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汉语委婉修辞的分类手法及文化意蕴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_ywt_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委婉是古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广泛运用于古代汉语的文字作品及日常交际中。委婉修辞的出现和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反映出深刻的文化意蕴。本文引用大量的古文著作作为论证材料,从委婉修辞的分类、表达方式、文化意蕴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以期我们更准确地研究古代汉语,更深刻地了解古代汉民族的社会文化。
  关键词:委婉 分类 手法 文化意蕴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委婉,是说话人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内容,而使用与之有直接或间接关联的词语含蓄表达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委婉修辞从春秋时期开始被大量应用于日常交际之中,在之后的历史时期内不断发展、完善,从而形成了一种修辞手法。人们在交谈中,凡是涉及到不悦、难堪、反感的内容,通常都采取委婉的手法来替换,让交谈双方能从心理上淡化甚至消除不快,达到容易接受的目的。
  在分类上,委婉修辞使用的词语往往具有替代性符号的特征,分类多样;在手法上,委婉修辞有避开、不直说,或掩饰美化、丑化等特征。在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形成了心理上的疏离效应,能造成极佳的表达效果;在内涵上,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民族审美观念的载体,语言可以折射出人类的文化特征和审美观念,委婉语的产生、发展和使用折射出了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我国古老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心理。本文将从分类、手法、文化意蕴三个方面对委婉修辞进行探究。
  一古代汉语委婉修辞的分类
  1表谦敬
  中国是礼仪之邦,非常重视“和谐”价值观。在语言交际时,人们讲到对方往往使用敬词,讲到自己则使用谦词,力求“抑己扬人”,以此表达谦和与尊敬。例如:
  (1)“得罪辇毂下”、“厕下大夫之例”。(司马迁,《报任安书》)。
  上文中的“待罪”是任职的委婉说法,“厕”相当于“置身于”。
  (2)“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触龙对赵太后讲话,谦称自己的小儿子为卑贱的儿子,说他不成才,为了凑数去当个黑衣卫士,委婉修辞使得整句话语温和谦虚。
  (3)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寡人”是国君常用的表示谦虚的委婉语。
  (4)“臣以此为不完,愿王之熟计之也。”(《魏策·八年谓魏王》)
  明明是君王的意见不完美,却谦虚地说自己的意见不完美,以“不完美”来代替“我不同意您的观点”,既能表明自己的立场,又不会触怒君王。
  (5)“今楚,万乘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主也。”(《楚策·张仪相秦》)
  用“万乘之国”来赞美楚国的富有,用“贤主”来歌颂楚王的贤能,这些都是恭维褒扬之辞。
  2表避讳
  在古代,人们出于对隐私的保护、对不吉不雅事物的厌恶、对尊者的尊重、对神灵的敬畏等目的,在表达此类事物时,采用隐晦曲折却美好动听的词语加以表述。因此,古代汉语中涉及隐私、粗俗、不吉、冒犯别人等方面的内容都有相应的委婉语。
  (1)避讳隐私
  在古代,人们对年龄问题也如现代人一样敏感。《曲礼》中提到:在外交场合,使者在被问及夫子的年龄时,只能说“始服衣若干尺矣”。国君之子的年龄,只能说“能从宗庙社樱之事矣”或者“未能从宗庙社樱之事也”。庶人之子的年龄,只能说“能负薪矣”或者“未能负薪也”。
  除了年龄,在古代,财富也属于隐私之列,不宜直说,理当避讳。例如,问及国君的财富,可以“数地以对”;问及士的财富,可以“以车数对”;若是问及庶人的财富,则可以“数畜以对”。
  (2)避粗俗不雅
  “即阳为病狂,卧便利。”(《汉书·玄成传》)
  “便利”是大小便的委婉说法。
  (3)“荒侯市人,病,不能为人。”(《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这里的“为人”是两性关系的委婉说法。
  (4)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这句中的“更衣”是上厕所的委婉说法。
  3避不吉之事
  自古至今,人们都把疾病、死亡等看作是不吉利的事情,语言交际中忌讳出现“病”或“死”字,在古代汉语中,不难找出关于“病”和“死”的委婉说法。
  (1)“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下》)
  (2)“公去岁违和。”(《南史·刘泯传》)
  以上两句都采用了委婉修辞,“采薪之忧”、“违和”都是“病”的隐晦说法。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
  (4)“百岁之后,归于其居。”(《诗经·唐风》)
   以上例句中,“崩殂”、“百岁”都是“死亡”的委婉说法。在古代汉语中,关于的“死”委婉用法可算是最多的,诸如:“驾崩”、“仙逝”、“晏驾”、“物故”、“见背”、“圆寂”、“寿终”、“失怙”、“归天”等等,都是“死”的委婉表达。
  4避冒犯尊者
  “二圣北狩之痛,汉唐之所未有也。”(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宋徽、钦二帝被金俘虏并囚禁在北方,算得上是宋朝的奇耻大辱,不宜直说,只好用体面的“北狩”一词来替代,把被俘说成是到北方打猎。
  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为了维护君主、尊长的尊严,臣下及后辈说话不能直呼其名,写诗作文不能明书其字,凡遇到与君主、长辈名字相同的字,必须设法避开。
  例如,秦以前,阴历每年第一个月份是决定国家大政方针的月份,故称“政月”,秦始皇出生在政月,取名做“嬴政”。他做了皇帝之后,为避名讳,“政月”便改称为“正月”。再如,《阿房宫赋》中的“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两句中的“人”,实为“民”。唐代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将“民”字改用为“人”字。
  5交际辞令
  古人在日常交际、军事谈判时,为了使语气缓和客气,不使对方直接受到刺激而难堪,多把话说得含蓄委婉。这类交际辞令刚柔并济、不卑不亢,既有理有节,又不失分寸。
  (1)“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句表面上是蔺相如说用脖子里的血溅在秦王身上,实际上是要和秦王拼命。过于直露的话语容易刺激对方,用委婉的说法可以避免把事情弄得太僵。
  (2)“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资治通鉴·汉纪》)
  曹操没有直接跟孙权说“我带八十万大军和你决一死战”,而是用“想在跟你在一起打一次猎”的委婉说法来表示。
  (3)“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论语·公冶长》)
  孔子所说的“不知也”,表面上是说自己不了解具体情况,实际上是他不愿明说子路未见仁慈这层意思。
  二古代汉语委婉修辞的手法
  1借代
  (1)“是时名儒光禄大夫龚歆移书上疏深自罪责,愿乞骸骨罢。”(《汉书·楚元王传》)
  “骸骨”代指身体,“乞骸骨”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是自请退职的意思。
  (2)“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史记·项羽本纪》)
  “杯杓”代指“酒”,是不胜酒力的意思。
  2用典
  “今亲亡矣,纵使异日授一美衣,对一盛馔,尚当泣感风树,忧思无穷。”(范仲淹,《上执政书》)
  “风树”一词取“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一典故,是“父母都已经去世,无法侍奉尽孝”的委婉表达。
  3反语
  (1)“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左传》)
  “三年将拜君赐”,表面意思是“三年之后将要拜谢君王恩赐”,实际上取其反义是“三年后我们要率兵同你们决斗,报仇雪恨。”
  (2)“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不才”表面意思是“没有才华”,取其反义为“怀才不遇”;“明主”表面意思是“圣明的君主”,取其反义是“不明”。
  4比喻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战国策·赵策》)
  “山陵崩”是“死”的委婉用法,这里用山陵崩塌比喻赵太后的死亡。
  5谦敬词
  (1)“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左传·成公二年》)
  (2)“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以上两句中的“臣”、“不敏”、“寡君”、“敝邑”、“下臣”为谦词;“敢”、“君”、“玉趾”、“辱”、“执事”为敬词。
  6同义词语
  “田登作郡,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举州皆谓灯为火。值上元放灯,吏揭榜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冯梦龙,《古今笑·迂腐部》)
  这里的“登”与“灯”为同音字,而“灯”与“火”则为同义字。
  7易代
  “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屈原,《离骚》)
  这里的“余”实际代指“汝”。将“汝”换成“余”,使劝诫的话语和缓、委婉,充满亲切感。
  综上所述,古汉语中的委婉修辞具有多样的分类和表达方式,是一种具有极强生命力和极佳表现力的修辞。
  三古代汉语委婉修辞的文化意蕴
  1体现了和谐的理念
  委婉的修辞手法映照了华夏民族丰富的文化和心理特征,其中最深刻的文化意蕴就是体现了传统观念中的儒家“和谐”世界观。《中庸》是儒家的经典文献,它的“和谐”观念促成了汉民族压抑怨恨、体谅别人、以求和气的特质。
   “子良之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楚策·楚襄王为太子之时》)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子良到齐国,齐国派人率领军队去接受东边的国土。昭常对齐国的使节说:“我主要驻守东边的国土,将与它共存亡。己经召集了三十万人老老少少来共同保卫它。我们用粗钝的武器和陈旧的甲胃,愿意迎接您发起战争而卷起的烟尘。”其实“承下尘”的意思就是表示即将决一生死,但是昭常运用了一个非常温和的字眼和恭敬的语气阐述了一个很严肃的话题。这里委婉语的运用体现了和谐的理念。
  2体现了避凶近吉的心理
  委婉含蓄、忌勿直语的心态特征体现了汉民族避凶近吉的心理。举例说明,古代的人们最不愿提起、最想回避的话题就是死亡。无论是日常言语还是诗文创作中,中国人都忌讳直接谈到死。“言生不言死”这句话说的就是中国人只喜欢谈生,不愿意说死的传统心态。《战国策》中有大量的对死亡的含蓄说法就直接证明了这一观点。帝王之死有帝王的死的特殊说法,比如“驾崩”之类。诸侯大臣的死也有很多相关的委婉说法,比如“卒”、“亮”等等,对亲人的死也很忌讳直说,而是用“天年终”、“不幸”等委婉说法。
  3体现了尊卑、恭敬的观念
  《战国策》中的许多委婉语由谦卑语和尊敬语构成,比如尊称有:“长者”、“先生”、“陛下”、“足下”等等;谦称有:“小人”、“卑臣”、“鄙人”、“贱人”等含蓄说法。这些委婉语可以说是在语言中体现了当时强烈的尊卑关系。
  除此之外,委婉的修辞还体现了“恭敬”、“谦让”的理念。举个例子来说,《战国策·韩策》中“韩傀相韩”选段中,严遂说“闻足下义甚高”,严遂将聂政称为“足下”,而真实的情况为:严遂是贵族,聂政是狗屠。严遂将聂政称为“足下”,这是上对下使用尊称的典型例句。运用谦卑语或尊语表达具有委婉谦卑的效果,而对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也如此使用,委婉含蓄的程度就更高了。
  综上所述,从大量的古文著作中我们研究了委婉修辞的分类、表达方式、文化意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民族审美观念的载体;语言可以折射出人类的文化特征和审美观念,委婉修辞的产生、发展和使用则折射出了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我国古老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心理。
  
   参考文献:
   [1] 吴礼权:《论委婉修辞生成与发展的历史文化缘由》,《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2] 徐朝晖:《浅说委婉语》,《新疆职业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3] 张胜峰:《委婉语的若干问题》,《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4] 黄雪云:《谈谈委婉语的种类及形成手段》,《广西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
  
   作者简介:王圣奎,男,1976—,齐齐哈尔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汉语,工作单位: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其他文献
感应炉生长的 Nd:YAG 单晶,其吸收光谱基本上是 Nd 在 YAG 中的本征吸收谱,一般不需要热处理,就可制作激光棒。石墨电阻炉生长的 Nd:YAG 的吸收光谱附加了4500埃宽为1000埃
去年长治大专院校以及潞城市教育系统先后有12名领导干部,因为涉嫌贪污犯罪被检察机关查处。其中,潞城市教育局长、招生考试办公室主任及三名校长,共5人被检察机关立案查处,
本文提出了用做阴极活性物质的钨酸钡锶的制造新工艺——湿氢活性烧结法;采用一次浸渍成型制造阴极的工艺流程;对阴极制造的关键工序(浸渍烧结)做了较深入的探讨。现在已能较
本文报导了高频辉光放电等离子体中阳极氧化砷化镓、制备砷化镓自身氧化膜的低温、干法工艺。对氧化条件、影响氧化速率的因素、自身氧化膜的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到了均匀
橡碗栲胶,广泛用于制革、石油钻探、锅炉水处理等工业部门. 橡碗栲胶质量,因用途不同而要求不同.如制革,总的要求橡碗栲胶对皮渗透快、结合牢,冷溶性能好,色泽浅淡,沉淀少;
为了提高丁腈橡胶的生产能力,瑞翁公司在日本德山投资100万美元改进其丁腈橡胶生产设施的分布,此举将使瑞翁公司在日本的丁腈橡胶年产能由4.5万t增至5.5万t。瑞翁公司在美国
本文报导了作者对直拉法生长Y-LiNbO_3单晶的胞状界面的形成及其形态所进行的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胞状界面的形态因晶体的生长方向而异,但是胞状界面上的胞都是由{01·2
昆汀·塔伦蒂诺1963年生于美国田纳西州的挪克斯维尔。他没有像大多数导演一样通过电影学院接受系统的电影教育。18岁从中学毕业后,他在曼哈顿海滩的一家名为“录像档案馆”
本文先利用十米多程怀特型样品池,进行了室内原理模拟实验,在实际大气压力加宽和常温条件下,测定了乙烯、丙烯腈、氨、敌敌畏、甲醇等九种气体对调谐二氧化碳激光(9-11微米)
本文介绍了YAG激光光纤手术器及其临床应用的成果.该器件的耦合效率达60%~80%,光纤输出端的激光功率密度为10~4瓦/厘米~2数量级,采取“准”接触的方式,足以熔解或汽化机体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