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推进课堂高效、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化,广大教师更多地思考我们的教学是否有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现状如何?发现问题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促进高效.本文就当前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与新课程不符的问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策略,望能有助于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1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现存问题分析
1.1课堂的主体不明确
放眼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多媒体课件被大量使用,大容量、起点高,传统的实验教学、实物展示被课件播放所替代,似乎默认教师讲得越多,学生掌握得就越好.而且,教师的教学瞄准中考,通过研究中考试题,在重点知识上狂轰乱炸,同时又想着知识的系统性,但课堂教学只有45分钟时间,而要教给学生的知识和方法很多,教师认为要面面俱到,不能放手让学生去交流、讨论,那是瞎折腾,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整个课堂缺乏对物理学习主体的认识,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1.2不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
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有些教师知识和方法讲得多,即没有将学生的思维过程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将灵活性的物理知识都变成黑板上的演变,导致物理素养缺失,只知道结论不知道过程的现象严重,尤其是实验的缺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误区?因为中考是笔试的,让学生在实验中提升和发展动手实践的能力,太慢了,没有直接做题和进行专项训练的效果来得快、好.
1.3陷入题海,只重训练
为了在中考中得到更高的分数,进行了大量的习题训练,如果过于强化解题训练,对于中等认知水平的学生应试而言,题做得越多解题能力越强,不过仅仅靠训练是学不好物理的,反而会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学习的枯燥,逐渐失去物理学习的兴趣.
1.4教学单调,缺乏个性
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参考资料等都是统一的,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仅仅是看重学生考试取得的分数,对学校的评价就是这个学校的升学率,因此教师就成为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以及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教师在教学时缺乏主动性与创造性,只是习惯于把教材的知识内容条理化,重复地、系统地、完整地进行讲授,教师缺少自己的探索与思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缺少创新.因此,有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失去了自我的本色,教学方法越来越死板,教学模式固化,教学思想、教学行为变得整齐划一,固守重复旧的经验,教学活动就变成是一种机械的训练,不断重复的机械活动,更谈不上具有特色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
2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果的对策
2.1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
要想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效果,首先必须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平等对话、讨论,教师之间也要加强合作与研究,通过团队协作,取得相互理解和支持,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师合作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由过去教学的孤立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同时,由于现在处于信息化时代,知识迅速增长和更新以及终身学习已成为新的生存理念,一个人一生必须不断进行继续学习,教师也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转变为一个学习型教师,新课程实施和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等,都要求广大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从教育理念、知识结构、专业成长、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等方面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时教师不断学习也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成为学生学习的示范者.
2.2注重学生学习的策略
在明确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后,我们教师要思考这个内容怎么教?同时要思考这个内容学生怎么学?实现以教导学,以学定教,而且更侧重于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例如,大部分的学生对开放性物理问题有畏惧感,这个跟中考的导向有关,目前的中考对开放性物理问题的考查比较难,导致我们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格外重视,而平时的训练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一味拔高,试图通过训练来提升中考物理成绩.
从中考的难题来看,之所以学生感觉到这道题难,是因为这道题与生产、生活相联系,并没有太多的运算技巧,但是却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和迁移应用的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物理与生活构成联系,要注重问题设计的开放性,确保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不断地提升思维能力和解决生活中物理问题的能力.
2.3注重教学重、难点的有效突破
每节课都有教学重、难点,对于初中物理课而言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是什么?重点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最为核心的知识点所在,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最不容易消化和理解的知识内容,这个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而定,当然也跟教学内容有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解决重点才能实现有效教学,解决了难点才能帮助学生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教学的重点即难点,但是也有的难点并非重点.我们在教学中要认真备课、钻研和理解教材、研究学生的具体实际,有效突破重点、难点,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能够有效地突破难点,而不留下思维困惑.
例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基本电路的知识,对电路中的电流有“电流大小”的表述,不过学生对电流这个概念还是缺乏深刻的认识,学生对电流的认识流于概念表面,在教学处理上,笔者将电流类比为“水流”,接着和学生分析前面接触过的串并联电路图(如图1、图2所示),不过有些学生认为用电器上会消耗电流,为了有效消除学生这个思维难点,笔者结合图形提出如下问题:
比较图1、图2中A、B、C、D四点的电流大小?
这个问题的抛出,学生结合自己的原有认识和经验会很快做出判断,不过往往有些学生得到的答案是凭经验的,甚至是错误地,这时就有了探究的需要,课堂进入实验探究环节,生自主设计实验,借助于电流表放置于A、B、C、D各处,结果就出来,自己动手检验自己的猜想,对于前后矛盾的认知会自然地思考其中的原因,学生不仅仅习得了知识,还体验了探究的乐趣,提升了科学素养.
2.4倡导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的前提在于组内学生相互依赖、同济共生,树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意识.对于物理学科而言,从知识和规律的得到来看,物理概念较为抽象,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感性认识和过程体验才能深化对概念的理解,认识的过程是艰辛的,尤其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更是困难重重.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改变了教师越俎代庖式的灌输,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当然在探究的过程中对复杂概念的认识不可能一步到位,在合作探究后认识上出现偏差、出现困惑很正常,此时教师及时地追问或点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释疑,实现对知识认识的完整化、准确化.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测量液体的密度”这一实验时,笔者将全班学生进行了分组,四人一组,首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讨论,讨论可行的实验方案,生成进一步进行实验验证的欲望,接着实施实验探究,最后再由各小组派代表进行讨论交流,讨论和交流的重点在于评判实验方案是否妥当?哪一种方案做出来的实验效果最佳?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既然两者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那么知识和方法的得到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去解释和展示,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物理规律,在知识的衔接处学生出现思维、理解困难时,我们教师要及时地予以帮助,搭好台阶促进学生沿着深化认知的方向自由发展、创新.
1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现存问题分析
1.1课堂的主体不明确
放眼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多媒体课件被大量使用,大容量、起点高,传统的实验教学、实物展示被课件播放所替代,似乎默认教师讲得越多,学生掌握得就越好.而且,教师的教学瞄准中考,通过研究中考试题,在重点知识上狂轰乱炸,同时又想着知识的系统性,但课堂教学只有45分钟时间,而要教给学生的知识和方法很多,教师认为要面面俱到,不能放手让学生去交流、讨论,那是瞎折腾,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整个课堂缺乏对物理学习主体的认识,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1.2不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
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有些教师知识和方法讲得多,即没有将学生的思维过程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将灵活性的物理知识都变成黑板上的演变,导致物理素养缺失,只知道结论不知道过程的现象严重,尤其是实验的缺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误区?因为中考是笔试的,让学生在实验中提升和发展动手实践的能力,太慢了,没有直接做题和进行专项训练的效果来得快、好.
1.3陷入题海,只重训练
为了在中考中得到更高的分数,进行了大量的习题训练,如果过于强化解题训练,对于中等认知水平的学生应试而言,题做得越多解题能力越强,不过仅仅靠训练是学不好物理的,反而会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学习的枯燥,逐渐失去物理学习的兴趣.
1.4教学单调,缺乏个性
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参考资料等都是统一的,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仅仅是看重学生考试取得的分数,对学校的评价就是这个学校的升学率,因此教师就成为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以及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教师在教学时缺乏主动性与创造性,只是习惯于把教材的知识内容条理化,重复地、系统地、完整地进行讲授,教师缺少自己的探索与思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缺少创新.因此,有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失去了自我的本色,教学方法越来越死板,教学模式固化,教学思想、教学行为变得整齐划一,固守重复旧的经验,教学活动就变成是一种机械的训练,不断重复的机械活动,更谈不上具有特色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
2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果的对策
2.1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
要想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效果,首先必须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平等对话、讨论,教师之间也要加强合作与研究,通过团队协作,取得相互理解和支持,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师合作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由过去教学的孤立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同时,由于现在处于信息化时代,知识迅速增长和更新以及终身学习已成为新的生存理念,一个人一生必须不断进行继续学习,教师也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转变为一个学习型教师,新课程实施和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等,都要求广大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从教育理念、知识结构、专业成长、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等方面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时教师不断学习也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成为学生学习的示范者.
2.2注重学生学习的策略
在明确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后,我们教师要思考这个内容怎么教?同时要思考这个内容学生怎么学?实现以教导学,以学定教,而且更侧重于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例如,大部分的学生对开放性物理问题有畏惧感,这个跟中考的导向有关,目前的中考对开放性物理问题的考查比较难,导致我们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格外重视,而平时的训练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一味拔高,试图通过训练来提升中考物理成绩.
从中考的难题来看,之所以学生感觉到这道题难,是因为这道题与生产、生活相联系,并没有太多的运算技巧,但是却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和迁移应用的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物理与生活构成联系,要注重问题设计的开放性,确保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不断地提升思维能力和解决生活中物理问题的能力.
2.3注重教学重、难点的有效突破
每节课都有教学重、难点,对于初中物理课而言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是什么?重点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最为核心的知识点所在,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最不容易消化和理解的知识内容,这个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而定,当然也跟教学内容有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解决重点才能实现有效教学,解决了难点才能帮助学生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教学的重点即难点,但是也有的难点并非重点.我们在教学中要认真备课、钻研和理解教材、研究学生的具体实际,有效突破重点、难点,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能够有效地突破难点,而不留下思维困惑.
例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基本电路的知识,对电路中的电流有“电流大小”的表述,不过学生对电流这个概念还是缺乏深刻的认识,学生对电流的认识流于概念表面,在教学处理上,笔者将电流类比为“水流”,接着和学生分析前面接触过的串并联电路图(如图1、图2所示),不过有些学生认为用电器上会消耗电流,为了有效消除学生这个思维难点,笔者结合图形提出如下问题:
比较图1、图2中A、B、C、D四点的电流大小?
这个问题的抛出,学生结合自己的原有认识和经验会很快做出判断,不过往往有些学生得到的答案是凭经验的,甚至是错误地,这时就有了探究的需要,课堂进入实验探究环节,生自主设计实验,借助于电流表放置于A、B、C、D各处,结果就出来,自己动手检验自己的猜想,对于前后矛盾的认知会自然地思考其中的原因,学生不仅仅习得了知识,还体验了探究的乐趣,提升了科学素养.
2.4倡导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的前提在于组内学生相互依赖、同济共生,树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意识.对于物理学科而言,从知识和规律的得到来看,物理概念较为抽象,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感性认识和过程体验才能深化对概念的理解,认识的过程是艰辛的,尤其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更是困难重重.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改变了教师越俎代庖式的灌输,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当然在探究的过程中对复杂概念的认识不可能一步到位,在合作探究后认识上出现偏差、出现困惑很正常,此时教师及时地追问或点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释疑,实现对知识认识的完整化、准确化.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测量液体的密度”这一实验时,笔者将全班学生进行了分组,四人一组,首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讨论,讨论可行的实验方案,生成进一步进行实验验证的欲望,接着实施实验探究,最后再由各小组派代表进行讨论交流,讨论和交流的重点在于评判实验方案是否妥当?哪一种方案做出来的实验效果最佳?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既然两者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那么知识和方法的得到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去解释和展示,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物理规律,在知识的衔接处学生出现思维、理解困难时,我们教师要及时地予以帮助,搭好台阶促进学生沿着深化认知的方向自由发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