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临床分析

来源 :健康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xing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对小儿疝气患儿行小切口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64例小儿疝气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小切口组和常规组,各32例。小切口组行小切口治疗,常规组行传统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以及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小切口组发生并发症几率1例(3.13%)显著高于常规组7例(21.88%),小切口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常规组,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小儿疝气患儿行小切口治疗,不仅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还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和切口长度,加快患儿的病情恢复。
  关键词: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患儿;并发症
  小儿疝气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多发性疾病,临床上又称之为气蛋,男性人群的发生几率通常多于女性,早产儿的发生几率极高,临床表现通常为患儿剧烈活动或者是哭闹后,将会在腹股沟部位出现复性肿块[1]。手术是临床上治疗小儿疝气的首选手段,传统的手术方式将会造成患儿出现大面积的创伤,流血量较多,严重影响患儿的预后恢复[2]。伴随临床研究的逐渐深入,小切口手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疗手段,已经逐渐应用于小儿疝气的治疗过程中,效果显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均为患儿家长签署同意书,将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64例小儿疝气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小切口组和常规组,各32例。其中,小切口组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为2~10岁,平均年龄(1.11±0.32)岁;常规组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为3~11岁,平均年龄(1.23±0.46)。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儿的性别和年龄等一般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小切口组行小切口治疗。全麻后,患儿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于腹股沟韧带中位上方作一长度为1cm的横向切口,切开皮肤后,使用蚊式钳和小拉钩进行钝性分离,提取患儿腹外斜肌腱膜后,将精索提出,将精索外筋膜和睾肌分离,寻找疝囊后剥离,使用1号线进行高位结扎,止血后将患儿睾丸和精索复位,使用止血钳将切口皮肤钳夹后,覆盖无菌纱布。术后给予5d抗生素治疗,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常规组行传统治疗。全麻后,患儿取仰卧体位,常规消毒后于皮横纹下作一长度为2.5cm的横向切口,剥离皮下组织后,将精索充分显露,寻找疝囊后,纵向切开,将疝囊游离后剥离,使用1号线进行高位结扎,止血后将患儿睾丸和精索复位,缝合皮下组织,覆盖无菌纱布。术后给予5d抗生素治疗,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以及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发症观察指标:阴囊肿胀、切口感染等。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试验使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数据和指标的分析和整理,若实验对象之间的数据在计算后P<0.05,则为存在明显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几率
  小切口组发生并发症几率1例(3.13%)显著高于常规组7例(21.88%),卡方值=5.143,P值=0.023,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
  小切口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常规组,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小儿疝气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外科疾病,主要是由于患儿腹膜鞘状突出并未关闭,进而导致机体腹压呈现明显升高的趋势,患儿哭闹和剧烈运动后于阴唇或者阴囊部位出现明显的肿块,按压后肿块将会回归腹腔内。通常情况下,患儿并未出现明显的不适感受,但是伴随病情的进展和扩散,包块将会逐渐下垂,严重影响阴囊或者阴唇的正常生理功能,严重者将会导致患儿出现嵌顿等症状,包块难以回归腹腔内,进而引发患儿出现肠坏死等并发症,最终危害患儿的生命安全[3]。
  手术治疗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传统的治疗方法将会严重危害患儿的身体健康,术中出血量大、切口较长以及创面较大等特点,将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并不利于患儿的预后恢复。同时,由于患儿的耐受能力较差,难以更好的配合手术的顺利开展,为后续治疗带来一定困难。伴随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小切口治疗方式能够有效减少对于患儿脏器器官的影响程度,避免对于患儿脏器功能的影响,具有切口小、恢复快以及创伤小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同時,还能够减轻患儿的痛苦感受,使用无菌纱布覆盖,无需进行再次拆线,极大程度减少对于患儿的二次伤害,治疗效果十分显著[4]。
  本组研究结果得出,小切口组发生并发症几率1例(3.13%)显著高于常规组7例(21.88%),小切口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常规组,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小儿疝气患儿行小切口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各项临床症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行小切口治疗,能够缩短小儿疝气患儿的手术时间和切口长度,同时,还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减轻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颜自强,高宝珍,刘立苹. 采用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分析[J]. 当代医学,2015,21(23):83-84.
  [2]张飞,张波. 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临床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24):165-165.
  [3]王华斌. 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分析[J]. 中外医疗,2016,35(23):49-50.
  [4]杨廷富. 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临床效果分析[J]. 饮食保健,2016,3(14):195-196.
  作者简介:
  董传达,男,1978年生人,山东章丘人,住院医师,毕业于潍坊医学院,主要从事临床外科方面的工作。
其他文献
一、超声心动图检测犬冠状动脉反应性充血作用的研究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正常犬冠状动脉反应性充血试验(reactivehyperemia,RH)前后冠状动脉内径及血流的变化,以评价超
摘要:探讨心内科患者的安全管理策略。论文对患者采取的护理管理措施包括:意外事故的防范、躯体合并症处理、院内感染的防控、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通过对重点人员、重点时段、重点环节、特殊药物的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制订护理安全紧急风险预案,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思想教育和专科技能培训,增强护理安全意识,掌握心内科患者的疾病特点和生活习惯。结果有效规避了心内科护理安全的风险,降低了护理差错,保证了患者的安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PE)与代谢综合症的关系.方法:选取了2014年5月到2017年5月间来我院妇产科分娩的143名子痫前期患者,同时选取了同一时间段来我院正常分娩的孕妇156名,比较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以及药品管理的标准化,使得医院库房管理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各个医院都开始制定医院库房管理策略,培养库房管理人才.但是从当前的医院库房管理情况来看,
摘要:文章从智慧型药房模式方面探究了在互联网的平台下更为全面、便捷、快速的药学服务模式,从而提高居民的药学知识和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医院、患者、药房之间构建可行的发展模式,最终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型药房;药学服务;探索  0 引言  随着中国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断出现,医药行业的医疗服务模式在不断更新寻求转型。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冲击着传统药品销售的同时带动
目的:研究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对流行病分布情况进行了解,研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分析的532例临床标本所有临床资料,依据
目的:研究分析提高麻醉苏醒室患者镇静及镇痛效果,探讨应用镇痛药物的价值和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12月80例麻醉苏醒室苏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给予镇痛药物而
摘要:目的:探究脑血栓伴随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的脑血栓伴糖尿病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选取同期的80例无糖尿病伴随的脑血栓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且对比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明显重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的肾功能不全、肺部感染以及酮症酸中毒病症
目的,本文针对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临床中出现的效果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加强人性化护理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妇产科入院病例102例患者进行
目的:探讨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采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的6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