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对小儿疝气患儿行小切口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64例小儿疝气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小切口组和常规组,各32例。小切口组行小切口治疗,常规组行传统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以及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小切口组发生并发症几率1例(3.13%)显著高于常规组7例(21.88%),小切口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常规组,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小儿疝气患儿行小切口治疗,不仅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还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和切口长度,加快患儿的病情恢复。
关键词: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患儿;并发症
小儿疝气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多发性疾病,临床上又称之为气蛋,男性人群的发生几率通常多于女性,早产儿的发生几率极高,临床表现通常为患儿剧烈活动或者是哭闹后,将会在腹股沟部位出现复性肿块[1]。手术是临床上治疗小儿疝气的首选手段,传统的手术方式将会造成患儿出现大面积的创伤,流血量较多,严重影响患儿的预后恢复[2]。伴随临床研究的逐渐深入,小切口手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疗手段,已经逐渐应用于小儿疝气的治疗过程中,效果显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均为患儿家长签署同意书,将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64例小儿疝气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小切口组和常规组,各32例。其中,小切口组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为2~10岁,平均年龄(1.11±0.32)岁;常规组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为3~11岁,平均年龄(1.23±0.46)。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儿的性别和年龄等一般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小切口组行小切口治疗。全麻后,患儿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于腹股沟韧带中位上方作一长度为1cm的横向切口,切开皮肤后,使用蚊式钳和小拉钩进行钝性分离,提取患儿腹外斜肌腱膜后,将精索提出,将精索外筋膜和睾肌分离,寻找疝囊后剥离,使用1号线进行高位结扎,止血后将患儿睾丸和精索复位,使用止血钳将切口皮肤钳夹后,覆盖无菌纱布。术后给予5d抗生素治疗,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常规组行传统治疗。全麻后,患儿取仰卧体位,常规消毒后于皮横纹下作一长度为2.5cm的横向切口,剥离皮下组织后,将精索充分显露,寻找疝囊后,纵向切开,将疝囊游离后剥离,使用1号线进行高位结扎,止血后将患儿睾丸和精索复位,缝合皮下组织,覆盖无菌纱布。术后给予5d抗生素治疗,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以及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发症观察指标:阴囊肿胀、切口感染等。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试验使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数据和指标的分析和整理,若实验对象之间的数据在计算后P<0.05,则为存在明显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几率
小切口组发生并发症几率1例(3.13%)显著高于常规组7例(21.88%),卡方值=5.143,P值=0.023,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
小切口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常规组,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小儿疝气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外科疾病,主要是由于患儿腹膜鞘状突出并未关闭,进而导致机体腹压呈现明显升高的趋势,患儿哭闹和剧烈运动后于阴唇或者阴囊部位出现明显的肿块,按压后肿块将会回归腹腔内。通常情况下,患儿并未出现明显的不适感受,但是伴随病情的进展和扩散,包块将会逐渐下垂,严重影响阴囊或者阴唇的正常生理功能,严重者将会导致患儿出现嵌顿等症状,包块难以回归腹腔内,进而引发患儿出现肠坏死等并发症,最终危害患儿的生命安全[3]。
手术治疗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传统的治疗方法将会严重危害患儿的身体健康,术中出血量大、切口较长以及创面较大等特点,将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并不利于患儿的预后恢复。同时,由于患儿的耐受能力较差,难以更好的配合手术的顺利开展,为后续治疗带来一定困难。伴随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小切口治疗方式能够有效减少对于患儿脏器器官的影响程度,避免对于患儿脏器功能的影响,具有切口小、恢复快以及创伤小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同時,还能够减轻患儿的痛苦感受,使用无菌纱布覆盖,无需进行再次拆线,极大程度减少对于患儿的二次伤害,治疗效果十分显著[4]。
本组研究结果得出,小切口组发生并发症几率1例(3.13%)显著高于常规组7例(21.88%),小切口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常规组,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小儿疝气患儿行小切口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各项临床症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行小切口治疗,能够缩短小儿疝气患儿的手术时间和切口长度,同时,还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减轻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颜自强,高宝珍,刘立苹. 采用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分析[J]. 当代医学,2015,21(23):83-84.
[2]张飞,张波. 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临床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24):165-165.
[3]王华斌. 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分析[J]. 中外医疗,2016,35(23):49-50.
[4]杨廷富. 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临床效果分析[J]. 饮食保健,2016,3(14):195-196.
作者简介:
董传达,男,1978年生人,山东章丘人,住院医师,毕业于潍坊医学院,主要从事临床外科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患儿;并发症
小儿疝气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多发性疾病,临床上又称之为气蛋,男性人群的发生几率通常多于女性,早产儿的发生几率极高,临床表现通常为患儿剧烈活动或者是哭闹后,将会在腹股沟部位出现复性肿块[1]。手术是临床上治疗小儿疝气的首选手段,传统的手术方式将会造成患儿出现大面积的创伤,流血量较多,严重影响患儿的预后恢复[2]。伴随临床研究的逐渐深入,小切口手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疗手段,已经逐渐应用于小儿疝气的治疗过程中,效果显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均为患儿家长签署同意书,将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64例小儿疝气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小切口组和常规组,各32例。其中,小切口组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为2~10岁,平均年龄(1.11±0.32)岁;常规组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为3~11岁,平均年龄(1.23±0.46)。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儿的性别和年龄等一般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小切口组行小切口治疗。全麻后,患儿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于腹股沟韧带中位上方作一长度为1cm的横向切口,切开皮肤后,使用蚊式钳和小拉钩进行钝性分离,提取患儿腹外斜肌腱膜后,将精索提出,将精索外筋膜和睾肌分离,寻找疝囊后剥离,使用1号线进行高位结扎,止血后将患儿睾丸和精索复位,使用止血钳将切口皮肤钳夹后,覆盖无菌纱布。术后给予5d抗生素治疗,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常规组行传统治疗。全麻后,患儿取仰卧体位,常规消毒后于皮横纹下作一长度为2.5cm的横向切口,剥离皮下组织后,将精索充分显露,寻找疝囊后,纵向切开,将疝囊游离后剥离,使用1号线进行高位结扎,止血后将患儿睾丸和精索复位,缝合皮下组织,覆盖无菌纱布。术后给予5d抗生素治疗,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以及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发症观察指标:阴囊肿胀、切口感染等。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试验使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数据和指标的分析和整理,若实验对象之间的数据在计算后P<0.05,则为存在明显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几率
小切口组发生并发症几率1例(3.13%)显著高于常规组7例(21.88%),卡方值=5.143,P值=0.023,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
小切口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常规组,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小儿疝气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外科疾病,主要是由于患儿腹膜鞘状突出并未关闭,进而导致机体腹压呈现明显升高的趋势,患儿哭闹和剧烈运动后于阴唇或者阴囊部位出现明显的肿块,按压后肿块将会回归腹腔内。通常情况下,患儿并未出现明显的不适感受,但是伴随病情的进展和扩散,包块将会逐渐下垂,严重影响阴囊或者阴唇的正常生理功能,严重者将会导致患儿出现嵌顿等症状,包块难以回归腹腔内,进而引发患儿出现肠坏死等并发症,最终危害患儿的生命安全[3]。
手术治疗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传统的治疗方法将会严重危害患儿的身体健康,术中出血量大、切口较长以及创面较大等特点,将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并不利于患儿的预后恢复。同时,由于患儿的耐受能力较差,难以更好的配合手术的顺利开展,为后续治疗带来一定困难。伴随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小切口治疗方式能够有效减少对于患儿脏器器官的影响程度,避免对于患儿脏器功能的影响,具有切口小、恢复快以及创伤小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同時,还能够减轻患儿的痛苦感受,使用无菌纱布覆盖,无需进行再次拆线,极大程度减少对于患儿的二次伤害,治疗效果十分显著[4]。
本组研究结果得出,小切口组发生并发症几率1例(3.13%)显著高于常规组7例(21.88%),小切口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常规组,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小儿疝气患儿行小切口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各项临床症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行小切口治疗,能够缩短小儿疝气患儿的手术时间和切口长度,同时,还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减轻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颜自强,高宝珍,刘立苹. 采用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分析[J]. 当代医学,2015,21(23):83-84.
[2]张飞,张波. 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临床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24):165-165.
[3]王华斌. 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分析[J]. 中外医疗,2016,35(23):49-50.
[4]杨廷富. 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临床效果分析[J]. 饮食保健,2016,3(14):195-196.
作者简介:
董传达,男,1978年生人,山东章丘人,住院医师,毕业于潍坊医学院,主要从事临床外科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