用滚动文本。在课件中设计制作生物学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