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因探究而灵动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420303622163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的科学教育,主张通过幼儿的“做科学”来学习科学,而“做科学”则是通过运用科学过程来建构个人的探究而实现的。因此,以探究为过程导向的科学教育显得至关重要。
  一、 选择幼儿喜爱的探究内容
  教师在选择探究内容时,首先要注意所选内容是否直观有趣,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奇特的现象、神奇的变化、生动的游戏往往能很快把幼儿吸引过来,进而激发幼儿强烈的探究兴趣,而幼儿的直接操作和游戏参与又能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进而促进其发现问题,探究秘密,体验成功。
  其次,教师所选内容要贴近幼儿,即尽量从幼儿可以直接接触和感知的周围世界与生活中为幼儿选择学习的内容。如我们从孩子们喜爱的小蚂蚁入手,在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去寻找和探究——蚂蚁住在哪里?蚂蚁喜欢吃什么?蚂蚁是怎样寻找食物的?这些问题与幼儿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易被幼儿感知,能够激发幼儿的认知与探究兴趣。
  再次,教师所选内容应是幼儿能理解的,并能推进幼儿的发展。幼儿感兴趣和关注的内容非常多,教师要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分辨出哪些内容符合当前幼儿的发展水平,是幼儿能够理解的,并能引起幼儿持续的探究,从而促使幼儿的探究性学习从兴趣层面向更深层次发展。
  二、创设丰富适宜的学习环境
  1、创设区域探究情境
  从探究性学习必须经历的四个环节:提出问题——尝试探究——得出结论——表达表现来看,因此,幼儿探究区域的创设宜包括:
  第一,观察发现区,即把幼儿每天关注的问题、感兴趣的事物、现象等,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分类投放到这个区,引起幼儿关注,从中发现问题。
  第二,自由探究区,即要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材料,以满足幼儿自主探究的行动需求。
  第三,资源共享区,即投入与幼儿近期探究活动有关的图书、光盘、图片等资料或材料,并分类摆放,供幼儿随时查阅和利用,从而为幼儿自主探究提供支持。
  第四,交流展示区,即主要为幼儿的成果展示和个性表现提供自由的舞台。幼儿通过这个区域可以在与同伴交流、分享中体验成功,提升兴趣,相互启发,使探究向更深、更广的层面挺进。如我们设置了“小小新闻台”,发布每天的探究信息和新发现;设置了“作品展示台”,摆放幼儿的立体作品和绘画作品等。
  2、提供丰富适宜的探究材料
  幼儿认识事物大多依赖直接经验,通过感官接触事物进行学习是幼儿学习的特点,材料的适宜性由此直接影响着幼儿探究性学习的成效。这就要求材料的提供要实现灵活性、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简约性、多功能性、安全性等。所谓灵活性指活动的安排和组织必须是灵活的,机动的,如随时可以移动的操作桌;多样性即提供的材料数量上要充足、形式上要多样;层次性指材料的难易程度和投入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幼儿的需要;趣味性即材料要能吸引幼儿,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简约性即材料要简单、便利,没有过多的修饰分散幼儿注意力,也不需要特殊使用技能,幼儿就可以自由的操作;多功能性指尽量做到一物多玩,一物多用,多功能的材料能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使幼儿的探究活动更加灵活有趣。;安全性指幼儿有安全的意识,我们提供的操作材料必须是安全的、卫生的,幼儿的操作过程必须是有序的
  三、伴随灵活有效的随机指导
  1、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突出以幼儿为主 体,研究“幼儿是怎么想的?如何学的?”教师只能以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的身份介入幼儿的主动学习中,并且要善于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倾听幼儿的心声、对话以及幼儿表现出来的无声语言,敏锐地捕捉蕴含其中的巨大学习价值和即将产生的探究倾向。只有教师真正认真倾听和解读了幼儿的心理和探究学习的特点,教师的指导才会趋于积极有效。
  2、捕捉幼儿的探究课题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当幼儿对某样东西、某个现象或事件表现出关注和兴奋时,教师要能够敏锐地捕捉和回应这一信息,以幼儿的关注点、兴奋点为中心,确立探究主题。
  3、追随幼儿的探究过程
  由于在探究之前,教师不一定完全了解幼儿,也就不能完全预料孩子将如何探究、摆弄和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为此教师要随时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幼儿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暴露出的行为方式和兴趣点,及时提供和补充材料,以推进幼儿的探究活动有效顺利地进行
  四、给予积极肯定的教育评价
  1、敏锐的观察。
  当幼儿在操作和探究中,教师需要不断的走动和巡回,这时,我们可以观察他们的活动,和他们互动,并对他们进行具体指导以提高和改善他们的过程能力。这种评价方法是一种嵌入教学中的评价。如在科学活动“请你站起来”中,东东没有依靠任何辅助物,而是通过改变纸的外形,就让纸牢牢地站了起来。教师观察到这一现象,及时饶有兴致地一边观察一边质疑:“这样行不行啊?”老师的语言吸引了小范围的孩子,大家立刻发现了同伴的做法是那么有趣;在效仿的过程中,冬冬执著探究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个伙伴。
  2、独特的赞许。
  每个孩子都有他的独特性,因此他的作品和成果也一定有他自己独特的个性和见解。这就需要教师改变呆板统一的评价标准,让每个孩子都有成果可以展示,都有心得可以交流,让幼儿每一次“我的成功”都变成“我们的成功”,让幼儿在表达、交流、互动中感受探究的氛围、成功与快乐,从而为幼儿进一步的探究学习与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总之,幼儿探究性学习有其特殊的规律与表现方式,如何促进幼儿探究性学习,保证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要真正转变观念,真正发挥作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的作用,与幼儿一起学习,一起探究,一起成长,一起享受!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幼儿园 江苏】
其他文献
教师在现代学校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民族素质提高的关键力量。教学监控能力作为教师素质构成的核心要素,在专家和新手型教师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特征是不同的。可以说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提高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师角色从“新手”到“专家”的转化,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促进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是我国当前教师教育的重要一部分。  一、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内涵  我国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理解”既是常见的教学手段,也是重要的课程目标。不论是在《课程标准》等纲领性文件中,还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都可觅其踪影。的确,理解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是感悟、积累和运用等语言实践活动的基础。反观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理解”的公式化、虚幻化、狭窄化等现象斥着课堂,这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理解”的真貌,削弱了“理解”在语文教学中的功能。笔者试图从“理解狭窄化”这一现象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者,“教书育人”是我们的基本任务,教书和育人不可分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整个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的习得,也要重视他们精神内
再把米放入鍋里,加上适量的水,用火煮(zhǔ)。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趣味教学法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能够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将数学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融入进去,使学生在一些趣味活动中深化数学知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1][2]。由此可见,趣味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在游戏活动中,轻松自如地学习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爱玩是
语文是一门情感丰富多彩的学科,是情感的有机载体,而情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信息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加强小学语文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新特点。因此加强小学语文情感教学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那么,如何有效的开展小学语文情感教学呢?  一、小学语文情感教学的基本内容  
写字对低年级孩子来说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事。对此,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寻找到让学生写字学习有滋有味的几个支点,现提出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支点一:直观教学手段  1、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把生字放大,还可以改变字体颜色,加粗加斜,更可用不同的字体让孩子感受“汉字美”。有了多媒体,在孩子疲劳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放点音乐,帮助孩子静下心来,专心投入写字。  2、直观比较法:运用比较能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书写的
英语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而小学阶段是一个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它将决定人的终身发展的基础。如何使小学英语教学从枯燥的语言知识的讲解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中解脱出来,只有营造出民主的教学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环境,开放的活动空间和创新的激情,才能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气氛中学习英语。  怎样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内容,设计出既让他们感兴趣,又能促进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广泛开展“做中学”教学实验,很多中小学开设“做中学”课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做中学”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一种有效学习策略,但从目前教学实验的现状来看,有些课学生还是被教师牵着走——按照老师要求被动“做”,只是“做‘时’学”。究其原因:很多教师没有能够全面把握“做中学”的本质,仅把目光盯在“如何‘做”’上,未能挖掘“做‘前’学”和“做‘后’学”的教学
《数学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于是,创设教学情境就成了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当前课堂教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新一轮课改到目前已有数个年头,反思我们的教学,怎样才能让老师和学生在一节课中同步达到人情入境,让老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带给学生一种心动情发,同时与教学情境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关注的一个沉重话题