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性

来源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al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课堂变革是根本,信息技术为学生思维发展构建了学习环境,有效课堂管理为学生思维发展创造了自由空间。本文详细阐述了学生思维发展的几个条件,并最终得出了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模型。
   关键词:学生思维发展;课堂变革;信息技术;课堂管理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8454(2008)20-0035-04
  
   自信息技术出现之日起,人们就意识到了信息技术将给教学和学习带来的积极影响,但人们至今尚未看到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预期结果。教育技术的研究者们往往会发现信息技术最常有的角色是,在课堂中作为信息传递工具将信息呈现给学生,其隐含的假设是学生可以“从信息技术中学习”(Learn From Technology),信息可以从信息技术传递给学生,就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一样,学生从信息技术那里学习信息技术所“知道”的内容。然而,现实的研究已经无数次的表明,学生从信息技术那里接受知识的效果未必优于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的效果。那么,究竟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价值何在?我们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呢?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曾经说过:“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教育改革应该朝着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这个方向,始终把教会学生思维作为自己肩负的最终使命。课堂是学生在学校活动的基本场所,教育教学的改革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改造,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完成学生知识的积累,更要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学会问题解决,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参与问题探究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课堂,是学生积极协作与对话的课堂。信息技术的出现要在学生生活的课堂上促进课堂的深刻变革,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与知识建构,为学生思维发展创造环境,提供工具。
  
   一、课堂变革——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核心要素
  
  任何教育教学改革如果没有真正触动课堂的话,那么这种改革就不能说是彻底的,不能说是真正改变了学校生活。[1]过去,我们常常把教师的课堂行为类比成表演的艺术,把课堂当作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没有或是甚少参与课堂活动,仅有的参与只是知识和技能的重复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中失去了独特的个性,失去了独立判断是非的能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渐渐在降低,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渐消失。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思维,我们的课堂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自由的空间,鼓励学生们进行探索和创造。在这样一种思维教学观的支配下,中小学课堂至少应该出现以下一些变化。
   1.关注学生的问题探究与主动参与
   创新总是在问题解决中发展起来的,问题解决是创新的土壤。人们往往在面对自己有意解决的,而且是能够解决的问题面前,才能产生最有效的学习。学生需要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积极地处理事物、使用情境中的工具以及观察他们操作的结果,解决问题,探究知识,进行更加高级的思维活动,获得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智慧特征将知识点转化为学生探究的问题,精心设计各种活动,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如至少把课堂上1/3的时间交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状态,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主动探究外部信息,获取知识。
  2.关注学生的对话协作与多维互动
  在真实世界中,人类会自然地寻找他人帮助从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学校中的活动也并非是独立学习和完成任务的过程,学生的学习需要对话与协作,仅仅依赖独立学习难以使学生形成更自然、更具生产力的(Productive)思维模式。而且,学生所持有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一方面表现出与成人相异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受着成人的引导和影响,表现出认同成人价值观的特点。
   学生的这种特性也要求学校各群体间的多维互动,缩小各群体间文化的差异。这种多维互动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还应该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互动,有时,在群体中活动的学生还需要有机会在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知识背景中,与他人产生对话与协作,协商出关于任务的一致性理解,在完成任务所使用的方法、策略方面达成共识。
   3.关注学生的练习反馈与知识迁移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既包括学也包括习。课堂练习是学生课堂独立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它一方面能使学生将刚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及时暴露学生对新知识理解应用上的不足,使师生双方及时订正、改正错误和不足。练习与反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2]
  课堂教学虽然要“破”知识为本,“立”思维为本,但必要的知识仍然是思维发挥作用的基础性要素。思维能力的高低部分地取决于记忆贮存中相关信息在量上的多少。正如杜威所说:“我们可以有事实而没有思维,但我们不可能有思维而没有事实。”因此,及时、准确的练习与反馈在课堂活动中仍有一席之位,但这样的练习与反馈要以学生的知识运用与迁移为本。
  4.关注学生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
  当创造者感受到别人能够容忍或尊重他的异常行为时,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安全感,更进一步的赋予创建的思维就会得到鼓励。课堂中为学生创造“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拆除教师与学生之间壁垒森严的藩篱,用平等、民主来对待学生,也许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学生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畅所欲言,他们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创新也才能应运而生。
  
   二、信息技术——构建学生思维发展的支撑环境
  
  为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知识的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基础,我们需要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构建一种能够“给养”知识和学习能力的环境。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这种学习给养环境的构建,它经常被用来支持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念的产生(Jonassen, 2000)。
   近年来,教学领域出现了大量以建构主义学习观为指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如基于问题的学习、抛锚式学习、认知学徒制和基于项目的学习、网络主题探究学习等,这些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开放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为这种开放的、提供学习给养的环境构建提供了支持。例如,直接操作界面使学生能够用图形表征系统模型,学生可以用数码照片或自制图形来说明他们所研究的系统,用概念图(Concept maps)工具表征系统各元素之间的关系,用电子图表工具表明现象与原因之间的因果关系。信息技术的出现可以使学生通过操作变量,直接看到变量变化后的结果,以论证他们的假设,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反思问题解决过程和合作交流的手段。
  1.信息技术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使其愿意参与、主动学习。信息技术需要为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构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成为信息技术支撑学生问题解决的关键。这种问题情境中的问题与传统教学中的问题有着本质区别,传统教学中的问题更多的是作为已经学习过的概念和原理的强化物,而信息技术构建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学习问题的目的是要学习问题情境中隐含的知识、概念和原理。信息技术构建的问题情境需要包括三个要素:
  (1)问题境脉,即问题产生的背景、涉及的人物、事件,问题界定和解决所需的资源,包括文本、声音、图像、视频等等。信息技术构建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库,学生可以在问题解决实践中获取和利用信息,为学生的实践和知识获得提供了支持。信息库的组织方式应能支持他们参与各种类型的活动,提供给学生活动过程中所需的文本、图表、声音、视频等信息资源。
  (2)问题,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隐含其中,问题的提出需要以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完成,有趣、吸引人,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动机。Rob Foshay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介绍了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第一中心小学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具体策略和方法,为农村中小学实现信息化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现代化;农村中心校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20-0075-02    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第一中心小学地处区政府所在地——黄村,属于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学校,由1所中心校和8所完小构成,共有教职工300余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JWA after hemin and (or) thermal stress exposure,we treated K562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cells) cells with different dose
小麦遗传差异的研究对于小麦种质资源评价、品种权益保护和种子纯度检测具有重要意义。鉴定小麦新品种杂株类型并构建其指纹图谱,不仅有助于小麦新品种繁育推广,也有利于种子纯度检测方法的研究。本研究利用形态标记和SSR分子标记对小麦新品种豫农202的杂株类型进行鉴定,旨在从表型性状和分子水平上弄清楚小麦新品种豫农202杂株的遗传差异特点,同时利用SSR分子标记对19个小麦品种(系)的遗传差异进行分析,并构建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prognostic role of preoperative serum carbohydrate antigen(CA) 19-9 levels in the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cholangioc
水稻叶的表皮细胞具有“角质—双硅层”,一层是在表皮细胞壁与角质层之间,另一层是在表皮细胞壁内与纤维素相结合,这种“角质—双硅层”可保护植物免受菌丝入侵,并减少叶面
黄以卫首先从发展历程、数字化校园结构和改善之处三个方面对普教信息化建设阶段展开了分析.大致内容如下:1.教育信息化的三个发展历程:a.计算机等IT设备的建设;b.网络化校园
摘 要:本文运用统计分析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一所小学的调研,了解目前该校信息化教学的现状,分析并归纳了信息化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信息化教学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信息化教学;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8454(2008)20-0029-03    一、前言    2001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
水稻小穗着粒密度是一个重要的农艺性状,其与单株穗数、小穗数和粒重等有密切的联系。该性状在密穗品种与疏穗品种杂交的 F_1值高于双亲平均值,F_2群体分布呈近正态分布的曲
本研究以高蛋白的大豆品种齐黄26和低蛋白的滑皮豆为亲本,杂交获得含170个单株的F2分离群体,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通过Mapmaker3.0作图软件,构建了一张包含18个连锁群的分子连锁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成为许多专家和一线老师关注的焦点,通过几年的研究、探索,取得了不少成绩、成果,但也出现许多问题,尤其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不高,甚至出现了不少的误区。本文针对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高中课程有效整合进行深入研究,寻找信息技术与高中课程有效整合的方向和途径。  关键词:新课改;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