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从社会网络的角度来看成都市留守妇女丈夫外出务工后其社会关系得到了改善她们得到了亲戚朋友政府的帮助,和家庭内人员关系以及周边邻里的关系都变好。
【关 键 词】留守妇女 社会网络
一、前言
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这样庞大的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受制于二元城乡分割的制度以及配套的教育、医疗、卫生等福利制度,再加上妇女自身的性别特征羁绊,农村已婚家庭在由谁外出打工挣钱,和由谁按扎后营为对方创造稳定的家庭环境的问题上做出了抉择,因此丈夫在外务工或经商而其妻子留守家中进行生产和照顾幼小及老人的现象也不断凸显。相关的调查也发现,外出务工男性所占比例较大,而女性中,未婚女性所占比例较高,已婚女性外出务工或随同丈夫一起外出的现象比较少。因此,在农村就形成了“留守妇女”这样的弱势群体。四川省作为输出劳动力的大省,留守妇女现象也极为突出。特别是发生大竹县“留守妈妈”带领三个孩子自杀的事件被报道后,社会公众对于“留守妇女”和“留守妈妈”就更为关注。
我有幸参加了由成都市妇联举办的关于成都市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的调查这一课题,了解了成都市留守妇女的生产生活、学习教育、心理情感、权利保障的现状。基于这一调查的基础上,我对成都市“留守妇女”社会网络支持的状况进行分析。
本文的“留守妇女”指丈夫在本县(区)以外的地方打工一年以上,自己单独或与家庭其他成员生活在户籍所在地的妇女。
社会网络是社会资本最重要表现方式之一。指在经济生活领域,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个人之间会发生一些较为持久、重复的联系,通过职业、亲缘、感情等方面的纽带所构成的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二、样本说明
课题组在前期对各区市县留守妇女数量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将调查的抽样范围(样本框)集中在成都市留守妇女较多的二、三圈层,特别是三圈层。经过第一阶段随机抽样,确定了都江堰、金堂、邛崃、蒲江、青白江为调查县(市区)。在第二阶段抽样中,按照各县(市区)留守婦女的人口数量,抽取了数量不等的乡镇分别从青白江和都江堰各抽出2个乡,蒲江抽出3个乡,邛崃抽取4个乡,留守妇女最多的金堂县抽取5个乡镇。在第三个阶段从每个乡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分别抽取2个村,每个村采用等距随机方法抽取10名留守妇女填写问卷。这样,在金堂县抽取100人、邛崃市抽取80人、蒲江县抽取60人、都江堰市和青白江区各抽取40人,获取样本总量320个。剔除了无效问卷8份。最后结果是:发出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312份,问卷有效率为97.5%。
目前,我市农村留守妇女平均年龄是在31-50岁之间,文化程度偏低,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一部分留守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从事非农业生产的留守妇女比例较低。留守妇女家庭多以核心家庭为主。其丈夫外出务工是“留守妇女”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留守妇女”个人收入比较低。
三、数据说明
“留守妇女”现象是因为其丈夫外出务工挣钱而其妻子又无法跟随其外出务工这一直接原因导致的,因此,了解“留守妇女”在其丈夫外出务工后的生活改观情况怎么样就可以了解“留守妇女”目前的社会网络支撑情况。
由于留守妇女是因为丈夫外出务工或经商等直接原因造成的。那么留守妇女丈夫的基本情况也会为我们提供很好的视角去看待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本次的调查发现,其丈夫外出打工年限的均值为5.17年,标准差4.37,最小年限为1年,最高年限为30年。而所占总数比例最高的是在外打工1年的占到了16.67%,其次是外出打工3年的占到了16.03%,2年的占到14.42%,5年的占到12.18%,4年占到8.65%。
(1)丈夫外出地点。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丈夫外出打工地主要集中在成都的其他区县,占到了总数的31.41%,仅跟其后的就是西藏,新疆等地到达了25.64%。可以说离家近和能够挣较多的钱是丈夫选择打工地的最主要的动力。
表8 留守妇女丈夫外出地点
(2)丈夫打工月收入
我们调查了丈夫打工的月收入,发现:丈夫的收入均值为2788.9元,标准差为2695.8,最低的月收入只有150元,而最高的可达35000元。而他们的月收入的频数来看,主要集中在月收入3000元和2000元,其分别占22.12%和20.83%。而收入最低的和最高的各仅占到0.32%。
(3)丈夫回家呆的时间
丈夫回家可以承担一些家务活农活,为留守妇女减轻负担,也能维护家庭的稳定,调节夫妻关系,加强和孩子的沟通,增强留守妇女的幸福感指数。了解留守妇女的丈夫在家的时间长短,也利于把握留守妇女压力的大小。从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妇女的丈夫在家里呆上30天以上的占到40.38%,10-30天的占到总数的40.06%, 10天以下的占到17.63%,从未回家的有1.28%。
(4)从问题“丈夫与家里联系次数(包括打电话、网络联系、写信)”可以了解丈夫与家里的联系对于留守妇女担心指数的影响。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妇女的丈夫经常联系的占总体的90.71%,偶尔联系的占7.69%,不联系的占0.96%。在我给留守妇女的访谈中也发现,留守妇女和丈夫的关系比较亲密,据所访谈的对象说基本上每天两人都要通话,基本上是在晚上或者不忙的时候。这给留守妇女大大的增加了心理安慰,也让她们有一个寄托,不会觉得太孤单。
表10 留守妇女丈夫与家里联系次数
(5)丈夫外出打工是为了改变家里的经济条件,能挣钱养家,我们的问题“丈夫外出期间是否将赚的钱给家里?”发现,98.08%的选择是,只有1.60%的选择没有。这说明丈夫承担起了经济收入的重担,为留守妇女减轻了经济负担。
表11 留守妇女回答的丈夫是否将钱寄回家 试建立留守妇女生活改观指数,来了解留守妇女在其丈夫外出务工后的生活改观是怎么样的,她们的生活改观同丈夫的情况有上面样的关系。建立对d121-d1210的ALPHA检验,各因素方向一致,构成内部一致性信度,各因素内部一致信信度在0.9839-0.9841之间,整个问卷内部一致性在0.9865,说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同质性信度。
表32 留守妇女“生活改观指数”alpha检验
本次调查发现:d121-d126我们发现,从留守妇女丈夫外出务工,改善了留守妇女的社会关系,她们得到了亲戚朋友政府的帮助,和家庭内人员关系以及周边邻里的关系都变好。从d127-d1210我们可以看出,丈夫外出务工后,留守妇女的生活压力增大,身心健康状况一般。
从留守妇女生活改观情况(如下表)我们发现:
(1)“留守妇女”得到亲戚朋友的帮助明显的增多。政府村干部的帮助也增多不少。(2)“留守妇女”对家庭的主导性明显的增多,和子女的关系也是逐渐的变好。(3)“留守妇女”同丈夫的关系变化不明显但是趋于变好的比重较高。(4)“留守妇女”同周边人的关系变好不明显,但是趋于变好的比重比较高。(5)“留守妇女”的生活压力增大,劳动量加大,身体状况变差的情况比例比较大,精神状况一般。
留守妇女生活改观情况
分别建立生活改观指数同A8(丈夫外出打工的年数),A10(丈夫打工月收入),a11(丈夫每年回家呆多久)a12(丈夫与家里联系次数),A13(丈夫外出期间是否将赚的钱给家里)的方差分析,发现,生活改观指数只在A12(丈夫与家里联系次数)的不同类别上有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丈夫“经常与家里联系”的妇女生活改观指数均值为20.6,丈夫“偶尔与家里联系”的留守妇女生活改观指数均值为19.3。二者差异显著,“丈夫经常联系”的留守妇女生活改观指数的确更高。
四、结论分析
(1)从留守妇女丈夫外出务工来看,其改善了留守妇女的社会关系,她们得到了亲戚朋友政府的帮助,和家庭内人员关系以及周边邻里的关系都变好
(2)丈夫外出务工后,留守妇女的生活压力增大,身心健康状况一般。而丈夫经常联系家里要比偶尔联系家里给留守妇女带来的生活改观要高。
(3)留守妇女得到了政府的帮助。在调研的过程中就发现,从社区,妇联等社会团体都参与了对留守妇女的关爱活动。组织各种生产性活动,如培训“蜀绣”等解决留守妇女就地就业等问题。
五、小结
留守妇女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暂时的社会现象。在为了家庭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留守妇女家庭选择了这种“男工女耕”的生活模式。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讲,在以此男性为基础建立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基础上,留守妇女自身的社会资本确实不足。由于自身的能力,学历,再加上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的阻碍,留守婦女在构建自身社会关系网络上表现出了依靠家庭和邻里这样传统的模式。社会关系网络狭窄,社会关系渠道不通畅。这给农业生产的发展,留守妇女家庭地位都带来了众多的负面影响。并不利于留守妇女自身的成长。也阻碍了留守妇女城市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勇帅.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留守妇女婚姻状况研究——
以山东省滕州市滨湖镇为例[J].社会学研究,2011(4).
[2]牛芳.西北地区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甘肃省留守农村调查为例[J].科学 经济 社会,2011(3).
[3]包富存.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妇女社会关系网络问题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8).
[4]王艳芳.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11(3).
[5]吴惠芳,饶静.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网络重构行动分析 [J].中国农村观察,2010(4).
[6]朱国宏.经济社会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
【关 键 词】留守妇女 社会网络
一、前言
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这样庞大的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受制于二元城乡分割的制度以及配套的教育、医疗、卫生等福利制度,再加上妇女自身的性别特征羁绊,农村已婚家庭在由谁外出打工挣钱,和由谁按扎后营为对方创造稳定的家庭环境的问题上做出了抉择,因此丈夫在外务工或经商而其妻子留守家中进行生产和照顾幼小及老人的现象也不断凸显。相关的调查也发现,外出务工男性所占比例较大,而女性中,未婚女性所占比例较高,已婚女性外出务工或随同丈夫一起外出的现象比较少。因此,在农村就形成了“留守妇女”这样的弱势群体。四川省作为输出劳动力的大省,留守妇女现象也极为突出。特别是发生大竹县“留守妈妈”带领三个孩子自杀的事件被报道后,社会公众对于“留守妇女”和“留守妈妈”就更为关注。
我有幸参加了由成都市妇联举办的关于成都市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的调查这一课题,了解了成都市留守妇女的生产生活、学习教育、心理情感、权利保障的现状。基于这一调查的基础上,我对成都市“留守妇女”社会网络支持的状况进行分析。
本文的“留守妇女”指丈夫在本县(区)以外的地方打工一年以上,自己单独或与家庭其他成员生活在户籍所在地的妇女。
社会网络是社会资本最重要表现方式之一。指在经济生活领域,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个人之间会发生一些较为持久、重复的联系,通过职业、亲缘、感情等方面的纽带所构成的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二、样本说明
课题组在前期对各区市县留守妇女数量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将调查的抽样范围(样本框)集中在成都市留守妇女较多的二、三圈层,特别是三圈层。经过第一阶段随机抽样,确定了都江堰、金堂、邛崃、蒲江、青白江为调查县(市区)。在第二阶段抽样中,按照各县(市区)留守婦女的人口数量,抽取了数量不等的乡镇分别从青白江和都江堰各抽出2个乡,蒲江抽出3个乡,邛崃抽取4个乡,留守妇女最多的金堂县抽取5个乡镇。在第三个阶段从每个乡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分别抽取2个村,每个村采用等距随机方法抽取10名留守妇女填写问卷。这样,在金堂县抽取100人、邛崃市抽取80人、蒲江县抽取60人、都江堰市和青白江区各抽取40人,获取样本总量320个。剔除了无效问卷8份。最后结果是:发出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312份,问卷有效率为97.5%。
目前,我市农村留守妇女平均年龄是在31-50岁之间,文化程度偏低,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一部分留守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从事非农业生产的留守妇女比例较低。留守妇女家庭多以核心家庭为主。其丈夫外出务工是“留守妇女”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留守妇女”个人收入比较低。
三、数据说明
“留守妇女”现象是因为其丈夫外出务工挣钱而其妻子又无法跟随其外出务工这一直接原因导致的,因此,了解“留守妇女”在其丈夫外出务工后的生活改观情况怎么样就可以了解“留守妇女”目前的社会网络支撑情况。
由于留守妇女是因为丈夫外出务工或经商等直接原因造成的。那么留守妇女丈夫的基本情况也会为我们提供很好的视角去看待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本次的调查发现,其丈夫外出打工年限的均值为5.17年,标准差4.37,最小年限为1年,最高年限为30年。而所占总数比例最高的是在外打工1年的占到了16.67%,其次是外出打工3年的占到了16.03%,2年的占到14.42%,5年的占到12.18%,4年占到8.65%。
(1)丈夫外出地点。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丈夫外出打工地主要集中在成都的其他区县,占到了总数的31.41%,仅跟其后的就是西藏,新疆等地到达了25.64%。可以说离家近和能够挣较多的钱是丈夫选择打工地的最主要的动力。
表8 留守妇女丈夫外出地点
(2)丈夫打工月收入
我们调查了丈夫打工的月收入,发现:丈夫的收入均值为2788.9元,标准差为2695.8,最低的月收入只有150元,而最高的可达35000元。而他们的月收入的频数来看,主要集中在月收入3000元和2000元,其分别占22.12%和20.83%。而收入最低的和最高的各仅占到0.32%。
(3)丈夫回家呆的时间
丈夫回家可以承担一些家务活农活,为留守妇女减轻负担,也能维护家庭的稳定,调节夫妻关系,加强和孩子的沟通,增强留守妇女的幸福感指数。了解留守妇女的丈夫在家的时间长短,也利于把握留守妇女压力的大小。从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妇女的丈夫在家里呆上30天以上的占到40.38%,10-30天的占到总数的40.06%, 10天以下的占到17.63%,从未回家的有1.28%。
(4)从问题“丈夫与家里联系次数(包括打电话、网络联系、写信)”可以了解丈夫与家里的联系对于留守妇女担心指数的影响。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妇女的丈夫经常联系的占总体的90.71%,偶尔联系的占7.69%,不联系的占0.96%。在我给留守妇女的访谈中也发现,留守妇女和丈夫的关系比较亲密,据所访谈的对象说基本上每天两人都要通话,基本上是在晚上或者不忙的时候。这给留守妇女大大的增加了心理安慰,也让她们有一个寄托,不会觉得太孤单。
表10 留守妇女丈夫与家里联系次数
(5)丈夫外出打工是为了改变家里的经济条件,能挣钱养家,我们的问题“丈夫外出期间是否将赚的钱给家里?”发现,98.08%的选择是,只有1.60%的选择没有。这说明丈夫承担起了经济收入的重担,为留守妇女减轻了经济负担。
表11 留守妇女回答的丈夫是否将钱寄回家 试建立留守妇女生活改观指数,来了解留守妇女在其丈夫外出务工后的生活改观是怎么样的,她们的生活改观同丈夫的情况有上面样的关系。建立对d121-d1210的ALPHA检验,各因素方向一致,构成内部一致性信度,各因素内部一致信信度在0.9839-0.9841之间,整个问卷内部一致性在0.9865,说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同质性信度。
表32 留守妇女“生活改观指数”alpha检验
本次调查发现:d121-d126我们发现,从留守妇女丈夫外出务工,改善了留守妇女的社会关系,她们得到了亲戚朋友政府的帮助,和家庭内人员关系以及周边邻里的关系都变好。从d127-d1210我们可以看出,丈夫外出务工后,留守妇女的生活压力增大,身心健康状况一般。
从留守妇女生活改观情况(如下表)我们发现:
(1)“留守妇女”得到亲戚朋友的帮助明显的增多。政府村干部的帮助也增多不少。(2)“留守妇女”对家庭的主导性明显的增多,和子女的关系也是逐渐的变好。(3)“留守妇女”同丈夫的关系变化不明显但是趋于变好的比重较高。(4)“留守妇女”同周边人的关系变好不明显,但是趋于变好的比重比较高。(5)“留守妇女”的生活压力增大,劳动量加大,身体状况变差的情况比例比较大,精神状况一般。
留守妇女生活改观情况
分别建立生活改观指数同A8(丈夫外出打工的年数),A10(丈夫打工月收入),a11(丈夫每年回家呆多久)a12(丈夫与家里联系次数),A13(丈夫外出期间是否将赚的钱给家里)的方差分析,发现,生活改观指数只在A12(丈夫与家里联系次数)的不同类别上有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丈夫“经常与家里联系”的妇女生活改观指数均值为20.6,丈夫“偶尔与家里联系”的留守妇女生活改观指数均值为19.3。二者差异显著,“丈夫经常联系”的留守妇女生活改观指数的确更高。
四、结论分析
(1)从留守妇女丈夫外出务工来看,其改善了留守妇女的社会关系,她们得到了亲戚朋友政府的帮助,和家庭内人员关系以及周边邻里的关系都变好
(2)丈夫外出务工后,留守妇女的生活压力增大,身心健康状况一般。而丈夫经常联系家里要比偶尔联系家里给留守妇女带来的生活改观要高。
(3)留守妇女得到了政府的帮助。在调研的过程中就发现,从社区,妇联等社会团体都参与了对留守妇女的关爱活动。组织各种生产性活动,如培训“蜀绣”等解决留守妇女就地就业等问题。
五、小结
留守妇女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暂时的社会现象。在为了家庭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留守妇女家庭选择了这种“男工女耕”的生活模式。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讲,在以此男性为基础建立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基础上,留守妇女自身的社会资本确实不足。由于自身的能力,学历,再加上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的阻碍,留守婦女在构建自身社会关系网络上表现出了依靠家庭和邻里这样传统的模式。社会关系网络狭窄,社会关系渠道不通畅。这给农业生产的发展,留守妇女家庭地位都带来了众多的负面影响。并不利于留守妇女自身的成长。也阻碍了留守妇女城市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勇帅.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留守妇女婚姻状况研究——
以山东省滕州市滨湖镇为例[J].社会学研究,2011(4).
[2]牛芳.西北地区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甘肃省留守农村调查为例[J].科学 经济 社会,2011(3).
[3]包富存.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妇女社会关系网络问题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8).
[4]王艳芳.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11(3).
[5]吴惠芳,饶静.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网络重构行动分析 [J].中国农村观察,2010(4).
[6]朱国宏.经济社会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