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各学科目标中有三个词语出现的频率最高: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言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这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这就是说“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不能把它截然分开,进行分段来完成。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科学整合三维目标。
听课中我们发现,许多老师这样体现三维目标:导入环节,或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或利用生动有趣的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间环节,或感悟体验,或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最后总结时多数是“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你有什么收获”来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总结学习方法。我不能说这样做就是错误的,但从理念上看实施三维目标没有融为一体。这样的课堂教学偏重于工具性,强调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学习过程和方法,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例如:一位老师是这样教《爷爷和小树》这篇课文的。激情导入新课后,老师领着学生从字的音、形、义入手,逐个学习了本课的10个生字,然后让学生标出自然段,最后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甚至不厌其烦地一句一句地范读,让学生按她的语调标出重音,再让学生试读……这种耗时低效干枯的识字教学,纯朗读技巧的训练,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讲能产生多大效应呢?学生又怎么能喜欢语文,并体会到文本的价值取向——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懂得树木是人类的好朋友,要爱护它们!
另一个是偏重人文性,过分强调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一位老师在教《“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是这样处理的:学生匆匆朗读了课文后,老师就忙着问在文中的评价中你更喜欢哪种评价?为什么?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他们分成甲乙两方准备开展辩论。学生思考片刻便唇枪舌剑争辩起来,整个课堂看起来很是激烈,也很热闹;整个过程虽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体验,也珍视了学生的独特感受,但是这样的教学疏忽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学生的语文素养很难提高!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刻意追求教学形式的花俏,而将三维目标置之度外。例如:一位一年级教师是这样教学《比尾巴》一课的,先在黑板上出示八幅小动物彩图让学生观察、描述,再安排学生读课文(指名读、小组轮读、男生读、女生读等),然后回答文中小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特点,最后又让学生戴着小动物头饰表演找尾巴……整个课看起来气氛活跃,方法、手段也很多。但仔细琢磨不但情感目标没落到实处,就连本课的12个生字也一个没学。这样的教师很难让人相信能驾驭得了教材,虽然“教无定法”,但每节课该训练什么,难点是什么,一定要符合阶段性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流于形式追求花俏的形式主义实在要不得!
以上三种情况反映了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三个误区,也体现了在“三维目标”处理上的两个极端。偏重于工具性的教师,必须尽快转换角色,要善于把自己隐藏起来,由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变成“组织者和引导者”;偏重于人文性的教师应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重新提升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性的,是核心,是最重要的程度;过程和方法是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途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实现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内在动力或激励力量。三者互为基础,互为目标,只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削弱其他方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得不到整体提高。我们应该站在语言学习的高度,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并以语言学习为载体,在学习语言中渗透人文,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研读中领悟人物的品质,在学习语言中领悟人物的特点,使学习语言和人文熏陶相得益彰,和谐共振。
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而且要培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对整个小学语文教材烂熟于胸;而且还能对本学科内的知识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进行整合。这样才能在科学整合三维目標,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听课中我们发现,许多老师这样体现三维目标:导入环节,或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或利用生动有趣的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间环节,或感悟体验,或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最后总结时多数是“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你有什么收获”来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总结学习方法。我不能说这样做就是错误的,但从理念上看实施三维目标没有融为一体。这样的课堂教学偏重于工具性,强调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学习过程和方法,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例如:一位老师是这样教《爷爷和小树》这篇课文的。激情导入新课后,老师领着学生从字的音、形、义入手,逐个学习了本课的10个生字,然后让学生标出自然段,最后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甚至不厌其烦地一句一句地范读,让学生按她的语调标出重音,再让学生试读……这种耗时低效干枯的识字教学,纯朗读技巧的训练,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讲能产生多大效应呢?学生又怎么能喜欢语文,并体会到文本的价值取向——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懂得树木是人类的好朋友,要爱护它们!
另一个是偏重人文性,过分强调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一位老师在教《“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是这样处理的:学生匆匆朗读了课文后,老师就忙着问在文中的评价中你更喜欢哪种评价?为什么?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他们分成甲乙两方准备开展辩论。学生思考片刻便唇枪舌剑争辩起来,整个课堂看起来很是激烈,也很热闹;整个过程虽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体验,也珍视了学生的独特感受,但是这样的教学疏忽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学生的语文素养很难提高!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刻意追求教学形式的花俏,而将三维目标置之度外。例如:一位一年级教师是这样教学《比尾巴》一课的,先在黑板上出示八幅小动物彩图让学生观察、描述,再安排学生读课文(指名读、小组轮读、男生读、女生读等),然后回答文中小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特点,最后又让学生戴着小动物头饰表演找尾巴……整个课看起来气氛活跃,方法、手段也很多。但仔细琢磨不但情感目标没落到实处,就连本课的12个生字也一个没学。这样的教师很难让人相信能驾驭得了教材,虽然“教无定法”,但每节课该训练什么,难点是什么,一定要符合阶段性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流于形式追求花俏的形式主义实在要不得!
以上三种情况反映了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三个误区,也体现了在“三维目标”处理上的两个极端。偏重于工具性的教师,必须尽快转换角色,要善于把自己隐藏起来,由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变成“组织者和引导者”;偏重于人文性的教师应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重新提升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性的,是核心,是最重要的程度;过程和方法是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途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实现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内在动力或激励力量。三者互为基础,互为目标,只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削弱其他方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得不到整体提高。我们应该站在语言学习的高度,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并以语言学习为载体,在学习语言中渗透人文,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研读中领悟人物的品质,在学习语言中领悟人物的特点,使学习语言和人文熏陶相得益彰,和谐共振。
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而且要培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对整个小学语文教材烂熟于胸;而且还能对本学科内的知识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进行整合。这样才能在科学整合三维目標,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