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科学整合“三维目标”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教研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ojianpku7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各学科目标中有三个词语出现的频率最高: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言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这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这就是说“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不能把它截然分开,进行分段来完成。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科学整合三维目标。
  听课中我们发现,许多老师这样体现三维目标:导入环节,或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或利用生动有趣的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间环节,或感悟体验,或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最后总结时多数是“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你有什么收获”来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总结学习方法。我不能说这样做就是错误的,但从理念上看实施三维目标没有融为一体。这样的课堂教学偏重于工具性,强调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学习过程和方法,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例如:一位老师是这样教《爷爷和小树》这篇课文的。激情导入新课后,老师领着学生从字的音、形、义入手,逐个学习了本课的10个生字,然后让学生标出自然段,最后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甚至不厌其烦地一句一句地范读,让学生按她的语调标出重音,再让学生试读……这种耗时低效干枯的识字教学,纯朗读技巧的训练,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讲能产生多大效应呢?学生又怎么能喜欢语文,并体会到文本的价值取向——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懂得树木是人类的好朋友,要爱护它们!
  另一个是偏重人文性,过分强调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一位老师在教《“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是这样处理的:学生匆匆朗读了课文后,老师就忙着问在文中的评价中你更喜欢哪种评价?为什么?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他们分成甲乙两方准备开展辩论。学生思考片刻便唇枪舌剑争辩起来,整个课堂看起来很是激烈,也很热闹;整个过程虽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体验,也珍视了学生的独特感受,但是这样的教学疏忽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学生的语文素养很难提高!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刻意追求教学形式的花俏,而将三维目标置之度外。例如:一位一年级教师是这样教学《比尾巴》一课的,先在黑板上出示八幅小动物彩图让学生观察、描述,再安排学生读课文(指名读、小组轮读、男生读、女生读等),然后回答文中小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特点,最后又让学生戴着小动物头饰表演找尾巴……整个课看起来气氛活跃,方法、手段也很多。但仔细琢磨不但情感目标没落到实处,就连本课的12个生字也一个没学。这样的教师很难让人相信能驾驭得了教材,虽然“教无定法”,但每节课该训练什么,难点是什么,一定要符合阶段性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流于形式追求花俏的形式主义实在要不得!
  以上三种情况反映了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三个误区,也体现了在“三维目标”处理上的两个极端。偏重于工具性的教师,必须尽快转换角色,要善于把自己隐藏起来,由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变成“组织者和引导者”;偏重于人文性的教师应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重新提升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性的,是核心,是最重要的程度;过程和方法是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途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实现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内在动力或激励力量。三者互为基础,互为目标,只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削弱其他方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得不到整体提高。我们应该站在语言学习的高度,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并以语言学习为载体,在学习语言中渗透人文,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研读中领悟人物的品质,在学习语言中领悟人物的特点,使学习语言和人文熏陶相得益彰,和谐共振。
  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而且要培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对整个小学语文教材烂熟于胸;而且还能对本学科内的知识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进行整合。这样才能在科学整合三维目標,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其他文献
论述20世纪中国文献分类学发展的四个时期,出现的三次高潮,取得的六项重大成就和十条基本经验。
通过对新田县邓恩桉示范基地的立地条件、造林设计、生长情况和蓄积量等因子的调查与测算,结合市场行情及相关的技术数据,分析基地的阶段性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相对论证了
1996-2000年,我国现代文献编目理论与实践出现新的局面,正逐步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文章从七个方面对此作了非常系统深入的总结与阐述:1.对文献编目基本概念的研究;2.对文
思想政治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这门学科的开设和改革,究竟如何增强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根据新课程改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我们必须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由于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因此也就必然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我们要结合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主要学科,数学教学为此要承担起自己不可推卸
2.3出版了十部有影响的著作据不完全统计,在20世纪,我国共编写出版文献分类学著作100多种,但最有影响的有以下10种:2.3.1《中国图书分类之沿革》蒋元卿编。中华书局,1937年出版,1941年三版。本书首先论述分
一、当前教学反思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形式上看,不少教师把写教学反思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是浪费时间,往往为了应付学校领导检查才勉强胡乱完成。这样的教学反思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教学反思的实际价值根本没有得到切实的体现,不仅没有实效,而且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从方法上看,若以反思主体为标准,反思方法可划分为集体反思法、对话反思法和个人反思法。而目前大多数教学反思停留在个人反思这一方法上,具
(接上期第8页)5 对计算机编目技术的研究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在图书馆的应用以及机读目录格式的推广,从传统手工制作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探讨文献的深层揭示与广泛利用,使读者从
期刊
教学中常常发现:新授课上,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儿,好似全然理解,但自己动手解题时,却是困难重重,而略经老师“点拨”,便会恍然大悟,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知道,解题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解题能力标志着一个学生的数学水平。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则是数学教学的核心问题。   一、审清题意  审题对于成功地解题至关重要,但是这一环节却往往被不少学生所忽视,解题时不知道在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