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成为了教学的主要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因此运用史料教学成为当今课改的重要内容。任何历史结论都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上的,离开了史料,历史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理论教学也只能是空谈。
【关键词】历史教学 史料运用 史料教学
近年来,将史料引入教学与考试之中的做法,一直是我们在进行历史教育改革时颇受重视的一环。然而,对于史料运用的种种问题,并未真正得到充分的探讨。中学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成为了教学的主要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因此运用史料教学成为当今课改的重要内容。
一、史料的定义及地位
梁启超曾在他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对史料如此定义“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 现在通常使用的史料是指可以据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史料根据其存在的形式,又可分为文字史料、图像史料和实物史料。其中占重要部分的是文字史料,所谓文字史料包括历代朝廷的“官修国史”和文人所写的史书、档案文书类、文学作品类、近现代的报刊杂志类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等。我们自己学习、教学,包括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史料就是文字史料。图像史料是指适用于历史教学和研究的视觉图像,包括绘画、照片、地图等。实物史料大都是由考古发掘的,包括古代建筑、衣物、器具等。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和重建过去的媒介。任何历史结论都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上的,离开了史料,历史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理论教学也只能是空谈。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的学习、感悟历史,就必须积极正确的运用图片、老照片、史料和音像资料等史料,使史料教学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运用史料的原则
1.典型性。现行初中历史教育知识容量大,要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内处理好教材即要分清主次,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同时,对个别问题尤其是重点还需适当补充史料加以分析说明。这就要求教师在补充史料时一定要选择典型史料,不宜过多。过多,一方面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另一方面有可能喧宾夺主,出现下课铃一响只好“草草收兵”,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的状况。因此,教师在补充史料时一定要去粗取精、去伪取真筛选有效的信息。所以史料的选择首先立足于基础知识,应围绕教材重点、难点来选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史实的理解和把握。实物史料是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下来的有形物品,可信度最高;文字资料是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或诠释,仍有一定的可信度;而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其可信度最低。如教师在上课时展示出毕升与活字印刷术的图片,这一原始史料就可以证明活字印刷术就是中国人毕升发明的。
2.针对性。史料的选择应从初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论水平,不能选择学生不理解的,也不能选择学生不感兴趣的,也没有必要选择过于简单的史料。同时联系史料不要牵强附会,只有那些比较重大并且和教材内容存在有机联系的问题或事件,才可以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联系。因此,不必要求每节历史课都要有联系史料。如果为追求形式主义的“联系史料”,而在课堂上拉扯一些与教材内容并无密切关系的问题或事件,会造成画蛇添足。这样做,反而把历史教学庸俗化了,也难以收到加强思想教育和基础知识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历史情景,激发了学生学历史的兴趣,激励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由此产生了积极思维的气势;通过补充史料,加强历史事件的联系,使学生全面的认识,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广阔性;通过探究史料,对史料的质疑问难、思考分析,从而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研究历史的能力,进一步的培养起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刻体会。
3.多样性。一是应注重史料类型的多样,尽可能选择不同种类的史料,做到文字、图片、口述等史料兼顾,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兼顾。二是史料内容或视角、立场的多样。如对同一主题、同一事件或同一历史人物选择评价不同的文献史料,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可以让学生理解一些史学的基本理论。比如讲科技的消极影响时,出示几张照片,包括工厂烟囱林立照片、19世纪末美国街头蜘蛛状的电线照片等,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审视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不同影响,了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4.实时性。所谓适时是指补充史料要抓住时机,不能凭一时的心血来潮,随心所欲,想到哪说到哪,应从教材本身出发,围绕教学目标思考分析:这些史料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做出来的,可靠性如何?通过在课堂上思考探究,集体讨论,课后查阅资料等手段,使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下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形成正确深刻的见解主张。这种自主探究史料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过去那种教师给出结论,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病,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应用史料时一定要找准切入点,该补时则补。一是在学生易产生“错觉”之处及时补充。二是在探究重大史实、借助于史料和创设历史再现的场景时补充。教师利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丰富的史料展现,创设出趣味横生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提高能力。三是在重大史实的疑、难点之处联系现实适时补充。如在学习“日本法西斯的投降”时,课本只提供了一幅有关签定投降书的图片和几行说明的文字,对日本的法西斯侵略教训只字未提。为此,我让学生搜集今年来媒体不断报道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有关材料。通过讨论得出:“靖国神社”是日本政府以宗教祭祀為形式,对国民进行军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参拜“靖国神社”实际上是美化侵略历史复活军国主义,是对亚洲人民乃至全世界人们的公然挑衅,我们对此当然要表示坚决反对,同时要保持高度警惕,决不能容忍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重蹈历史覆辙。
文字史料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多面较复杂的问题,需要一系列系统的论证和实践去探索,去形成适应当前经济和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趋势,去服务于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现代化建设。把握文字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相关规律,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相信我们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66页.
【关键词】历史教学 史料运用 史料教学
近年来,将史料引入教学与考试之中的做法,一直是我们在进行历史教育改革时颇受重视的一环。然而,对于史料运用的种种问题,并未真正得到充分的探讨。中学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成为了教学的主要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因此运用史料教学成为当今课改的重要内容。
一、史料的定义及地位
梁启超曾在他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对史料如此定义“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 现在通常使用的史料是指可以据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史料根据其存在的形式,又可分为文字史料、图像史料和实物史料。其中占重要部分的是文字史料,所谓文字史料包括历代朝廷的“官修国史”和文人所写的史书、档案文书类、文学作品类、近现代的报刊杂志类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等。我们自己学习、教学,包括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史料就是文字史料。图像史料是指适用于历史教学和研究的视觉图像,包括绘画、照片、地图等。实物史料大都是由考古发掘的,包括古代建筑、衣物、器具等。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和重建过去的媒介。任何历史结论都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上的,离开了史料,历史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理论教学也只能是空谈。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的学习、感悟历史,就必须积极正确的运用图片、老照片、史料和音像资料等史料,使史料教学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运用史料的原则
1.典型性。现行初中历史教育知识容量大,要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内处理好教材即要分清主次,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同时,对个别问题尤其是重点还需适当补充史料加以分析说明。这就要求教师在补充史料时一定要选择典型史料,不宜过多。过多,一方面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另一方面有可能喧宾夺主,出现下课铃一响只好“草草收兵”,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的状况。因此,教师在补充史料时一定要去粗取精、去伪取真筛选有效的信息。所以史料的选择首先立足于基础知识,应围绕教材重点、难点来选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史实的理解和把握。实物史料是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下来的有形物品,可信度最高;文字资料是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或诠释,仍有一定的可信度;而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其可信度最低。如教师在上课时展示出毕升与活字印刷术的图片,这一原始史料就可以证明活字印刷术就是中国人毕升发明的。
2.针对性。史料的选择应从初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论水平,不能选择学生不理解的,也不能选择学生不感兴趣的,也没有必要选择过于简单的史料。同时联系史料不要牵强附会,只有那些比较重大并且和教材内容存在有机联系的问题或事件,才可以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联系。因此,不必要求每节历史课都要有联系史料。如果为追求形式主义的“联系史料”,而在课堂上拉扯一些与教材内容并无密切关系的问题或事件,会造成画蛇添足。这样做,反而把历史教学庸俗化了,也难以收到加强思想教育和基础知识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历史情景,激发了学生学历史的兴趣,激励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由此产生了积极思维的气势;通过补充史料,加强历史事件的联系,使学生全面的认识,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广阔性;通过探究史料,对史料的质疑问难、思考分析,从而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研究历史的能力,进一步的培养起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刻体会。
3.多样性。一是应注重史料类型的多样,尽可能选择不同种类的史料,做到文字、图片、口述等史料兼顾,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兼顾。二是史料内容或视角、立场的多样。如对同一主题、同一事件或同一历史人物选择评价不同的文献史料,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可以让学生理解一些史学的基本理论。比如讲科技的消极影响时,出示几张照片,包括工厂烟囱林立照片、19世纪末美国街头蜘蛛状的电线照片等,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审视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不同影响,了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4.实时性。所谓适时是指补充史料要抓住时机,不能凭一时的心血来潮,随心所欲,想到哪说到哪,应从教材本身出发,围绕教学目标思考分析:这些史料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做出来的,可靠性如何?通过在课堂上思考探究,集体讨论,课后查阅资料等手段,使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下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形成正确深刻的见解主张。这种自主探究史料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过去那种教师给出结论,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病,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应用史料时一定要找准切入点,该补时则补。一是在学生易产生“错觉”之处及时补充。二是在探究重大史实、借助于史料和创设历史再现的场景时补充。教师利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丰富的史料展现,创设出趣味横生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提高能力。三是在重大史实的疑、难点之处联系现实适时补充。如在学习“日本法西斯的投降”时,课本只提供了一幅有关签定投降书的图片和几行说明的文字,对日本的法西斯侵略教训只字未提。为此,我让学生搜集今年来媒体不断报道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有关材料。通过讨论得出:“靖国神社”是日本政府以宗教祭祀為形式,对国民进行军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参拜“靖国神社”实际上是美化侵略历史复活军国主义,是对亚洲人民乃至全世界人们的公然挑衅,我们对此当然要表示坚决反对,同时要保持高度警惕,决不能容忍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重蹈历史覆辙。
文字史料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多面较复杂的问题,需要一系列系统的论证和实践去探索,去形成适应当前经济和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趋势,去服务于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现代化建设。把握文字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相关规律,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相信我们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