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T-D治疗重度心功能不良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z22285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对于药物治疗无效伴有收缩功能不同步的严重心功能不良患者,不论有无室性心律失常,心脏再同步治疗加心脏复律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device and defibrillator,CRT-D)均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心力衰竭住院次数、延长寿命和防止心脏性猝死。由于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国内CRT-D治疗病例不多,现报道本中心2007年1月至7月间3例植入CRT-D患者的初步临床观察。

其他文献
经“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评审委员会评审,评选出第四届优秀学术论文200篇。中华医学会系列共46种杂志选送参评论文114篇,其中29种杂志的42篇论文获奖。本刊2005年第9卷第1期刊登的王祖禄等撰写的论文“慢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榜上有名。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不同旋体氨氯地平(amlodipine,Aml)对大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和L-型钙离子流(ICa-L)的影响。方法采用酶消化法获得大鼠耐钙心室肌细胞,以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观察并记录加入0.1、0.5、1、5和10μmol/L左旋、右旋和混旋Aml后大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ICa-L及通道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1)加入0.1、0.5、1、5和10μmoL/L左旋、右旋和混旋Aml后,动作
尽管对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mnic heart failure,CHF)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CHF的病死率仍然很高,轻度cHF每年有5%~15%的病死率,而重度cHF患者每年的病死率可高达20%~50%。CHF时往往伴发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这些心律失常在CHF患者的预后、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上起了重要作用。
心脏再同步治疗心力衰竭的效果已经得到大规模临床验证。而心脏再同步治疗的关键是左心室电极导线的放置,只有当左心室电极导线放置到理想的左心室部位,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才能是显著的。目前有3种途径放置左心室电极导线:经心脏静脉途径、外科手术开胸途径、穿刺房间隔途径。最常用的方法是经心脏静脉途径。
2007年4月至8月有3例患者接受微创胸腔镜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为51~77(61.3±13.8)mm,左心室射血分数0.35~0.38(0.37±0.02),3例患者均有心力衰竭急性发作史。组织多普勒检测心室壁4个切面12节段收缩峰值时间显示最大延迟时间(374.7±25.1)ms(正常〈
例1 女性,92岁,因“发热伴咳嗽、咳痰两天”收入院,冠心病、心绞痛病史7年,否认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查体:体温37.4℃,血压100/60mm Hg(1mm Hg=0.133kPa),左下肺可闻及少许中小水泡音,心界不大,心音有力,心律不齐,心率74次/min,未闻及杂音及心包摩擦音,A2〉P2。腹平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是理想的治疗目标。但是,6年前AFFIRM试验显示房颤的治疗选择节律控制和心室率控制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时间传统的思维定式受到严重的冲击。
因生理性起搏的需要以及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理想起搏部位等优点,主动固定式电极导线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许多临床工作者对于主动固定式电极导线可能带来的并发症特别是心脏穿孔认识不足。虽然国外有不少的文献报道,但国内相关报道罕见。本文现报道3例因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导致心脏穿孔。
晕厥是指由多种原因导致的突然而短暂的意识丧失,且能自行恢复的无神经定位体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有研究证实,在所有晕厥事件中,心脏性晕厥占9%~34%,其主要原因包括心律失常和心脏机械活动障碍所致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前者主要是室性心律失常,由于发病突然,易导致猝死,故在临床中已引起广泛关注,而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室上性心律失常与晕厥的关系远没有得到重视,现将能够引发晕厥的室上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心电生理特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