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物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本文结合“待优生”的成因,根据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主要从一、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式;二、改变评价方式,注重个体差异;三、改进学习方式,培养学习习惯等几个方面就课堂教学中城郊初中物理“待优生”的转化谈些个人认识。
【关键词】“待优生”课堂教学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学习方式
我们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有一些学生吃力地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仍不见显著进步,会丧失信心,甚至影响到了其他课程的学习,这一部分学生就是我们说的“待优生”。如果不能在起始阶段搬掉这块拦路石,不仅会影响到他们的物理学习,对其它方面的学习也会产生负面作用,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新《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机会,关注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发展。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待优生” 看成是一个可发展、可造就的“活动人”,是一个可开采、可挖掘的“资源人”。 下面就课堂教学中城郊初中物理“待优生”的转化谈些个人认识。
一、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式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改的核心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这一过程中就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式。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教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规律,结合物理学科的优势利用身边的生活实例、讲故事、实验等方法创设情境来刺激学生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自信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应用学科,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实验,通过实验现象来引课,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学习用品进行实验,例如:利用笔来研究压力的作用;利用塑料来研究声音的特性、摩擦起电等;利用纸来研究液体压强等。实验是进行探究的灵魂。很多物理现象,如果补充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试一试,不仅可以激活探究欲望,使学生体验到物理过程的内在美,而且利用“学生移动实验室”是解决班额过大、实验器材缺乏的重要渠道。
3、利用多媒体模拟物理情景和过程,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教师要学会对多媒体的使用,将教学活动及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优化设计。有些物理概念的建立和物理规律的掌握,用实验和模拟实验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时,可以借助电教媒体来展示物理过程,它可以变间断为连续,变静画为动画,而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人为地运用电教媒体设置一些物理情景和演示程序,这样可让学生心领神会,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4、尊重差异,分层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强调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它要求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以便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首先教师备课时要精心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待优生”要低起点,坡度小,以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标。其次课堂提问要注重问题具有层次性,启发性,教师在课堂上要会察言观色,做到目中有生,心中有问,把握时机及时发问,基础性的问题面向待优生,中档题面向中等生,难度大的面向优等生。最后练习设计和作业布置要因层制宜。设计练习和作业时,不在乎“量”,而在于“质”,应在紧扣教材的同时,针对各层学生的目标要求和具体情况,适当设计一些难易不一、梯度不一的习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二、改变评价方式,注重个体差异
每一位学生在物理学习中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其闪光点。教师应根据学生个性和原有基础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进行差异评价法,这是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有效激励的重要保证。同时评价应在物理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制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应关注对于学生终身发展很重要的探究、沟通与合作、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等能力的形成,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重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内在发展的动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自己的潜能。如学生对某一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或某次实践调查中大胆创新、有新的发现和明显的进步,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等等,这些都是教师要采取积极的态度挖掘并加以表彰,鼓励学生学习的因素。
总之,物理教学中的评价,要建立在现实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从注重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关注学生纸笔考试成绩,转变为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关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保持和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持续进步。无论哪一种评价,评价结论呈现方式要尽可能的突出学生学习的特长与优势,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评价结论普遍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让师生关系在评价中变得和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评价中受到强化和激发。
三、改进学习方式,培养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而“待优生”在学习上往往感到无所适从,缺少有效的学习方式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各种学习技巧,修正自己的学习行为,总结学习方法,寻找出适合学生自己的有效的、灵活的学习方式 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待优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最有效地进行学习。对“待优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培养学生阅读课本开始,让其边看边画的习惯,同时为了督促学生边看边动脑筋思考,可以布置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记忆、思考直至探究一些知识。
2、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和提高“待优生”的合作能力和习惯
新课程理念下的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教学中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源泉,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论和策略体系。在物理教学中灵活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每个学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
在合作学习中“待优生”首先要学会倾听,倾听是合作的前提,大多“待优生”是没有倾听别人发言习惯的。
其次要学会表达,“说”是表达的一种形式,却不是唯一形式。“待优生”平时由于发言机会较少,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有些时候往往心里明白就是说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交流汇报时,有意地多让“待优生”进行表达,而其他组员则作为补充发言,这样使“待优生”的表达能力不断进步。待优生”在合作交流中,总会遇到不同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时,待优生”往往会放弃自己的观点,没有信心和勇气与其他同学去进行辩论表达从而跟随别人。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让“待优生”树立信心,要求学生要尊重其他的组员和他的发言,特别是小组中的“待优生”及其发言,不嘲笑他人的发言,同时教师多关注他在小组中发言和表现,多找找他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待优生”在小组合作中树立信心进而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去。
3、利用科学探究,培养“待优生”的动手动脑习惯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新《物理课程标准》中,有“通过实验…”、“经历…”等行为动词,这表明探究过程既是学习过程,也是课程目标的要求。要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与技能,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在这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启发、诱导、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能动性。在新课程背景下,物理课本上许多探究性实验的要求是最基本的,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进一步挖掘探究潜能。
在课堂教学中转化城郊初中物理“待优生”,非一朝一夕之功,它要实实在在地溶入我们教学的点点滴滴中,我们还要努力。
参考文献
[1]《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版)》
[2]欧阳芬 《课堂教学能力培养与提升》华龄出版社 2005
【关键词】“待优生”课堂教学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学习方式
我们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有一些学生吃力地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仍不见显著进步,会丧失信心,甚至影响到了其他课程的学习,这一部分学生就是我们说的“待优生”。如果不能在起始阶段搬掉这块拦路石,不仅会影响到他们的物理学习,对其它方面的学习也会产生负面作用,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新《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机会,关注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发展。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待优生” 看成是一个可发展、可造就的“活动人”,是一个可开采、可挖掘的“资源人”。 下面就课堂教学中城郊初中物理“待优生”的转化谈些个人认识。
一、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式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改的核心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这一过程中就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式。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教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规律,结合物理学科的优势利用身边的生活实例、讲故事、实验等方法创设情境来刺激学生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自信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应用学科,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实验,通过实验现象来引课,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学习用品进行实验,例如:利用笔来研究压力的作用;利用塑料来研究声音的特性、摩擦起电等;利用纸来研究液体压强等。实验是进行探究的灵魂。很多物理现象,如果补充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试一试,不仅可以激活探究欲望,使学生体验到物理过程的内在美,而且利用“学生移动实验室”是解决班额过大、实验器材缺乏的重要渠道。
3、利用多媒体模拟物理情景和过程,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教师要学会对多媒体的使用,将教学活动及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优化设计。有些物理概念的建立和物理规律的掌握,用实验和模拟实验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时,可以借助电教媒体来展示物理过程,它可以变间断为连续,变静画为动画,而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人为地运用电教媒体设置一些物理情景和演示程序,这样可让学生心领神会,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4、尊重差异,分层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强调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它要求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以便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首先教师备课时要精心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待优生”要低起点,坡度小,以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标。其次课堂提问要注重问题具有层次性,启发性,教师在课堂上要会察言观色,做到目中有生,心中有问,把握时机及时发问,基础性的问题面向待优生,中档题面向中等生,难度大的面向优等生。最后练习设计和作业布置要因层制宜。设计练习和作业时,不在乎“量”,而在于“质”,应在紧扣教材的同时,针对各层学生的目标要求和具体情况,适当设计一些难易不一、梯度不一的习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二、改变评价方式,注重个体差异
每一位学生在物理学习中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其闪光点。教师应根据学生个性和原有基础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进行差异评价法,这是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有效激励的重要保证。同时评价应在物理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制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应关注对于学生终身发展很重要的探究、沟通与合作、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等能力的形成,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重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内在发展的动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自己的潜能。如学生对某一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或某次实践调查中大胆创新、有新的发现和明显的进步,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等等,这些都是教师要采取积极的态度挖掘并加以表彰,鼓励学生学习的因素。
总之,物理教学中的评价,要建立在现实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从注重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关注学生纸笔考试成绩,转变为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关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保持和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持续进步。无论哪一种评价,评价结论呈现方式要尽可能的突出学生学习的特长与优势,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评价结论普遍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让师生关系在评价中变得和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评价中受到强化和激发。
三、改进学习方式,培养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而“待优生”在学习上往往感到无所适从,缺少有效的学习方式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各种学习技巧,修正自己的学习行为,总结学习方法,寻找出适合学生自己的有效的、灵活的学习方式 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待优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最有效地进行学习。对“待优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培养学生阅读课本开始,让其边看边画的习惯,同时为了督促学生边看边动脑筋思考,可以布置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记忆、思考直至探究一些知识。
2、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和提高“待优生”的合作能力和习惯
新课程理念下的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教学中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源泉,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论和策略体系。在物理教学中灵活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每个学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
在合作学习中“待优生”首先要学会倾听,倾听是合作的前提,大多“待优生”是没有倾听别人发言习惯的。
其次要学会表达,“说”是表达的一种形式,却不是唯一形式。“待优生”平时由于发言机会较少,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有些时候往往心里明白就是说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交流汇报时,有意地多让“待优生”进行表达,而其他组员则作为补充发言,这样使“待优生”的表达能力不断进步。待优生”在合作交流中,总会遇到不同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时,待优生”往往会放弃自己的观点,没有信心和勇气与其他同学去进行辩论表达从而跟随别人。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让“待优生”树立信心,要求学生要尊重其他的组员和他的发言,特别是小组中的“待优生”及其发言,不嘲笑他人的发言,同时教师多关注他在小组中发言和表现,多找找他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待优生”在小组合作中树立信心进而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去。
3、利用科学探究,培养“待优生”的动手动脑习惯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新《物理课程标准》中,有“通过实验…”、“经历…”等行为动词,这表明探究过程既是学习过程,也是课程目标的要求。要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与技能,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在这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启发、诱导、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能动性。在新课程背景下,物理课本上许多探究性实验的要求是最基本的,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进一步挖掘探究潜能。
在课堂教学中转化城郊初中物理“待优生”,非一朝一夕之功,它要实实在在地溶入我们教学的点点滴滴中,我们还要努力。
参考文献
[1]《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版)》
[2]欧阳芬 《课堂教学能力培养与提升》华龄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