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7.0级地震:特殊的弯曲断层地震

来源 :科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cdxlx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震后资料均显示芦山地震是一次发生在隐伏断层上的地震。虽然余震的水平位置刚好沿龙门山前山断裂分布,但根据震源机制和投影关系,地震有可能发生在前山断裂以东的大邑隐伏断裂,或者大邑断裂下方的断层上。由于发震区的构造背景的复杂性,以及地震的隐伏特征,震后人们对芦山地震发震构造的认识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多个地震波形拟合结果显示,芦山地震破裂面上大约以震源为中间点,位错分布存在明显的分区性:震源以北存在左旋分量,以南有右旋分量,震源附近则呈现完全逆断特征。这种位错分布与汶川地震位错有明显区别,后者位错方向虽然沿走向发生
其他文献
红河断裂带作为扬子地块与印支地块的边界在学界已取得普遍共识,在形成机制上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有关。其西北端起始于洱源北部,向东南延伸,经河口后进入北越莺歌海盆地,全长超过1 000 km。研究表明,新生代早期以左旋走滑为主,中期(17—5 Ma)完成了由左旋走滑向右旋走滑的转化,第四纪以来表现出明显的右旋走滑特征,平均滑动速率约为
地震前后地壳介质应力会发生改变,波速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地震学家就已经开始尝试利用人工震源向地下发射地震波,研究地壳浅部介质的波速变化。数字地震仪的出现让波速变化研究的精度可以达到10~(–3)—10~(–4)量级,理论上可以监测到低至4—5级地震前后的波速变化。国内外大量学者研究和发现过地震前后确有10~(–3)左右量级的波速变化,表明监测地壳介质波速变化可以成为预测地震的
断层在滑动时的摩擦阻力控制了地震动力学.地震期间摩擦过程释放热量.因此,地震后的断层温度反映了摩擦程度.日本海沟快速钻井项目(Japan Trench Fast Drilling Project,JFAST
加卸载响应比是尹详础等人提出的一种中短期地震预报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测量地震加卸载过程中本尼奥夫应变的比率进行,可能反映了作用于断层的地球潮汐力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当孕震系统处于稳定或线性状态时,加卸载响应比接近1,当孕震系统处于非稳态时,加卸载响应比大于1,通常在强震发生前,加卸载响应比会在震前出现几个月到几年的高值异常,这种前兆现象已被众多研究者多次观测到并以之作为地震预测的依据。
GPS速度场是研究断层形变的重要资料,GPS站点的分布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了断层形变参数反演的可靠性。本研究主要对PCM编码式的布设模式进行分析和改进。首先利用精度评价的方法研究了当MED=6.31时,PCM编码式和常规闭锁深度倍数式布设模式的结果相差不大。进一步讨论MED的最佳取值,得到MED=20是相对最优的。然后计算比
从山东省地震局数字信息服务的沿革、数字科技信息网的建设、及对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再认识等方面,展示了山东省地震局数字科技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突出防震减灾和地
中国地震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八次常务理事会决定,将于2015年9月初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大会(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大会将在
云龙地震台属于国家形变观测基本台,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具有三个分量的观测台之一.台站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城边,距云龙县城100m左右的南山半山坡上,海拔高度1710m,
论文长摘要是对相应论文不加诠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主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4部分。应符合不阅读全文即能获得完整信息的特点。针对论文长摘要写作中要素不全,或缺目的,
2014年5月30日盈江卡场发生6.1级中强地震,地震前在震中地区约200km的较大范围内出现高温泉水井喷(高压喷射泥砂),地下水翻花冒泡、发浑、变色、水量增大,动物习性异常等数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